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的智慧
5781000000028

第28章 人生的风景线(1)

五斗米折腰

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很有风骨。他本来抱有宏伟志向,想为国家效力。可当时官场黑暗,腐败严重。陶渊明不愿意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更不愿意巴结他们。

陶渊明年轻时做过一些小官,后来做了彭泽县令。一天,上级派了一个督察来彭泽视察,陶渊明手下的人告诉他说:“大人,您应该穿戴整齐去迎接。”

陶渊明很看不起那位督察,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于是,他就自动离职,回乡隐居了。

五斗米是晋代县令的官俸,后泛指微薄的薪酬。陶渊明的意思是说不能为了这五斗米而向这种人下拜行礼。

后来,人们就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清高,有骨气。

陶渊明很有骨气,那是一种清高,一种精神生命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一种价值的源泉。人生在世就应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向富贵和权势低头。我们应做有骨气的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使自己能为人民、为国家贡献力量。

摘梨

元代有一位叫作许衡的大学者,是位颇有修养和境界、做事特讲原则的人。有一次他有事外出,赶上个太阳特毒的大热天,沿途无水,渴得他嗓子眼儿像撒了一把盐。可巧途经处路口有棵大梨树,水灵灵的梨子压弯了树枝。行人见此梨树如久旱逢甘霖,一窝蜂地拥上前去摘梨子,惟独许衡一人不为所动。有人纳闷地问他:“你怎么不摘几个梨子解解渴?”许衡淡淡地回答:“那是别人的梨,岂有乱摘之理?”有个路人笑许衡太死板太迂腐:“眼下世道这么乱,谁晓得它是哪家的树?没主儿的梨子,不吃白不吃。”许衡闻此言大为吃惊,郑重地驳斥那人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许衡不因自己的口渴而偷摘梨吃,表现了他坚守操行,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受污染的精神。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美体现。“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正表明伟大的人格魅力。坚守心中的规则,会使自己变得更伟大。

鹅卵石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

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

神果然出现了,他对这些虔诚地信仰着他的人说:“你们要沿路多捡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褡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

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无论如何,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仍旧各自随意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马褡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昨天放进马褡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许多眼前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如敝屣般地丢弃了,然而,忽然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

倘若该文所述情景再现,我们是否能牢牢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抓住这次机遇?我们会不会像牧民们那样惋惜责备自己呢?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行囊中要装有满足,如果我们费尽千辛万苦才把一件事完成,即使它不能被完美地完成,但我们应满足,满足自己的艰辛,正所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我们倘若抱怨已没落的尘埃,何不珍惜每一份得到的东西,趁时光大好,努力拼搏。

上帝的回答

我在梦中见到上上帝。

上帝问道:“你想采访我吗?”

我说:“我很想采访你,但不知道你是否有时间。”

上帝笑道:“我的时间是永恒的。你有什么问题吗?”

“你感到人类最奇怪的是什么?” 上帝答道: “他们厌倦童年生活,急于长大,然后又渴望返老还童。 “他们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金钱,然后又牺牲金钱来恢复健康。

“他们对未来充满忧虑,但却忘却了现在;于是他们既不生活于现在之中,也不生活于未来之中。

“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像从不会死去,但是死去以后又好像从未活过……”

上帝握住我的手,我们沉默了片刻。

我又问道:“作为上帝,你有什么生活经验想要告诉人们的吗?”

上帝笑着道:

“他们应该知道不可能取悦于所有人。他们所能做的只是让自己被人所爱。

“他们应该知道,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不是拥有什么东西,而是拥有什么人。

“他们应该知道,与他人攀比是不好的。

“他们应该知道,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最多,而是需要最少。

“他们应该知道,要在所爱的人身上造成深度的创伤只要几秒钟,但是治疗伤创要花几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他们应该学会宽恕别人。

“他们应该知道,有些人在深深地爱着他们,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他们应该知道,金钱虽然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却买不到幸福。

“他们应该知道,两个人看同一个事物,都会看出不同的东西。

“他们应该知道,得到别人宽恕是不够的,他们也应当宽恕自己。

“他们应该知道,我始终存在。”

尼采说:“上帝死了,其实上帝仍旧活在我们心中。那些宽容、善良、智慧、明达的人,心中都住着一个上帝。”

尼采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其实人类不思考,上帝才觉得更可笑。生活中有着无数的真理,只有怀着好奇的心心,低下谦虚的头,你才能寻到它的痕迹,得到先知的教诲。记住上帝教给我们的智慧心语吧。

发泄

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的办公室,气呼呼地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

“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

“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教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要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当你受到委屈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方法排解呢?是哭泣,是叫骂,还是反击?面对生活中的摩擦,哭泣、叫骂、攻击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要学会发泄。

静下心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以宽容的心境去容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世界将变得更广阔。面对不如意,要学会发泄。

宁愿做傻瓜

从前有一个禅师叫做“无相大师”。无相大师给弟子开示的时候,常常跟他们说:“修行就是要宁愿做傻瓜。要有傻瓜的精神才可能证悟,才有可能开悟。”

因为常常讲,所有的弟子都已经记住了:“师父常常说宁做傻瓜。”

有一天突然下大雨,庙里漏雨漏得淅哩哗啦,大师大声叫弟子赶快来接雨。但是很多弟子不在,只剩两个,听到师父叫,赶快拿了桶子来接雨。

一个弟子拿一个很小的桶子冲出来。无相大师看了就说:“雨下得那么厉害,漏了好几个地方,只拿了一个这么小的桶子,真是傻瓜。”这个弟子就很不高兴,心想:“匆匆忙忙跑出来接雨,结果师父还骂我傻瓜。”

第二个徒弟因为太紧张了,拿了一个竹篓子冲出来,要接雨的时候呆住了。无相大师心里想:“怎么傻成这样?怎么有这么傻的徒弟?”就很不高兴地骂他说:“你真的是个大傻瓜!”这个弟子一听,非常开心,心想:“师父一直都在鼓励我们要做傻瓜,现在竟然说我是个大傻瓜,这一定是在赞叹我了不起。”这样起了欢喜心,心开意解,得到了开悟。这个弟子究竟开悟到什么呢?

大概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打破分别心。就像我们看到一个碗,可以想:“这个碗很漂亮,可惜破了一个洞。”但也可以反过来想:“这个碗虽然破了一个洞,但还是很漂亮!”

第二,从悟的境界来讲,傻瓜可能比较容易得到开悟,傻瓜并不是真傻,而是在生活里面没有心机,保持在一种纯然的状态。

我们不要对人生有那么多的计较,因为这个计较和分别,正好是阻碍我们开悟,或者认识人生真价值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学习赤子,宁做傻瓜,那么我们就会生起单纯的心。

就像我们修行,每天都花时间在那儿叨叨念念,是在做什么?整天在那儿打坐,是要干什么?别人看起来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你打坐一小时,给你一百元,你就觉得很有价值,但是不能用这样子来衡量,因为这世间许多东西是无价的!

我们看到街上那些智障或者智力比较差的人,他们是非常单纯、非常纯净的。我们通常没有那么纯净,因为我们是聪明人,聪明人就是比较执著于“有”的人,要做一件事,一定要有效果,如果三天没有效果就换一件事情。通常都比较实际,比较现实,比较会计算,比较会营谋,这样的人叫“聪明人”。因此聪明人的生活是塞得满满的,他没有心灵空间,他每天都在算,做这件事可以赚多少钱,每天加起来就赚多少钱,他永远不会做赔钱的生意。

但是修行要反其道而行,修行要保持内在的空间,在世人都迷乱的时代,我们在内心里清明就好,外表上宁可做傻瓜。

人生有许多哲学,因为充分哲学地生活,我们才能现实地活着,活得才会更开心。

其实,如果你对很多事斤斤计较,对很多事想得太多,一定会生活在苦恼之中。生活中做一名“傻子”不容易,你想做得更好,必须傻得到位,傻得聪明,仔细想来,你的内心仍然是一个豁达的人,如果内心与外表同样傻,那便不可爱,不令人敬佩了,那可真可称其为傻瓜了。

和尚吃水

有三个庙,这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怎么解决喝水问题呢?

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一担就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接力吧,每人挑一段。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再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再传回采接着挑。这样一搞接力,虽然从早到晚不停地挑,但是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

这种协作的办法,可以叫“机制创新”。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和尚徒弟叫来,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引进了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谁挑得最多,晚上吃饭吃一道菜;谁挑得少,吃白饭,没菜。三个和尚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满了。

这个办法叫“管理机制”。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商量,每天挑水太累,咱们想办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后买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一桶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负责把水往竹管里倒,第三个和尚则在地上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

这叫“技术创新”。

你看,三个和尚要喝水,要协作,要引进新的机制,要采取办法,搞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办法在变,观念也在转变。

做事不动脑子,不想办法,“老牛拉破车”,那是做不好事情的。只是勤奋刻苦也是不行的,勤奋刻苦很好,但往往费力不讨好,不适合飞速运转的现代生活。光听领导的话还不行,毛泽东早就说过,毫无疑义地执行上级的指示,那是对上级指示的最妙的怠工。也就是说,领导的话要听,但是要积极运用,创造性地发挥,才能把领导交给的任务做好,所以说,照章办事,因循守旧,是难以开拓新局面的,时间久了,就会落后于别人,落后于世界。

只做一碗汤

我家门前有两家卖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记”,另一家叫“张记”。

两家店是同时开张的。刚开始,“潘记”生意十分兴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队等候,来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记的特点是:豆腐做得很结实,口感好,给的量也特别大。相比之下,张记老豆腐就不一样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软,软得淌汗,不成形状;其次是给的豆腐少,加的汤多,一碗老豆腐多半碗汤。因此有一段时间,张记的门前冷冷清清。

有一天早上,因为我起床晚了,只好来到张记的豆腐店。吃完了一碗老豆腐,老板走过来,笑着问我豆腐怎么样。我实话实说:“味道还行,就是豆腐有点软。”老板笑了笑,竟然有几分满意的样子。我说:“你怎么不学学潘记呢?”老板看着我说:“学他什么呀!”我说:“把豆腐做得结实一点呀。”老板反问我:“我为什么要学他呢?”沉思了一下,老板自我解释说:“我知道了,你是说,来我这边吃豆腐的人少,是吗?”我点点头。老板建议我两个月以后再来,看看是不是会有变化。

大概一个多月以后,张记的门前居然真的也排起了长队。我很好奇,也排队买了一碗,看看碗里的豆腐,仍然是稀稀的汤汁,跟以前没什么两样,吃起来,也是以前的口感。

老板脸上仍然挂着憨厚的笑。我笑着问他:“能告诉我这其中的秘诀吗?”老板说:“其实,我和潘记的老板是师兄弟。”我有些惊讶:“可你们做的豆腐不一样呀?”老板说:“是不一样。我师兄——潘记做的豆腐确实好,我真比不上,但我的豆腐汤是用肉、骨头配上调料,经过几个小时熬制而成,师兄在这方面就不如我了。”

见我还有些不解,老板继续解释:“这是我师傅传授给我们的。师傅说,生意要想长远,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师傅还告诉我们,‘吃’的生意最难做,因为众口难调,人的口味是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山珍海味,经常吃也会烦,因此,师傅传给我们不同的手艺。这样,人们吃腻了我师兄的豆腐,就会到我这里来喝汤。时间长了,人们还会回到我师兄那里。再过一段时间,人们又会来我这里。这样我们师兄弟的生意就能比较长远地做下去,并且互不影响。”

我试探地问:“你难道就不想跟师兄学做豆腐吗?”老板却说:“师傅告诉我们,能做精一件事就不容易了。有时候,你想样样精,结果样样差。”

张记老板的这番话,我认为除了和老豆腐有关,和一个人的择业、一个人一辈子的坚守似乎都有些关联……

选择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找准与自己实力相匹配的东西,然后好好地把握它,执著地做下去,直到达到最高峰,这是最理智的人生。

把握机会

一天早晨,我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办事,需要坐公交车。于是,我从家里出来,直奔公交车站。就在我要到车站的时候,车却缓缓地开走了。

我知道,如果我跑步追那车,是能够赶上的。但是,我犹豫了,认为公交车不过是几分钟一趟,何必要紧赶慢赶的呢。于是,在犹豫中,我前行、追赶的脚步停下了。我等起了下一班车。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几个“几分钟”过去了,车子仍不见影。天渐渐地阴了下来,最后下起了小雨。

等我踉踉跄跄赶到目的地时,天下起了瓢泼大雨,我被浇了个透儿。事情没办,因为我的样子很狼狈,已经没有精神去办事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想,如果我当初用力赶上那班车,就不会有后来的不愉快发生,也许事情就会办得顺利。想来,这一切,也就只相差很短的时间。真所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