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礼仪贺词婚庆一本通
5764500000001

第1章 礼仪篇(1)

礼仪是指一个人内在的艺术、文化、思想、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形成的用来美化自我、完善自身、修身养性、尊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和规范。切记:“当我迈出了家门,肩上便扛起了家庭的荣辱;当我迈出了校门,肩上便扛起了学校的荣辱;当我迈出了国门,肩上便扛起了国家的荣辱。”一定要争作“外显有规,内涵有德”的文明中学生。

礼仪就是用最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敬。

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和外界的人以及交往尺度,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假如没有那些礼仪规范,通常会令人们在交际中觉得措手不及,乃至失礼于人,贻笑大方,因此熟悉并掌握礼仪,就能做到触类旁通,恰到好处地待人接物。

礼仪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形象。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一切都应该讲究礼仪。例如交谈讲究礼仪,就会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就会变得优雅;穿着讲究礼仪,就能变得落落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就能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处理得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浑身都会充满魅力。

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重要的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它并非随便凭空捏造的,也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起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礼仪的本质,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去开展社交活动。研究者们对于礼仪的起源,有各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可大概归纳为以下几个。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礼”字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给神灵看,用于祈求福祉。“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可以从中分析出,“礼”字和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并非随意而为,它是按照严格的程序,既定的方式来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此后讲到了礼仪的起源,还有礼仪的发展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在西方,“礼仪”这个词源于法语的“Etiguette”本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为了维护法庭活动的秩序,把印着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每一个进入法庭的人,作为遵守的行为标准和规范。后来“Etiguette”一词进入英文,延伸为“礼仪”之意,成了人们日常交际时应该遵守的准则和规范。

此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无法离开社会与集体的,人和人在长期的交际活动中,慢慢地就会产生某些约定成俗的习惯,这些习惯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了人和人之间的交际规范,当这些交际规范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而且同时被后人自觉遵守之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因定的交际礼仪。遵守礼仪规范,不但令人们的社会交际活动变得井然有序,有章可循,而且同时也令人和人在交往中更加具备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就这么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为了维护稳定秩序与和谐交际应运而生的。直到现在,礼仪仍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征和独特作用。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是谓吉礼,冠婚之事是谓嘉礼,宾客之事是谓宾礼,军旅之事是谓军礼,丧葬之事是谓凶礼。五礼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反映了人和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表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朋、君臣之间的交际之礼;从体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几种礼仪,到人和人之间在喜庆、祸乱、丧葬时表达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应该说无所不包,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礼尚精神。吉礼居于五礼之首,它主要是对天神、地祗、鬼神的祭祀礼法。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就是祭祀天神,也就是祭祀昊天上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天神。第二是祭地祗,也就是祭祀社稷、五帝、五岳;祭祀山林川泽;祭祀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鬼神,主要就是春夏秋冬祭祀先王和先祖。凶礼就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用丧礼哀悼死亡,用荒礼哀悼区礼,用吊礼哀悼祸灾,用桧礼哀悼围败,用恤礼哀悼寇乱。这其中,丧礼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礼仪的人的死亡,通过服丧时间来体现程度不一的伤痛;荒礼是对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国家受到饥饿瘟疫的不幸遭遇,国王和群臣都采取减食和停止娱乐活动等措施来表达悲痛;吊礼是对同盟国或者挚友有死丧或者水火灾害而进行哀悼慰问的一种礼节。各级贵族都能举行这三种礼节。桧礼是同盟国中某国被敌国侵略,城乡毁于一旦,盟主国就要会同诸国,筹集钱粮补偿那个国家的损失;恤礼是某国遭到外侮或者内乱,邻国应该给予支持与援助。宾礼是接待宾客的礼节。它主要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项。军礼时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主要包括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大师之礼就是军队征伐的仪礼;大均之礼是指王者与诸侯在均土地、征赋税的时候举行军事检阅,用以安抚民心;大田之礼是天子的定期狩猎,用以练习战阵,检阅军马;大役之礼是国家兴办的建宫殿、筑城邑、开河造堤等大规模土木工程时的队伍检阅;大封之礼是一种界定国与国,私家封地和封地间的界线、树立界碑的一种活动。嘉礼是一种沟通、联络感情的人际交往礼仪。嘉礼的主要内容包括飨燕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射之礼(后衍生为“投壶)、赈幡之礼、贺庆之礼与优老之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了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事实上,礼仪可分作政治和生活两大分类。政治类就包括祭天、祭地和宗庙祭祀,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照荀子的说法有“三本”,也就是“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之间,丧礼的历史是最早的。丧礼对死者而言是安抚魂灵,在生者而言就成为了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伦的礼法仪式。在礼仪的建立、实施和完善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衍生物。人们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无形的神鬼在操控,履行礼仪就是在向鬼神祈求福祉。所以,礼仪的起源就是鬼神信仰,这也是一种特殊的鬼神信仰的表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即标志着礼仪发展已经步入了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和封建伦理道德彼此融合,即礼仪和礼教相杂,成了实施礼教的一个得力工具。行礼服务于劝德,繁文缛节粉墨登场。直到如今,礼仪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不管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都成了无鬼神论的全新篇章,从而成为了现代文明礼仪。

礼节:不容忽视的人生所需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须的行为规范。为什么这样讲呢?有没有礼节是判定人和禽兽的标准(人性使然),亦是人类社会安定的基础。纵观当今社会,讲求礼法并且具备贤德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才会频频发生各类摩擦和冲突,人们在相处过程中不但缺失了安全感,甚至有一种草目皆兵的危机感,社会秩序早已不成体系。

人群中是绝对不能少了礼节的。人和人交流情感,事和事维持秩序,国和国之间保持常态,都是礼节在其中周旋的力量。

不能忽视礼节的作用,我们现代人必须要认真地对待和学习。要不然步入社会后,免不了要四处碰壁吃亏,到那时候后悔已经没用了。我们相信没有人愿意和没有礼节的人打交道,失礼的背后就是闲言碎语,讥笑讪骂:“某人岂有此理、没念过书、一点常识都没有、粗俗不已、不近人情、难登大雅之堂、讨厌死了、真可笑、离他远点、不来往……”这一连串的名词,对你的前途和将来的一切,都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礼节是一项不妨碍别人的美德,是一项恭敬他人的善举,也是自己行通万事的通行证,是要通达践履的。

如果我们可以在“克己复礼”上多下一点功夫,从自我本分做起,从一个小小的家庭做起,坚信这个社会一定会更加和谐、有礼。我们共同来期盼这一天的来临。

一个人身心健康,不仅精力旺盛,心智健全更是本身具有某种魅力,这样就有可能借此并结合其他条件走向成功。

人生的第一要事,就是要发展自己在人际中的公关能力,发挥自己的魅力,维持自己的成功优势,保护自己心灵的纯粹,为将来可能出现的一切事情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每一个人的神圣职责。

有些人很小心谨慎地保护家里的钢琴,使得钢琴音律很准。但是却不肯耗费精力去保护自身的魅力。其实,如果本身的魅力,这部活的乐器已经从根本上被损坏了,再想靠这部活的乐器来弹奏人生的乐章,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要想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第一个条件便是具备良好的与人相处的能力。一个人心中怎样去设想她自己,她就可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每个人心里的意念,都可由她自己表达出来。如果她立志要做个非同寻常的人,那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她就不能再有卑微怯懦的表现。一个人下定决心与周围人保持良好关系,那么,其魅力自然而然令人肃然起敬。

在各种场合中,处处可以看到一些人,过着不懂礼仪、不思进取的生活,可以说这些人生活在错误里,有人甚至还受到不良作风和思想的影响、沾染了种种恶习,实际上在她们的心灵里充满着有害的细胞,难怪终其一生都无法展现自己的魅力和伟大的力量。

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魅力的重要性,更要像保护一部无价的机器一样保护自己的公关礼仪能力及魅力。

一个有才能的人如果不能使其能力发挥出来,这种才能就会失去意义。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一定得有足够的魅力被社会接受,并在人际中言行得体,礼仪周到,迎得人们的欢迎。如果一个人毫无魅力,那便几乎无迭发挥出应有的才能。

有些作家的作品淡而无味,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这往往是由于作者本身就没有什么魅力。一个演说家在讲演时不能获得听众的注意,也因为他的措辞缺少魅力。一个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也很可能是因为他缺乏吸引人的魅力。

魅力尽人成就任何事业的基石,欲成就大事者,必先珍惜自己的魅力,也就必使公关能力成为一己所长才行。

无论做什么,人都应当懂得,健康的魅力是成功的资本。

真正有魅力的人是他到哪里都能让人欢迎让人快乐。不要认为欢迎是天生的,它绝对是需要经营的。一个人找到符合自己的特质以后,经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以及自省和回顾,才具有自然、亲切、智慧和幽默。

对许多人来说,穷其一生都自我迷失,而魅力却可随着岁月而增加。孰不知魅力形成是需要经过生命的历练、生活体验孕育而成的,那是智慧、成熟、圆润、风范慢慢吸收、消化、凝聚于内心的结果,即形与内而发与外的特殊气质,有魅力之人像磁铁般具有吸引力,吸引别人围绕在他周围。

增加自身魅力最重要的是学习公关礼仪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并建立自己的魅力风格。我们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公关礼仪,就是为了自己更具魅力。一般人总认为俊男美女外表优势得天独厚,受命运之神特别眷顾,其实并不正确。俊男美女一时被注意,但被遗忘得也快。只有拥有独特魅力的人,才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长久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从小必知的最基本礼仪常识

从服饰上就能看出一个人文化修养的高低,审美情趣的雅俗。具体来说,着装应该本着自然大方,舒适协调的原则,还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标准。服装不仅要和自己的具体条件相符合,还应该每时每刻都关注着客观环境和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也就是说穿衣打扮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时间、地点与目的这三个要素,并且努力地使自己与各个要素保持协调一致。学生不适宜佩戴首饰,那属于成年人的范畴。学生应该佩戴校徽以及具有教育、纪念意义的徽章。

恰当地使用礼貌敬语,见到老师和同学时应该主动行礼、打招呼,要说普通话,不能讲粗话和脏话。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就是:请、对不起、谢谢、您好、再见。在校园里应该讲普通话。早上要对老师说“老师好”。老师在见到同学后也应该热情地招呼:xxx你好。

尊重老师,上课起立时应该向老师问好,下课起立之向老师说声再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发言时先举手示意,不能随便走进教师办公室或者其他年级的教室,进入教师办公室之前应该先打招呼或者敲门,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与老师谈话的时候应该注视着老师,谈话时不应同时去做其它的事,不能随便打断老师的讲话,也不能心不在焉。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见到老师后,应该主动打招呼,行好礼节。在人多的地方,应该请老师先行;和老师交谈的时候,应该为老师让座。不能在背地悄悄议论老师,更不能直呼老师的名讳。上课之前应该准备好学习用具。上下课的时候都应该起立向老师问好,动作应该整齐划一而迅速。遇到特殊情况迟到之后,应该在教室门口止步,喊“报告”或者轻轻敲门,得到老师的允许之后,才能走进教室,应该主动对老师讲明迟到的原因。态度应该诚实,在得到老师的体谅和许可之后,才能入座。在课堂上应该认真听讲,不能做和课堂没有关系的事情;当老师提问的时候,如果要回答,应该先举手,在得到老师允许之后,再站起来回答问题,不能随便插话或者抢先回答。在老师点到自己却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应该端正站立,用抱歉的语调实事求是地向老师表明。不能抓头挠耳,一言不发,等老师允许后才能坐下。下课之后应该等老师走出教室后再走出。学生不可随便进出教师的办公地点,不能影响老师的工作,有事需要进办公室的时候应该提前打招呼或者轻轻敲门,经过允许之后才能进入,进办公室之后,应该主动向老师问好,谈完话或者做完事之后,应该礼貌地告别,立刻离开办公室。不能长时间逗留在办公室,更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