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艺情怀
5760600000013

第13章 其它(2)

此时,我把向威揽在怀里。“向威,对不起。我从来没告诉你们,一直以来,你们都是我心中的蓓蕾,长在我的心上。想起我们过去在一起排练的往事,很美很美!但就现在而言,你们把我邀来和你们聚会,全是我对你们感激的泪水。”

大家傻乎乎地把我抱在一起和我流泪。

如果不是我的原因,我想这个剧社还会存在吧~

冬天,让我在这里转弯。喜爱话剧的知己们,我们可能永远回不到从前。但你们的影子,会永远映入在我的眼前。

抛开他(她)们,我孤零零的开车走了。丢在身边的手机屏幕在闪耀,屏幕显示:注意安全,明年再会!

心,是热乎乎的。

心,是和他(她)们连在一起的。

心在说:我会过来看望你们。

回到家,窗外的风很大。我在傻乎乎的想,如果人能轮回好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方面很难把握。现在只是有看戏之份了。我只能在梦中对他(她)们做一些回忆罢了。

我不会再为剧社的失落感到悲伤。

话剧舞台是那么的美好。话剧舞台是那么的让人向往。好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让我定足了这个神圣的殿堂。

戏还是要看。事还是要做。过去那个剧社的人,我们要更加密切的来往,

那曾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

伤——已遥远。

俏江南

家里的女生去英国读书了,家里少了一些欢闹。“十一”长假,我家哥哥怕我寂寞,便与我商议去江南游玩,让我心情放飞。

很多年,不管去哪个城市,或去哪个国家,基本是在天上飞翔。这次出游,改变了以往的方式,和我家哥哥坐火车出行。

嘿,到了火车站,人山人海,寸步难行。那个遭罪劲,我是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好在到了南京后,有专车来接我们。靠,以后节假日出游,一定坐飞机出行。

接待我们的王官兵,他的部队就在镇江。来到南京后,他告知我们,一定去他第二故乡——镇江的茅山看看。

于是,我们第二天一早从南京从发,来到了镇江的茅山。

走进茅山,让我感觉太美了。

茅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革命历史景观融为一体。这是一个很值得让人去的地方。

清晨,没有湿漉漉的大雨。只有细细的雨丝轻轻地拍打在我的脸上,柔柔的。

秋风吹着身上,说不出的惬意。偶尔听到小鸟的欢快的叫声。在这犹如的仙境里,心情爽爽的。

一切那么的美好。撇开工作压力,像小鸟一样飞翔,怀抱大山,做深呼吸。

茅山真是一个好地方。喜客泉、老子石像、仙人洞、苏南抗日纪念馆等。

去了很多地方,茅山是最美的。

在那里,就像仙女下凡。雾气绕绕,把你托在雾中飘啊飘。玩到了尽兴,玩到了极致。

下山后,我们来到镇江的闹市区。这让想起远在镇江的人艺戏迷——朱志新老师。趁这个机会拜访一下他。到了镇江后,我住进了国际酒店。这里离志新老师家很近,可能是我和他有缘吧。我发了简讯过去。志新老师的盛情很让我感动。我谢绝了他宴请我的好意。本想让他到我入住的酒店畅谈,我的房间有会晤的办公地方。可志新老师非让我去他家坐坐。盛情难却,晚饭后我便来到了他家。阿姨已在家门口迎接我的到来。她人热情,又漂亮。忙着给我倒水,让我吃水果。待人相当很热情。可能我和志新老师都是戏迷吧?却把阿姨冷落了一边。我把郭启宏先生的剧作集1——5册送给了志新老师,他非常高兴。我和志新老师谈人艺人,谈人艺戏,谈人艺事。谈曹禺、谈焦菊隐、苏民、郭启宏、杨立新、龚丽君、梁冠华、濮存昕,还谈到了为人艺宣传窗口做出突出贡献的张丽。最让我高兴的是,我们谈到了我们喜欢的人艺戏剧《李白》。

时间过得很快。为了不打扰两位老人的休息,我起身告辞。志新老师把我送到了楼下的路口。我走着回到了酒店。

转天早晨,志新老师带着他的盛情过来看我。这让我感到意外。我们坐在飘台里,品着咖啡,不知不觉又说起了人艺。真的,说不完的人艺。要不是我们赶往杭州,我想人艺的话题还会再续。

镇江之行,除了给我留下名胜古迹之外,还给我留下了镇江人——朱志新老师的一片真情。

非常感谢志新老师。欢迎您和阿姨到北京玩哦!

去看人艺之外话剧

我除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戏非看不可,别的戏剧团体对我来说不是特别的重要。有人说我钻进牛角尖,有人说我崇拜北京人艺。不管别人说什么,我还是热衷于北京人艺的戏。

今天打破常规,我的朋友送给我一张《霸王歌行》的票。我知道这是王晓鹰导演的一部话剧。我喜欢王晓鹰对现今话剧的见解。听说这部戏很好看,可惜它不在人艺上演。要是在人艺上演那就更好。因为我喜欢去人艺看戏,我喜欢人艺极其优雅的环境。我喜欢神圣的钟声响起,因为北京人艺那已成为我的向往。

《霸王歌行》在先锋剧场上演。这是我认识北京人艺以来,第一次去别的剧场看国内的话剧。《霸王歌行》,不知是否能穿越我们的时空。

由英国北方大地剧院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莎士比亚名剧《暴风雨》,是一部现代而不失莎剧传统的英国话剧。

《暴风雨》的剧情有点类似《哈姆雷特》。写的是兄弟二人争夺爵位,最终摒弃前嫌皆大欢喜的结局。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赞美了纯扑的爱情,谴责了自私的阴谋,肯定理性和智慧的力量。

主演巴利·鲁特称:《暴风雨》原着的华丽风格,叙事方式带有现代感。易于观众理解。剧院的演员首先是话剧演员,同时也是乐手,乐器包括锯琴、鼓和低音提琴等。他们在中国的演出中,无论是布景还是演员,都没有停留在过去。而是用新的,具有流行性的内容去充实演出。特别是巴利?鲁特的表演,具有极强的张力,沉稳中带有激情,爆发中包含克制,节奏感强。相信《暴风雨》继《雾都孤儿》之后掀起一番新的京城戏剧热。

莎士比亚是诗,也是神。他带给我们观众美的享受。

北京人艺的舞台,也是世界的舞台。在这里,不仅展示人艺的话剧,同时也在吸收外国话剧团体的演出。证明人艺的舞台,也是世界一流的。

人艺沃土培育的一株奇葩

——读子叶《人艺情怀》

朱志新

这是一本记录和抒发一位痴迷的话剧爱好者、一位虔诚的人艺之友对话剧、对北京人艺怀有无限深情的好书。从作者把她初步的书稿交给我阅读开始,我就被如此优美的文字、如此优美的情愫深深倾倒。

全书61篇文章,文美、情美,都是精彩的记事散文、抒情散文,文笔细腻,娓娓而谈,读来令人赏心悦目。《人艺情怀》全书,浸透了作者对人艺的一片深情。

由于作者诚挚地热爱北京人艺,真诚地崇敬人艺老、中、青艺术工作者,十几年来,作者在北京人艺结识了多位艺术家。在本书里,作者就写到16位。

苏民(以及苏民夫人贾铨)老师,是作者拜访最多的老艺术家(我和作者一同拜访二位老师的感人情景,一直恍如眼前)。作者在本书写苏民夫妇的文章就达6篇。6篇文章,篇篇感情真挚,篇篇倾注真情。“不想轻易打扰他”,这题目多么温馨,完全表达了一位晚辈对长辈的由衷尊敬。“依山而想”,这题目又是多么优美,美在有韵味、有意境。阅读此文,我被深深感动了——作者人在陕西,心在北京;面对牧羊老人,她心里在思念苏民夫妇、在衷心遥祝两位老人家身体康健——多么美好的情愫。

朱旭老师一向以礼贤下士着称,作者很荣幸地获得朱旭老师的题字“人艺情怀”。现在,我们捧读这本书,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朱旭老师给作者的题字“人艺情怀”。这四个字,真是恰如其分,活画了作者对北京人艺的一片深情。

深情终于结出硕果。人艺肥沃的土壤,再加上作者自身努力,终于培育出子叶这株鲜艳夺目的奇葩。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作者原本并不熟悉话剧,她从事的事业,也和话剧相距遥远。是一次偶然欣赏《李白》的机会,作者的艺术爱好被改变了,她立刻迷恋上魅力无穷的人艺话剧,而且从此不弃不离。《李白》的编剧郭启宏、导演苏民、主演濮存昕,成了作者首先结识的三位艺术家。

《李白》当然是人艺的精品,倾倒天下无数话剧爱好者,但做到像子叶这样迷恋深度,世所罕见。“红尘之外,我与李白共揽明月”这一篇,着实让我感动。作者在剧场欣赏《李白》,不下五、六次。剧终曲尽,她依然依依不舍,“每次看《李白》都是这样,不肯离剧场而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确实,作者不仅是用心灵感受《李白》,获得享受和共鸣,作者完全是让自己的灵魂,与《李白》融合,所以她才会说“红尘之外,我与李白共揽明月”。

作者把苏民比作山,把郭启宏比作水,这是别开生面——“苏民似山:清新、芳香、淡雅、宁静、坚韧;郭启宏似水:纯粹、灵动、诗意、洗净污浊、涤荡尘埃”——这里的形象思维,多美;更重要的,作者对人艺艺术家的深情,更美。

杨立新为了话剧艺术带病工作,令人感动。而作者带着感情写杨立新,同样令人感动。以至远在三亚(那已是天涯海角啦!),作者还心系北京,为杨立新获奖送去祝福。

在外地思念人艺、思念人艺人,在作者是平平常常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作者是用“心”热爱人艺,她是用自己的全身心,深情拥抱人艺。

前面已经提到作者在西安思念苏民、在三亚思念杨立新。精彩的还有,作者站在汉口江滩,在俞伯牙、钟子期千年不朽美好故事的发生地,她遥望北京心里翻腾的,是对郭启宏《知己》获奖的喜悦——真是古往今来、高山流水、自然融合、浑然一体。我不由不脱口赞颂,真是文美、情美,令人陶醉。

作者说顾威老师是“编、导、演”三项全能。这种称赞,是她从内心迸发的。

写冯远征,作者先抑后扬,很有情趣。再写远征、丹妮贤伉俪,作者爱之既深、了解亦多。几篇文章情真意切,真的优美。

“十一”休息,秋雨绵绵。作者特地到天津和王斑会面,从探班到夜宴,从午夜品茶到深夜王斑短信“注意驾车安全”,演员、观众相处如此亲密,这是一种多美的境地。

写龚丽君,作者说她表演“情切切、意绵绵”、“仿佛上官云珠的韵味”。没有对话剧艺术的倾心热爱、没有对人艺演员的真诚崇敬,怎么能观察得如此真切。

圣诞节,作者心里思念的,仍然是北京人艺——“许愿树下:我为北京人艺的郑榕老师、苏民老师、郭启宏先生、朱旭老师、杨立新老师、宋丹丹老师、傅迦老师送去我对他们的真诚的祝愿”。

即使在美国,作者与外国友人聊天,也是由美国博物馆说到咱们人艺博物馆,身在异国思故乡,作者挥之不去的,仍是她浓浓的人艺情怀。

这就是我们的作者,用整个心灵热爱话剧、全身心拥抱人艺的子叶君。

我和子叶的认识,是2003年起在人艺网络建立的。我们常在人艺网上发表文章,彼此作些网络交流。她的文笔,向以细腻优美见长。我在人艺网上称她是“北国才女”。感谢人艺当时的网络管理员张丽,是热情过人的张丽,促成了我和子叶的联系。而和子叶真正见面,已是2009年5月。当年辛夷楣、张桐姐弟合着的《记忆深处的老人艺》举行首发式,我应邀从镇江专程到人艺赴会。这就见到子叶,一位身材纤细、气质高雅的白领精英。她热情好客,谈吐儒雅。她欣赏人艺演出的机会之多,她话剧知识的丰富和见解的深度,令我这个远在江苏镇江的老话剧爱好者欣羡不已。

2010年国庆节,子叶和夫君到江南度假,他们特地到镇江来和我会见。这给我心灵留下的,是极其珍贵的纪念。我和子叶,原来天南地北、两人并不相识,就因为共同喜爱话剧、喜爱人艺,竟然成了朋友,而且谈得如此投机——话剧真是充满魅力!

话剧就是充满魅力。人所共知,年届“花甲”的北京人艺,六十年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着一支为数众多、遍及全国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痴迷得棒打不散的人艺之友队伍。子叶是其中之一。我对子叶的定位,就是“之一和唯一的完美结合”——说“之一”,她是庞大的人艺之友的普通一员;说“唯一”,她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员,她的痴迷和热情,她的钻研和耕耘,作为观众她能饱蘸深情写出这样一本好书,迄今这唯一,旁人难及。

一位虔诚的人艺之友,为自己倾心热爱的剧院献上一本书,这足以在中国剧坛留下一段佳话。人们会从这里得到启迪——只要剧院给观众奉献的,是无尽的美;观众给剧院回报的,必定是深沉的爱。

子叶的书,又印证着这样一个道理——北京人艺和她的忠实观众群一道实践的,就是不朽的焦菊隐大师那着名的“欣赏者和创造者共同创造”的光辉理念。

光荣属于中国话剧,光荣属于北京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