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交友口才
5822900000036

第36章 赞美的话,百说不会厌(4)

据载,董卓由凉州进京,乘乱把持了东汉王朝后,一则为改变自身形象,二则为拉拢文官集团,遂解除党锢,大量启用文人和名士,史称"幽滞之士,多所显拔"。蔡邕名闻天下,义动志士,一介武夫的董卓更是甚见敬重。董卓重其才学,厚相遇待,每当朝廷有事,常叫蔡邕负责起草诏书之类。一直怀才不遇的蔡邕而今受到重用和信任,顿感荣幸,于是很卖力。过去很少有人看上他,唯有董卓给了他施展才干、占尽风光的机会,他自然要感激、敬重董卓。董卓也很赏识他,一段时间,竟一天升一次官,三日之间,官至尚书。其升官之迅速,为中国官场史上罕见。董卓作为窃国大盗,被其司徒合谋而诛后,朝廷内外一片欢呼,"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内相庆者,填满街肆",长安城内酒肉价格为之腾贵。蔡邕闻其死讯,反出了"叹惜之音",因为不谐之声,蔡邕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我们应该对狐狸和蔡邕的行为作出思考。

"从后向前"的心理感化

有个父亲想要纠正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于是在带孩子上街之前,特别叮嘱孩子:"到大街上之后,可不许你看到什么就吵着买什么!"

孩子乖巧地点点头。

这个父亲牵着孩子的手,经过一个糕饼店前,孩子忽然睁着大眼,望着父亲说: "爸爸,你说我们不可以买蛋糕,是吗?"

父亲点点头,扭过脸去不看一脸渴望表情的孩子。

一转身,是家玩具店。

孩子又说话了:"爸爸,你说我们不可以买玩具,是吗?"

就这样一路走下来,孩子不知问了多少问题。

父子俩回家的时候,你猜怎么着?

孩子的手上居然捧了大包小包他想要的东西。看样子是这孩子赢了。

反向思考并非都是由后天培养成的思考模式,连孩子的脑袋里都存有一些基本形态,只不过,有些人懂得取出来运用,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个宝!

既然向领导"谏议"的目的是使之接受,那么其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和"谏议"内容同样重要。

"谏"历来是人们所提倡的。何况在现代商场中,领导和职员都为共同的目的而努力,只要"谏法"得当,无论怎样难缠的领导,也会听你所"谏"的。

你的谏言如果遇有麻烦,通常会是下面几种问题:

(1)领导不喜欢反驳

这些领导常是很有能力,颇优异的人物,对于一时的失误,往往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尽管如此,如果职员能够把准时机,巧妙地进谏,还是可以起到助其纠正失误的作用。

要知道,一个很优秀的领导,不喜欢轻易被反驳,但是下属的意见如果合理,他们仍然会采纳的,这是他们优秀的原因之一。

下属对这样的领导进谏时,必须注意方法。首先在态度上要尊重领导;其次你自己的意见要有理有据,并且要强调是你"个人的"意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能及时收场。因为自尊心强的领导,你越和他争论,他就越不肯认错,尽管有时他明知错了,也不肯认输。既然你肯定自己的意见正确,作为一个精明的领导,也不会不明白,让领导有时间自己否定自己的主张,采纳你的谏言。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不可恃功自负,当得知领导改变了自己的错误决定,采纳了你的建议后,不要洋洋自得,最好不要多提此事,以后,领导也便更加重视你的意见。

不喜欢反驳的领导,并不是不能反驳,只要你驳到好处,自然也会成为一个善"谏"的"良臣"。

(2)领导不重视谏言

有些领导有时会当面应付你,也有时会当面根本不做什么反应。这种情况是不是还可以"进谏"呢?。作为一名职员,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商场中立足,也要尽可能为自己创造机会,绝不该因为领导不愿听"谏言"便不去"谏"。

对待不重视下属的领导,在谏言之前,你必须充分调查,充分考虑其必要性,使领导不得不予重视。对于领导原本已经当面答应了,但后来却音信皆无的情况,你自己便要反想一下自己谏言的方式是不是合适,口气是不是过重,是不是无意中表现了轻视领导的意思。

一个高明的谏者,遇到不喜欢听谏言的领导,都会选择一个适宜的场合进谏。比如,可以利用"人多力量大"的原理,和同事们一同谏言,由周围的人共同提醒他,以防他再说"不知道"。

这种方法,实际有一点强行的意味,但对这样的领导,又不得不如此,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3)领导不立即答复

还有一种领导对于谏言一般都不立即作出结论。这些领导一般处于中间管理阶层,因为后面有"后台",便常常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这些人确实也有他们自己的难处,尤其是那些做事谨小慎微,怕负责任的领导更是如此。经常会以"我不知道上面是什么意思",来对付你的谏言。这时候,合适的办法是暂不争辩,稍候一段时间再说。因为每一位领导,都比职员们更希望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对于好的建议,他们必定给予适当的注意。

借别人之口,表自己之意

有一个足球队的明星球员,在该球队赢了几季球赛之后,认为自己该加薪了,便去找经理谈加薪的事,但是经理总是说:"嗯!再说吧!"要不然就是说:"再看下一季的表现!"

明星球员心里很生气,但是又不便发作,因为当初和球队所签的合约上,有一条不利于他的条约,这条合约写明了在一定时间之内,未经球队同意,球员不得跳槽到其他球队踢球。

于是,明星球员就仔细思考判断,要用什么办法才能让自己脱离这个不合理的条约的束缚。他四处打听询问,仔细观察形势,发现有一个小球队正以后起之秀的姿态想要在球坛上突起,自己的东家也正密切注意着这个球队的发展。

有一天,明星球员故意放了一个风声给记者:"我有兴趣和那个小球队接触,当他们球员的教练,我想以我丰富的经验,必然能教他们一些赢球的秘诀。"条约里并没有规定不能够转队当教练。

记者很快将这个消息刊登在报纸上。小球队经理见报大喜,立即和明星球员接触。明星球员的球队经理知道了这个消息,整天紧张地盯着他不放。但是,愈是这样,他就表现得愈是自在,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最后,老东家的经理只好对明星球员让步,依照他的要求调整了待遇;

借用第三者之口,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既不伤和气,又给对方的心理造成了压力。

乾隆皇帝平日里公务繁忙,休闲的时候就找些学识丰富的王公大臣,就像是纪晓岚和刘墉之辈的才子来到御花园陪他论古道今,饮酒作乐。

这日,纪、刘二位情同兄弟的大臣,说着说着竟然争执起来了。纪晓岚问刘墉:"你们山东的萝卜最大的有多大?"

刘墉想都没想就比划着他们家乡有名的大萝卜。

纪晓岚颇不以为然地回答:"你们山东的萝卜再大,也不可能比我们直隶的大。"刘墉当然是不服气喽,因为谁都知道山东的萝卜是出了名的大。于是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不休。乾隆皇帝在旁边听了觉得很好笑,这是什么事情嘛!需要在这里争来争去的,于是就告诉二人,你们两个,明日准备好你们认为最大的萝卜,带上朝来让大家评一评。

第二天刘墉带着一个大萝卜上朝,所有朝臣看到这么大的一个萝卜,都赞叹不已。乾隆问纪晓岚:"你的萝卜在哪儿?把你的萝卜给抬进来吧!"没想到纪晓岚由袖口内掏啊掏地,掏出来一个瘦小的萝卜。大臣们看了都吃了一惊,议论纷纷。

乾隆有些生气了,对纪晓岚说:"你这是开什么玩笑。"

只见纪晓岚不慌不忙,用非常诚恳的语气说:"回皇上,我找遍了我们直隶全省,只找到了这个萝卜是最大的。皇上,直隶的土壤较为贫瘠,再加上近半年来天灾不断,所以农作物普遍收成不佳,百姓无法缴纳太多的粮食。请皇上明鉴。"

乾隆想了半晌之后说:"直隶穷就少纳粮,山东富就多纳些粮吧!"刘墉这时才恍然大悟,又叫纪晓岚这小子给算计了。

采用"迂回曲折"的幽默方式,会在谈笑中解决平时不易解决的大问题。

拍马屁别拍到马蹄上

人们通常把当面说奉承话叫做"戴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