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周边
5768100000006

第6章 地缘政治之日本(1)

日本的“代理人”国策

近代日本为什么能免于被殖民

提及中日关系,除了“钓鱼岛”、“东海”之类的现实争端之外,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应该就是“历史问题”,我们一直在谴责日本官方没有认真反省历史。不过,回过头来一琢磨,我们自己似乎也忽略了一个问题——其实我们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居的历史也没有太用心研究过。

由于地缘环境、文化传承等因素,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长期问题,能够选择的应对策略其实都是有一定延续性的——从历史上看,无论如何改朝换代,忙活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件事。如果你能搞清楚这里面的几个基本不变量,那么再去看现在国际上的种种纷争,起码说大方向心里就有数了,不会总被一两个偶发事件牵着鼻子走。

关于日本近代史,一直以来我们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因为西方列强忙于瓜分中国,顾不上琢磨日本,这才让日本人有机会推行明治维新。再后来由于明治维新全盘西化,日本步入了列强的行列,接着开始回过头打中国。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对于西方列强而言,真的是“顾不上”吗?1840年鸦片战争时的英国舰队,其实也就是48艘船,除去运输船等,正儿八经的军舰一共不过16艘,最大的是三艘1700多吨的74门炮战列舰,按照英国海军的标准是战列舰吨位中最小的一个等级,这支远征舰队对当时的英国海军而言只能说是三流的水准,并没有占有她太多的力量。更何况1854年“黑船事件”中,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一共只带了7艘军舰就逼迫日本的德川庆喜幕府签署了《神奈川条约》,向美国开放了口岸;同样处于中国周边的越南、缅甸等物产富庶的东南亚国家在那段时期统统都被西方国家占领,沦为殖民地。对于当时的英美等国来说,如果真想把日本同样变成殖民地,从技术角度上讲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真正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在一个“穷”字上。所谓殖民地无非就是给宗主国提供原材料和过剩商品的倾销市场,可日本除了淡水和拿来吃的鱼,你几乎数不出几样资源是不匮乏的;明治维新之前作为农业国的日本,粮食养活自己人都有些勉强,能顿顿吃到大米饭的那是大名、一等武士之类的贵族,加之人口数量有限,作为市场同样是不合格的。即便是甲午战争之后,日本获得清廷的两亿三千万多两白银天价赔款之后,日本的经济总量依然不过是中国的五分之一。一个穷得连贼都懒得惦记的日本,在西方列强眼里根本就算不上合格的“猎物”,谁会放着有油水的印度、中国乃至东南亚不咬,去啃这么一个皮包骨头的家伙?

当不成“猎物”就当“代理”

从世界史角度看,19世纪中期往回的那段日子不光是中国灾难的开始,也是西方列强瓜分西太平洋地区的高峰时期。虽说日本贫弱到叫人懒得去咬她,但不等于没人惦记她。谁呢?就是当时世界的NO. 1——英国。来看看当时英国所处的局面:在欧洲要应付法国和沙俄的不断挑战,因此驻扎地中海的英军是不能随便动的;非洲是资源的宝库,那里同样需要驻扎重兵,更何况还要应付南非的“布尔战争”;中亚地区,英国和沙俄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息过。与英国在全球所控制的土地相比,她本土所能提供的兵力其实并不是很富裕。

与此同时,在远东地区英国所面临的情况则是:清帝国在内忧外患之下早已一蹶不振,但中国终归不是印度,大一统帝国的基本骨架依旧在,那种用几十万就可以统治三亿多人口的好事不可能让你再碰上第二回;沙俄同样觊觎中国并已经开始南下,而且她和中国是陆路相连,这个地理优势不是要绕过半个地球的西欧各国能够比拟的。

这样一来,在远东扶植一个代理国就成了英国不二的选择。如此一来,原本连皮带骨剔不出几两肉的日本在英国人眼里一下子就变得重要了起来:地理位置自不待言,日本列岛所处的位置恰好可以使她成为自海洋方向逐鹿亚欧大陆的最佳跳板;不止如此,妙的是日本的体量对于做代理国而言正是恰到好处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都不大但也绝不算小(超过英国),而足够的土地和人口是一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条件,也是为战争提供足够兵源的基本保障;更妙的是,这个国家严重缺乏矿产资源,而距离日本最近的资源宝库是东南亚,那里当时正掌握在英、法两国的手里,这就意味着日本工业运转的“总开关”将掌握在英国手里,而且随着日本工业化的不断深化,看似国力越来越“强大”,可她的资源消耗量也必将越来越大,这其实就意味着英国对其的控制程度也将愈加牢固,因此也就无需太担心日本反噬自己。

再来看看日本。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明治维新其实称“明治复辟”更为恰当,在江户时代一直被当摆设的明治天皇借助关东地区的军事贵族集团最终扳倒了幕府,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在此之前天皇当了670多年的摆件。至此,原本作为尊皇力量的军事贵族集团转而成了再次架空王权的潜在威胁,而西洋人就成了天皇家族制衡国内贵族力量的最佳选择。明治天皇“归位”之后,很快就宣布承认江户时代幕府与西方列强签署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样一来,两边一拍即合,英日代理关系便应运而生了。一个国家要搞工业化、现代化,不是弄个西式政体就万事大吉了,你得有实实在在的启动资金(贷款)、技术以及资源,而这些绝大多数都来自英国。而也从这一刻开始,此后百余年乃至到现在,日本这个国家有很多东西便成为了定数:在国际博弈中的地位,日本始终是西方国家(先是英国后是美国)制衡中、俄(苏)的代理国;日本的经济无论如何发展,作为根本的资源始终控制在西方国家手里,进而使得国内事务受制于人;对外战略上,日本对东南亚始终情有独钟;就所处的国际环境而言,日本所扮演的西方代理人角色决定了对中国以及俄罗斯而言她始终都是难以被信任的,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日本除了“放水养鱼”之外,肯定还要在需要的时候“排水捞鱼”,这就使得日本始终“混”得像一只蝙蝠——在兽眼中为禽,在禽眼中为兽。

“蝙蝠”效应

简单地说,近代日本的崛起其实是靠三场战争完成的:甲午战争,拿到了朝鲜与台湾两个通向中国大陆的战略跳板,更通过清政府的天量赔款完成了国家货币从银本位向金本位制的转换,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货币体系;日俄战争,虽然没从俄国人手中拿到什么实际利益,但借此废除了此前和西方列强签署的各个不平等条约,让日本正式步入了列强的行列;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众所周知的攫取了德国在中国的利益之外,和美国类似,日本也获得了来自欧洲的各类军用品订单,从而发了一大笔战争财。而三场战争中,起码有两场都是在英国的操持之下进行的。

1894年7月17日,日、英签署《英日通商条约》,8天以后的7月25日,以丰岛海战为标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而战前日本发行的战争公债,大多数都由英格兰银行购买。很显然,在战争爆发之前英国就早已站到了日本一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鸿章寄希望于英国等国的“调停”实在是有些一厢情愿,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日舰击沉英国货船“高升”号,英国政府却睁一眼闭一眼。而战后按照英格兰银行的要求,日本作为战胜国,更迫使清王朝必须将所有的赔款全部折合为英镑,存入英格兰银行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