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的智慧
5781000000021

第21章 拥有积极的心态(3)

最有价值的十分钟

美国伯利横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向效益专家艾维·利请教“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艾维·利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请你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

舒瓦普用了5分钟写完。艾维·利接着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对于你和你公司的重要性的次序。”这又花了5分钟。艾维·利说:“好了,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至你下班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紧,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艾维·利最后说:“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刚才看见了,只用10分钟时间——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一个月后,查理斯·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5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人们普遍认为,艾维·利的方法功不可没。

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无法超越某些限度。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研究,心中对事情的轻重缓急有数,虽说不一定能够成功,但至少可以将能力作更大的发挥。今天的世界是思想家、策划家的世界,唯有那些做事有秩序、有条理的人,才会成功;而那些头脑混乱,做事没有秩序、没有轻重缓急的人,成功永远都和他擦肩而过。

把手头要做的许多事情,认真地梳理一下,挑选出最重要的事情,马上心无旁骛地去做。然后,再有条不紊地去做另一件重要的事情。

如此,有条理、有次序、有轻重缓急地做事,自然会做得更从容、更快捷、更出色。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取得意想不到的大成功。

一条道走到底

她说她只是卖茶的,也永远是个卖茶的。

1987年,她14岁,在湖南益阳一个名叫衡龙桥的小镇卖茶,1毛钱一杯。茶水盛放在一个个透明杯子里,上面盖块方方正正的小玻璃片遮挡灰尘。镇上的农贸市场人来人往,她的茶水小摊就设在市场旁边。因为她的茶杯比别人大一号,所以卖得最欢。没人清楚1毛钱一杯的茶水一天下来她究竟能有多少收成,大家看到的,只是她总在欢欢喜喜地忙碌着。

1990年,她17岁,原来的同行要么嫌卖茶收入太低而早早鸣金收兵,要么赚点钱赶紧转行另谋出路。唯有她,还在卖茶。只是,她不再在小镇上卖了,而把摊点搬到了益阳市里;不再卖最简单的从大茶壶里倒出的茶水了,改卖当地特有的“擂茶”。擂茶制作起来很麻烦,但也卖得上价,小杯3元,大杯5元。而不管大杯小杯,她的杯子又是比旁人的都要“胖”一圈。所以,她的小生意又是忙忙碌碌。

1993年,她20岁,仍在卖茶。不过卖的地点又变了,在省城长沙,摊点也变成了小店面。屋子中央摆一根雕茶几,客人进门,必泡上热乎乎的茶请你品尝。客人尽情享受后出门时,或多或少会掏钱再拎上一两袋茶叶。

不知我们中间有几人能把一杯茶水坚持卖十年之久?何况在如今风起云涌的商界,总是不时冒出各种各样快速致富的神话。但她做到了,长达十年的光阴中,她始终在茶叶与茶水间打滚。只是,她已经拥有37家茶庄,遍布于长沙、西安、深圳、上海等地。福建安溪、浙江杭州的茶商们一提起她的名字,莫不竖起大拇指。这是1997年,她24岁,正是一个女人最美丽而成熟的年龄;事业有成又天生丽质的她,甜美的笑容在一本知名财经刊物的封面上格外灿烂地绽放,在照片下面有行文字:我的成功没有秘诀,只不过是一条道走到底。

翻开那本杂志的第一页,就能读到有关她的详细报道。在文中的最末一段,她说了本文开头那一句:“我只是个卖茶的,也永远会是卖茶的。”接着她又说,“我一定会一条道走到底。若干年以后,你会发现本来习惯于喝咖啡的国度里,也会有洋溢着茶叶清香的茶庄出现,那也许就是我开的

她的名字叫盂乔波,我认识她是在2003年10月16日。仔细看了她递给我的名片,我发现那上面印有香港和新加坡的茶庄地址。她果真已经把茶庄开到大陆以外去了!面对我采访时的一连串发问,她旧话重提:成功没什么秘诀,仅仅需要一条道走到底。

一条道有多远?一个人能走多远?我们常常有许多这样的朋友,他们见异思迁得陇望蜀,总是在不停地改变自己人生的路线,结果个个两手空空,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些认定了一条路就走到底的人,可能刚上路时,他们并没有领略到比别人不同的风景,但当他们渐行渐远时.新的人生洞天就豁然向他们敞开了。

远处有风景,那些走到底的人才能置身于其中。人生的路,没有一条是死胡同!

一只巴掌也能拍响

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因为小儿麻痹症,不要说像其他孩子那样欢快地跳跃奔跑,就连平常走路都做不到。寸步难行的她非常悲观和忧郁,当医生教她做一点运动,说这可能对她恢复健康有益时,她就像没有听到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感越来越重,甚至,她拒绝所有人的靠近。但也有个例外,邻居家那个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却成为她的好伙伴。老人是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的,老人非常乐观,她非常喜欢听老人讲故事。

这天,她被老人用轮椅推着去附近的一所幼儿园,操场上孩子们动听的歌声吸引了他们。当一首歌唱完,老人说道:“我们为他们鼓掌吧!”她吃惊地看着老人,问道:“我的胳膊动不了,你只有一只胳膊,怎么鼓掌啊?”老人对她笑了笑,解开衬衣扣子,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

那是一个初春,风中还有几分寒意,但她却突然感觉自己的身体里涌动起一股暖流。老人对她笑了笑,说:“只要努力,一只巴掌一样可以拍响。你一样能站起来的!”

那天晚上,她让父亲写了一张纸条,贴到了墙上,上面是这样的一行字:一只巴掌也能拍响。从那之后,她开始配合医生做运动。无论多么艰难和痛苦,她都咬牙坚持着。有一点进步了,她又以更大的受苦姿态,来求更大进步。甚至在父母不在时,她自己扔开支架,试着走路。蜕变的痛苦是牵扯到筋骨的。她坚持着,她相信自己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行走,奔跑。她要行走,她要奔跑……

11岁时,她终于扔掉支架,她又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努力着,她开始锻炼打篮球和参加田径运动。

1960年,罗马奥运会女子100米跑决赛,当她以11秒18第一个撞线后,掌声雷动,人们都站起来为她喝彩,齐声欢呼着这个美国黑人的名字:威尔玛·鲁道夫。

那一届奥运会上,威尔玛·鲁道夫成为当时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她共摘取了3枚金牌,也是第一个黑人奥运女子百米冠军。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只剩下一只胳膊;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梦想,哪怕残疾得不能行走。

一只巴掌拍不响?不,能拍响。只要这只巴掌不沮丧,不沉沦,它拍到哪里,哪里就会给它飘荡起激情的回声的。

肢体有残疾,但心灵没有。

心灵不残疾,人生也就不会有残疾。

你也不例外

加拿大少年琼尼·马汶读书总是很费力。高二年级时,一位心理学家把这个16岁的少年叫到办公室。“我一直很用功的。”马汶苦恼地说道。

“问题就在这里,孩子,”心理学家说,“你一直很用功,但进步不大。高中的课程看来你有点力不从心,再学下去,恐怕你就浪费时间了。”

孩子用双手捂住了脸:“那样,我爸爸妈妈会难会过的,他们一直巴望我有出息。”

心理学家用一只手抚摸着孩子的肩膀,“工程师不识简谱,或者画家背不全九九表,这都是可能的,但每个人都有特长——你也不例外,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特长,到那时,你就叫你爸爸妈妈骄傲了。”

后来,马汶替人整建园圃,修剪花草。不久,雇主们开始注意到这小伙子的手艺,他们称他为“绿拇指。口因为凡经他修剪的花草无不出奇的繁茂美丽。

一天,他凑巧来到市政厅,又凑巧碰上了参议员。他发现前面有一块污泥浊水的垃圾地,就提出可以改建成一个花园。

“市政厅缺这笔钱。”参议员说。

“我不要钱,”马汶说,“只要允许我办就行。”

参议员大为惊异,他从政以来,还不曾碰到过哪个人办事不要钱呢!他把这孩子带进了办公室,当即办妥批准手续。

当天下午,小马汶拿了几样工具,带上种子、肥料来到目的地。一位热心的朋友给他送来一些树苗;一些相熟的雇主请他到自己的花圃剪取玫瑰插枝;有的则提供篱笆用料……不久,这块肮脏的污秽场地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绿茸茸的草坪,曲幽幽的小径,人们在条椅上坐下来还听到鸟儿的唱歌。全城百姓,争相夸赞小马汶。

不错,马汶至今没学会说法国话,也不懂拉丁文,微积分对他更是个未知数。但色彩和园艺是他的特长,25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成为一名园艺家。他使渐已年迈的双亲感到骄傲。

在升学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们往往把青昧的目光投向那些学习上的尖子生,认为唯有他们才能成大器、有作为,而对大多数学习一般或成绩低差的学生,则往往不屑一顾。尤其让人痛心的是,由于长期地被忽视。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都自觉前途无望而自甘落后,不仅丧失了进取心,而且悲观厌世,虚度光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除了人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偏见外,主要还在于学生本人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然而,只要读了《你也不例外》这篇七百余字的小短文,无论什么人,老师也好,学生也罢,都会为上述的错误做法而痛悔,从而以崭新的姿态对待工作和学习。

成功路上的音律

西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期间,他从一架受损的运输机上跳伞逃生,落在缅印边境的一片丛林中。当地人告诉他,这儿距印度最近的市镇也有140英里。对于习惯于以车代步的西华·莱德来说,这几乎是段可望而不可即的路程。为了活命,西华·莱德拖着落地时扭伤的双脚一瘸一拐地走下去。不过,战前研究过心理学的西华·莱德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轻装上阵,他努力地控制自己不去想那个让人备感沉重的数字。奇迹发生了,西华·莱德回到了印度。

这段插曲公之于世后,在他的家乡肯德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年轻人把“走完下一英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这恰恰是西华·莱德在途中的唯一念头。

二战结束后,西华·莱德接了一个每天写一个广告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与他签订合同,也没明确一共要写多少个剧本。心无旁骛的西华·莱德就这样不停地写下去,结果连续写了2000个剧本。他在事后很有感慨地说:“如果当时签的是一张写2000个剧本的合同,我一定会被这个数目吓倒,甚至把它推掉。”至于原因,一个叫山田本一的日本人用另一种方式作了解答。

在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子选手出人意料地两度夺冠,从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议论、猜测,山田本一听之任之,不作任何解释,直到10年后,他才在自传中揭开谜底:“每次比赛之前,我都先乘车把比赛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千米的路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千米时就疲惫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山田本一是否专门研究过西华·莱德,世人不得而知,但二人异曲同工的行事方式,却似乎昭示着同一个道理:对于正在跋山涉水的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不是忧虑目标有多远,而要学会分割目标,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而每走一小步,是不需要多大勇气的。

奏响一首曲子不容易,弹准一个音符却不难;用心去演奏每一个音符,美丽的旋律自然会缭绕耳际。其实,成功距离我们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