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可不知的励志故事全集
5779000000034

第34章 要勇于承担责任(4)

魏人得了这样的宝贝非常高兴,决定大宴宾客庆贺一番。他摆下酒席,请来了众多亲朋好友,对大家说:“我最近得到一个夏商时期的器物,现在拿出来让大伙儿赏玩赏玩。”于是他小心地将那铜器取出,斟满了酒,敬献给各位宾客。大家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都装出懂行的样子交口称赞不已,恭喜主人得了一件宝物。可是宾主欢饮还不到一轮,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有个从仇山来的人一见到魏人用来盛酒的铜器,就惊愕地问:“你从什么地方得到的这东西?这是一个铜护裆,是角抵的人用来保护生殖器的。”这一来,举座哗然,魏人羞愧万分,立刻把铜器扔了,不敢再看一眼。

无独有偶。楚邱地方有个文人,其博学多识的名声并不亚于魏人。一天,他得了一个形状像马的古物,造得十分精致,颈毛与尾巴俱全,只是背部有个洞。楚邱文人怎么也想不出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就到处打听,可是问遍了街坊远近许多人,都没一个人认识这是什么东西。只有一个号称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人听到消息后找上门来,研究了一番这古物,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古代有犀牛形状的酒杯,也有大象形状的酒杯,这个东西大概是马形酒杯吧?”楚邱文人一听大喜,把它装进匣子收藏起来,每当设宴款待贵客时,就拿出来盛酒。

有一次,仇山人偶然经过这个楚邱文人家,看到他用这个东西盛酒,便惊愕地说:“你从什么地方得到的这个东西?这是尿壶呀,也就是那些贵妇人所说的‘兽子’,怎么可以用来作酒杯呢?”楚邱文人听了这话,脸噌地一下红到了耳朵根,羞惭得恨不得立刻在地上挖个洞钻进去,赶紧把那古物扔得远远的,像魏人一样不敢再看。世上的人为此全都嘲笑他。

明明不学无术,却偏要装作博学多识的人,最终只能自欺欺人,出尽洋相。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每个人都应该奉行的为人之道。那些企图依靠吹嘘或欺骗手段争得名利的人,常常会出尽洋相,得不偿失。

饿着肚子赶路的旅客

有个南方人,从来不吃鸡蛋。

一次,他出远门到北方。在路上走得累了,肚子也咕咕直叫,就进了一家小店坐下,吃些东西。

店里的伙计一看有客来了,忙过来招呼,殷勤地边擦桌子边问:“客官,您想吃些什么?”

这个南方人第一次来北方,对北方的菜很不熟悉,就随便地说道:“有什么好菜就上吧。”

伙计应道:“本店的木樨肉做得可拿手了,您可以尝一尝。”

不一会儿,菜端上来了,南方人一看,原来里面有自己不吃的鸡蛋,可他又怕如果说出来,别人会嘲笑自己无知,就不愿明说,只是问道:“还有别的什么好菜吗?”

伙计说:“还有摊黄菜,也是本店的拿手名菜。”

南方人心里嘀咕:摊黄菜是什么玩艺?不管它,先要了再说吧。菩萨保佑,可千万别再有鸡蛋呀!便说道:“太好了,就这个吧!’,

等到菜送来一看,仍然还是有自己不吃的鸡蛋。不好再推了,他只好说:“菜是不错,可惜我肚子挺饱的,不想吃东西。”

他的仆人饿得实在不行,便劝他说:“前边的路还很远,不吃的话,待会儿恐怕要挨饿了。”他于是借梯子下台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吃些点心吧。伙计,有好点心吗?”

伙计答道:“有窝果子。”

他说:“那就多拿几个来吧。”

等到“窝果子”被端上来,他一看不禁傻了眼,竟然又有自己不吃的鸡蛋。他心中又羞惭又恼火,再也找不出什么理由了,只得饿着肚子赶路,直走得疲劳不堪。

不知道某方面的常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不断进步。

期待中的第一个委托人

约翰?史密斯的律师事务所里散发着油漆味。他还十分年轻。他的事务所今天早晨才开张,办事处只是一间等候室和一间工作室。此时这位刚刚开业的律师正坐在他的大办公桌后面,等待着他的第一位委托人。

第一个委托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一个女子还是一个男人?是一位大企业家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不管他长的是什么模样,不管他是哪儿的人,我决不能让他知道,他是第一位委托人,约翰寻思着。谁也不愿意当第一个,无论在医生那儿,还是在律师那儿,反正都一样。一个才开张的事务所就异常忙碌,这一点肯定会立刻就获得人们的信任。

正在他沉思默想的时候,外面的楼梯上响起了男人的沉重的脚步声,来人慢慢地向等候室走来。约翰满意地听到,门打开了,又关上了。接着,他工作室的半掩的门上响起了敲门声。约翰看见,走进来一位灰白头发、衣着朴素的男子。他心想,这是一个普通人,他会给我带来好运气的。谁同老百姓一起耕作,谁就会获得丰收。

“请原谅……”来人说。

约翰迅速拿起面前还没有同电话线路接通的电话听筒。“对不起,请坐一会好吗?我有两个要紧的电话要打。”他胡乱拨了个号码,静静地等了一秒钟,然后自报了姓名。“我……”来人想打断他的讲话。

约翰挥一挥手:“请稍等一会儿,先生。我马上接待您。”他清了清嗓子,对着话筒说:“是的,我是史密斯律师。我可以同五金工人工会主席费普斯先生讲话吗?他不在?那么是否可以今天晚上6点钟同他会晤?什么?是的,是为了机械工人狄克逊提出权益要求的那件事。您说什么?很抱歉,不行,再早了我不行。今天下午我要等好几位委托人。……好吧!那就6点钟。再见!”

“律师先生……”来人说。

“好吧,”约翰亲切地微笑说,“您要是那么着急的话,我就先办您的事,另一个重要电话停会儿我再打。您要委托我办什么案子,先生?”

来人走近几步,报以同样亲切的微笑:“是的,我很着急。您也知道,干什么工作都是这样。我是从电话局来的,要为您的电话接上线。”

在生活中,开动脑筋进行一定的自我推销是无可厚非的,适当的吹嘘造势有时能够提升人气,但是要把握住适度的原则。

张阿贵作诗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位叫张来富的泥水匠,有一天他替人盖房子,无意中挖到一坛黄金,从此,就成了富翁。

张来富只有一个独生儿子叫张阿贵,阿贵长到了18岁,还是愣头愣脑。张来富为儿子请了一位有学问的老师来家坐馆,天天教他读书识字。无奈张阿贵又笨又懒,拿起书本就打瞌睡。老师教了一二年,仍然没有什么长进。

一天,张来富叫来儿子和老师,要老师出一个题目让阿贵做一首诗,考一考,看他书读得怎么样。老师恐怕阿贵做不来,就把范围放得很宽,以“即景”为题叫阿贵做一首诗。并告诉他:所谓“即景”,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眼前的景物,都可以作为材料,写进诗句里去。

阿贵回到书房后,苦苦想了一夜,终于凑成了四句诗。第二天就笑眯眯地交了卷。老师一看,只见白纸上歪歪斜斜写了21个大字:

“梁上飞三百,

灯下走万章。

隔邻王老二,

一夜夫妻相打。”

老师一连看了几遍,终究无法懂得他的学生写的是什么意思,只好请阿贵自己解释。阿贵说:“这诗写的就是我前天晚上所见的景象。第一句写的是:前天晚上,我那只关在鸟笼里的鹦鹉飞到屋梁上去了。那是我花了三百文钱买回来的。这不就是‘梁上飞三百’。那时我正在灯下读孟子的《万章篇》,一见到鹦鹉飞了,赶快把书本丢在灯下,追了出去。这不就是第二句所写的:‘灯下走万章’。丢了鹦鹉后,我一肚子烦恼,偏偏又碰到隔壁王老二夫妻吵吵闹闹,打个没完,扰得我整夜睡不着,这就是第三、第四句所写的:‘隔邻王老二,一夜夫妻相打。’”老师听完阿贵的解释,啼笑皆非,想了想,也无从改起。好在张来富也是胸无点墨,谅他也看不出诗的好坏。于是老师就对阿贵说:“你写的是一首五言绝句,每一句都应是五个字,而你这一首诗最后一句却多了一个字,把最末了的‘打’删去,就可以了。”

阿贵一听,十分高兴。因为老师对他写的诗,仅仅删去了一个字,证明这是一首很不坏的诗。阿贵遵照老师的意见,把“打”字删去,就把这首诗交给了他父亲,同时也将这四句诗默记心中。

又过了两年,已到乡试之期。张来富要儿子上县城应考。

到了考试那一天,阿贵跟着考生们走进了考场。坐定之后,差役发来了题目。阿贵打开一看,上面的字,有的认得,有的却认不得。看到最后,竟然有“作即景诗一首”几个字。他顿时乐得跳起来,立即提起笔来,将他两年前写过的那首五言绝句写上去。写到最后一句时,他记起老师要他删去末了一个“打”字,于是就写成:“一夜夫妻相”五个字。

阿贵出得考场,得意洋洋,自认为写了一首好诗,准能考中。他就怀着这样的希望,一天一天地等着。等得心里非常焦急,跟随他的书僮替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钱运动了衙门里的一个差役,要他偷看一下考卷,究竟主考官给打了第几名。

再说那主考官,是省城派下来的。当看到阿贵的卷子时,登时怒气上升,一把将卷子扔到地上去。晚上他的随从整理房间时,偶然从地上捡起这份考卷,顺手拿来一看,不禁哈哈大笑。此等脓包,竟然也敢来应考,真是该打板子。于是,一时兴之所至,就拿起笔来,在卷上批了“欠打”两个大字,再把卷子又放回卷堆里。

那被阿贵买通的差役,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偷看到阿贵的卷子,奇怪的是,卷上并没有名次等第,只有“欠打”两个大字。差役也就把这情况回报了阿贵。

阿贵听了之后,一时也猜不透其中的道理,只好继续等着。

到了发榜那天,阿贵从头到尾看了十几回,终归没在榜上找到他自己的大名。当时,阿贵气恼万分,左思右想,为什么自己写了这么一首好诗,却会榜上无名呢?忽然间他想起了差役对他说的话,恍然大悟地跳了起来,捶胸顿足地大骂他的老师:

“真是的,我好端端的一首诗,偏偏要我删去一个‘打’字。现在,连主考官都认为我只欠一个‘打’字而已。这个混账的先生,害得我失掉了一个秀才,这账非跟他算不可。”于是,阿贵怒气冲冲,命书僮赶紧收拾行李,赶回家去跟坐馆老师算“欠打”的账。

正确认识自己,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一定要避免犯自视过高的错误。不知道量力而行,就会徒增很多挫折感。

靠谎言支撑着的生命

一位尚不足60岁的作家住进了医院,经过一系列现代医疗技术的检查,确诊为晚期肺癌。已无法做手术,也没必要了。家属却坚决要求医生给开一刀,不能白白地等死。现代医疗技术无论多么先进,终归是隔皮看瓤,打开后万一还有希望呢!把毒瘤多少切去一点,总比一点不切要好吧?更重要的是为了安慰病人。家属告诉他是肺里长了个良性小瘤子,如果不手术,关于良性的谎言岂不就得戳穿?家属还请求作家协会出面,以组织的名义要求医院给实施手术。于是一些知名的作家也加入撒谎行列。医生虽然明知手术对病人有害无益,也只能答应病人家属和所在单位的请求。因为他们也是撒谎者,从一开始就和家属一起向病人隐瞒了真实病情。哪一个癌症患者的家属不是这样做的呢?

从谎言变成了行动,病人的肚子被切开了,跟医生预料的一样,决无手术的可能了,原样又缝合起来。绝症在身的病人又白挨了一刀,损伤了元气。得到的只是一句新谎言:手术很成功,很快就会好的。

所有到医院看望他的人不仅重复着家属提示的谎言,还即兴创造出一些新的谎言。包括他家的小孩子,一副天真烂漫的神态说着大模大样的谎话。没有一个人为此感到有什么不安。相反倒有一种神圣感,一种悲壮感,都在扮演保护他的角色。大家心安理得地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是为了他好,怎么骗他都没有关系。出于同情对方,为了让他高兴,也可以撒谎。

他的生活被谎言包围着,也许他的余生就得靠这些谎言支撑着。

他的精神居然真的好起来,要求看文件;给医生写了感谢信。提出了病好后挂职深入生活的计划。要求再分给他一套房子,他的孩子多,已经给过他两次房子都不够用的。要求专业职务评定委员会把他由二级作家升为一级作家……他的全部要求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人们无法拒绝一个不久于人世的人。这些应允又是不可能马上都能兑现的。正因为用不着兑现,别人才答应得那么痛快。

为什么欺骗一个快死的人就不觉得是缺德呢?因为说谎的动机是善良的。是诚实的虚伪,是诚诚恳恳地在说谎。

一个平时最瞧不起人或许是他最瞧不起的人,听说他得了绝症,到了医院跟他和解,不慎说漏嘴,捅穿了窗户纸。他奇迹般地开始昏迷,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是真话害了他,还是谎言害了他?是被欺蒙地活着好呢,还是明白真相后死去好呢?

英国人文主义者阿谢姆说:“在适当的地方说适当的谎言。比伤害人的真话要好得多。”在为人处世方面,很多行为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一要看当时的境况,二要看引起的后果。为人的难度,关键就在于把握好这种尺度。

势利的客人

宋代有位学者名叫石才叔,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在平时博览群书,见多识广,且收藏着许多图书的古迹珍品。

其时,文彦博在长安做统兵官,他听说石才叔家收藏有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的亲笔字帖《圣教序》,于是亲自到石才叔家请求借回一阅。石才叔欣然允诺,将那份珍贵的字帖借给了文彦博。

文彦博将字帖拿回家中,反复欣赏揣摩,看了又看,爱不释手,便索性叫家里的弟子临摹了一本。

这一天,文彦博设宴招待幕僚、部下和几个朋友,大家饮酒聊天,高谈阔论,兴致颇浓。文彦博叫家里人拿出两本《圣教序》字帖,上面都有作者姓名,文彦博让客人们都来辨认这两本《圣教序》的真假。那些客人们个个伸出大拇指,极力吹捧文彦博的临摹本是真的,是如何如何的珍贵,反而指着石才叔的收藏本说是假的。

当时,石才叔也在座,见此情景,他不说一句争辩的话,只是笑着对文彦博说:“今天,我才认识到自己地位的低下。”

文彦博哈哈大笑起来,席上的客人们个个满面通红,羞愧不已。

石才叔委婉地讽刺了那些势利的客人们,主人文彦博从心底与石才叔有同感,所以他也哈哈笑了起来,这也是对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一种嘲笑。

在西方,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强权即真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趋炎附势之人行事论利害,不论是非,为了巴结逢迎,不惜颠倒是非。这种小人的行为是不足效法的,他们最终也不会得到什么好的下场。

威尔逊和闹事的小孩

英国前首相威尔逊与一个小孩有过一件趣事。

有一天,威尔逊为了推行其政策,在一个广场上举行公开演说。当时广场上聚集了数千人。突然从听众中扔来一个鸡蛋,正好打中他的脸。安全人员马上下去搜寻闹事者,结果发现扔鸡蛋的是一个小孩。威尔逊得知之后,先是指示属下放走小孩,后来马上又叫住了小孩,并当众叫助手记录下小孩的名字、家里的电话与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