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有着凡事从自己做起,善于自我反省,慎独自律的传统。作为上帝的“特选子民”,他们以信守合约、遵守法律着称于世。在商业活动中,犹太商人严格遵守契约合同,哪怕这种约定是口头上的。在他们看来,既然双方达成了某种一致,就应该一丝不苟的去执行。也就是说,不管如何,都要求自己遵照契约的约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和享用自己的权利。他们相信,只有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这方面去执行合约,才符合上帝对“特选子民”的要求,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合约的精神——按照合约规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两方都按合约规定来要求自己,这样合约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否则,一方不从自己做起,却只要求对方,那合约的执行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双方都想着用合约去牵制别人,那么这个合同就可能就要破产。在与犹太人的商业往来中,根本不存在犹太人不履行合约的情况,除非是合约本身有问题。正是这种先从自己做起,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约定的商业精神,使犹太人获得了“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
同样,在犹太人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他们从来都是以身作则,先自己做好表率,然后才以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影响别人,而很少出现自己都没有遵守却让别人遵守的情况。或许,遵守规章、履行契约、从我做起,这些只是犹太人从我做起的比较浅层次的表现。在灵魂的深处,犹太人有着可贵的“慎独”精神,也就是可贵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精神,他们总是去问自己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应该做什么,却很少去要求别人该怎样。
在公众面前受到社会的压力,遵守规范是比较容易的。而单居独处之时,外界压力完全消失,只剩下内心的良知抵御着蠢蠢欲动的恶念。惟有此时能把持得住自己,方算得上有道德根底的人,所以《塔木德》上有一句话,叫“在他人面前害羞的人,和在自己面前害羞的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这个差别,就是所谓“罪感”和“耻感”的区别。
所谓“罪感”就是把罪之恶看做是由罪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无论何时何地,人知我知,犯罪就是为恶,是一件应该激起愧疚之心的事情。
而所谓“耻感”,则把罪之恶看做某种取决于外界状态的属性,为人知者方为恶,不为人知则无所谓恶不恶。所以,犯罪者的愧疚或者忏悔,不是为了作恶本身,而是为了作恶竟然被人发现。这种“愧”是为了“出丑”而愧,“丑”要是不出来,何愧之有?这种“悔”是为了搞错时机而悔,要是正逢无人发现的机会,何悔之有?
很明显,在“罪感”支配下的个体行为要比在“耻感”支配下的行为,在遵守规范时有着更大的自愿性、自觉性和自律性,这些在犹太人的行为中表现得是十分明显的。
犹太民族的大门始终敞开着,不能遵守上帝律法的人尽可以自己走出教门,何况连犹太共同体都长期处于某种“独居”状态,更不要说犹太人个体了,这样一个民族就要求其成员多多“慎独”,多多“知罪”。在拉比的教诲中,“独居闹市而不犯罪”,之所以能同“穷人拾遗不昧”和“富人暗中施舍十分之一的收入给穷人”同立为“神会夸奖的三件事”,其共通之处,尽在一个“独”字。犹太人的上帝所赞赏的“慎独”,其实正是犹太民族延存的根本。
犹太民族弘扬“慎独精神”,但绝不必意味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绝不提倡“独善其身”式的“隐士”,而是教导人们要和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
犹太人“从我做起”的这种以自我为基点的人生观念,并不是集体与个别相离移的,犹太人“从我做起”的意义在于提升了自己,同时又影响感化了别人,这比单纯的要求别人要强得多。正如在犹太复国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犹太人不论贫富、地位悬殊,一律为了心中的以色列建国而积极努力,他们从没有想过要求别人为重建国家而做些什么,只是想着我能为祖国的重建做些什么。正是这种先从自己做起的理念和精神升华了犹太民族的集体感和凝聚力,才使他们能够在四散各地的情况下紧密相连,并最终促成了以色列的再生。
只愿等待三个月
关于忍耐,犹太人是这样讲的:
“人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每天都会更新。因而,你昨天生气的细胞,已为今朝新的细胞所替代。酒足饭饱后所思考的内容,与饥肠辘辘时所考虑的也不一样。我仅仅在等你的细胞更替。”
犹太人在两千多年受迫害的历史中所积累的忍耐精神,绝不是没有用的,他们在忍耐之中总结出犹太人的成功秘诀。
“人类要变化。人类发生变化,社会也随之变革,社会变革了,犹太人也一定会复苏。”
这是犹太人在两千多年忍耐过程中产生的乐观主义情绪,也是从犹太历史中诞生的民族精神。
一般在生意的交易中,犹太人会耐着性子,等待对方态度的改变。然而,当知道不合算时,不用说3年,哪怕半年,犹太人也不会等下去的。
犹太人一旦决定在某项事业上投资(人力、物力),他会制定投资一个月、两个月和三个月后的三套计划。一个月后,即便发现实际情况与事前预测有相当的出入,他也丝毫不感到吃惊或动摇,仍一个劲儿追加资本。两个月后,实际情况仍不理想,便进一步追加资本。关键问题是第三个月的实际情况,这时如果情况仍与计划不符,而又没有确切的事实证明将来会发生好转,那么犹太人会毅然决然地放弃这桩事业。放弃这桩事业,也就是放弃这以前的投资和努力。尽管如此,犹太人也泰然自若,生意虽然搞得不如意,但能够不留后患,不为一堆烂摊子而伤脑筋,这样反倒乐得自在。
换成日本人情况就不同了。
“好不容易才搞到这步田地,再苦一阵子就……”
“现在放弃的话,三个月的努力不就泡汤了吗?”
抱着留恋和犹豫的心情继续干下去,结果越陷越深,无力东山再起。
日本人常讲“桃三李四柿八年”,“达摩僧面壁九年”,“石上坐三年”等等,认为有耐心、不懈努力是成功的最大原因,而这就是其与犹太人的最大区别。忍受了两千多年迫害苦难历程的犹太人,比起动不动就剖腹自杀的日本人,是一个更具有忍耐精神的民族。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原则,他们只愿等待三个月。
快乐生活在于节制
“只有有节制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犹太人的这种观念,使得他们把对享乐的态度,看做一种衡量人的重要的尺度。
《塔木德》上写着:“有4种尺度可以用来测量人,那便是金钱、醇酒、女人以及对于时间的态度,这4种尺度标准有其共通之处——它们都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却不可以沉迷于其中。”
犹太人这种处事有度的态度,表现在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就显得有些过分的节俭,甚至有些吝啬。
犹太人出门买东西,不管花费多少,不管东西便宜或是贵,都一定要有账单。所以许多犹太人到一些地方,看到一般餐厅中只报账而没有账单的情况,就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许多民族对待金钱的态度要比犹太人马虎得多。据说有一位希腊人经常光顾某家餐厅,每次吃大致相同的饭菜,但每次结账,价钱都互不相同,但相差不多。他的犹太朋友听到这件事,十分惊讶,要追究个所以然。希腊人说:“这么一点儿小钱,何必认真?”犹太人一边摇头,一边口呼上帝,仿佛犯了什么大罪过。
犹太人很吝啬吗?其实并非如此,他们只是不付没有道理的钱。犹太人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独特的优点,是重视金钱的表现。
大多数犹太人不喜欢一些东方民族广泛赠送礼物的习惯,原因也在于此。
有一位犹太人在逛一家日本百货公司的时候,偶然和一位日本经理攀谈起来,那位日本经理很认真地问:“情人节、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我们都沿用了西方的习俗,可是还嫌不够,请问在你们的风俗之中还有没有可以送礼物的节日呢?如果有的话,请你赶快告诉我,因为我们日本人是很喜欢送礼的。”
这种说法在犹太人中成了笑谈。
犹太人虽然也会在某些值得庆祝的日子里交换礼物,但只限于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所送的东西也都是很便宜的礼物。
礼轻情义重,收到礼物的人也都很高兴,这是犹太人送礼的法则和智慧。
因为犹太人在金钱方面的这种“节制”,在世界各地都流传着有关吝啬的犹太人的故事。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之中,犹太商人夏洛克贪婪、吝啬和狡诈,显然这也是欧洲社会长期歧视犹太人的影响。
事实上,比较恰当的说法是:“犹太人爱惜金钱,但是,他们整个民族并不是都吝啬得像铁公鸡。”犹太人讲究的是节制的生活。
(第七节)不歧视穷人
在一些犹太人居住区里,每一个镇上或村子里,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乞丐,他们被称为“修诺雷尔”。
犹太人并不歧视这些乞丐,按照犹太人的宗教习惯,乞丐也是一种正当职业,是获得了神的允许的,他们是人们施舍的对象。
犹太人对于贫穷的人不歧视,不会瞧不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