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的智慧
5781000000015

第15章 有爱的人生(4)

《泰坦尼克号》的启示

1912年不幸撞到冰山上、沉入大洋深处的泰坦尼克号以及这条船上的乘客与海员们的命运,一再地被拍成电影。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对50年代英国所拍的黑白故事片《冰海沉船》仍记忆犹新。那是一部群戏,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船上的几位乐手,他们在大难临头时,不仅没有仓皇逃命,也没有消极等死,而是沉着地站在甲板上演奏优美的乐曲,不管周遭的人们四处奔逃也好,冷静应变也好,他们都竭诚地奉献着慰藉心灵的旋律……现在美国好莱坞赢得最新一届奥斯卡奖”个奖项的巨片《泰坦尼克号》又引进到了我国的银幕上。坦率地说,这部最新的取材于1912年海难的卖座片,我看过后颇为失望,也许是因为我这个年纪已不再有玫瑰色的幻梦,因此对贵族美女爱上穷画家的情节主线很有点不耐其烦,甚至于连号称极尽缠绵悱恻之能事的影片配乐,包括当红影星席琳·迪翁以磁性嗓音所演唱的主题曲《爱无止境》,也都觉得平平而已。但是,这部最新版本的“冰海沉船”中,依然保留了乐师临危奏乐的细节,这个细节,仍是令我心灵悸动的明灯。

根据翔实的资料,1912年泰坦尼克号上确有8名乐师,他们是被雇来为头等舱的乘客们在宽敞豪华的餐厅大堂中演奏室内乐,为之佐餐助兴的。海难发生后,他们确实先在餐厅大堂,后移至甲板,连续不断地演奏乐曲,曲目包括甜美甚至欢愉的古典名曲,也包括肃穆乃至悲怆的宗教音乐,一直演奏到船体断裂,8人中无一人试图逃生,从容地随船沉入冰海之中。现在我们从影片中看到的,是4位乐师,两位小提琴手,一位中提琴手,一位大提琴手。在海难发生后的情节推衍中,有时银幕上中断了风笛音为主的氛围配乐,而传递出他们演奏室内乐的旋律,并且有主奏手向其余的乐手致谢,劝他们逃生,自己则继续演奏,而其余三位见状,刚撤离又回到原位,与之再次配合演奏。这些细节的出现,实在过目烙心,感人至深。

人固有一死。人生在世,难保不遇天灾人祸。危难之时,视死如归已属不易,而在明知大限将至时,仍能以一己所长竭诚为他人提供慰藉,显示生命的尊严,追寻超越生死的永恒价值,这是多少崇高、多么圣洁啊!

泰坦尼克号上的乐师,生命不息,演奏不止。他们奏完时,生命的价值已然凸现,永令后人钦敬感怀。但是,当他们以沉静执著的演奏寻求灵魂的不朽时,船上究竟有几许人在倾听他们的演奏,并从中获得生命的感悟呢?他们能奏到生命的终点,而努力捕捉他们演奏出的佛音,做到生命不止、倾听不止的,究竟又有几多呢?虽然《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卡梅伦确实出手不凡,但是,他却没能在这个问题上以一系列细节作出应有的回应。

电影演完了,影片没能告诉我们的,要由我们自己在心底里叩问:崇高的乐手能从容奏完他们的生命旋律,而我们,多半是急于求生的俗众,可有耐心听完神圣的启示?

古时就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都无不渗透了生死的抉择。是啊,我们能否在死亡面前冷静地应变?我们能否在死亡面前还竭诚奉献?

用心感受生命吧!或者奏完的,或者听完的,都值得我们为之思索。

爱即永恒

有一天,碧佛莉·怀恩和丈夫经由一条人比较少的路到海边去,在一个十字路口停车等待绿灯时,她看到近处一间简陋的小疗养院的前廊上,一位坐在白色藤椅里的老太太正专注地看着她,似乎在召唤她到身边去。碧佛莉让丈夫停了车,老人缓缓站起来,慢慢地走向他们。老人说:“很高兴你们停了下来,你们可以坐下闲谈几分钟吗?”碧佛莉和丈夫一直陪着老人聊到午休时间,并约好下周从海滩回来时再来看她。然而,在他们那次聊天后第三天,老人在睡梦中去世了。

老人给他们留下了一封信和一件玛瑙胸针作礼物。信中老人说:“自从我所爱的丈夫亨利在两年前去世以后,过去的这几天是我拥有的最快乐的时光,我再一次拥有被关心的感觉。……我要感谢你们俩把欢乐又带进我的生活中。碧佛莉,亲爱的,我给你的礼物是我们相识那天我戴的玛瑙胸针。1936年6月30日,我丈夫在结婚那天把它送给了我。它本来属于他的母亲。希望你喜欢它,并希望将来某一天它会属于你的女儿和她们的孩子。我永远的爱随着玛瑙胸针一起给了你。”碧佛莉和丈夫仔细端详着胸针银镶边上“爱即永恒”的字,泪水夺眶而出,他们说:“给予比接受更幸福。”

爱是生命的根芽、生命的动力,是生命强力的粘合剂。文中的老太大正是借着寄予在玛瑙胸针上的爱使自己的生命得以永恒的——有爱之人,生命长存。“送人玫瑰之手,历久犹存余香!”在纷扰的世事中,人们常常漠视了彼此间的给予,于是生活中才有了许多的不幸。其实,给予又何其简单呢?也许是幼时玩伴间的那个羚羊木雕,也许是成长中的几许温情,也许是生命将尽终止时的玛瑙胸针。人们蓦然回首中发现,点滴的给予成就了爱心永恒。

三句话的不同顺序

姐姐和姐夫是经人说合,见过几次面后结婚的。姐姐说,那个时候没有爱情,两个人凑合着过日子而已。

婚后,他们经常吵架,有时候还动手。这种吵吵闹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姐姐怀孕,那时候,他们结婚已经两年有余。

姐姐临产时,我和父母都在医院。当然,姐夫也在。我和父母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坐着聊家常,时而看看产房的动静。姐夫在那里坐立不安,不时地走来走去。

终于,室内传来婴儿一声清脆的啼哭。我们4个同时冲向产房门口,姐夫走在最前面,他一把拉住刚出门的护士,焦急地问:“大人怎么样?”护士说很好。他又问:“孩子呢?”最后问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得到大人孩子安好的消息后,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做了一个感谢上苍的动作。日后,我和姐姐聊到那天的情况,我们说了姐夫问护士的几句话。姐姐惊喜地说:“他真的先问大人的情况吗?”我点头。然后我看到姐姐脸上飞起两朵红晕。

从那以后,姐姐和姐夫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当年姐夫在产房外说的那3句话的顺序,给他们的感情带来怎样的促进。因为做护士的嫂子曾告诉我,绝大多数男人在那种情况下问话的顺序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怎么样,大人怎么样?”

原来,爱的萌芽无处不在,有时候,爱就隐藏在几句话的不同顺序中。

“只生一个好”。这是计划生育的国策。其实生男生女都一样,分娩时母子平安才至关重要。这显而易见的道理,往往被有封建传统观念的人所忽视。3句话的不同顺序,不正道出了爱的真谛吗?

积压的爱

女人失业了。丈夫说:“你就在家呆着吧,爱干什么干什么,想上哪儿上哪儿,赚钱的事你就不用操心了。”

女人知道,就算不失业,那200元工资也只够自己买一件衣服或一瓶香水。家里的开销,全是丈夫的收入。有丈夫的收入,自己工作不工作对家里没多大影响。但女人就是呆不住,于是和丈夫商量,想自己开一个服装店来经营。丈夫二话没说,直奔银行把毕生积蓄取了出来,帮她在繁华路段租了个店面。经过一番装修,生意便开张了。

刚开始,亲戚朋友远近熟人都来捧场,还真热闹了一阵子。等这些人一走,店前便显得门庭冷落车马稀了。没生意可做,女人着急了,开始茶不思饭不想,夜不成眠。丈夫知道,妻子第一批货没进对路,这样肯定弄得新货不敢进,旧货又出不了门,耽误商机,延误时间。于是,他向一要好的朋友借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托他想办法收购妻子店里所有滞销的服装,并再三嘱咐他,千万别把这件事告诉他妻子,以免增加她的心理压力。

店里的货一卖出去,女人就用这笔钱进了一批新款服饰。这一次,她把握得相当准确,所有品种全部脱销。

渐渐地,女人的服装生意蒸蒸日上。不久,便着手开起了分店,几年后,她经营的服装店开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女人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富婆。

女人有了钱,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丈夫不过是可怜虫,是个没用的熊包。她开始在意丈夫的生活死板和缺少情趣,在意他在机关仍是科员。女人提出了离婚,丈夫竟没有半句怨言,便哆哆嗦嗦地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

女人开始深信是金钱帮她改变了命运。

不幸的是,女人和丈夫离婚还不到半年,她的情人却卷着她所有的进货巨款逃跑了。服装店生意再也无法运转,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顷刻间化为乌有。

女人想到了死。在死之前,她想见前夫最后一面:他看见前妻,眼中仍平静如止水,没有恼怒没有怨恨。说话时语调还是那样和蔼可亲,不急不躁。

“你还记得你第一次进的货吗?”

“我永远也忘不了。”女人说。

“它现在还压在我朋友的仓库里。”

霎时,女人的眼睛瞪得像电灯泡似的,一脸都是惊讶。

“我那些衣服是你——托人——买的?!”

男人点点头,继续说:“现在你可以想办法把它处理掉,卖出来的钱不会有很多,但也许能帮你从头开始。”

听完这话,女人已泣不成声,她“哇”地一声孩子般扑进前夫的怀里。这次,她听从了前夫的话,决定从头开始。

那几年,人们在路上便常会碰到一位推三轮车的中年妇女走街串巷推销她的积压货。当她重整旗鼓,把服装分店再一次开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已是十年以后的事了。这时女人老了,她的前夫已病逝。但他的名字却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因为在女人开的每家分店的门楣上,都醒目地刻着这个男人的名字。

真正的爱沉淀在生活之海中,愈久愈清。最深的爱如陈酿的酒,愈久弥香。生意场上会压货,但是,爱永远是生活的动力。在爱海里沉溺一次之后。发现积压了一仓库的旧货,都是丈夫最深沉的爱。当新的一轮大阳升起时,她在门槛上刻满了丈夫的爱痕。

爱是不能替代的

在我最近的阅读中,有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她们的命运是那么相似:都曾有过惊世骇俗的爱情;都不是丈夫的原配;都成了遗孀;都凭着对另一扇翅膀的美好回忆,在人间单翅飞翔。

——廖静文女土,徐悲鸿先生的遗孀。她揣着一个到了坟墓都不忍放下的故事:“悲鸿每次去开会的时候,回来都会带三块糖,两块给孩子,一块给我,就是这样。他去开会的那天,从早到晚他都在会场,他开了一天的会,晚上又去出席一个招待外宾的宴会。就在这个宴会上,他脑溢血发作,就再也没有回来。他死了以后,我在他的身上摸到了三块水果糖,就是他预备带回家给我和小孩吃的。”那是1953年的事,那时,一块糖给苦难人生带来的安慰是不容低估的。徐悲鸿去世之后,一位年轻的军官曾向廖静文女士表达了倾慕之情,但是,廖静文一看到客厅里挂着的“像油画那么大的悲鸿的画像”,看到到处都是徐悲鸿的痕迹的家,她就明白了她永远不可能停止对徐悲鸿的思念,恰如徐悲鸿生前所说:“爱是不能替代的。”

——章含之女士,乔冠华先生的遗孀。1967年春,章含之在一家小文具店邂逅了乔冠华。那时,她并不认识这个人,只是一种独特的气质,竟让她莫名其妙地留意起他来,禁不住多看了他几眼。后来,他们迎着世俗的眼光毅然走到了一起。1983年,乔冠华撒手人寰。那年的圣诞夜,章含之应邀到朋友家里去用餐。餐毕,章含之独自一人踯躅在寒冷的街头,突然心头袭来一种孤苦无依的感觉。于是,她想去徐家汇教堂,打算到那里排解满心的苦闷。在淮海路上,她等着电车,后面一家电器店正播放电视,不经意间一回头,竟看到了乔冠华的镜头!她听到两个女人用上海话议论:“乔部长多帅!”“乔部长多有派头!”顿时,章含之“整个人被提升了一截”。她明确地告诉自己说,她不需要神的帮助了,她要回家,回家坐到乔冠华生前最喜欢坐的那把旧躺椅里,用回忆驱寒,借往事疗伤。

我看到过许多别样的故事——伊人远去,孤独的人不堪冷寂,重觅了一条通向春天的道路。我衷心祝福那行走在路上的幸福的旅人。然而。如果一份情感的遗产,足以让继承它的人恒久地享有春天,那么,我们不更应该奉上自己的感动吗?徐悲鸿留给廖静文的“糖”,她一辈子都吃不完,所以,她拒绝了那个年轻的军官;乔冠华非凡的气质,让一个人膜拜一生,那份从骨子里透出的英气,足以傲煞神灵!

也许,你看到过太多相似的爱情故事,你听到过太多相似的情感表白,但是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绝没有雷同的爱!

爱是不能替代的,一如生活不能替代。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份雷同的爱。所以说,每一份爱都有它精彩绝伦的地方,每一份爱都是不可替代的。

第一趟班车

我上床的时候是晚上11点,外面下着小雪。我缩到被子里面,拿起闹钟,发现闹钟停了——我忘记换电池了。

天这么冷,我不愿意再起来。我就给妈妈打丁个长途电话:“妈,我闹钟没电池了,我明天还要去公司开会,要赶早,你六点的时候给我打个电话叫我起床吧:”妈妈在那头的声音有点哑,可能已经睡了,她说:“好乖。”

电话响的时候我在做一个美梦,外面的天黑黑的。妈妈在那边说:“小桔你快起床,今天要开会的。”我抬手看表,才五点四十。我不耐烦地叫起来:“我不是让你六点叫我吗?我还想多睡一会儿呢,被你搅了!”妈妈在那头突然不说话了,我挂了电话。

起来梳洗好,出门。天真冷啊,漫天的雪,天地间茫茫一片。公车站台上我不停地跺着脚。周围黑漆漆的,我旁边却站着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听老先生对老太太说:“你看你一晚都没有睡好,早几个小时就开始催我了,现在等这么久。”

是啊,第一趟班车还要五分钟才来呢?

车终于来了,我上车。开车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小伙子,他等我上车之后就把车开走了。我说:“喂,司机下面还有两位老人呢,天气这么冷,人家等了好久,你怎么不等他们上车就开车?”

那个小伙子很神气地说:“没关系的,那是我爸爸妈妈,今天是我第一天开公交,他们是来看我的!”

我突然就哭了。手机上,我看到爸爸发来的消息:“女儿,妈妈说,是她不好,她一直没有睡好,很早就日了,担心你会迟到。”

忽然想起一句犹太人谚语: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

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世上只有父亲母亲会对你百依百顺,世上也只有父亲母亲会对你付出一切。父爱母爱重于山,深似海啊!

耳边又响起那个有如钻石般亮晶晶的声音:可怜天下父母心。

母亲的愿望

母亲三十岁那年才生了个宝贝儿子;儿子出生第二年,丈夫就因车祸离开了人间。

母亲怕儿子受委屈,誓不嫁人,在一间小平房里过起了苦日子。

母亲在一家医院药房工作,由于常常惦记着锁在家里的儿子,脸上总是心不在焉的样子。终于有一天她抓错了药,险些让病人丢了性命。院长生气了,经研究决定,开除了她的公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