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四平
5783700000037

第37章 四平的宝藏(2)

1947年6月,我军四平攻坚战是当年东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空前激烈、影响也最大的攻坚战役,在十六昼夜的不息战斗中,我军攻城大半,歼敌大半,基本摧毁敌在东北重点设防的防御体系,我军虽未最后攻陷全城,但为东北战场开始一系列的攻坚大中城市的战斗,吸取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因此,这是一次伟大的攻坚预演,它标志着从此之后蒋军据以重点设防顽抗的一系列大中城市将一个个落入我军手中。这个《总结》对当时的军事研究和对实战的指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此件现藏于四平市博物馆。

九、马仁兴工作手册

手册长16厘米,宽11厘米,白纸横格,纸质较硬。封皮已无,内有红、蓝、紫三色墨水写的笔录,记录着马仁兴来东北后1945年11月11日以来历次参加会议及其部下的自然历史情况、思想状况等。这是一个机密性比较高的笔记本。

手册原存东北烈士纪念馆。现藏于四平市博物馆。

十、《东北画报》第29期

《东北画报》第29期是东北画报社于1948年5月1日编印出版的。这期画报绝大部分是关于四平攻坚战的内容,其封面《油化工厂争夺战》是著名摄影家王纯德于战地实拍的,现已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照片之一;其封底《房顶上的机枪阵地》是著名摄影家张醒生于战地实拍的。它是一件历史价值较高的文物资料。

此件四平市博物馆收藏。

十一、英雄奖章

英雄奖章外缘4.5厘米,为十角形铁勋章,外缘的十角是由红、黄两个五角形迭缀拼成的。正面正中是地球图案,围以“东北民主联军英雄奖章”蓝色阴文。

这枚奖章是刘增荣在四平保卫战中荣获的,1959年征集自四平市民政局。现藏于四平市博物馆。

十二、毛泽东奖章

奖章外缘为放射状,直径5.5厘米,银质勋章。正面正中是毛泽东侧身像,印有“东北民主联军毛泽东奖章”字样。毛泽东奖章是东北民主联军为战斗英雄颁发的最高荣誉奖章。

这枚奖章是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十六师孤胆英雄、特等战斗英雄赵文才的遗物。现藏于四平市博物馆。

十三、战斗英雄奖章

奖章为铁质。外缘呈放射状,外径5.5厘米。正面正中是红地五角星。中有“战斗英雄”铸字。在放射状外缘与五角星之间是一个圆环,空地部分为小方格隐纹。

这枚奖章是东北民主联军一纵著名战斗英雄王西兰的遗物。现藏于四平市博物馆。

十四、小喇叭

小喇叭,铜质,以子弹壳碾制成牛角状喇叭口,再用锡焊接一小子弹壳作为喇叭口,通长20厘米。在近喇叭口的上部,焊一小铁环,以备挂带。

1947年6月,在四平攻坚战中,东北民主联军参战部队基层干部为了在战斗中彼此加强联络,发明了这种小喇叭。暗定以喇叭声几长几短代表一种联络暗号。作战中,喇叭声一响,民主联军便有新的行动,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所以国民党军队一听到喇叭声,便感到十分恐惧。

小喇叭在四平攻坚战中曾发挥了一定作用,一直保存在原参战部队。1963年6月,征集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通化3079部队(原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三师)。现藏于四平市博物馆。

十五、小铝碗

碗通高5.8、口径12、足高1、底径5.7厘米。圆唇,小卷筒沿,直口,深直腹,圈足。白铝质,机制。

此碗原系牛景长家用的饭碗。四平战役期间,担架队员牛景长把东北民主联军伤员抬到自己家中休养,为免去伤员起居痛苦,将这只小铝碗给伤员作了尿碗,用它为伤员接尿。

这只碗,凝结着人民同子弟兵之间的鱼水之情。它是解放战争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英勇作战的实物见证。

此碗,1963年11月21日征集自居住在锦州市的牛景长家中。现藏于四平市博物馆。

十六、“四平突击队”奖旗

奖旗,以红缎子为料缝制,长1.9米、宽1.3米。上面缝有三行34个字,以白布剪裁而成,左起横书,上边一行为“赠给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二师四团一营”,中间一行为“四平突击队”,下边一行为“东北民主联军一纵司令部政治部”。白布缝制的旗裤。

这面旗,1962年9月征集于原一纵二师四团,现藏于四平市博物馆。

二、建筑

一、解放烈士纪念塔

1948年4月18日,在作出命名烈士公园和仁兴街决定的同时,作出修建革命烈士纪念塔的决定。1949年1月,由辽北省政府提出修建解放四平烈士纪念塔方案,并呈请东北行政委员会和东北军区审批,于同年9月19日正式批准。为加强对此项工程的领导,同时批准成立“解放烈士纪念塔修建委员会”。委员会由辽北省及四平市主要领导人郭峰、阎宝航、杨易辰、高鹏、于文清、张学文、陈凤池组成,阎宝航任主任,于文清为副主任,陈凤池为秘书长。下设修建工程筹备处,陈凤池兼任处长,聘请第四野战军参战首长万毅、刘震、李天佑、韩先楚、邓华、洪学智、钟伟、陶铸、聂鹤亭、袁升平为名誉委员。1950午5月7日举行奠基仪式、四平市委书记魏奇、市长周健为工程奠基,修建工程正式开始动工。1952年竣工。

四平烈士纪念塔座落在四平市铁西区英雄大街与新华大街文汇处的英雄广场中央。

整个建筑分为三部分,由塔、牌楼和塔园组成。总占地面积约为18997平方米。方向北偏东40°。为钢筋混凝土构筑。

塔高为23.25米,塔基为二级圆台,最大半径为15米。底座为九级圆台,以花岗岩石条砌筑,最大半径为9米。其上为八面体塔室,前、后、左、右开四门,环绕塔室立有二十根瓜棱大圆柱,文撑着塔室顶盖,凌空托起高大的塔身。塔身为四棱锥状,水刷石挂面,塔顶渐收成锋尖,上冠以一铁制五角星,涂以红色。塔身正面近顶端镶嵌一台八棱时钟。

牌楼建于塔正前方约30米处,其间有水泥甬路相通。牌楼底座为五级长方台,高约65厘米,最大底边长约13.98米、宽约4.30米,水磨石面。其上并排竖立四根方柱,水刷石挂面,内侧两柱高约5.26米,间距3.78米。外侧两柱高约4.66米,每根与内侧柱子间距均为1.78米。各柱间上方以拱桥状匾额相连接,正中匾额上冠以铁制红色五角星。此外,在每根柱子靠近匾额连结点处浮雕一颗五角星。

塔园,圆形,以塔为轴心,半径约54米,囊括塔、牌楼等全部建筑于其中。由塔基出发,分别沿英雄街、新华街街口各方向铺设了四条甬路。园中栽植花草和松柏。塔园周围及甬路两旁设有高约40厘米的铁护栏。

塔身东南西北四面分别刻着林彪、高岗、陶铸、林枫的题词。陶铸题词为:“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亦香”,双行,竖向阴刻,14个字,行书体。林枫题词为:“中华人民优秀儿女万古千秋”,单行竖向阴刻,12个字,行草体。牌楼匾额及楹联为阎宝航所题,匾额上阴刻“四平市烈士纪念塔”,楷书。楹联为行书体,“革命业绩垂千古,烈士光辉照山河”。以上书题,自1954年起至1971年止,先后被铲掉。塔身正面以仿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取代了原题。牌楼楹联以楷书毛泽东《七律·回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取代了原书题。

解放烈士纪念塔,不仅是一块历史的丰碑,成为人们凭吊先烈缅怀他们伟大业绩的纪念建筑,而且成了吸引游人光顾的一方胜地,1961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核定,解放烈士纪念塔被公布为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四平市革命烈士陵园

修建烈士陵园1974年,为纪念在四战四平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四平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四平市铁东区北山修建四平市革命烈士陵园。这里原是革命烈士基地,始建于1951年,安葬着在四战四平中牺牲的725名有名烈士和近万名无名烈士。跋园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四周有砖砌围墙。园中央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9米,碑座方台形,占地300平方米,碑文为“为解放四平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敬立此碑,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中共四平市委、四平市政府于1989年开始投资修烈士陵园,先后共投资700余万元,经过几年的努力,使烈士陵园面貌焕然一新。重新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32米,碑座为36米见方,碑身呈四把刺刀状,象征四战四平,全采用灰色花岗岩石料建造。碑身横向阴刻彭真题词:“四平烈士永垂不朽,彭真,一九八九年。”重建了无名烈士墓一座,墓体为12米乘12米见方,采用花岗岩、磨光大理石、汉白玉构造,由洪学智亲笔题词:“四平烈士墓,洪学智,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日。”修建了仿古埃及金字塔造形的陵园大门,选用蘑茹石镶砌,35级台阶全选用花岗岩石料。大门两侧安放一对大型石狮,使整个大门气势磅礴,雄伟状观.大门竖向阴刻陈云题词:“四平烈士陵园,陈云,一九九○、八、三十”。同时,还新建了英烈事迹展览馆,展览馆展出10081名烈士名录及部分烈士的生平事迹,烈士遗物、参战部队首长题词。陵园墓区种植了大面积草坪,栽有几万株苍松翠柏和果树,即庄严肃穆,又景色宜人,集陵园与公园于一体,融瞻仰与游览于一身,1989年8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四平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被国家、省、市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英雄铜像

铜像位于四平市铁西区儿童公园内。

铜像高2.5米,重1.5吨,中空。塑造了两位东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着装均一式,头戴皮棉帽,足登皮靰鞡,裹着绑腿,穿一身棉军装,披着斗蓬。其中一位右腋下夹着炸药包,作匍匐前进状。另一位端着冲锋枪,作奔跑冲锋状,斗蓬随着带起来的风在飘动。朴素的服装,高大的身躯,威严的面孔,喷射着怒火的眼睛,生动地表现了人民战土所特有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无往而不胜的压倒一切敌人的伟大气魄,底座为石砌四棱台,高2.2米,边长1.5米,其座边长5.5米。周围护栏边长12米,共由20根圆石柱组成,中间以铁筋串连。全部石料均系花岗岩。占地144平方米。整个铜像广场占地总面积为4900平方米。

铜象修造工程自一九五三年开始,设计工作聘请东北艺术学校即今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专家担任。铜像铸造工程由四平市正大铁工厂即今四平市铸造厂承担。铸造技师从北京、上海等地聘请,连同该厂技工共二十余人,历时三个月铸造完工。最后将铸造件运至现场组装,采用铜铆焊技术装成。铜像铸造材料为铜、锡合金,表面涂一层化学防腐剂。

全部工程于一九五五年六月告竣,一九六一年,经省政府核准,英雄铜像和解放烈士纪念塔一起确定为吉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山门烈士陵园

陵园位于铁东区山门镇东山上,西距山门街约1.5公里,四周青山环抱。陵园由园门、纪念碑、陵墓等组成,古地总面积约为22500平方米。系砖、石、水泥建筑。方向正南。园门两根石柱高2.5米,上刻楹联一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碑高5.2米,基座呈方台形,最大底边长5米,三级。碑身为长方柱体,正面阴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阴刻“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攻克四平壮烈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敬立此碑,永世铭记。誓将革命进行到底!”落款为“中共四平市山门公社委员会、四平市山门公社革命委员会。一九七四年七月三十一日”碑后约2米为陵墓。墓长4米,宽2.5米,上书“革命烈士之墓”,字迹模糊不清。四周植青松。

一九七四年,中共山门公社委员会和山门公社革命委员会为纪念在解放战争期间特别是攻克四千的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决定建这座陵园,将葬在各村屯的杨玉臣等264位烈士遗骨集中安葬在这里。同年七月建成,八月一日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五、十二烈士纪念碑

碑址位于四平市铁东区长发乡长发村南,其北是四平市区至下三台公路,路北有一条小河,北为长发大桥。

碑高1.7米,砖砌水泥抹面。碑身高1.1米,宽70厘米,碑厚即厘米,碑座高60厘米,宽80厘米,厚30厘米。

碑的正面刻有碑文,竖向阴刻,共三行,右边一行刻“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四平战役壮烈牺牲的”十七个小字,中间一行刻“十二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十一个大宇,左边一行刻“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十一个小字。均为楷书体。

碑后面为一土坑合葬大墓,一九四六年三月,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解放四平的战斗中,有十二位战士牺牲在这里。他们没留下姓名,人们也不知道他们部队的番号。当地有三姓农民为他们修了十二座墓安葬了他们。在同年四月东北民主联军进行四平保卫战中,国民党兵和当地一姓高的农民将墓葬破怀。一九六四年,长发公社派人出资修建此碑,重造此墓,合葬了十二位无名烈士骸骨。

六、仁兴路

路址位于四平市铁西区,原名“四道街”,全长约三公里,是四平最繁华的商业街,一九四七年六月,东北民主联军调动近十个整师约十万人的兵力,发动了进攻四平的战役,解放战争史上称作四平攻坚战,战役从六月十一日开始打响,到六月三十日结束,历时二十天,六月二十三日傍晚,东北民主联军西满纵队独一师师长马仁兴作战中不幸中弹牺牲。马仁兴是东北民主联军重要将领,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他的牺牲是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一大损失。

为纪念马仁兴同志,经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军区批准,将原四平市四道街改为仁兴路。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六日,四平市军民万余人集会,举行仁兴路命名典礼。市长张学文作了报告,辽北省政府主席阎宝航发表了重要讲话。

三、遗址

一、东北民主联军前总指挥部

今梨树县梨树镇第三小学北侧,地主刘达奇住处。这里是1946年4月——5月四平保卫战时东北民主联军前总指挥部驻址。今为民宅。

二、中共西满分局、中共辽西省委,辽吉省委驻地

中共西满分局曾于1945年12月——1946年3月、辽西省委于1946年2月——5月驻郑家屯天主教堂,现已毁,只剩楼座。今双辽市玻璃厂院内。

中共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曾于1948年1月——1948年11月(1948年7月后,辽吉省委改为辽北省委)驻郑家屯镇陈公馆内,现为双辽市人民医院处。

三、辽西二地委、二专署、二军分区驻地

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镇内,时为八面城聚源义烧锅。1946年2月至1946年5月驻此。一战四平的决策就是在这里作出的,现为八面城酒厂。

四,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城指挥部(第一纵队指挥部)

驻四平市郊区索家窝棚,位于现四平市铁西区条子河乡条子河村。

五、四平市气象台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