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磨难
5818700000023

第23章 用歌来建造丰碑的血栓病人——欧仁·鲍狄埃(1)

欧仁·鲍狄埃(1816-1887),着名的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活动家、《国际歌》歌词的作者。1816年10月4日,他诞生于巴黎塞纳河畔圣安娜街60号一个穷苦工人家庭,13岁辍学,在木箱场做工,14岁发表第一部诗集《年轻的女诗神》。1848年,他参加了法国月革命。同年6月,年仅32岁的鲍狄埃患脑血栓,此后病情一直恶化,几乎瘫痪,但他没有低沉,继续进行创作。1871年,他参加了巴黎公社革命,被选为公社委员、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艺术协会会员。巴黎公社失败的第天,鲍狄埃创作了不朽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歌——《国际歌》,后被反动政府缺席判处死刑。从1871年至1880年,鲍狄埃在英国、美国流亡近10年。列宁称赞他“在自己身后留下了一个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真正的纪念碑。”

1871年3月27日的巴黎,硝烟弥漫、枪声阵阵,到处是倒塌的房舍、被摧毁的街头堡垒;在拉雪兹神父墓地,躺满了公社战士的遗体;3万巴黎人民和公社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塞纳河水。反革命的复辟把革命的巴黎变成了血腥的屠场。整个巴黎用殷红的鲜血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谱写了极为悲壮的一页。

5月30日,反动的凡尔赛报纸用赫然醒目的大字刊登出一则消息:

“巴黎公社委员会副主席、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委员欧仁·鲍狄埃,昨日已被捕获,并就地处决。”

一些幸存的公社战士们,听到这一消息,不由得热泪涌流。他们轻轻地呼唤着:“鲍狄埃,我们的好兄弟,你是我们公社的骄傲、永存人间的伟大诗人……”

在塞纳河沿岸一个工人家庭的一间破旧昏暗的小阁楼上,鲍狄埃——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拄着一根木棍,艰难地移动着已瘫痪了多年的身躯,来到阁楼的小窗前,遥望着天空那闪烁的星光,思绪翻滚。往事一幕幕出现在脑海里:

塞纳河上,公社战士站在即将沉没的军舰上,面对滔滔河水,视死如归。菲里克斯、恩斯特俩兄弟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把军旗插上街垒,不幸中弹牺牲。他们的父亲忍住眼泪,带领全营战士直扑敌营;须发斑白的老革命家德勒克吕兹在街垒战斗中英勇献身;优秀的公社领导人瓦尔兰被俘后坚贞不屈,光荣就义……

这可歌可泣的战斗场面,这气壮山河的英勇事迹,使鲍狄埃激动地好像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半身不遂的病人,转身扑向桌子,不料一个跟斗跌倒在地,可他旋即又爬起来,移到桌前,不顾额头流出的鲜血,用抖动着的手写出了火一样的诗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

这就是激昂悲壮的《国际歌》。它在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天,在反革命势力甚嚣尘上的时候诞生了。

啊!欧仁·鲍狄埃没有死,他还活着!

公社幸存的战士们又欢呼起来了。不,整个巴黎、整个欧洲、整个世界也开始欢呼起来。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国际歌》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它很快风靡全球,成为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人民的共同的战歌。欧仁·鲍狄埃用这首战歌,“在自己身后留下了一个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真正的纪念碑”。他的名字也随之传遍了整个世界。

一百多年来,《国际歌》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为“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而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国际歌》的作者鲍狄埃那种贫困中毫不气馁、疾病中奋力拼搏、白色恐怖中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也同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奋勇前进,不断斗争。

1816年10月4日,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圣安娜大街60号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传出一阵婴儿的泣哭声,一个男孩子诞生了。他用那双不解人事的目光,注视着满面愁容的母亲。孩子已经诞生了,但是家里穷得别说一件小孩衣服,就是一块裹孩子的旧布都没有。母亲含着泪撕毁了一件自己的旧上衣,把可怜的儿子包了起来,紧紧地抱在怀里,热泪滴滴答答地掉在婴儿的脸上.可怜的孩子,从来到人世的第一天起,首先尝到的不是欢乐和幸福,而是母亲辛酸的眼泪。这就是未来的无产阶级的诗人、《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

鲍狄埃的一家世世代代都是靠自己双手劳动的贫民。祖父弗朗格瓦·鲍狄埃是一个穷裁缝,一辈子为别人裁制衣服,可自己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穿过。父亲雅克·弗朗格瓦·鲍狄埃是一个木箱作坊的工人,每天早起晚归,挥动锤子,叮叮当当地为工场主钉制木箱。爷爷和父亲都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决心自己再苦再穷,也要让孩子上学读书。欧仁·鲍狄埃很小就被送进教会学校读书。这时的鲍狄埃并不懂得读书的重要,他很贪玩。有一次,父亲把他带进木箱工场,让他去体验工人的劳动,并告诉他:“我们这些人每天累死累活,为什么总是过不上好日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文化,才受到场主的欺压和剥削。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像我们一样。我们全家省吃俭用,供你上学,为的是将来不要再给这些老爷们当牛做马。”

鲍狄埃从此以后发奋读书,10岁那年就转入世俗小学。13岁时,由于家境贫穷,再也无法供养他上学了,小小的鲍狄埃含泪离开了学校,来到父亲的木箱工场,当了一名童工。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晨5点钟他就被叫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系上绿布围裙,没完没了地锯呀、刨呀、钉呀,直到日落西山、星光满天的时候,才精疲力尽地回到家中。欧仁·鲍狄埃在后来的《小传》中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这段生活:“在制木箱的工作台旁,他呆滞、困倦、迷糊和笨拙。”小小的童工每天被繁重的劳动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是,沉重的劳动,贫穷的生活,并没有使欧仁·鲍狄埃放弃学习。他抓紧工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他所有能找到的一切书籍。在一间破旧的小房里,鲍狄埃常常坐在一个小木箱上,孜孜不倦地学习着。有一天,他忽然找到一本诗集,那是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贝朗瑞的作品。诗中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反对封建势力,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它深深地吸引了这个穷苦人家出身的小童工。大诗人贝朗瑞成为第一个向鲍狄埃灌输民主革命思想的启蒙老师。1884年5月29日,欧仁·鲍狄埃在给保尔·拉法格的信中说道:

“我抄了一整部32开本的《贝朗瑞歌谣集》,把它当做荷马、维尔吉、赫拉斯等人的经典诗篇来熟读,12岁时就能全部背诵了。”

贝朗瑞的诗歌不仅思想进步,而且具有朴实无华、琅琅上口的民歌风格。鲍狄埃决定像贝朗瑞那样,用诗歌去表达心中的愤怒与希望。从此,他开始刻苦练习写诗。1831年,15岁的鲍狄埃把自己创作的16首诗汇编成册,题名为《少年诗神》,在民歌作家查理·拉达日的帮助下出版。在这本诗集中,绝大部分充满了对七月革命的歌颂与幻想,对七月王朝的失望和谴责。整个诗集贯穿着反对专制暴政,反对民族奴役,争取自由、民主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1830年7月,巴黎人民武装起义。经过3天激战,推翻了波旁王朝。当时才14岁的鲍狄埃跟着愤怒的群众涌上街头,爬到卢瓦广场上正在修建的小教堂的脚手架上,高呼“打倒波旁!”“自由万岁!”。贫苦的童年生活,激烈的斗争年代,培育了一位无产阶级小诗人。在《少年诗神》中,有8首诗采用了贝朗瑞歌谣的曲调。欧仁·鲍狄埃后来回忆说:

“那时候,我每天晚上离开工作台,走出父亲的制木箱作坊,去“饮酒诗社”咏唱我新创作的歌谣。其中有一首是:

“啊!崇高的贝朗瑞呀,

快把那诗琴重新拿起!”

贝朗瑞1831年11月1日给鲍狄埃的信中写道:“十分感谢你寄给我那首非常优美的诗,如果您只有15岁的话,那简直是一篇杰作。”

1832年,为了能有较多的时间从事诗歌创作,鲍狄埃离开了木箱作坊,到蒙马特尔郊区一所小学里当学监,负责管理学生课后的生活。他在给拉法格的信中说:我这个“肮脏的、衣衫褴褛的管理员,挣的钱比管理宿舍的女工还少一半。”但是只要能有时间写诗,生活再寒酸也没有什么。炎热的夏天,他钻进屋里埋头创作;寒冷的严冬,他常常穿着单薄薄衣服在大街上散步。虽然生活贫困,条件艰苦,但他每时每刻都在观察着社会,勤奋地创作。他不仅写诗,还学习绘画。后来他也成为一位造诣很深的画家。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欧洲大陆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革命,法国首当其冲。月革命爆发时,资产阶级害怕政府的禁令,取消了集会,躲着不敢露面。鲍狄埃和巴黎工人却无所畏惧地上街游行,他们高呼“打倒路易·菲力浦!”冲进王宫。国王仓皇逃亡到英国去。起义群众把国王的宝座扔到广场上焚烧,七月王朝寿终正寝。但是,无产阶级的胜利果实被资产阶级窃取了。6月22日,巴黎工人再次起义。鲍狄埃“作为一个街垒斗士参加了工人反对资产阶级的伟大战斗。”他在枪林弹雨中奋力拼杀,差一点牺牲在激烈的巷战中。26日,起义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六月起义的鲜血又一次染红了巴黎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