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四平
5783700000016

第16章 强大的后勤保障(1)

“电线夜里被炮火炸断,市政府领导着一部分工人,白天又把它修好。日夜都有汽车在街上巡逻。大街上到外是沙包堆的工事,根据前15天的统计,四平街五个区共死55人,伤143人,毁房屋数百间,这些牺牲损失的数字,引起的不是恐惧而是愤恨的火焰。”“火光阵阵地闪着,炮火排山倒海的轰来,我们区政府的干部,站在隙望哨上,用铅笔一道道画着,记下那紧密的炮声。”

一、发展生产巩固后方

一、发展生产,保证供给

巩固的根据地,是赢得战争的可靠保证,而发展生产则是满足军队足够的物资供应的根本。正因如此,各级党政组织都始终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抗战胜利后,大片土地荒芜。1946年底至1947年初,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分别发布指示:要求广大军民,消灭熟荒,防止新荒,发展生产。各省认真贯彻了上述指示精神。以辽吉省委为例,1947年元旦,省委就把发展大生产,解决财经困难,坚持长期斗争,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4月5日省委发出《为紧急动员突击春耕生产的决定》,辽北省政府发出布告,公布《1947年农业生产条令》,还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鼓励开生荒,免征三年公粮。还为农民解决牲畜、大车、犁铧、种子等实际困难。从1946年冬至1947年春,省里抽出1500头牲畜无偿送给农民,各县多者上百头少的几十头。还筹集70000多付犁铧,低价贷给农民。省政府1月还发放6000万元农业贷款,4月又发放2000万元农业贷款和1400万元水利贷款。1948年2月又发放2亿元贷款。

在组织生产上,采用搭具互助代耕的办法,解决军烈属和出战勤户以及劳力不足者生产的困难,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了军需民用。

为了解决穿衣问题,辽吉行署提出从1947年开始帮助群众种棉花,行署以5000万元专作发展纺织业的投资与贷款,并以现有的7500公斤棉花作为实物支援,1947年辽胄区共种植棉花5万多亩,政府大力扶植纺织业,一台布机,政府贷放17公斤棉花、6000元纺织工资,织出的布匹除按省里计划收买的部分外,其余的可以自由买卖,还组织小型的纺织合作社,仅就1947年不完全的统计,全省共有铁木织机3022台,纺车35144架,年产量为71385匹,由于纺织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满足了本省军需民用,还销往外地。

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东北原本是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重工业占全国的80%。但抗战后期遭到严重破坏。共产党接收了敌伪工矿企业,东北局成立了工业委员会,调配大批干部,实行依靠工人阶级管理城市、管理工业的方针,工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煤炭生产大见效。仅鹤岗矿区从1946年53.4万吨增长到1947年的113.4万吨,1948年的115.2万吨。电力工业发展迅速。1947年五六月间,已有13个发电厂恢复生产并发电。据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北安、佳木斯、蚊河、安东(今丹东)、镜泊湖、鸡西、西安(今辽源)等10个发电厂的统计发电量为1。75亿度,其他如钢铁、有色金属、机械、水泥、陶瓷、造纸、橡胶、纺织,木材加工、制盐等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辽吉地处西满,工业基础博弱,辽吉省委和辽北省政府十分重视工业生产,公营工业发展较快。据1948年的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大小工业作坊274处,矿山窑业15处,其中主要是粮谷加工厂,共146处,其次是烧锅、油房、肥皂厂、被服厂、织袜厂和矿井等。为了支援前线方便群众,辽北省政府克服重重困难,抽调大量人力物力,协助铁路部门修复了四梅线、(大虎山)通(辽)线、四洮线的交通,部队打到哪里,火车就通到哪里。公路以大车运输为主,专门营运大车400多辆。架设了白城到郑家屯、郑家屯到四平,四平到西安(辽源)的电话线路,使前后方得以联络。

二、清匪反霸,巩固后方

如前所述,东北是历史上有名的土匪活动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与中国共产党争夺东北这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实行武装土匪政策,大批收编日伪残余、土匪流氓,组织各种各样的所谓地下军、先遣军、光复军。挺进军、建国军,派遣大批特务分子,在解放区后方进行暴动和叛乱,争城夺地,屠杀革命干部,战士和地下工作人员,摧残地方政权,切断运输线,破坏铁路交通,瓦解我地方武装,造谣生事,蛊惑人心,企图里应外合,内外夹攻,扑灭解放区。因之,除奸剿匪斗争就成了当时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巩固民主政权的中心环节,不消灭这些在我后方活动的土匪和各种反动势力,我们就无法把东北解放战争向前推进一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滑匪反霸是对四战四平的有力支援,尤其是清除四平周围各地的匪患,安定社会秩序,就更为重要。就整个东北而言,从中国共产党进入东北和东北民主联军建立之后,清匪反霸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中心任务,清匪反霸先从南满开始,尔后东满、西满和北满,以北满为重点,按斗争过程而言,先剿灭大股土匪后清剿散匪、股匪和擒匪首。据统计,自我军进入东北至1946年3月底止,在东北全地区内,进行较大的剿匪斗争212次,毙伤俘匪徒78495人(内有日本人1638人),缴获长枪2500支,短枪911支,轻重高射机枪618挺,炮52门,还有不少其他武器弹药等军用品。东北民主联军收复土匪盘据的城镇118座,取得了剿匪斗争的初步胜利,但残匪仍不少,尤其北满和东满一带。为此,中共中央东北局于4月14日又发出《剿匪指示》,指出:迅速肃清各地股匪、残匪“仍是当前的战略任务之一”。并指出;“清匪最根本办法是深入减租减息,分配土地,发展生产,实行基本群众之武装自卫。只有这样,才能根绝匪患。”这一指示发出后,推动了剿匪斗争的进一步深入。到1947年2月,北满的重要匪首和建军头子姜鹏飞、崔大刚、邓伯康、杨德权、谢文东、李华堂、张雨新、王乃康、车理珩、孙荣久、张乐山(即座山雕)、孟尚武、李明信等均被扑或处决。到1948年初,东北大部分土匪被清剿。

西满地区亦同样,以四平周围为例,根据西满分局和辽西省委的指示,从1945年9月以后到1946年4月四平保卫战以前,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奸清算斗争,狠狠地打击了汉奸走狗、恶霸地主等敌伪残余分子。辽源、双山两县(今双辽市)共清算斗争汉奸、特务和恶霸地主分子110人,对伪满特务王子璋,大汉奸王振耀等7名罪大恶极的分子处以死刑;梨树县民主政府清算了一贯效忠日本侵略者、欺压百姓的伪县长崔宝山(在逃)和家在梨树县的伪满热河军管区中将司令官王永清,枪决了罪行累累的伪警察署警务课特务吴振中,没收了他们全部家产,分给了人民群众,昌北县在八面城召开群众大会,公审处决了汉奸张振东、特务李凤阳等人,推动了全县减租减息和向地主借粮的热潮。农安县哈拉海区翻身会发动群众,检举坏人,斗争恶霸地主、匪首、特务、警察等多人,并镇压了罪大恶极的伪协和会会长兼劳工队长王振江、伪警察署警尉朱千、伪甲长王金生等。剿匪斗争亦取得很大成绩,整个西满,到1947年末剿匪斗争基本结束,清匪反霸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四平的军事斗争。

二、广大人民踊跃支前

一、翻身青年踊跃参军

人民群众是进行革命战争的基础。毛泽东早就教导我们“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

四战四平的胜利,就是军民团结,共同对敌的结果,战争期间,广大人民踊跃参军,奋勇支前,拥军优属,共同谱写出曲曲壮丽凯歌。

参军参战是对人民战争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援。东北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各地群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参军参战的高潮。

在八路军、新四军进入和抗日联军返回东北之初,根据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关于发展和扩大部队的方针,在短期间内武装得到很大发展,年底达到二十多万人。但由于扩大组建武装时间紧迫,来不及进行深入教育和整顿工作,致使新兵素质较差,部队成员比较复杂,当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时,有不少地方武装发生了逃跑或叛变,有的还杀害了我们派去的干部。接受了上述教训后,在东北民主联军站稳脚跟的地方,主要是动员广大劳动群众参军,一方面组织起地方武装,为野战部队作储备力量,另一方则直接为野战部队输送新兵。从1945年9月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全东北参军人数在100万人以上。

1946年6月,辽吉省委和省军区在洮南成立,7月,组织3000余名干部到农村深入发动群众,大力组织生产与参军运动。据1946年11月29日《胜利报》报道,仅辽吉二、三、四分区,就有15万农民参军参战。1946年9月,长岭县全县第一次扩军时,就有1000余名青壮午参军。开通、瞻榆(今两县合并为通榆县)两县部分统计有4683名青年光荣参军。乾安这个只有8万人口的小县,在前后6次扩军中,参加主力部队3300人,参加地方部队225人,参军人数占青壮年总数的32%。据一份历史档案记载,辽北省所辖直属县、一地委、二地委、三地委、哲盟地委1947年6月以前参军人数为68215人,参加民兵45128人,据时任辽吉二地委书记的杨易辰回忆,1947年春秋两次动员群众参军,第一次全区共1700人,第二次仅怀德、双辽、梨树三县就为部队补充新兵2050人。

据1947年7月统计,北安分区配合夏季攻势,5个月参军7100余人,哈尔滨市半个月参军2000余人,安东(丹东)地区2000多人参军。三肇分区,一年参加主力和地方兵团人数达22400人。合江在7月上半月有7000多青年入伍。

1947年秋季攻势中,各地参军热潮空前高涨。海龙县梅河口等四个区三天参军青年就达1250人,东丰在三分之一地区内,一周内就有3000多青年入伍,柳河县前后两次有6100名青年加入主力部队,西安(今辽源市)收复后,共扩新兵4419名,辽源县(今双辽市)茂林等区参军人数达3400余人。

在参军热潮中,出现许多父母、妻子、姐嫂送亲人入伍的生动场面。据《战士报》报道,85岁翻身农民王振东只有一个儿子,他不听区长的劝阻,硬要把独生子送到部队,鼓励儿子不怕牺牲杀敌立功。1946年9月第一次扩军时,镇赉县套保区新艾力屯寡妇白老太太,只有一儿一女,解放不久先送走女婿参加主力部队,又劝儿子入伍参军,她动员儿子说:“要不是共产党八路军来了,咱们苦日子没个出头,今天分了房子又分地,咱不参军谁参军。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啊!”说得儿子高高兴兴地报名参了军1946年9月,洮南县福顺区翻身妇女王秀英送夫参军引起强烈反响,全区有16位妻送夫参军,49位父送子参军,35对兄弟争抢参军。1947年10月,奈曼旗蒙族老大爷宝力道,在动员参军大会上当场替两个儿子报了名,并表示:“今天替我们自己打天下,让我四个儿子都去当兵也行。”

1947年7月21日《胜利报》报道:“(洮安县)一街李老大娘有三个儿子,这次她送大儿子参军了,她从队伍中找到自己的儿子,嘱咐说:‘要记住妈的话,好好守纪律,放心打仗不要惦记家,年轻的在外头闯荡好,现如今打仗为老百姓是光荣的,将来你两个兄弟长大了,我也让他们去。’旁边有一位从泰来赶来送儿子参军的张老大娘,她笑着向她儿子说:“这回总算赶上好机会了。”一街的王老大娘带着女儿来送女婿,女儿对丈夫说:“你放心走好了,只盼打了胜仗再回家团圆”。双辽1947年12月扩军中,出现了兄弟争相报名参军,十几岁少年报名参军,许多人不仅自己参军,还动员周围四五名青年一道参军的动人情景,仅12月9日一天双辽县就有174人报名参军,数日内即有千人参加主力部队。

二、建立征粮组织,保证粮秣供应

公粮是支援战争和改善城市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资保证。为此,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颁布了征粮条例和一系列文件,以保证征粮工作的顺利进行。1946年1月1日,辽西行署颁布(公粮制度),要求各专署与市县政府成立粮秣科,区与村设公粮管理员,仓库屯积的地区,设仓库主任和会计。规定了公粮计量标准、兑换方法及管理措施等。3月,又发布了《征收建国公粮公草或折收代金解决公用令》、《关于公粮公柴公草保管的指示》。1946年11月1日,又发布了《辽吉区征收公粮条例》,确定征收标准为正常产量的10%——15%,征收方法以土地征收,各村成立征粮评议会,确定征收量,1947年初,省政府成立了粮食被服局,负责领导公粮征收工作。1947年2月6日,省政府发布了《重申粮票制度令》。194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出《关于征粮购粮的决定》,决定在北满、西满、东满各省征粮96万吨,购粮48万吨。1947年11月3日辽北省政府发出《关于征购公粮的指示》,规定本年度征收公粮率不得少于18%,不得超过20%。由于各级政府对征粮抓的很紧,从而保证了军队粮食供应,1948年辽北省政府部署征粮任务187778吨,实际完成了188519吨,超额完成了任务。据杨易辰回忆,1947年夏、秋、冬三季攻势中,割青草50多万公斤。又据在辽吉五地委工作的曾志回忆,为支援夏季攻势,迎接秋季攻势,地委和专署动员全区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打羊草活动,每人为部队积饲草2.5公斤,仅彰武县冯家乡到五峰乡的35公里路途上就设9个军草供应站。

三、建立战勤组织,百万民夫随军参战

在四战四平过程中,除了广大群众踊跃参军,直接参战外,各地群众则一切为了战争,争出各种战勤,从而保证了战争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