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礼仪贺词婚庆一本通
5764500000037

第37章 婚庆篇(8)

《搜神记》载,先秦时宋国有个叫韩凭的人,娶何氏为妻,夫妇恩爱,生活美满。岂知国君宋康王垂涎何氏的美貌。先捏造个罪名将韩凭关进监狱,再以查抄家产抵罪的名义把何氏强抢进宫,韩凭以自杀标示自己清白无罪,何氏闻讯后亦跳楼身亡,留下遗言要与韩凭合葬一穴。宋康王恼羞成怒,偏下令让他们分葬两个坟墓。孰料一夜之间,两座坟墓边各长出一棵梓树,才十多天时间,树杆粗至合抱,相对拱屈,下面根茎相连,上面枝叶交错。其后,两座墓穴里又各飞出一只雄鸳雌鸯,合成一对,双双栖息在梓树的枝干上,朝夕比肩,交颈而鸣。宋国的百姓大为感动,从此便称梓树为“相思树”。

陪嫁的长命鸡

豫东淮北一带的送嫁妆队列里,少不了一个娃儿怀抱一雌一雄一对“喜鸡”,相传此俗与秦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陈胜有关。

陈胜少年时父母双亡,与妹妹相依为命。妹妹和邻村的一个小伙子相爱了,可是男家贫穷拿不出聘礼,替人佣耕的陈胜更无能力替妹妹办嫁妆。没有行聘和陪奁,这门婚姻岂不让人笑话?陈胜想来想去,想出个好主意。到了赶集的那天,他叫妹妹抱只花母鸡,在鸡腿上拴根绳子,去集上换点油盐。妹妹来到集上那棵老榆树下一站。咦?树下已经有个小伙子抱着一只大公鸡站着,鸡腿上也拴根绳子。再仔细一看,不就是自己的心上人吗!男女双方闹个大红脸时,众人都笑开了,说这真是天生的一对。原来那个小伙子也是照陈胜的吩咐行事,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还不清楚呢。

眼看时机成熟,一位已经受过陈胜暗中请托的老婆婆出来做媒了,那只大公鸡就当了男家的聘礼,花母鸡权充陪奁,过门那天由女方一块儿抱去。老婆婆还解释:鸡就是“吉”,“吉”上加“吉”,百事顺利。穷人们都说这个不用花钱的礼数真好,纷起效仿,遂形成地方习俗。按规矩,这对陪嫁鸡要精心喂养到老死,同葬一棵树下,象征着新婚夫妇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恩爱之情,故又名“长命鸡”。

知识点:挂门帘

故老相传,娘家人挂门帘的习俗源起西汉元帝时。当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公主们贪恋长安生活舒适,谁都不肯远嫁大漠草原。深明大义的宫女王昭君得知后,自请出塞。汉元帝大喜,马上认她为义女,封为公主。临行前夕元帝召见义女,问她还有什么要求?王昭君答:“听说草原上的人都住毡布包,请父皇送我一条遮蔽风雨的门帘儿就行了。”元帝听了,立即传旨,让宫里的裁缝们连夜做成一条图案艳丽、使用方便的五彩门帘,并叮嘱护送义妹去塞外成亲的王子,一定要亲手替公主把门帘挂好。呼韩邪单于见皇上考虑如此周到,十分感激,额外送了一笔厚礼给送嫁王子。这以后,陪嫁门帘便咸了民间嫁女的习俗,而且一定要由娘家人亲自挂上。江南旧俗,挂门帘时还要唱歌:

“上八仙,下八仙,八仙请我挂门帘。

门帘挂在金钩上,子子孙孙中状元。

青布门帘平地拖,廿年媳妇廿年婆。

廿年媳妇好贤慧,廿年婆婆子孙多。”

拜天地的由来

“拜天地”的习俗,来源于民间神话故事。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一个俊俏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在,可是他总是觉得一个人太闷,所以常常唉声叹气。

一天晚上,小伙子望着天空圆圆的月亮,不免触景生情,更感寂寞,于是自言自语地对月亮说:“月老月老你细听,给我找个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领你的情!”他刚说完,忽然月亮一闪,一个白眉长须老人领着一个姑娘飘飘悠悠地来到小伙子面前,对小伙子说:“我在女娲那里,让她又造了一个女的,给你领来了。你们先认识一下,一会儿,我给你们办喜事。”说完,老人就不见了。

小伙子见姑娘脸腮绯红,像月季一般,不禁喜上眉梢;姑娘见小伙子眼睛明亮,诚实坦白,也觉得情投意合,二人四目相对,一见钟情。正在这时,长须老人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站在两人面前,指着两个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俩。现在我给你们办喜事,首先,给养育你们的天公、土地拜三拜。”“一拜!二拜!三拜!”随着月下老人的喊话声。小伙子和姑娘对“天、地”拜了三拜,随后,月下老人笑着说:“我给你们牵红线,你们还得给我拜拜哩。”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又对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刚拜完,三位老人就不见了。从此以后.人们在结婚时必须:一拜天地,二拜月下老人:媒人,三拜父母,如此便形成了结婚“拜天地”的习俗。“拜天地”一词也随之出现了。

知识点:跪拜礼

跪拜礼源于我国东汉。我国在东汉以前,还没有现在的桌椅,人们在吃饭、议事、看书时,是在地上铺上席子后,席地而坐。通常是,坐时要两膝着地,再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表示尊敬,往往要伸直上半身,即古书所说的“引身而坐”,使“坐”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跪”。然后俯身向下,有时要前额触地。就这样,逐渐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汉代以后,跪拜虽然存在,却成为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用于官场之中。

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也经常使用跪拜礼。后来,又增加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

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

新娘为什么要蒙盖头,有这样一个传说。拒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时,天下只有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两要结为夫妻,但他两又觉得害羞,于是到山顶上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就让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代替了。

知识点:新娘蒙红盖头的由来

关于新娘蒙盖头的习俗,有一个神话传说。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得配为夫妻。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结果那几个云团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颤,“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贴“喜喜”是怎么来的?

举行婚礼时,人们都会贴出红双“喜喜”字,以示庆贺。它表示成双成对的意思,反映出人们希望好事成双的美好愿望。

据说,23岁的王安石进京赶考时,路过马家镇,暂住在他舅舅家。次日,他上街闲逛,见镇上马员外家门外悬挂的走马灯上写着一副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却没有下联,王安石一时也没有对上下联,便暗自记在心中。王安石到京城应考,主考官指着一杆飞虎旗念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顿时想起马员外家那副上联,便以此为对,主考官惊赞不已。在回程路过马员外家宅时,马员外恰在门外恭听几名书生应对联。王安石便挤上前,用主考官的对子应对。谁知这对于是专为择婿而出的,马员外觉得王安石的下联对得最出色,得知王安石尚未婚配后,执意要将女儿许配给他。王安石经打听后,得知马员外的女儿才貌双全,便与舅舅商议,同意了这门婚事。不久,在王安石完婚的大喜之日,恰逢官差来报“恭喜王大人高中了”。王安石喜上加喜,提笔在大红纸上写下一个金色大“喜喜’字,贴在门上。

从那以后,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点: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北宋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个进的政治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词作不多,但其特点是能够“一洗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

知识点:王安石的诗词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婚礼上为什么放鞭炮、贴青龙?

传说张天师的外甥女年纪很大了,还没有结婚。

有一年除夕,张天师问他姐:“外甥女今年多大啦?”他姐说,“不小了,二十七、八岁了”。张天师问:“有婆家了吗?”姐说:“有了,在东乡。”张天师说:“有婆家了,那您怎么不打发她出门呢?”姐说:“俺这片东山里有一个妖精,谁家要是娶媳妇,妖精就上谁家去闹腾。末了还得把新郎给吃了”,张天师一听,便说:“姐,过几天你找个人看好日子,打发俺外甥女结婚吧,我自有办法。”

结婚那天,天刚一黑,家家都关门闭户,恐怕妖精来了惹出事来。妖精真的从东山里来了。一看新房的门敞着,便高兴地上屋里去了。妖精到了新房里一看,屋里还点着灯,妖精刚一碰新娘子,她的腰带忽地化作火龙,缠住妖精呼呼就烧。不一会,火龙就把妖精给烧死了。

天明的时候,喊起了公婆、小叔子、小姑子和新郎。一家人急忙抓住新媳妇问长问短,新媳妇说:“我来的时候,俺舅给了我九条束腰带,这九条束腰带是九条龙,有七条是青龙,两条火龙,六条青龙把住门、窗户眼儿,两条火龙缠住妖精烧,就这样把妖精给弄死了。”众人一听,急忙买了鞭炮,庆贺烧妖精的胜利。从此家家户户这才敢打发闺女出门子,给儿子娶媳妇。

从那时起,娶媳妇放鞭炮、贴青龙的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知识点:去迎娶新娘之前前男方该准备红包

出发前贡礼官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爷、“压桌”、六名随去的友人等,还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亲友、媒婆礼。

新婚压床

新婚前夕为什么要压床,民间有不少传说。或谓很久以前,有个劣绅娶妻三房皆无子女,到处求医问药。一个江湖郎中存心捉弄他,教他再娶妻时,先找两个小叫花子在新房里睡三夜,管吃管喝,保管有喜。求子心切的劣绅依言行事。新娶的老婆果真怀孕了。劣绅大喜,重谢郎中,又问他这是什么秘方,郎中信口胡诌道:“童子压床,子孙满堂。”或谓过去有个勤劳善良的樵哥与老母同住两间草房,新婚前夕,有个瘸腿老丐半夜叩门,求借一宿。樵哥怜其孤苦,迎进屋里茶饭招待后,让他和自己在一张床上同睡。翌晨醒来,门关得好好的,老丐却没了人影。正诧异间,门外听见老丐唱着《数来宝》走远了:

“俺是散仙铁拐李,谢你小哥有情义;

昨夜双压床,今晚坐床喜;

生个胖小子,保管有出息……”

说也奇怪,后来樵哥的娘子果真生了个男孩。此事传开后,大家都说是铁拐李在传授仙术,于是两男压床求子便成了一种风俗。

知识点:麒麟送子

一些民间绘画中,一头龙首、狮尾、鹿身,身披鳞甲、马蹄细腿的麒麟,背上有的驮着一年轻女子,手中抱个胖娃娃,以示送子;有的背上骑个童子,怀抱莲蓬和笙,取“莲:连笙:生贵子”的谐音;画面的背景“天宫”隐约展现,以示天赐贵子。

关于麒麟送子,在江南一带流传着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画师,尤爱画麒麟,这位画师年老尚无子嗣。有一天晚上,老画师梦见一头闪着金光的麒麟背上驮着个小孩向他走来,二年,他果然喜得儿子。这孩子聪明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作画,人们都把这孩子叫麒鳞童。于是,麒麟送子的习俗就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开了。

红砖压门

红砖压门是山东、安徽的婚嫁习俗,男方要在街门门楼的过梁上放两块红纸包住的红砖。红砖压门的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传朱元璋未称帝时,某日路过一户娶亲人家正抬着新娘子进街口,便凑过去看热闹。忽见一道闪光,原来是岁星飞走了。朱元璋顺手拿起两块红砖放在门楼边做标记,然后便去质问为迎娶择吉的算命先生:“明知今天岁星冲犯,为什么替人家选这个日子?”算命先生不慌不忙地答道:“今天有贵人相助,无妨。”原来算命先生就是刘伯温,正坐等“贵人”前来,要辅佐他打江山哩。这以后,娶媳妇的人家就用红砖代替贵人压过街门楼以克岁星相犯,好让花轿顺当通过。

从此以后,山东、安徽等地就流行在结婚时要用红砖压门的习俗了。

知识点:我国古代的离婚制度

古代人们把婚姻看作是延续家族的行为,是子孙对祖先应尽的神圣义务。因此,“独身者”被认为是愧对祖先的不孝者,而不能完成“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使命的婚姻,也就必须解除。这种不考虑婚姻当事人的感情,只以家族利益得失作为决定条件的离婚行为,是中国古代在婚姻问题上的根本特性之一。

离婚的条件主要有:

七出。不孝顺父母、无子、淫佚、妒嫉、恶疾、多言、盗窃。只要有犯其中的一项,原则上就可以和妻子离婚。

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祭圣罪、奸非罪,及妻对夫的谋害罪而言。

协商。夫妻双方若一致同意离婚,即使不合“七出”和“义绝”条件,法律也是承认的。

转席传袋

花轿抬到男家大门前,新娘下轿不能双脚直接触地,必须走在席子、红毡或布袋之类的铺垫物上,由媒人扶着缓缓而行。一般人家没那么多席毡,要有人前后传递,转移铺接,俗称“转席”、“铺毡”或“传袋”。此举在民间另有各种解说,如有一则传说称:

很久以前,有位公子骑着马儿押着花轿去娶亲,花轿抬回家里后,轿子里同时走出两位容貌服饰完全一模一样的新娘子,连送来的小舅子也分不出谁是他的同胞姐姐。只好先停办喜事,请“活包公”来捉拿盗版新娘。“活包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命人取来一匹红布展开拉平,离地面三寸,接着对两位新娘说:“你们轮流从这块红布上走过,谁能让红布不沾地,谁就是真的。”一个新娘才跨上红布,就把布踩到地上了,吓得痛哭流涕,另一个新娘从容不迫地跨上红布,稳稳当当地从头走到尾,只见红布始终离地三寸,竟似没承载半点分量。

“你这个妖精还不显形?”只听“活包公”一声厉喝,手指这个得意洋洋的新娘叱道。那新娘闻声颤抖,滚地变成一只白毛狐狸,“嗖”地一下逃得无影无踪,让看热闹的人全吓出一身冷汗。原来,这是一只修炼成精的老狐狸,专门趁人家办喜事时溜进花轿“克隆”新娘,以此混入洞房危害新郎。没想到“活包公”略施小计,使它显露原形——若非妖怪,谁能够脚踩悬空的红布而不让它沾地?从此,人们娶新娘时多了个心眼,就是让新娘出花轿后先从毡席上走过,如果没有足痕,那肯定就是妖精无疑了。

知识点:坐花轿的习俗

在封建社会里,大凡女青年出嫁都要坐花轿,这是农村娶亲的习俗。

“女的生来一枝花,灶前灶后吃锅粑”。过去妇女为“小人”、“屋里人”,受着“四权”及“三从四善”的压迫,一生中只有出嫁到婆家的那天为尊,故而坐花轿是颇荣耀的日子。

新娘从上轿直至路上,有泪无泪,一声半声地哼着,这叫“哭嫁’,不哭就不吉利,快到婆家下轿就不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