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杀行为
有位女病人,患精神分裂症26年,6次住院。本次因半个月来不眠、猜疑、骂人而住院。交谈时称“与老公打架,他生活上不检点,带女同志到家,我不但看到,而且听到别人告诉我,他背叛我,我跟错人,我活着还有什么啥意思?”有幻听、嫉妒、妄想(坚信自己的爱人对自己不忠实,背地里与其他异性私会,有不正当行为,以致对她冷淡,毫不关心)。她趁护士给她量体温时吞下体温表(水银部分)。
还有一位患精神分裂症7年的病人,4次住院。本次因三个月来不眠,打母亲,不让母亲回家,使得母亲留宿街头,因此他由公安局强制送入精神病院。交谈时称“母亲常躲在一旁吓我,目的是想送我住院。又烧许多菜给我儿子吃,结果使他拉肚子”。入院一周后,将体温表吞下。当询问为何这样,他解释道:“我母亲把我关在这里,我心里急才这样的,一时糊涂。”
住院精神病人在医院的严密看护下,尚且做出如此举动,如果在院外,那情况更是不堪设想。自杀是一个社会现象,又是一个医学问题,是人类的悲剧。全球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为200万,方法有煤气、枪支、服药过量或中毒、自缢、溺水、卧轨、自焚、割断动脉等。精神疾病患者自杀占全部自杀的30%—40%,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杀的27%。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具有自杀风险的高危人群,自杀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过早死亡的原因之一。
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幻觉和妄想。据国内资料报道,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原因中,幻觉、妄想约占65%。其次是缓解期对疾病感到悲观,以及工作或婚姻受挫。第三是病冲动态,解释为该自杀行为可带有较强的冲动性,有些人从自杀意念的产生到自杀行为的出现持续不到一天的时间,自杀冲动可发生在自杀前数小时至数分钟内。此外,大剂量抗精神病药可引起严重的坐立不安、肢体僵硬、震颤,长期大量用药可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这些均可使患者产生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严重者也可导致自杀。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精神病人的自杀行为。
(原载《上海大众卫生报》2007年3月2日)
精神分裂症或有自杀倾向
在临床中,我遇见好几位因精神分裂症而产生自杀倾向的患者,在此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据文献资料报道,精神分裂症导致自杀的原因,最常见的是幻觉、妄想,约占65%;其次,是缓解期对疾病感到悲观,通常是因为病情而导致工作或婚姻受挫。有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发病时候不会自杀,而当他们病情缓解,并知道自己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或者害怕成为这种病人时,希望回避这一后果,于是自杀。也包括遇上生活中的不顺心的事,诸如恋爱、工作、家庭问题,“屋漏又遭连夜雨”,令其心寒、失望。自杀发生在精神分裂症好转阶段时比较隐蔽,难以防范,令家人感到突然、惊讶,因为他们正沉浸在他康复的喜悦中,无法接受事实。
当一个人感到无法忍受痛苦、无法克服困难、极力想摆脱困境而又感到无能为力时,易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有的患者因谈恋爱失败,感到寻求伴侣无望,有一种被人歧视的感觉,感到前途渺茫;有的患者因家庭变故而感到孤单无援,缺少老来伴。他们都是失去了生活勇气,企图逃避现实。
自杀虽是保密的,但在自杀者身上常有“泄密的窗口”,常见的先兆有:对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情绪明显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呆视自己用过的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或赠送纪念品,可能还流露出对人世的留恋。
“寻短见”通常是一时想不通,如果此时家人或医务人员能发现上述异常,给予劝说或采取其他防范措施,让患者渡过当时“想不通”的难关,自杀也就可能避免。
(原载《上海大众卫生报》2010年12月10日)
他为啥要反复自杀
“有人撞卡车!”随着叫声,卡车司机来了个急刹车。瞬间,许多人围了上来,只见一中年妇女拖住一个男青年从车头走开。“我难过极了,为啥不让我死,我要从五楼跳下,我要拿刀戳死。”他说时急欲从妇女手中挣脱。他为啥要反复自杀?
小孙高考落榜后,入学体检GPT不正常,需病休在家。三个月前,开始怀疑公安局在他家装窃听器,马路上有人跟踪他。以后又认为自己的脸变样了,不是父亲亲生的,反复到派出所纠缠。后去精神病院检查,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每天服氟哌啶醇一次4毫克。治疗两周后,病人虽不到派出所纠缠,却出现浑身不适,坐立不安的举动。具体表现为刚坐下,马上又站起;刚站起,马上又坐下。表情焦虑痛苦,家人误认为病情加剧,每天一次氟哌啶醇增为6毫克。服药后上述症状加重,病人与家人讲:“这药不能吃,我脚底心像在抽筋,难过极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不能再活下去了,我敢从五楼跳下去也不怕死。”他果真上了五楼,家人立即紧抱他不放。他又称要到老师家去。家人手挽手和他一起过马路,谁知他看见卡车头就冲着撞了上去,幸亏驾驶员急刹车,才避免一场大祸。
不得已,家人将他关在家里,他又时而要拿刀,时而要跳窗,吓得家人彻夜相伴,不敢离开半步。
小孙反复要自杀,经医师检查,是服氟哌啶醇所引起的药物副反应,是静坐不能而导致的忧郁、消极,精神医学称“药源性忧郁”。静坐不能即表现为不可控制的烦躁不安、手足无措,不能坐定,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难以自制。病人总感到是一种内部力量的驱使,身不由己,动来动去,有时与精神症状难以区别,从而导致增加服药剂量。但是经过仔细询问,多数病人能意识到与服药有关。
如确认是静坐不能,只要停服此药或服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症状就会消失,自杀念头也会消失。
(原载《上海新民晚报》1988年11月28日)
她为何想割腕自杀
一位看上去仪态颇为端庄的女青年坐在一处低着头,我上前叫她名字,她抬起头来,双眉紧锁呈“凹”形,还没开口就流下泪来。她说:“孩子已经四岁了,但是生了孩子后生活一切都改变了,我应付不过来,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了,安排不好自己的生活,心情紧张,睡不好觉,不知如何是好,觉得很痛苦,所以想到了逃避。我曾用刀割自己的手腕,只想解脱自己。”在我进一步的询问下才知道,她生了孩子以后,被用人单位辞退了,父母退休工资少,丈夫一个月只有1500元左右,感到经济压力很重,怕自己没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因此长期没有愉快的心情,感到精力枯竭,有一种无助感和绝望感。
这位病人的临床特征表现为产后抑郁症,主要表现在:
持续的产后情绪低落、焦虑、疲劳、内疚、羞愧、愤怒,感到没有能力或没有希望;睡眠障碍(不能入睡或入睡过多);食欲异常,性欲下降;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自责自罪,有自杀的想法或行动,有强迫的观念或行为,怕出门,有退缩行为;不想抱小孩,不能有效地照顾婴儿,对婴儿有陌生和消极的感情,给婴儿哺育喂养有困难。产后抑郁症状常常持续几周甚至一年以上。
她也说自己是“性格内向,软弱,做事情怕麻烦,怕承担责任,不爱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我告诉她,患抑郁症的病人其性格特征一般有:适应环境能力差;处事刻板、倔强、固执、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行为反应幼稚;情感反应易走极端;期望过高,追求完美;易激惹,难达到目的;比较爱听表扬话;不允许有挫折;以偏盖全(例如,被上司批评则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人,过去没有成功,将来也不会好)。她听后忙道:
“有些方面确实是这样。”
其实人生在世,都会遇到恐惧、焦虑、紧张、抑郁,只是当事情来临时要积极面对现实。希望与绝望、绝望与希望交替着,那么与其绝望下去,不如希望下去。要自信、镇静、沉着、冷静,克服消极观念,培养自己豁达开朗的性格,多些兴趣爱好,加强人际交流,掌握人际交流的技巧,参加社交活动,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增强信心和成就感,享受愉悦。当然,病情严重时,要在精神科医师的指导下服抗抑郁药,并且按时、按量、按疗程用药,这样才能使病情获得缓解。
(原载《上海大众卫生报》2005年12月9日)
失恋—自杀心理预防
失恋是指一方拒绝另一方,而另一方仍情意绵绵,它既可使某些人寝食不安、坐立不宁,又可使某些人痛感孤独、烦恼以至自杀。
为什么会产生自杀举动呢?这要从人的感情说起。“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失恋中最大的痛苦并不在于失去她(他),而是不能彻底失去对于她(他)的爱。她(他)去了偏偏没有把爱情带去,电影上、书本里、大路旁,只要有一个女(男)的,就恍惚觉得有几分像她(他)。在你的内心,她(他)依然是崇高的、纯真的、明亮的。一切东西都可带来联想和回忆。
自此人处在忧愁、沮丧、烦闷、焦虑之中,随之而产生种种的生理反应:由于下丘脑、垂体的作用,肾上腺分泌增加,使得面部血管收缩,人就会脸色变白,显得憔悴;头部血管收缩就会头痛;肌肉松弛,人就会懒怠无力、反应迟钝、消化腺活动下降、味觉功能障碍,也会使人对饮食失去兴趣。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兴高采烈时,即使粗茶淡饭,其味甘之如饴;烦闷抑郁时,纵然佳肴珍馐,食之味同嚼蜡。
精神上的忧郁带来躯体上的不适,两种滋味结合相互作用,可谓“雪上加霜”。因此很容易产生自杀行为。
自杀虽是保密的,但在自杀者身上总有“泄密的窗口”,例如自觉或不自觉地吐露出来一些悲观消极的话。有的人在自杀前数日总是心神不宁、郁闷不乐,无缘无故地哭泣;有的还常常呆视自己用过的东西,流露出对人世的无限留恋。再如行动上,时有含情凝睇地痴望家人的反常现象,或没有什么理由却送点礼物给亲友、他人等。
自杀又称“寻短见”,“寻短见”就是一时想不通。如果此时周围的人发现上述异常情况,给予因势利导的劝说,渡过“想不通”这一关,自杀就能避免。怎样才能渡过这一时想不通的难关呢?从心理学角度讲,怨、恨、怒,不能单纯压抑。积聚在胸中的怨、恨、怒,像一颗炸弹,怎样平息,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要靠疏导。具体方法是—释放:心中有怨、恨、怒,要开诚布公地说出来,话不讲不透,一旦疙瘩解开,误会消除,怨、恨、怒便不消自灭。生闷气最伤身体,万不得以可大哭一场。哭是释放积聚的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方法。
转移:按照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情绪反应也是属于神经系统的暂时联系,它可以被新的暂时联系所代替。怨、恨、怒时,有一个兴奋灶笼罩整个大脑皮层,这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能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中心。即当怨、恨、怒上涌时,有意识地分散注意力,如去看电影、听音乐、打球、散步,都可使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
升华:将怨、恨、怒变成具有社会主义价值的行动,以此来消除紧张情绪,叫做升华。据说德国诗人歌德年轻时曾遭受过失恋的痛苦,几次想自杀。他把匕首放在枕头底下睡觉,终于抑制了这种轻率的行动。后来他把自己破灭的爱情作为素材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事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原载《黑龙江卫生报》1982年)
为何不珍惜生命
笔者在工作中遇到不少因成绩不佳或极为任性而导致学生企图自杀的病例。例如,有一名小学五年级男生因未考上重点中学而郁郁寡欢,还有一名女生因妈妈要将家里养的狗送走,结果一怒之下去喝农药。
教育心理学家分析,现在很多学生简单的两点一线生活,整天埋在书本中,很难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应该让他们在读书之余,能有更多时间去体会人生的欢乐与意义,明白生命的价值,学会珍惜生命。如今的动漫一族视生命如草芥,因为他们会用从网络游戏中学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比较偏颇,而且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所有人为其着想,而自己则很少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所以当他们选择结束生命的时候,也不会考虑父母的悲伤。
眼下不少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很关心,并以此判断好与坏。其实,对于老师来说,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诱,关键是所做所学的事情有益于身心健康;作为家长,既要防止溺爱,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打骂,要避免孩子心态扭曲,失去快乐。以上实例中的孩子都以自杀来处理人生的挫折、失败和危机,这表明他们的心理防卫机制非常不完善。
这提醒我们,需要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创造和设置适度高于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难题”,使孩子暴露弱点,激发奋进精神,让孩子从中学会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提高对挫折的忍耐力,培养孩子成为未来生活的强者。
(原载《上海大众卫生报》2008年12月5日)
她何以从四楼摔下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从闸北区中心医院转来的女患者。
根据该院骨科病房会诊单叙述,这位女患者今年41岁,来自农村,她有一天突然从四楼摔下,但记不得为什么会摔下,又感到背部一跳一跳般疼痛难受,实验室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医生考虑可能她精神上存在问题,所以转来我院请求会诊。
我见患者躺在床上,神志清楚,只是因骨盘骨折而不能动弹。根据患者爱人反映,她有时睡眠不好,第二天就头痛难忍,通常是头顶痛、前额痛和颞部痛,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毛病,脑电图和脑CT正常,服安定药物后头痛好转,但又怕会对安定药物有依赖和成瘾,所以不敢常吃。改服中药后,她的病情有所好转。于是,这种情况反反复复有二十多年,此间她养育了三个子女,操持家务,里里外外一把手。几年前,她外出打工,去年因厂里经济不景气而回农村干农活和家务,为此心情总是不愉快,睡不好觉,有游走性头痛和背部不适,以及对某些事情常常遗忘。家人见此情况,就带她到上海就医。她得知治疗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就显得不安、担心、紧张。那天中午,爱人在午睡时,她突然从四楼摔下,因为碰到了三楼衣架,落地时造成骨盆骨折,但没有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