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艺情怀
5760600000004

第4章 与人艺艺术家的交往(4)

雪中吟诗

京城的雪,让我们足足奋战两天义务铲雪。为了大家的出行,每个部门调配两人与雪陪伴。我们站在雪堆里,感觉很冷。手中的铲子,在一铲一铲的往边上堆。虽然天气寒冷,大家还是鼓足干劲做好领导派给我们的任务。累了,大家就团雪球抛来抛去。冷了,大家就拍拍手,跺跺脚。不知为什么,在大家跺脚的时候,我却给大家朗读起了着名剧作家郭启宏的《正月雪》:

病入新年感悟华(欧阳修)

光摇银海眩生花(苏轼)

江山重复争供眼(陆游)

天地无私玉万家(黄庚)

不知大家是否听懂。但是看的出他们都很开心,为我鼓掌。薇说:“雪中吟诗,感觉不同。给我们大家带有一种诗意的感觉。”不管别人说什么,我还是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喜欢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或者说是一个很另类的人。铲雪结束后,今天是周末,我便回京与家人团聚。晚上,约好家人在一家西式餐厅就餐。当我走进餐厅的那一刹那,它给我的感觉是,如果这个世界要选出一两个国家来代表浪漫,那么一定非法国和意大利莫属。除了华丽的时装和曼妙的香水,他们还能把一小盘一小盘的美食串起来,从头盘到甜点。这就是坐落在学院路的灵颂西餐厅。坐在这里就餐,真的很有品味。它能让你尽享法意大餐的浪漫和美味。端上来的每一件美食,都会让你流连忘返。望着窗外,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那是令我值得纪念的一件事。怎么能忘呢?记得去年的今天,我与着名剧作家郭启宏先生在华侨大厦一起喝着午后茶听他讲述人艺的戏剧故事。从那天起,我便与先生进行了友情链接,一直到现在。也就是在这一年,是他的作品改变了我的人生。是他的作品在我的生活中循环。他的每一作品,都会有新的元素。所以我特别欣赏他的作品,特别喜欢他的原创,特别喜欢他的经典。先生的才情,先生的诗情,有时会让我沐浴在午后暖洋洋的光线里。他的《井花水》,曾和我游于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子叶——郭启宏。我与先生职业上的差异,尤其是文学上的特大差异,先生一点儿也没有瞧不起我。所以我很感谢先生对他读者的挚爱。真的希望有一天,我与先生品着一杯香浓的咖啡,在柔曼的音乐中,缓缓地聊人生、聊文学、聊话剧、聊人艺。

这一年的今天值得我让我怀念!

认识林兆华是在欣赏话剧《茶馆》时与他相识的。他是中国戏剧界顶级大导演。在世界戏剧界也有很高的名望。记得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相当的冷面和傲气。其实,当我真正接触他的时候,感觉他是一个很健谈的人。当他得知我是天津人的时候,他告诉我,他的妹妹们也在天津。这么一来,我对他有亲切感。

他执导的原生态作品《白鹿原》,是以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改编成话剧。

剧情梗概: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白鹿原经历了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的风风雨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为接近原着精神气质,林兆华把陕西民间最古老的皮影老腔、秦腔搬上了话剧舞台,陈忠实老家白鹿原地区的农民演员和北京郊区的保安兄弟们也和濮存昕、郭达、宋丹丹一起出现在舞台上。戏演到中部,一群雪白的绵羊,在牧羊人的驱赶下走上了舞台,顺着平地爬上山坡,在窑洞前吃着草。

大导以他独特的导演风格,把活生生的牛羊带到了艺术的氛围里。他让我们享受了原生态,那种感受,好像我们也身临其境。在我和他合影的时候,好像也有一种原生态的感觉。他不讲究在一个适合摄影的地方,随便找一个背景和我摄影。后来我拿来照片一看,感觉真好。工作室门上挂着一条小红画布帘作为背景,看起来很原生态。后来我们喜欢话剧的朋友,看了照片后开玩笑地说:“这张照片是林导继《白鹿原》原生态作品的又一原生态作品”。这张我与林大导演的合影,已在我的人艺小屋里成了亮点。

不管别人说什么,林兆华导演的每一部戏很有他自己的特色。他的戏,是票房最高的。可见,大导就有大导的风范,他能带领众多观众对他导演的戏持有倾向性。我喜欢。在我看《白鹿原》的时候,我差点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子里为《白鹿原》的活道具,一头大牛与我闯个满怀。老牛就是厚道,感谢它没有伤害我。

林兆华不愧是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一流导演。如《北京人》、《哈姆雷特》、《狗儿爷涅盘》、《阮玲玉》、《茶馆》、《鸟人》等都已走出国门,为中国的戏剧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北京人艺的戏剧辉煌,林大导演功不可抹。

很庆幸他也是我们天津人,人艺的领军人物:天津的曹禺、天津的焦菊隐、天津的林兆华,我为你们感到格外的骄傲。我们天津就是出人才的地方。北京人艺,有着我们天津人三大顶梁支柱,人艺是值得自豪的。

林兆华像一面镜子,像一扇玻璃窗。通过它,让我们观众着实地召见了他的话剧。

网上说事

今天在我的留言版里,看到了一个为我的隐藏留言。问我对近期人艺将要上演的《哈姆雷特1990》的导演林兆华有何看法?林兆华真是中国话剧界领先的大导吗?

其实对于人艺,对于林兆华,我们作为局外人,只是一种持观望的态度来看《哈姆雷特1990》和林兆华的导演水准。《哈姆雷特1990》确实有林兆华导演深沉的一面。他与王斑版的《哈姆雷特》必然会有冲突的地方。他以他自己的思维方式把他另类的思想诠释在他导演的《哈姆雷特1990》里。可能他的这种做法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但他没有违背莎士比亚原作上的风格。我觉得他是一个酷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一位导演。林兆华这种独特的一面值得我们欣赏。不然,我们很难看出他和别的导演与众不同。争议,是一件好事。有争议的导演,我觉得才是一个好的导演。如果王斑版的《哈姆雷特》没有出现,可能林兆华的《哈姆雷特1990》就不会让我们难以解读大导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疑惑吧?

对于林兆华,我对他非常的看好。这位中国戏剧界的功臣,为中国话剧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学识、才华和智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个性和为人,也就是俗称的“做人”。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巧拨千斤、以灵化险境,是他做导演的风格,也是他做人做事的风格。

而他所导演的每一部戏,也如同他的个性一般。他会在他导演的话剧中能赋予新的元素、新的生命力、新的诠释、新的感染力。所以我对他才有思考和关注。

一个人,天生具备了一种儒雅之气,又将它优雅而沉着地挥发在自已的导演事业和演艺事业与待人接物中。

必定的,他的艺术和人生,一定也会如同他的个性和品质,那么的写意、那么的淡雅、那么的清香。

他的勇于创新、他的标新立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林兆华是有相当成就的。

那么中国的话剧舞台上,林兆华导演的戏将伴随着他会走向更大的辉煌!

突破外国戏剧的导演——林兆华

知道这次排演《大将军寇流兰》,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大导演林兆华执导,很高兴。我们可以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看到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记得我第一次见到林兆华时,他给我印象是:有思想,有内容,有个性的一个人。在我的眼里,他也是一个另类的人。走近他的时候,真有一种畏惧感。其实,跟他聊天的时候,那感觉真的不一样了,很自然,很随意。在他导演的多部戏中,别有新意。他对戏剧的理解和舞台处理让人感觉很有味道。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但以他的个性策略来表达对戏剧的执着和追求,能让欣赏他戏剧的人对他刮目相看,这已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剧本以罗马史家普鲁塔克在他的《名人传》中记述的古罗马5世纪上半期的传奇英雄,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凯优思?玛休私的生涯为基础,讲述了这位罗马共和国的大英雄玛休私(后被称为大将军寇流兰),由于性格耿直,脾气暴躁而得罪了公众,被他的祖国放逐;不肯低头的玛休私转而投靠敌人伏尔斯人,带兵围攻罗马;后接受其母劝告,放弃攻打,而这行为又背叛了伏尔斯人,最后在战乱中被伏尔斯人杀死。

这是人艺第一次自己排练莎士比亚戏剧,这是人艺的一个壮举,也是林兆华的一个壮举。是人艺在一贯风格之外的一种尝试。在紧紧抓住莎士比亚剧目精髓的同时,也对各种表现形式的可能性进行探索。

《大将军寇流兰》是英若诚先生生前对莎士比亚剧作《科利奥兰纳斯》重新翻译的译作。

这次濮存昕加盟《大将军寇流兰》,预示着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大突破。也预示着林兆华执导的莎士比亚戏剧《大将军寇流兰》在中国舞台和世界舞台一定会有新的突破。同时也是人艺在一贯风格之外的一种尝试,在紧紧抓住莎士比亚剧目精髓的同时,也对各种表现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探索。

重新解读《大将军寇流兰》,也是对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尤其具有普遍意义。我们期望能穿越表象的迷雾,深入到对人类社会更为本质的思考中去,并以此作为一面镜子,尽可能的映照出我们生存世界的清晰面貌,甚至于能透视世界本身。

有着丰富学识的美国学者海伦?契诺伊在对西方戏剧现代导演的历史略作整理之后,不能不有些困惑地总结说,或许存在两个导演:一个是“外在导演”,一个是“内在导演”。导演的双重性互为支撑,难以彼此。“外在导演”强调的是职业技艺;而“内在导演”考察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深度与厚度。可能现代导演大多无法摆脱“职业艺术家的局限”。但“外在导演”与“内在导演”这一内在紧张,我想导演应该了然于心的。那些津津乐道的导演大师,比如布莱希特,别彼得?布鲁克,尽管他们都是以新的戏剧理论和导演手法闻名于历史,但他们无不一面连接着艺术的创造,另一方面连接着社会整体的大的关怀。一个真正的导演,要完成海伦?契诺伊描述的如下任务的,“在一个原子化的社会里,为戏剧寻找到一种共同的兴趣中心”。希望中国的戏剧导演在挑战西方的戏剧导演的同时更有建树。话剧百年,我想到了咱们北京人艺的戏剧大导演林兆华,他在导演的手法上,创造了自己思维运作。我觉得,在现在中国戏剧事业上,他有他自己的见解和思维。我很欣赏他。美国出了海伦,中国已出了林兆华。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不知道为什么,林兆华导演的戏总是能引起争论。昨天和朋友去人艺购票。在人艺门口,又听到了人们在批评林兆华的《大将军寇流兰》。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他执导的《赵氏孤儿》。

记得我去看那部戏的时候,观众的反应也是如此的强烈。林版《赵氏孤儿》的争论议题,就是赵氏孤儿怎么不复仇了?当时的观众对他导演的手法表示异议。我觉得,他就是一个给我们话剧观众带来惊喜的人。他的创新就是在这部戏里用最简洁的外部动作,显示人物最激烈的内心冲动。我很佩服林兆华的整合能力。紧凑的情节,完整的历史剧形式,透彻而深刻的悲剧意识,这是我对大导演执导这部戏的感受。回想争议过后,大家还是对大导的敬仰。这部戏受到了很多观众的欢迎。林兆华导演,内在的东西可能真的很多。在解读了《赵氏孤儿》的同时,又让我解读了他的莎士比亚剧《大将军寇流兰》。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迟早会让我们解读林兆华导演为何用摇滚乐陪伴大将军濮存昕左右了。林兆华标新立异,这是他的权力。艺术问题无是非,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这些天来,一直是我们几个话剧爱好者议论的中心。《大将军寇流兰》上演多日,人们对莎翁的戏是否接受?有的观众为何中途退场?难怪大将军濮存昕为大导抱打不平,呼吁人们就算看不懂也要尊重林兆华的艺术创造。我觉得濮哥说的非常有道理。其实在林兆华导演的这部戏中,他让我们观众更多认识了莎士比亚。但我还是比较喜欢林兆华的导演艺术手法。林兆华的另类,就是敢于在话剧舞台上的大胆创新。他的《刺客》、他的《赵氏孤儿》、他的《建筑大师》、他的《白鹿原》。他每导演的一部戏都不存在重复自己的现象。不管你是接受或不接受他的导演手法,但是,你不得不敬佩他把莎翁的戏剧作品搬上人艺的舞台。他把名着用一种新的认识展现在我们观众面前,这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林兆华他做到了。

其实我们看不懂也没关系,我们听听莎士比亚的台词也是莫大的享受。林兆华在北京人艺史上,创造了话剧的辉煌,尤其在今年的话剧百年,他导演多部话剧作品让我们喜欢看话剧的人过足了话剧瘾。我只能在这里说:林兆华,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人类最伟大的财富之一,您是我们中国伟大的戏剧导演财富之一。感谢米铁增,感谢濮存昕。两位人艺资深的优秀演员把剧中的人物演绎的很到位。

不管我们对林兆华有什么样的争议,但我对此剧还是情有独钟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很厉害,如果不是林兆华给我们导演莎翁的戏剧,那么莎士比亚的戏剧对我们观众来说,简直太遥远了。

林兆华导演莎士比亚戏剧,会让我们喜欢话剧的人慢慢品味!

平民演员——濮存昕

因出差回来,领导让我在家休息一天。闲着没事,把《风月无边》的碟拿出来观赏。这是由北京人艺着名演员濮存昕和徐帆主演。剧中的男主人公李渔是一个性格复杂、反差鲜明的士人。他那独特的身世,他那不同一般的经历和反差很大的思想情感以及他喜欢的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他应该是他那个年代中的另类。同时他也是一个非正统、非中心的边缘人物。在我观赏濮存昕扮演的李渔的时候,眼前总是有点参杂李白的影子。可能是他在《李白》这部戏中表现的尽全尽美,无可挑剔吧,乃至他扮演李渔的火候远远赶不上李白。

《风月无边》也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李渔早已作古,可他以往求索精神生活的那份执着是叫后人十分敬仰的和十分触动的。其实《风月无边》很有诗情画意的感觉,舞美设计的也挺好。不知人艺是否还能把它搬上人艺舞台。那只有等待中了。

《风月无边》的演员基本上接近人艺的最强阵容了,濮存昕演李渔,徐帆演雪儿,梁冠华演一灯和尚,何冰演蒲松龄,龚丽君演袁姨,吴刚演许恩师,吹拉弹奏者都是专业人士,这个班子对观众是有很大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