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5770400000031

第31章 甘南的基督教(2)

蒙古汪古部游牧在黄河河套北边,史书中也称为“达达部”,它是信仰景教的一个蒙古部落。汪古部有一部分曾经迁移到甘肃的临洮,后来又迁移到黄河北边的静州,从他们迁移到临洮这个有景教寺的地方。说明他们也是有选择的,不是盲目行动,因为临洮的居民中有和他们一样信仰景教的基督宗教信徒。

中国正史中对甘肃有也里可温也有记载:“至元六年(1335年)三月,中书省臣言,甘肃甘州路十字寺奉安世祖皇帝母别吉太后于内,请定祭礼,从之。”忽必烈的母亲别吉太后是蒙古崇信景教的部落(克烈、乃蛮、蔑里乞和汪古部)之一克烈部落首领王罕的侄女,她死后灵柩寄存在甘肃甘州十字寺举行祭礼,后来才迁往北京。从把太后的灵柩供奉在甘肃的礼拜堂来判断,甘肃不仅有也里可温信徒,而且肯定有一定的规模.要不然太后的灵柩和举行祭礼也不会偏偏要放在甘肃的甘州。元朝灭亡后,由于明朝实行对蒙古各部的压制和防范政策,因此蒙古部分部落信仰的也里可温也在压制范围之内,于是也里可温逐渐在甘肃失传。

四、明末清初天主教在甘肃的发展

16世纪初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基督宗教再次传入我国,这次主要是天主教的耶稣会。由于从海路传入我国,所以对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影响较小。但是明朝末年,天主教曾经在陕西很盛行,根据教会文献记载,17世纪中叶,明朝境内的天主教信徒约为11万人,而陕西就占近1/4。因陕甘当时不但毗邻,而且共同属于陕西布政使司管辖,应该说这一时期甘肃会受到陕西天主教传播的影响。

最早进入甘肃的天主教传教士是葡萄牙人鄂本笃(1562—1607年)。明朝万历年问,耶稣会驻东印度视察员尼科罗·皮门塔神甫为了寻找从陆地前往中国的道路,于是派鄂本笃在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从莫卧儿帝国的亚格拉(今新德里东南)出发,经陆路沿着拉合尔、白沙瓦、喀布尔东北前行,越过葱岭到达喀什噶尔,后从叶尔羌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吐鲁番、哈密,最后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到达肃州。他欲前往北京会晤利玛窦,因被当地政府官员阻止,鄂本笃就连续两次托穆斯林商人送信给利玛窦,第二封信利玛窦收到后派广东新会教徒钟鸣礼前去迎接。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底,钟鸣礼到达肃州,但鄂本笃已经贫病交加,卧床不起达一个多月,四月十一日病逝。在当时的情境下,鄂本笃没有进行传教活动。

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前后,由创设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的原山陕教区山西绛州、蒲州与陕西西安等地来甘肃传教的耶稣会士金弥阁、意大利人杜奥定和高一志(曾用名王丰肃、王一元,)、葡萄牙人郭纳爵、德国人万克密等在凉州(今武威)松树庄、永昌永宁堡和九坝、山丹徐家盘山等地传教,使少数人受洗人教,并初步建立简易教堂。高一志即是王丰肃,在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被南京礼部侍郎署礼部尚书沈潅多次上奏朝廷后定为“南京教案”的主犯,关押数月后经广州驱逐到澳门。后来天启四年(1624年)又化名高一志潜往山陕教区的山西绛州传教,最终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卒于绛州。甘肃当时属于山陕教区管辖.所以这几个传教士来河西走廊传教是可能的。

清朝初年,又有传教士来到河西走廊传教。“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比利时耶稣会会士方德望从陕西汉中来到凉州西营乡松树庄、永昌县的九坝村和永宁堡、山丹县的老君泉子和徐家盘山一带传教。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方济各会会士麦永文到凉州各地传教,前后在凉州传教将近60年,公元1737年逝世后埋葬在武威南门外李姓坟边。四年后迁葬于东乡韩家庄教会公墓。1981年在武威高坝发现一块石碑,石碑名称为“凉州公教信友迁葬麦神父并公坟碑记”,碑文中有记述天主教传人凉州的情况,“大铎德麦公,泰西意大利人,康熙十七年传天主教于兰、凉……麦公之来兰、凉传教,适继方公德之后,盖方公之来敷教于吾区之永宁堡也,尚在康熙中叶”。另外《永昌县志》和《山丹县志》的记载也可以作为佐证:“清康熙十七年,(天主教)传人永昌县的永宁堡。”“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进入山丹地区传教,我县徐家盘山先建教堂,下属甘泉子、上寨子、山丹城3所小堂。”

根据各种资料判断,至少在康熙时期,天主教就已经传人甘肃的河西走廊,开始在当地建立教堂。这一时期修建的教堂有: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分别在武威西营乡松树庄、永昌县永宁堡和九坝、山丹县徐家盘山各建简易教堂一处。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张安当在凉州城内又建教堂一处。随着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天主教会在修建教堂的同时,为了加强管理,逐渐合理调整教区的划分。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把山陕教区中的陕西分离出来,独自设立“陕西宗座代牧传教区”,甘肃、青海、新疆的天山北路和宁夏南部固原地区等都由原来的山陕教区划归陕西教区。

由于这一时期清朝对天主教实行有限度的利用政策,再加上从康熙末年开始清朝对天主教逐渐实行限制、禁止、严禁的政策,所以有关甘肃天主教的正史记载比较缺乏,只有乾隆时期的一个确实可靠的例证。“据福康安奏,于甘凉二府,拿获传习天主教之张继勋、刘志虞等,并起出经卷等物,现饬解省审办一折……西洋人私至内地,传教惑众,最为风俗人心之害,陕甘湖广等省,现已拿获多人。”根据富康安的奏折可以看出,清朝乾隆时期尽管严厉禁止传教,但是天主教在甘肃还是有所传播。

18世纪初期康熙皇帝下令,凡只服从教皇命令的外国传教士不得居留中国,随后雍正皇帝又明令禁止传教,乾隆时期更加严厉禁止传教。以后天主教就逐渐退出了甘肃。

)第二节基督宗教在近现代甘肃的重新传播

鸦片战争中西方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清朝政府在不平等条约的逼迫下不得不取消传教禁令,1844年准许传播天主教,1846年发还了以前没收的天主教教产,从此天主教会完全获得了合法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了“内地传教法”,《北京条约》还承认“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田地建造自便”。从此以后,外国基督宗教各派的传教士自由地深入内地建立教堂和传教据点。甘肃天主教也主要是从这时开始传入并发展起来的.信奉者主要是汉族。

一、天主教在甘肃的传播

1860年,方济各会会士魏比约由陕西省汉中来到两当县管家河一带传教,并在管家河南山坡前建起了陇南地区第一座天主教堂。1862年,方济各会会士方德明由陕西来到甘肃后在兰州和酒泉之间的河西走廊传教,先后主持修建了古浪土门、张掖城北园艺村天主教堂。1865年,圣母圣心会创始人——比利时的南怀仁来到甘肃传教,并在庆阳三十里铺建立教堂。1879年、1880年圣母圣心会会士沃特、希波里特先后分别在河西的甘州和凉州传教。1882年韩默理在凉州松树庄原教堂院内新建圣母圣心、耶稣圣心大教堂各一座,圣母圣心会院一处。

(一)19世纪后期天主教的发展

甘肃天主教教务从公元1696年开始归陕西教区管辖.光绪四年(1878年),教皇把包括当时甘肃兰州、凉州、甘州、肃州、安西和青海乐都、西宁府以及新疆天山北路在内的甘肃北部教务,从陕西教区分出,单独成立“甘肃北部宗座代牧主教传教区”(通常简称为“甘北教区”)。当年,罗马教廷派遣比利时圣母圣心会神父韩默带领教士进人甘肃,接管了甘肃教务。担任第一任主教,主教堂设在武威城西松树庄。甘肃南部,包括陇南的秦州(天水)、巩昌(陇西)、阶州(武都)和陇东的平凉、泾川、庆阳以及宁夏南部固原等地,仍然由陕西教区代管。

圣母圣心会早期在甘肃传教的重点,以明末清初耶稣会在武威和张掖两地的活动地盘作为基础,继续这里的传教事业。起初。他们把重点放在寻找以前方济各会和耶稣会遗留下来的教友,结果在当地山区发现了一个王姓400余人的教友团体,后来又在庆阳府发现了一个70多人的教友团体。据估计,当时甘肃总共只有1000名左右的信徒,他们就寻找到一半的信徒,可见他们最初寻找教友的活动是成功的。圣母圣心会相继在武威县、山丹县、张掖县建有多所教堂,这一时期在甘凉一带的传教活动是比较顺利的。随后,又派传教士前往兰州皋兰县、天水和甘谷发展教务,在三地建成了三座规模不大的教堂,这样就把传教范围从甘凉二州扩展到省城兰州和甘肃东部重镇天水。到1889年,经过10余年的传教话动,圣母圣心会在甘肃共有10个传教站,7个孤儿院及诊所,还有大小修道院各1所,12位传教士,2800名教友以及近100名的慕道者。

为了扩大教会的影响,甘北教区天主教开始兴办宗教学校来培养中国本土的神职人员。1885年将光绪初年在松树庄设立的“教会公学”改为“小修院”(备修院),韩默理自任院长,并让吕铎主持修道院的工作。1894年将小修院迁移到凉州城内胜利街东侧天主堂,并改名为“玫瑰修院”。当时凉州的青年教徒马维乾、陈学固,古浪青年教徒韩济真、张镒,徽县人王远志等许多人相继在这所修道院学习。后来这些教徒被送到河北崇礼县西湾子和陕西高陵通远坊大修院深造,王远志于1895年前往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留学,他们后来逐渐成为甘肃天主教传教的骨干力量,在各地教会中分别担任重要职务。除了松树庄修道院外,还有上河湾天主堂学院(古浪县)、天水天主堂修道院、兰州畅家巷天主堂学院,其中武威松树庄的修道院规模最大,它是甘肃天主教传教活动的中心。

至1900年春,甘肃省共有教民3000余人,新人教者300余人。住堂14所,大小教堂23所,会所24处,传教士20名,中国教士1人,修院1所,院生27名,男女小学堂10所,学生共有196名。

(二)20世纪前期天主教的发展

早在1901年,甘北教区陶福音主教认为甘肃地形狭长,南北距离太远,就曾打算将甘肃分为南北两区,在甘肃南部的天水设立新的监牧区。1905年教皇命令分甘肃教务为二区,甘南以秦州为总堂。甘北仍然以凉州为总堂。甘肃南部的这个新监牧区包括天水和陇南各县、陇东的平凉和庆阳各县、宁夏固原州等广大区域。中蒙古的蓝玉田神父被任命为甘南监牧区的首任宗座监牧,该监牧区辖有775位教友和522位望教友。原来的甘北宗座代牧区仍然沿用旧名,主教府和主教府堂依旧设置在武威西营乡松树庄,主教是陶福音。从此以后,甘北教区以河西走廊的武威和张掖为中心向周围发展,重点向河西走廊以东的兰州一带传教;甘南教区把天水作为立足点,以甘谷县、清水县、徽县和庆阳县为据点,分别向周围地区扩展。

1914年甘南宗座监牧区改名为天水教区。1920年甘北宗座代牧区改名为兰州教区,但是直到1929年兰州教区主教府和主教座堂才从武威西营乡松树庄迁到兰州市.下辖兰州、陇西、武威、张掖四个总铎区。随着教务活动的扩大,1930年又把天水教区一分为二,设立平凉监牧主教传教区,管理平凉和庆阳两地的教务。这一年,又把新疆天山北路教务从兰州教区分出.成立新疆(乌鲁木齐)教区。1938年青海东部地区的教务从兰州教区分出,独自成立青海西宁教区。1946年,兰州教区升格为宗座代牧省城总主教区,负责督导平凉、天水两个教区传教事务。从天主教组织机构的不断扩大,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它的发展壮大。解放初期,甘肃省天主教有兰州总主教区、天水主教区、平凉主教区3个主教区,共有教堂122座(包括分散堂56座),外国籍主教3人、副主教2人、华籍代主教3人、外国籍神甫47人、修士13人、修女7人(不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请返回本国的外籍神甫6人、修士7人、修女27人),华籍神甫40人、修士9人、修女94人,共有教徒31652人。

(三)天主教举办的社会公益事业

甘肃的天主教为了传教的顺利进行,除了建立各类大小不等的修道院和女修会院外,还举办了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

1.办学

早在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甘北教区就在主教区所在地武威西营乡松树庄原来玫瑰小学(以讲授宗教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建成武威私立上智小学,学校开设有宗教知识、算术、常识、音乐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现代启蒙教育。学校后来迁移到武威城中,规模进一步扩大,一直办到解放初期。1905年在武威西乡(今金山乡)建立了私立河南坝初级小学.1896年在古浪县建立了私立沿土沟初级小学,1902年在天水创办了圣约瑟公学,1865年在庆阳县三十里铺建立了私立公教女子小学。这只是民国以前开办的比较重要的学校的一部分。这些学校为当地开启了现代教育的大门,不仅为教会,而且为整个社会培养了一批近现代人才。

2.修建医院和诊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