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的智慧
5781000000013

第13章 有爱的人生(2)

一天,妹妹放学回家,兴冲冲地说:“我明天要带些东西到学校去,捐给穷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妈妈正要冲口而出:“我不知道还有比我们更穷的人!”当时外婆正和我们住在一起,她赶紧拉住妈妈的手臂,皱皱眉,示意她不要这么说。

“伊瓦,”外婆说,“如果你让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她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她会永远等待别人的帮助,这样的人怎么能振作起来,怎么能当上‘富人’呢?咱们不是还有一罐自家做的果酱吗?让她拿去。一个人只要还有力量帮助别人,他就是富有的。”外婆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张软纸和一段粉红色的丝带,把我家最后一罐果酱精心包好。第二天,妹妹欢快而自豪地带着礼物去帮助“穷人”了。

直到今天,拥有3家酒店的妹妹仍然记得那罐果酱。无论是在公司里,还是在社区里,一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妹妹总认为自己应该是“送果酱”的人。

想起这样一句话:只要能够给予,就不贫穷。是啊,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穷,要想享有富裕,就需要先富裕我们的精神。能够给予别人,能够帮助别人,你永远是精神的富有者。

三个博士兄弟

有三个兄弟都是博士,并且同在美国太空总署从事太空研究工作。当大家在母亲家中聚餐完毕后,母亲把餐桌清理干净,他们便在桌上绘制图表,又讨论登陆月球和建立太空站的问题。

一个媳妇在厨房洗碗时说:“他们三人谈个不休,尽是我们不能想象的事,听着就会让人觉得自己很笨吗?”

老母亲却讲了一段话,才使大家恢复自信。她说:“我起先也觉得自己笨,可是后来想起去年秋天,他们三人花了整个下午才把家里的纱窗装好时,我就不再那么想了。”

世界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而每个人都是花园的一部分。也许你是一株含苞欲放的花朵,也许你已经是一朵鲜艳的花朵,甚至有可能,你只是那些争放的鲜花下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或你只是承托着根的一颗土粒。然而,花园却哪一部分也不能缺少。

不要去羡慕别人的特殊,为了你的唯一而欢呼吧!

两个大学生

两个学生,大学同班。由于家境不好,都对父母供养自己读书抱有感激之情。一个认为,应好好学习,争取各科第一;一个认为,应打工挣钱,力争减轻父母负担。

第一个学生,每天一早第一个走进教室,每晚最后一个离开。他的笔记也是全班做的最全面、最工整的一个。老师非常喜欢他,让他做了学习委员。

星期天,他从不像其他学生那样出去郊游、逛街,他认为那样对不起良心。为了多学点东西,也为了走向社会能找个好工作,课余学习,他选修了心理学、逻辑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之外的学科,一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翻资料、做笔记。由于他勤奋好学,成绩突出,他几乎获得了学校设定的每一项荣誉。每当他把这些写信告诉父母,父母心里也总是升起无限的安慰和满足,他们为有这样懂事的孩子而骄傲,他们认为再苦再累都值得。

第二个学生很让父母担心,有几次他们甚至想断了他的学业,因为他们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他不仅没考过一次好成绩,有一次还挂了红灯。更可气的是,军训一结束,他竟干了一件让父母丢脸的事——低三下四到各学生宿舍收购军训服,然后倒卖给小商小贩。这一次他虽然赚了两个月的生活费,但是却让父母整整不舒服了一学期。他们想,父母再穷,难道就缺你这几个钱吗?放假的时候,两位老人苦口婆心地说:只要你能专心学习,考出成绩,我们再苦再累都心甘。

最让两位老人不能容忍的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竟写信来说,以后再不要他们的钱了。接信后两位老人的心简直都伤透了,这个孩子竟是这样不听话,以断绝和父母的经济往来来抗议父母的苦心劝告。最后得知儿子是因策划一种“高考文化衫”赚了钱,心里才稍稍安慰了些。不过他们已不再对他寄什么希望,他们想,他学不好,将来找不到工作,那是他自作自受。

大学毕业那年许多学生都忙着寄求职信,参加人才市场竞争,只有他无动于衷,因为这时他已是两个公司的老板。最具戏剧性的是,在他公司求职的信中,竟有好几封是他同班同学的。其中包括那位学习最好的学生。

播下不同的种子,收获不同的希望。

两个大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业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努力学习可以使自己成为一名好的专业人才。但也有一些才能和智慧是现阶段的学校课堂无法教给你的,即使你当了老板.也必须不断学习新的实用知识。

生活就是这样,选择什么样的态度,作什么样的努力,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挨打悟出的道理

小时第一次挨人揍,我感到很委屈。打我的那小子看上去像个瘦猴。不过,我很快便明白,他年龄比我大,力气也比我大得多。对我来说,这街头“大学校”第一堂课就使我得到一次重要的教训。我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我不对。当时,那孩子只是对我说了句什么,而我却很粗鲁地把他给顶了回去,那话简直能把人噎死。实际上,我这样粗暴是毫无道理的,因此,我就当场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第二,如果当时站在我面前的是个人高马大的壮汉,也许我就不会对他那样粗暴,而这孩子第一眼看上去瘦骨伶仃。当我吃了苦头后,我才明白不能这样做,才明白不论对谁都应当尊重。

第三,我明白,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我对与否,如能进行还击,就都应当是强者。可那孩子根本就没给我任何还击的希望。

第四,我应该时刻作好准备,一旦遭人欺负,瞬间就应当进行回击。瞬间!

此外,我明确意识到,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卷入什么冲突。但一旦有什么情况发生,就应考虑无路可退,因此必须斗争到底。原则上说,这一公认的准则是此后克格勃教我的,但早在孩提时代的多次打架中我对此就已经烂熟于心了。

此后,克格勃教我的还有另外一条准则:如果你不准备动武,你就不要拿起武器,不可随意恫吓人。假定你同谁发生了冲突,在你最终决定“我现在要开枪”之前,你就不要操起武器。换句话说,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大人物的显著征之一,就是总能从小事中感悟出一些大道理来。当然,前提要是“大人物”,当然并不是每个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来的都是大人物。

克格勃出身的普京现在是俄政府掌门,手腕强硬非常,人送绰号“灰衣主教”。当然,文中也告诉读者:如果你爱打架,那没关系——岂止没关系,简直是大好之事了。毕竟你朝“总统”算是又近了一步。

人性的光辉

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可是,当她念一年级的时候,身体里面竟长了一个肿瘤,她住医院接受了3个月的化疗。出院后,苏珊原先一头美丽的金发,现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她每天将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这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老师非常理解小苏珊的痛苦。在苏珊返校上课前,她热情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离开学校3个月的苏珊又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普通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善良,是人性中最灿烂的光辉,而这光辉如太阳一般,温暖着每一个人。

老师用爱心、细心关注这个幼小生命内心的微妙情感,用智慧保护了苏珊被病魔伤害的心灵。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一个小女孩的自尊心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被保护得毫发无损。

在老师爱的阳光下,苏珊没有了心理负担,自信自如地绽放笑容。这是天底下最动人的微笑。

真诚的行动

1998年11月9日,美国犹他州土尔市的一位小学校长——42岁的路克,在雪地里爬行1.6公里,历时3小时去上班,受到过路人和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原来,这学期初,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路克曾公开打赌: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

全校师生猛劲读书,连校办幼稚园大一点的孩子也参加了这一活动,终于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有的学生打电话给校长:“你爬不爬?说话算不算数?”也有人劝他:“你已达到激励学生读书的目的,不要爬了。”可路克坚定地说:“一诺千金,我一定爬着上班。”

与每天一样,路克于早晨7点离开家门,所不同的是他没有驾车,而是四肢着地爬行上班。为了安全和不影响交通,他不在公路上爬,而在路边的草地上爬。过往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索性和校长一起爬,新闻单位也前来采访。

经过3小时的爬行,路克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但他终于到了学校,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自己心爱的校长。当路克从地上站起来时,孩子们蜂拥而上,抱他,吻他……

这位校长是可爱的,更是可敬的。他的可爱与可敬就在于他与学生平等相处,言而有信,用自己的真诚爱心去鼓励每一个孩子,所以他获得了孩子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最为可爱的应是一种文化,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而不是板起脸孔来说:“听着,我要教育你了!”

没有选择的选择

曾任北京外交学院副院长的任小萍女士说.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每一步都是组织上安排的,自己并没有什么自主权。但在每一个岗位上,她也有自己的选择,那就是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1968年,任小萍成为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一名工农兵学员。当时她年纪最大,水平最差,第一堂课就因为回答不出问题而站了一堂课。第二天,教室里挂出一条横幅——“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她就是这个“阶级兄弟”。但等到毕业的时候,她已成为全年级最好的学生之一。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英国大使馆做接线员。做一个小小的接线员,是很多人觉着很没出息的工作,任小萍却把这个普通工作作出了花。她把使馆所有人的名字、电话、工作范围甚至连他们的家属名字都背得滚瓜烂熟。有些电话打来,有事不知道该找谁,她就会多问问,尽量帮他准确地找到人。慢慢地,使馆人员有事要外出,并不是告诉他们的翻译,而是给她打电话,告诉她会有谁来电话,请转告什么,有很多公事、私事也委托她通知,任小萍成为全面负责的留言点、大秘书。

有一天,大使竟然跑到电话间,笑眯眯地表扬她,这是破天荒的事。结果没多久,她就因工作出色而被破格调去给英国某大报记者处做翻译。

该报的首席记者是个名气很大的老太太,得过战地勋章,被授过勋爵,本事大,脾气大,把前任翻译给赶跑了,刚开始也不要任小萍,看不上她的资历,后来才勉强同意一试。一年后,老太太经常对别人说:“我的翻译比你的好上十倍。”不久,工作出色的任小萍就被破例调到美国驻华联络处,她干得又同样出色,获外交部嘉奖……

寒梅无法选择季节,但却傲视冰霜;

秋菊无法选择时令,却代秋天发言。

无法选择并不代表整个地毁灭,

内部的意蕴也可以绽放花朵;

无法采摘选择结出的花朵,

但可以培育希望的幼芽,

用勤劳的养分,

让其最终成为最美的花朵。

无法幸存

退休女教师露泽娜·斯坦利是捷克犹太人,二战期间,她的全部亲人都惨死在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只有她一人死里逃生。她是幸存者。

一位名叫山下正男的日本男人,他的全家人都在数年前的神户地震中死去,惟有他因碰巧出门才幸免于难。他也是幸存者。

然而他们是否真的幸存着?

1996年9月,人们在神户震后简易棚户区发现山下正男的尸体时,他过世已近一年。据当地报纸报道,他是这样孤独地死于震后棚屋的第103人。

而默默存活了半个世纪的露泽娜老太太,在看完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后,在家中服毒身亡。

事实是,当看似平淡无奇的家常日子忽然被撕裂,不幸的人死于噩梦中;幸存者活在噩梦中,也许后者尚可重振生活,但创痛不会平复,幸存者无法幸存。

真正幸存着的是我们,我们这些过着看似平淡无奇的家常日子、却时时抱怨日子乏味无趣的人,请感激生活的偏袒与宠幸吧,每时每刻。

幸存不等于幸福,幸存者未必是幸福的人,多数是不幸的人。因为人经历了噩梦,常常很难远离噩梦,远去的创痛无法平复,幸存者无法幸存。

不要对生活苛求大多,在平淡无奇的家常日于中,你感受得到其中的幸福滋味吗?

不要对生活苛求太多,平安即是福。

揩拭心灵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男孩上初中时十分贪玩,成绩自然惨不忍睹。老师开始还对他心怀希望,后来便死了心,但为了照顾他的自尊心,以免一二十分的成绩让他颜面扫地,于是判他的试卷时便尽量放松尺度,有时甚至根本不看,匆匆批上个60分就完了。这个学生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每次发了试卷也只匆匆一瞥,就随手扔到别处。

不久调来一位新老师,在判这个学生的试卷时,有人告诉她以前那位老师的做法,她只好效仿地给他打了60分。发卷子时这位老师注意到,那男孩随手把试卷扔进抽屉。这位老师心里猛地一沉,她连忙走过来,要回试卷,取出红笔重新为他批阅。结果这个学生只得了十几分。最后老师说:“你是学生我是老师,批阅你的试卷是我的职责。你答对几道题我就只能给你相应的分数,只有这个分数才真正属于你自己。”

几年后,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位大学生走到这位老师面前开口说道:“可能您已经忘记我了,但我永远记得您。您就是那个重新给了我自尊的人。是您的行为和言语让我走到今天。”

一味地顾及他人的脸面而不正视他惨不忍睹的成绩,其实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冷漠与伤害。给人以准确的定位,让他了解真实的自己,把握自我价值的所在,这才是尊重和激励他人的:最佳方式。

生命的色彩

有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在她3岁生日的前两天,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症。此后,虽经过多次住院治疗,可她的病情始终难以控制。

从4岁起,她开始学习画画。因为她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她最喜欢画童话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喜欢画可爱的小动物。对于一个稚嫩的孩子来讲,也许她还不能理解死亡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