书城成功励志感谢压力
5745800000022

第22章 不断增强自身知识储备(2)

补充新知识对于现代职业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认识到这一点的员工往往可以激励自己不断学习,也可以督促自己做出更大的成就,不致于怠慢企业和工作,也可以在自己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加强“个人学习力”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真正能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所以你不用指望一夜之间学会所有的知识,惟一能做的就是抓紧点滴时间去积累知识,量变引起质变,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你的事业成功产生很大的帮助和影响。

在人生复杂多变甚至难以忍受的压力中,谁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失败,可能只是方式不同,时间不同,原因不同。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时代,如果你不能及时补充新的知识,你就可能会被社会淘汰。学习更不再被认为是上学的事,学习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已经没有时间的分隔、人员的界定和学习场所的限制,学习已变成了终生的事情,人们必须随时随地地学习,因此学习能力的提高远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知识毕竟是在不断更新的,人们所需要的是要有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那么应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呢?

——从实践中掌握知识

企业员工必须要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便能多方面、多角度地积累各种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灵活运用各种书本知识。这种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是对自己各种知识的一个消化过程。

一位爱好写作的青年曾经向鲁迅请教“如何才能成功”。鲁迅拉着他的手一块来到海边,要他下水游泳。这位青年愣了一下,急忙掏出一本《怎样学游泳》的书,坐在石头上看了起来,只有两只脚丫伸进水面搅来晃去。鲁迅先生就问:“这本书你以前看过没有?”青年答道“看过五六遍了,但总觉得没有全部背熟,所以至今还不会游泳……”鲁迅说:“我来帮帮你!”说着,便把这位青年推进水里,结果这位青年终于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

我们就必须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也就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之所以要对各种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和验证,原因主要有四点:其一,书本并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从实践中积累知识,同样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而且可以作为书本知识的一个重要补充,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活”知识。其二,学习书本知识尽管很重要,但决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必须通过实践,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原有的知识。其三,每个人在学习书本知识时,都存在根据自己的感性经验来理解和体察书本知识的倾向。倘若感性知识过于狭窄和片面。则会影响对书本知识的正确理解。而丰富的感性知识,只能来源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其四,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而这种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实践来发现和体验。

——大量掌握外部信息

个人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要想提高自己,就必须能广泛吸引外部的信息知识、资源和变化,并乐于尝试新思想和新经历。同时这也是个人良好修养的一种表现。只有不固执己见、固步自封才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并公正地评价他人主张,从而达到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目的。

——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是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正像俗话所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从事语言声学工作的陈明远看到《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登出郭沫若的白话诗之后,立即给郭沫若写信,措词尖锐地批评道:“读完那些连篇累犊的分行散文,人们能记住的也只有三个字,就是您这位大诗人的名字。编辑同志大概对您的大名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登载;但是广大读者却对您的大名感到希望,所以不能不表示惋惜,甚至因失望而导致嘲笑挖苦。

郭沫若给陈明远复信,对他敢于说真话甚为赞赏。信中说:“我实在喜欢你,爱你……你的信一点不使我‘困扰’,而且我非常高兴。”

郭沫若约见了陈明远,笑着问他:“假若你当诗歌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你手里,你怎么处理?”

陈明远认真地想了一会,回答说:“对于您的来稿,我准备分三类处理。第一类,像《罪恶的金字塔》和《骆驼》这样的好诗,还有少数合格的,予以发表。第二类,有可取之处但尚须推敲斟酌的,提出具体意见退还您修改,改好了再看。第三类,诗味索然的,不要分行,当做散文、杂文对待。或者,干脆扔到纸篓里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爱护您的诗句,也对得起广大诗歌爱好者啊!”郭沫若听完哈哈大笑,连声说:“好!我要碰到你这样的编辑同志就好办了,真是求之不得哩!”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科分支越来越细,谁也不能是个“万事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就更需要不耻下问,克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毛病。

——善于发现“点子”死角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点子的好坏,不是看它在组织内的哪一个层级酝酿出来的……点子可以来自各方。所以我们可以翻遍整个地球找好点子,我们可以用自己已拥有的与他人交换。我们一再要求要提高标准保佑我们不断地和他人交换点子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这就说明提高学习力有时就在不经意的事、不起眼的人身上得到。你要有一双发现“点子”死角的眼睛。

——经常自我反省

孔子说:“吾日三省自身。”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必须要经常自省,审视自己。因为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归因时,通常是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消极的结果归因于情境。如果这样,你很难做到主动、积极、公正的审视自己。

因此,我们要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就必须要勇敢、主动、客观地反省自身情绪、思维及能力,准确评估组织及客观世界,勇于打破旧的格局,创建新的发展要素。

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就是一种减压方式,它是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铺垫,它也是一个沟通、借鉴、少走弯路的途径。所以,每一位追求进步和快乐的人都应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奉行“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而那些渴望在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更应该不断学习、充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无止境地学习新知识,是每一个积极向上者以及每一个追求事业成功者实现目标必须具备的精神。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满足之心。从古至今,凡是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勇于学习,不断钻研中受益的呢?

在离德国科隆不远的西比希城,约翰娜·玛克司夫人以其“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闻名全球。玛克司夫人退休之前长期在一家公司任职,退休之后,渴望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她先是上了一个法语班。后来在报上看到科隆大学招收老年大学生的广告,便踊跃报名成为正式大学生,当时她已满65岁。在科隆大学里,玛克司夫人的成绩相当优秀,而且在学校她的好学和勤奋常常成为那些年轻人的榜样,就连学校的教师也为玛克司夫人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感到不可思议。然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后面,在1994年,当时70高龄的约翰娜·玛克司夫人经过长达6年的刻苦攻读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科隆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文凭。更令人吃惊的是,在2003年,玛克司夫人又在年近八旬时,完成了长达200页的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如何度过晚年——学习使老人永远充满活力”,最后被科隆大学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小城的市民们,无不对这位孜孜不倦的老人赞叹不已,由此她还当选为该城“最伟大女性”。

有人认为身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职场中工作已经压力很大了,如果还要腾出时间来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那职场中的人们岂不是更紧张了吗?事实上,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确实使有些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身心疲劳。据有关调查显示,公务员、医生、记者、教师、咨询师等职业群体是感觉压力太大的重要群体,女性职业人出现厌职情绪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专家认为,这与这些职业群体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密切相关。以心理咨询师为例,他每天接触别人的困难和问题,要随时准备给予求助者新的建议和观点。倘若不能及时补充新知识,长此以往,知识储备不断减少,直至透支,职业疲倦便自然产生了。因此看来,学习新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不但不会增加人们的压力,而且还会从很大程度上减缓人们面对巨大压力的紧张感。

面对职场中越来越令人感到沉重和紧张的种种压力,以及知识更新带来的高要求、职业发展遇到的瓶颈状况等问题,“活到老,学到老”地不断学习新知识、补充知识储备可以使人们迅速克服这些压力,并且能够在克服压力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提高。比如,职场中的人们可以把充电计划设计得更加丰富,或者向老板多争取一些培训机会。当你抓住这些机会不断充电时,你就会发现自己不仅大大增强了知识储备,而且还重新拾起了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你的努力,你将来一定可以得到更高的回报。

学习贯彻于人们的整个人生历程,离开学堂,我们同样需要去学习,一个好的公司能给你一个良好的自我发挥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必须不断的通过在工作中的学习去进步。任何一项需要使用的新工具或新技术你都必须通过学习去掌握,学习的过程就是进步,我有一个同学的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是一个水利专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设计过很多水电站,有谁能想到,这样的一个老人,为了工作,为了能与他心爱着的事业和公司共同进步,竟然和一帮孩子在一起学习计算机,他现在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设计水电站了,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断进步。这不仅需要你抓住在企业中培训的各种机会,而且还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班,同时还要求你具备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的能力,因为向周围人学习是人们获得知识能力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如果一天到晚总是在挑别人的毛病,而不去看别人的优点,那么到头来学不到本事的恐怕只有自己。

在培训中“充电”

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与社会对岗位的要求相吻合,这是业余“充电”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具体说来,有了高中文凭,你得去读大专或大学文凭;有了大学文凭,你得去读研究生课程;研究生毕业后,你得有再读博士的打算。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生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就很了不起,什么都会,无需在学习了。

目前,很多大公司都会对员工开展一定的培训工作,以不断提高员工的各种技能和素质。企业培训工作可使员工从各方面都受益匪浅。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充分自己。有位老板就曾深有感触地说:“目前和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不仅使知识在企业中日趋重要,而且使培训成为一种日常活动。”

员工必须接受为期两天的新员工人职教育培训,课程包括:企业文化、员工教育及发展计划、公司和人力资源部的相关政策、公司的规章制度及奖惩条例和公司薪酬与福利政策等。之后,公司将对这些员工进行重新培训以保证员工的就业、生产能力和工作绩效。那么,参加培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有计划地“充电”

抓住主要矛盾,从影响发展的因素安排业余“充电”的内容,学会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有计划地“充电”,总比踏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好,要实在。所以在综合分析了自己的情况所能创造的条件、工作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后,实事求是地制订一个分步实施计划,是保证“充电”不“断电”的要旨。

另外,要处理好适应目前工作的“充电”与为未来发展奠基的“充电”之间的关系。自然,在选择“充电”项目时,先应当着手于适应眼前的工作,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能将两者融合起来、互为阶梯,那就再好不过了。如一位某公司总经理的秘书,将来想从事营销和广告策划工作,那么她业余“充电”,先选择了“文秘”专业,然后进行了“公关”和“营销”方面的培训,就选择得比较合理,有利于层层推进,不断接近既定目的。

——紧跟时代步伐

在现今商品经济社会里,企业员工应该具备一些与经济管理、商业贸易等有关的知识。比如,金融、税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都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专业。企业完成了原始的积累阶段,正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企业越来越重视市场调查研究与分析、企业内部的管理、销售经营的指导等,这方面的人才也因此非常走俏,薪水丰厚。

——随时准备“充电”

一般说来,学校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这是事业的起步,同时也是“充电”的开端。业余时间“充电”越早越好。这就是说,在落实了工作岗位后,不要以为就万事大吉,没有压力了。而应当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档次放在议事日程上。你现在的综合素质也许能适应目前工作的要求,但必须有超前意识和为将来更大发展作准备的“储备”观念;目标明了,你的“充电”才有后劲。

美国东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有一群金融系大四学生聚集在一起,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的脸上显示出很有自信,这是最后一场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

有几个说他们已经找到工作了。其他的人则在讨论他们想得到的工作。怀着对四年大学教育的肯定,他们觉得心理上早有充分的准备,能征服外面的世界。

即将进行的考试他们知道只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教授说他们可以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他们不能彼此交头接耳。

他们喜气洋洋地走进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下去,学生都喜形于色,因为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个论述题。

三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考卷。学生们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脸上有难以描述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考卷,面对着全班同学。教授端详着面前学生们忧郁的脸,问道:“有几个人把五个问题全答完了?”

没有人举手。

“有几个答完了四个?”

仍旧没有任何动静。

“三个?两个?”

学生们在坐位上不安起来。

“那么一个呢?一定有人做完了一个吧?”

全班学生仍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