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磨难
5818700000033

第33章 命运最惨的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

尼古拉·加浦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19世纪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批评家。1828年7月24日,他诞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46年进入彼得堡大学语文历史系研究哲学、历史、经济学和文学,大学毕业后,他从事中学教育。1853年5月发表了他着名的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后来,他加入《现代人》杂志社任编辑,接连发表了《何甫杰耶夫中篇长篇小说集》《论批评中的真诚态度》《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等作品。1860年他发表长篇论文《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此文成为他在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后被沙皇监禁、流放,在监狱中他写出了轰动世界文坛的长篇小说《怎么办?》、《序幕》等。

阵阵寒风,凄厉地尖叫着,不停地撞击着破旧的门窗。夜,已经很深了。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点睡意也没有。他坐在昏暗的灯光下,两腮挂着泪花,泪眼朦胧地注视着着名诗入涅克拉索夫《悼念杜勃罗留波夫》的诗句:

一盏多么明亮的灯熄灭了啊!

哭泣吧,俄罗斯大地。

但你很值得骄傲——

自从你在这天空下崛起,

你还没有诞生过这样的儿子……

车尔尼雪夫斯基抹了一把涌流出来的泪水,在日记上继续写道:

“这两个半月来,我几乎没有一天不是带着眼泪过的。我也是一个有用的人,然而,我死比他死会更好些。因为他的死,使俄国人民失去了他们的一个最好的维护者……

其实,最近一段时间里,一连串的灾难和不幸接踵而来:爱子夭折、父亲病故、舍甫琴柯永诀、朋友们被捕……这已经使车尔尼雪夫斯基无法忍受了。然而,灾难和不幸并没有就此止步。两个半月前——1861年11月17日,他最亲密的朋友,情同手足的杜勃罗留波夫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和贫困的折磨,被病魔过早地夺去了生命,年仅25岁。杜勃罗留波夫是位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一位年轻有为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死引起了整个俄罗斯思想界和文学界的震动。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痛苦。但是,更加沉重的打击和不幸仍然正在向他悄悄袭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各种场合宣传、号召俄国人民要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沙皇专制政权,彻底摧毁农奴制。他的革命活动早就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一张捕获他的黑网正在慢慢地收拢着。

从1861年下半年开始,内务部大臣就密令各省省长不准发给车尔尼雪夫斯基出国护照,以防他逃跑;同时,命令第三厅派警察日夜监视他的住宅,记录着同他接触的每一个人的姓名和特征。这些秘密警察从1861年秋到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时止,共写了113份关于他活动的报告。由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声望,沙皇政府一直没敢下手逮捕他。沙皇政府的妥协行为引起了农奴主们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向第三厅写信,要求尽快惩治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封信是这样写的:

“你们若不除掉车尔尼雪夫斯基,那就要大祸临头,要流血。他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赶快剥夺他的自由……救救我们吧!免得我们遭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危害。”

宪兵队长向沙皇呈报了一份大逮捕的黑名单,上面第一名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证据,一直没能下手。1862年夏天,政府的密探在边境上捕获一个从伦敦回国的人,从他身上搜出一封赫尔岑给尼古拉·谢尔诺-索洛维耶维奇的信。信上附有一句话:“我们想同车尔尼雪夫斯基一起在这里或日内瓦出版《现代人》,要不要刊登这个建议?你是怎么考虑的?”无计可施的沙皇政府居然把这句话当做逮捕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借口。1862年7月7日,第三厅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家进行了严密的搜查,抄走了他的全部手稿和信件,并逮捕了这位俄国人民的革命领袖。

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以后,被囚禁在彼得堡要塞阿列克谢半月堡的单身牢房里.这里被称为“俄国的巴士底狱”,是专门囚禁当局认为最危险的“罪犯”的地方。车尔尼雪夫斯基被关押在第11号牢房。这是一间阴暗、潮湿、寒冷的小石屋。就在这间斗室里,车尔尼雪夫斯基度过了678个日日夜夜。

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后4个月,沙皇政府才第一次对他进行审讯。因为他们实在搜罗不出合适的证据。这次审讯,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指控车尔尼雪夫斯基“同俄国流亡者和散布恶毒言论的人有来往”。车尔尼雪夫斯基断然驳斥了这一指控,并要求立即释放他。沙皇政府支支吾吾,故意拖延他的案件,并抓紧网罗证人,歪曲事实,伪造“罪证”,以便对他严厉制裁。这样,一拖就拖了两年。

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即使在监狱牢笼之中,也没有忘记学习和斗争。车尔尼雪夫斯基让家里给他送来了历史、哲学、数学、文学等书籍,并重读了果戈理、卢梭、狄更斯、涅克拉索夫、福楼拜、乔治·桑和其他名家的作品。在潮湿、寒冷的囚室里,车尔尼雪关斯基穿着单薄的狱衣,除了看书学习,便是一刻不停地写啊、写啊,以高昂的革命热情从事着述活动。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文学巨着《怎么办?》、《小说中的小说》,中篇小说《阿尔费利耶夫》、《自传片断》和《短篇小说集》;撰写了政治经济学、历史等方面的论文,翻译了一些外国作品。当贝平娜去监狱探望车尔尼雪夫斯基时,她对他的才能和毅力十分惊讶。她说道:“在这样的环境里,他能写出这么多的东西,这简直是个奇迹!”

《怎么办?》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就准备写的一部长篇巨着。在动笔之前的两个月,他曾写信给奥莉加·索克拉托芙娜,说他想编一部不仅供学者而且为广大平民阶层都能使用的《知识和生活百科全书》,然后把它改写成一部通俗易懂的长篇小说。其中有轶事、妙语,告诉人们怎样正确地思考和生活。

小说《怎么办?》就是实现这一计划的第一步。这不是一部学院式的论文,而是为改造社会,为祖国和人民的幸福未来而斗争的百科全书。从1861年开始,俄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俄国在革命运动高潮的影响下,应该怎么办?它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它的前途如何?摆在人们面前。车尔尼雪夫斯基通过小说,描写了一批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平民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的生活道路、精神面貌和社会活动的描写,对人们面临的许多重大的政治问题和伦理道德以及俄国的前途做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必须产生这样一些新人,由他们领导人民用革命的方式摧毁沙皇专制制度,然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得到幸福,俄国的前途才能是光明的。小说中塑造了拉赫美托夫这样一位革命家的形象,他那种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自我牺牲的革命情操,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应当成为全体革命者仿效的榜样。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个同时代人看了《怎么办?》之后,说道:“被反动派囚禁在牢笼中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从阴森森的监狱中对我们说,效法他吧。如果能做到,就走他走的路吧!这是引导我们达到我们所希望的目标的唯一的道路。”

《怎么办?》问世之后,引起了全俄罗斯的轰动。普列汉诺夫说道:“我们所有的人都从这本书中汲取了道德的力量和对美好未来的信念。”列宁指出:《怎么办?》是“教导人、鼓舞人的真正的文学”。“在它的影响下,成百成千的人变成了革命家……它吸引了我的哥哥、也吸引了我,它使我整个的人来了一次深刻的转变。”

《怎么办?》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写成的,并且经过一番曲折的过程,才使得这部杰作与读者见面。当他入狱之后,沙皇政府禁止他的各种自由。车尔尼雪夫斯基采用了巧妙的斗争方式,为了能迷惑敌人,他先给侦讯委员会写了一份报告。报告中说道:我现在失去了经济来源,家庭生活无法维持,因而我现在想当一名小说家,停止我的政治活动。请允许我购买并翻译斯罗萨的《世界史》第16卷。我要写的这部小说完全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它“取材于家庭生活,内容当然有益无害,与政治问题毫不相干。”在得到允许后,他以超人的毅力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着。从1862年12月14日开始动笔,到第年4月4日,总共用了11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篇杰作。

车尔尼雪夫斯基写完一部分,就先送给审讯委员会审查。委员会从中没有发现什么涉及政治和案件方面的东西,于是同意转交给《现代人》杂志,并让《现代人》杂志书报检查官再行审查。检查官一看手稿上盖有审讯委员会的大印,连看也没看就通过了。作者把小说深刻的革命内容溶化在家庭生活的细节之中,骗过了愚蠢的检查官。然而,《现代人》杂志的主编涅克拉索夫拿着手稿前往印刷厂的路上不慎将手稿丢失。诗人心急如焚,他立即在报上登了寻物启事,并答应给拾稿件的人50卢布的酬金。5天之后,一个贫穷的小公务员才将他捡到的一包稿子送来。涅克拉索夫如释重负,立即将小说在1863年的《现代人》三、四、五期上连载出来。《怎么办?》一经问世,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几期《现代人》一出版,马上被广大读者抢购一空。到这时,审查机关才发现他们上了当,于是采取措施,查禁这部小说,并将《现代人》的检查官撤职。但是,这部小说像一把炽热的烈火,已向全国蔓延开去。

与此同时,审讯委员会在监狱中采取种种手段,企图使车尔尼雪夫斯基驯服。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始终坚强不屈,并不得不宣布绝食10天,以示抗议。他斩钉截铁地向法官们宣布:“不管你们把我关押多长时间,关到头发白、牙齿掉,直到死,我原来的供词也决不改变!”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行为激怒了沙皇政府和农奴主阶级,他们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法庭依然根据伪证人提供的虚假证据作出了判决:

“解职的九品文官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年35岁,阴谋颠覆现行制度,计划暴动,起草煽动性宣言《告贵族农民书》,并将其印行传播。据此,剥夺其一切权利,流放矿山服苦役14年,然后押往西伯利亚,终生流放。”

判决书经国务会议批准后上呈沙皇。沙皇亚历山大世在上面批示:“照此办理。唯苦役期可以减半。”

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流放之前,政府当局决定在梅特宁广场上对他进行一次侮辱性的“假死刑”仪式。

1864年5月19日,梅特宁广场的中央搭了断头台。军队包围着断头台,不让群众接近。这里聚集了很多前来同车尔尼雪犬斯基告别的群众和青年。“死刑”的目击者之一、一位军事学院的旁听生在自己的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这场仪式的情景。

“一根高高的黑色柱子,上边拴着铁链条。士兵们把断头台围了起来,宪兵和警察挨肩排立,把人群与柱子隔开,保持着足够的距离。许多人穿着整齐,将军们匆匆地走来走去……一切都表明,这里将要发生一场不寻常的事情。

“人群中发出一阵沉闷的喧嚣声。突然,一声‘立正’的口令声,打断了喧嚣声,军警们威然肃立,接着是挥舞着马刀的宪兵拥着一辆囚车,向刑场走来。囚车停在离我约50步远的地方……人群哗地向囚车冲去。宪兵们高声吼叫着:‘往后退’、‘闪开!’把人向后推赶。随后,便有3个人顺着士兵队列快步走向断头台: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和两个刽子手。

“这时,听见有人压低声音向前边的人叫喊:‘把伞收起来’——接着,全场屏住呼吸。有个警察走到台上,向士兵们发出口令:‘举枪’!刽子手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头上摘下帽子,然后开始宣读判决书。宣判大约进行了一刻钟。谁也听不清他到底读了些什么。至于车尔尼雪夫斯基,他本人大概早已知道判决的内容,比谁都不注意听。他像在平常寻找什么人似的,不断地扫视着人群,后来向某个方向点了3次头。宣判结束后,刽子手按着他跪下,在他的头顶上把一把马刀折断,然后再把他拉上几级台阶,把他的双手锁上。这时,天下起大雨来。一个刽子手给他戴上一顶帽子,车尔尼雪夫斯基向他道了一声谢,举起自己被锁起来的双手正一正帽子,然后双手握在一起,泰然自若地等候着程序的结束。人群中是死一般的沉寂……我止不住抽泣,泪水直往下流……

“仪式结束之后,大家都向囚车涌去,冲破警察们手挽手结成的封锁线,直到骑马的宪兵使用暴力才将人群同囚车分隔开来。当时,有几束鲜花向囚车中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投去。有位妇女因抛了鲜花而被宪兵们逮捕。囚车调转头,按照囚车的习惯走法缓缓离去。而许多渴望走近前看看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则利用了这一点,有大约十多个人赶了上去,和囚车并行着。为了表示对车内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热烈欢呼,有一位年轻军官脱下帽子,高声呼喊着:‘再见!车尔尼雪夫斯基!’走在后边的人们都听到了这一喊声;大家纷纷向囚车猛赶过去,去同叫喊者们汇合……这时,宪兵们已下令‘加速!’,于是,叫喊着、喧闹着的这一群人开始和大家拉开距离。不过,先前那十几个人还在囚车的左右跑着、喊着,并挥舞着头巾和帽子。店铺的老板们惊奇地看着这种罕见的事件。车尔尼雪夫斯基比谁都明白,这几个急性子的人,只要一脱离人群,立刻就会被捕。他再次向他们点点头,脸上露出感激的喜悦。他用手示意他们这样做是危险的。一些人开始慢慢离去。可是有些人雇了马车,继续跟着囚车走着。”

沙皇政府原打算用假死刑来侮辱这位伟大的革命者,但他们没有想到竟适得其反。人们反而对车尔尼雪夫斯基表现了由衷的爱戴和崇敬。沙皇政府听到的是所有进步人士的强烈谴责和愤怒的声讨。流亡在国外的着名作家赫尔岑,在他的《钟声》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