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临沂
5783300000034

第34章 临沂获解放(1)

孟良崮战役期间,丛山间的崎岖小路上,每天黄昏后常常可以见到成百上千的小车、大车在向前线前进。他们都为着一件事忙碌:为前线战士送军粮。军粮供应是部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可运输粮食却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天上、地上的袭击,民工们只能夜间赶路,常常一夜要推着沉重的小车走上几十里路。

一、越岭翻山送军粮

车重路长,山高水深。手推车是落后的运输工具,推车的民工们却是进步的人民。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孟良崮战役期间,山东百姓为配合华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全力支前,共出动民工920 600人。其中,临时民工690000人,二线常备民工154000人,随军常备民工76 600人。进步的人民使用落后的工具,源源不断地保持了对前线的军粮供应,弹药前送,伤员后运,为取得战役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人民战争,这就是人民的力量,这就是胜利的保障!

5月11日晚,胶南运粮队环海大队队长刘德海又一次接受了带队运粮的任务。他们这支运粮队两天前刚刚完成任务回来。队员们回家后,他先是忙于向兵站领导汇报,然而又去看望了运粮途中受伤的几个民工。算下来,这次回家他在家中的时间总共不到七个小时。现在又要出发了。他知道,这次外出路途更远,时间更长。

临出家门时,妻子像以往一样,一直叮嘱老刘:“要注意防空,要注意防止敌人袭击,夜间行路要小心沟坎,要小心……”老刘点点头,对妻子说:“辛苦你了,要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说这句话时,他心里充满了愧疚之情。是啊,自从他当了运粮队的队长,没有在家里待过多少日子,老人和孩子一直靠妻子照看,地里的农活也要靠妻子忙活。老刘总是想:“闲下来,一定让妻子也好好地歇歇。”可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却总也闲不下来。时间越久,老刘心里越不是个滋味。临出门时,老父亲又叫住了他,说:“你放心去吧,别总记挂着家里,要好好支援部队。”

刘德海的父亲会做瓷器活,算是个手艺人。以前农闲时。常走街串户地帮人做点儿钉盆钉碗的活儿。去年的一天,他外出拽活儿干时碰上了蒋军,当时,他刚摆下摊子,街上就来了蒋军的队伍。因为让路不堤时,几个蒋军士兵上去就把他的摊子给踢了。老人家说了句责备的话,结果招致蒋军士兵一顿好打。那次他是让人给抬回家的。从那以后,他虽然捡回了性命,却再也干不了什么活儿了,老人恨蒋军。当刘德海要参加支前时,他父亲第一个表示支持。此后,每当刘德海要出工时,他都要嘱咐一番,让刘德海安心支前。这次也同以前一样。

“我会的。”刘德海说完,抓起行乍便急匆匆地出发了。

刘德海到达兵站时,队员们基本上已经到齐了。政委正和大家讨论着什么,见老刘来了,忙说:“老刘,我们这次的任务不轻坷,怕是要打破过去每一次装粮的纪录了。你看看,怎么装才好?”

关于这次任务的繁重,老刘受领任务时就清楚了。从家里出来的路上,他一直在考虑装粮方案,现在心里已经有谱了。见政委问他,就说:“把人员和粮袋编号,分成装粮、搬运、装车三个组行动。”政委见刘德海已经有了主意,就不再多说什么。

队员们按照队长刘德海的指派行动,运粮车很快装好了。因为任务重,每辆小车都装到了75公斤,多的装了150公斤。车队民工刘元彬是个大块头,粮食也装得最多。他的那辆小车装了足足有四百多斤。这一夜,刘德海的车队不但装了粮,还赶了四十多里路。天亮了,车队为了多赶点儿路,不顾蒋军空袭的危险还在行进,一直走到太阳照到了树梢才休息。

大家吃过饭,都各自休息去了。刘德海找到政委,说:“今天晚上,我们队要路过家乡飞了,恐怕好多队员都想再和家人见一面。”政委不无捌心地说:“时间很紧,得做点儿工作呀!”两个人简单商量了一下,决定先召集各中队负责人开个会,然后再在晚上出发前动员一下。商定以后,两人也分别睡下了。

中队长会在午饭后召开。当政委和队长讲完因任务重希望大家做好队员们的工作不要回家的事以后,三中队中队长李天明第一个发了言。他说:“兵贵神速,粮食对军队作战的意义重大,我首先保证我们中队不会耽误时间。”接下来,其他中队长也都表了态。看看没有更多的事,刘德海很快就让大家回各中队去了。中队长们走后,他对政委说:“看来不让大家回家问题不大,但家属免不了来看望。”政委说:“这个事动员时再讲一下吧。”

临行前,全体队员集合起来进行动员。政委讲完这次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意义后,号召全体人员要过家门而不入。政委讲完后,三中队中队长代表他们队发言。他说:“我们三中队都不回家,和兄弟中队比一比,看哪个中队这次路过家门组织得更好,行动得更快!”第四中队中队长见三中队提出了挑战,就站起来说;“我代表我们中队应战,和三中队比一比。”说完这句话他就坐下了,屁股没坐稳又觉得有点不够,站起来又说:“咱们为部队运粮啊,就像庄户人家送饭。在地里干活的已经干了大半天,咱去送饭要是在路上耽搁了,真是对不起在地里干活的了。”其他中队长们也纷纷表示应战,会场一下子热闹起来,队员们都表示要抓紧时间赶路。看到队员们都很积极,刘德海和政委都放下心来,脸上也现出了笑容。

车队很快出发了。当走过家乡时;乡亲们拿着慰问品沿路欢迎,替队员推车、擦汗,问长问短,要求大家停下来休息片刻。但是,车队没有停,队员们一个也没有停。年近五旬的老队员丁立本的老伴从八里路外赶来看望他,提了一壶酒,还夹着一包吃用的东西,一见面就对他喊着:“老东西,辛苦了,过过酒瘾吧!”没想到老丁头儿一摆手,说:“喝酒误事,忌啦!等胜利了,立功回家再喝吧。”年轻队员高启文的新媳妇孙玉莲来看他,说:“你可别念家啊!”高启文白了她一眼,说:”看你,尽说些啥!”她媳妇说自己也要参加妇救会,高启文说:“那咱们比一比,看谁能扛到支前红旗!”车队就这样通过了队员们日思夜想的家乡,向着前方的战场继续前进了。

14日夜,当车队走到一条大河边的时候,桥上正好急匆匆地过着前线下来的伤号。看样子,担架队一时半会儿的走不完。是等,还是另想办法?正当刘德海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大块头的刘元彬挽起裤腿下了河,试完河水很快回到老刘身边,对老刘说:“队长,不要等了,我看可以趟水过去。”没等刘德海回答,丁立本说话了:

“趟水过去,怎么过?人能过去,车能过去吗?”

“能过去,把车抬过去。”刘元彬好像早就想好了,果断地回答。

刘德海看了一眼政委,说:“也只好这样了。”

于是,干部与民工们一起,抬起小车趟水过河。虽说这时已经是五月份,可毕竟还在农历三月,而且是夜里,河水冰凉。初下水时还不觉得什么,等到了水深齐腰的地方,民工们的脸开始冻得直发抖,脚背上的骨头像被针刺一样痛得难忍。民工们无怨不悔,咬紧牙,喊起号子,“嗨哟嗨哟”地拼命坚持着趟过了大河。

想一想,河上河下都是人,远方大炮轰鸣,近处人声沸腾,载重二三百斤粮食的小车被民工们高高抬起,伴着哗哗的流水声缓缓走过问去。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几天行军下来,队员们都非常劳累,一到休息的地方就呼呼大睡起来。队员们休息了,刘德海和负责途中给养的炊事人员还在忙活,淘米、洗菜、埋锅、造饭。等饭做好了,老刘叫醒大家用饭,自己也用饭瓢盛了一些,走到院子里蹲下来,可是由于过度劳累,刚喝了没几口,竟然端着饭瓢睡着了。热乎乎的红薯稀饭洒出来,流了半条腿,他也没有发现。民工们真是累!可大家支前的热情却一直很高。考虑到老丁年龄大,政委怕他支持不住,乘着休息的当儿,走到他的跟前,想做点工作。政委正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老丁瞧出了他的忧虑,先开口说话了:“是不是对我不放心呀?”老丁一上来就抢了个主动。

政委说:“哪里,不过这几天真累了吧?”

老丁说:“累,累不死人,可前线将士没有粮食吃却能饿死人。何况,前线将士不比咱运粮民工舒服,比咱还累!”

老丁的这番话,政委委实没有想到。战争是残酷的,残酷的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

晚上,运粮队又出发了,队长刘德海和政委站在路边,看着队员们推着手推车一辆接一辆地走过。今夜的路更难走,车队要在几乎是无路的山间穿过。

这一夜,刘德海他们上坡下崖,过沟爬坎,颊颊簸簸地前进着,李天明的中队一直行进在队伍的最前列。走过一段路以后,李天明担心道路不好颠破了麻袋,便转过头提醒后面的人:“摸摸你的口袋破了没有。”他后面的人摸一下麻袋,又转头对后面的人说:“摸摸你的口袋破了没有?”就这样,这句话就像战士们传口令一样由前向后响过。刘元彬摸麻袋时,发现破了个小洞,就采取紧急措施,把破洞翻转朝上,用毛巾塞住洞口。

高启文一不小心,小车翻下了路旁的沟里,等队友们帮他把车扶起来,把粮食装上去时,发现一条麻袋被石头划开了条大口子。这条麻袋显然用不上了。看着散落在地上的粮食,高启文毫不犹豫地脱下身上的大衣,用自己的大衣包住粮食。

这一夜的路实在是太难走了,当天将亮时,大家发现队员们的衣服多多少少都磨破了。刘元彬最邪乎,小袄上的棉花一块块拖在外面,裤腿撕得一边长一边短,屁股上露出了肉,鞋子开了口。李天明看了忍不住笑他说:

“大刘啊,你这形象可实在不怎么样,小心你娶不上媳妇。”

刘元彬说:“咱娶媳妇,要么不娶,要娶就得娶个好的,能老想着帮咱做新衣服缝破衣服才行。”一句话说得大伙都乐了。

几天后,刘德海他们终于按要求把粮食送到了部队手里。这时候,队员们有的肩被磨破了,有的腿肿了,有的脚起了泡,有的胳膊碰坏了。但大家顾不上好好休息一下,纷纷向部队的同志询问打仗的情况。稍后,当他们听说全歼了蒋介石的整编第七十四师,打死了师长张灵甫时,一路的劳累似乎在一时间得到了回报,一个个变得心情舒畅,兴高采烈,准备着接受新的任务。

二、陈光彩的茶饭店

孟良崮战役开始后,我华东野战军的千军万马向蒋军发起了勇猛进攻,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拼杀,战斗中不断有人受伤被担架队救下来,一些轻伤员到战地医院接受治疗,一些受伤较重的则需要转送到后方医院,为此负责转运的担架队需要长途跋涉,负责保障招架队和伤员中途饮食供应的转运站,开始忙碌起来。陈光彩的茶饭店就是许许多多忙碌的转运站之一。

5月15日下午,粮秣员陈光彩和一位炊事员奉命往马庄建立伤员茶饭站。陈光彩不是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懂得争取时间对完成好任务的重要意义。所以,他接受完任务没有太多耽搁,简单向家人做了个交代,稍作准备便迅速出发了。

陈光彩他们的任务是艰巨的。从前线到医院有100多里,伤病员们一路上要依靠他的茶饭站解决饮食问题,而上级派来和他一起工作的只有一名炊事员。临行之前,转运站站长曾严肃地对他说:“伤员可能白天到站,也可能半夜到站,一定要保证茶饭供应。”他当时没说什么,只是愉快地答应下来了;当时困难的确不少,但一想到前线战士们流血流汗,想到自已是一名共产党员,马上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心里暗暗下着决心:指战员们在前线杀敌受了伤,不能让他们在茶饭问题上受委屈;不管伤员什么时间到,一定让伤员有吃有喝!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摸了摸衣袋,里面有800斤粮票、7000斤草票,一叠解放区使用的北海币,那是他们开办茶饭店的全部资本,另外可以使用的东西就是他自己挑着的半担油盐了。根据以往的经验,他清楚地知道靠这点资本远不够开设茶饭店的需要。想到这里,他开始低着头边走边考虑克服困难的办法。

为茶饭店提供粮食的粮站在哪里?一路上,陈光彩不停地询问粮站的位置。后来粮站终于被他找到了,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按粮站的制度,粮站只管向茶饭店发粮,不管向茶饭店送粮。陈光彩两手空空,要人没人,要车没车,大批的粮食怎么运走?他把繁重的任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向粮站负责人说了一遍,请求他们提供些方便。为了伤员,粮站领导破例答应帮他把粮食连夜送到。粮食问题的迅速解决使陈光彩十分高兴,有组织的帮助,有热情民工的帮忙,这回他相信自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了。

粮食问题解决了,陈光彩现在要考虑开办茶饭店的人手问题。他赶到马庄后随即请村长动员民工。不料,村里的后勤队已经有任务,动员起来的民工几乎全部出发了,找后勤队是不行了,只能另想办法。在村长的帮助下,陈光彩东奔西走好说歹说,好不容易才找到几个人。这几个人真说得上是老弱病残,要么是体弱多病的老人,要么是少年儿童。这样的几个人,无论如何是不够用的,而且稍微重点的活儿也不能依靠他们!。

怎么办?陈光彩着急,村长也着急,可村里实在是没有可用的人手了。陈光彩和村长寻思半天也思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后来,村长说话了:“其实这里还有一些可用的人,只是不知道他们肯不肯帮忙。”

听说有人可以帮忙,陈光彩连忙向村长请教。他一问才知道,原来,有一批从敌占区转移来的地方干部刚住下来,还没有来得及接受新的任务。得到这一消息,陈光彩觉得有救了。他知道,从敌占区来的干部有着很高的政治觉悟,只要自己向他们说明情况,相信他们会帮忙的。果然,当他找到这些干部的领队说明情况后,很快便得到了领队的支持。那些刚刚歇息下来的干部了解到陈光彩的困难后,也纷纷要求参加工作。这样,陈光彩很快又得到八个助手。

陈光彩把这七拼八凑的十几个人组织起来,按照工作需要,分成烧火、擀面、挑水、打饭、劈柴等组,并分别明确了各组职责,指定了各组负责人,他自己则担任整个茶饭站的负责人。

人员粮食备齐,碗筷又成了新问题。

借!找村里老乡借。陈光彩想到了这个庄户人家婚丧嫁娶时常用的办法。可是,群众大部分都转移了,找不到几家人。各组人员全部出动,借遍全村也只借到四十多个碗。碗筷不够,势必要影响伤员和民工的用饭喝水速度,影响到茶饭站的接待工作。借不到足够的碗筷,各组的人都有些着急,眼巴巴地看着陈光彩。陈光彩不急不慌,沉着地对组长们说:“大家去忙吧,伤员来了,我自有办法。”碗筷不够是明摆着的事,组长们实在想不出他有什么高招,猜不到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可见他信心十足的样子,也就不再多问。

陈光彩把各方面布置完以后,又亲自检查一遍,看见开水烧好了,面条切得停当……这才放下心来,告诉大家抓紧时间休息,准备等伤员来了展开接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