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复旦成功学习法
5823100000008

第8章 复旦学子成功秘笈(8)

一些阅读者在读书时总是一口气读下去,从不停歇。但当他们合上书时,书里的一切,无论是事物、形象,还是思路、脉络,似乎一下子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好的阅读者则不然,他们在阅读时能充分地展开联想,将阅读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概念、原理与感性的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在读书时经常会停顿,一会儿把目光从书上挪开,一会儿又把目光重新挪回到书上。看似他们经常“走神”,其实他们正在展开“心骛八极,神游万切”地联想。由于丰富的联想,对阅读材料的思维加工自然也要深刻得多。这同时也促使他们进一步乃至大大地提高阅读效果。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是读纸面上的内容,更要充分启动思维,展开多方位的联想,这样才能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那么,阅读该从哪些方面展开联想呢?

①要善于联想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将我们从书本上看到的概念转变成具体的表象。如我们在《社会发展史》中读到:“人类的祖先通过劳动改造了自身。”我们就可以想到“人类祖先的劳动”意味着狩猎、摘取果实、捕捞鱼虾等,“改造自身”想到人体的直立,双手从行走中解放出来等。

②要联想以往学过的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理解。如阅读物理教材,在学习磁场时,把它与前一章学过的电场联系起来,两者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对新概念的理解十分有利,同时也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③要注意在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形象的图形、物体间

展开联想。如学解析几何,对于y=ax+b这个直线方程要随时把它和它的图像联系起来,如:什么是这条直线的斜率,什么是截距,在什么情况下过原点,在什么情况下与y轴平行,等等。对于Ax2+Bxy+Cy2+Dx+Ey+F=0这个曲线方程,则更应把它和图像联系起来认识,如:什么情况下为椭圆、双曲红或抛物线,其准线方程、焦点坐标各是什么等。

丰富的联想是思维活跃的一个重要表现,只有在阅读时展开更多、更丰富的联想,才能更有效地增强阅读效果。

4.复述

复述是对阅读物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在基本读懂的基础上,阅读者须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读过的内容准确叙述出来。复述具有调节的作用,它可以帮助阅读者将分散零碎的资料整理成系统的知识。

在一节读完之后,必须合上书本,自问自答进行一个完整的复述。可以借助节中的关键词、重要的图表及公式等列出一个简单的复述提纲。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复述应该达到如下标准。

①能清楚了解本节的主题是什么。

②能看出作者从哪几个层面来分析讨论这个主题。

③能认识到每个层面中有哪些重要观念(要点所在)。

④能对本节的讨论作出概要的结论。

四、小结一章

一章通常就是一个大主题。详读的单元是节,但各节读完之后,印象仍是分散的。所以阅读一章完毕,必须小结。小结时,可以采用摘录笔记,摘录一章中重要的概括性的原始材料。比如,可摘录问题的论证和结论,也可摘录主要问题、中心思想、重要公式图表、实验程序和方法等。

小结一章有两个价值。第一,小结是对一章的主体脉络的再次温习,可以帮助阅读者记忆这一章的内容。第二,再次回忆这一章的内容时,小结是一个相当有效的线索。

五、总结全书

阅读一本书就是循环执行第二步到第四步的过程,但一本书阅读完毕,还须再做一个工作:总结全书。唯有此,才能实现书本的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螺旋上升。

1.由薄到厚

所谓由薄到厚,就是要求阅读者在读书时多思考,多发问。对一些重点知识反复思考,将心得体会、疑问或评论、注解和补充参考材料、笔记等放在一起,就会明显感到书本更厚了。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即是不断发问的过程,也是对材料不断进行理解加工的过程。华罗庚曾说:“无论是读一本书,还是一本书的某一章节,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应该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隘,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

2.由厚到薄

所谓由厚到薄的过程,就是把握书的要点,掌握精神实质的过程。厚厚的一本书,读懂了,理解了,抓住了重点和中心内容,精神实质和重点仅用不多的语言就能表达出来,你就会感到书变薄了。华罗庚说:“如果说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支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做‘综合’的工作。这就是说,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串全书的精神实质。……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这并不是学的知识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可以借助各种笔记,如提要笔记、心得笔记,总结全书,以实现由厚到薄的转化。

■略读的策略

一、浏览

略读同样首先应从封面开始,根据书名、作者、出版单位等信息迅速对该书的主题、学科领域等作出判断。然后应通过内容提要来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决定自己是否进一步阅读。如读完内容提要还不能判断该书的阅读价值,就要阅读目录,以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进入正式阅读之前,还应阅读前言和后记,以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背景和目的等,更深刻地理解全书的主旨,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所侧重。

二、扫读正文

1.快速阅读

在读完序言、后记之后,便开始进入对全文的扫读阶段了。扫读的速度十分快,一目十行,略观大意。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提过读书忌快,这是从理解和牢固掌握书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因为贪多求快往往不能理解和掌握。但不是说,须一概反对快读,只能慢读,而是说应该在理解的前提下,越快越好,略读尤其需要速度,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快速阅读是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专家指出:创造性工作的效率与获得和加工的信息量成正比,如果一个人获得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又多,那么他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也就高。据说,拿破仑每分钟能看2000个单词,巴尔扎克半小时可读完一本小说,他们的快速阅读能力令人惊叹不已。

研究表明,提高阅读速度不会降低理解率,关键是要按照正确扫读法去阅读。并且,扫读技巧形成后,不但可以长期保持,而且对不同的语言材料有正迁移效应。例如,读汉语材料的速度快了,阅读英语材料的速度也会相应提高。

阅读时,人的眼球是时停时动地向下跳动,眼球停的时候认知文字,眼球跳动的时候转向下面的文字。眼停一次的时间大约为1/3秒左右,每次眼球停顿能认知1—7个文字符号。我们把眼球停时认识的字数叫做“识别间距”。阅读时,目光向前跳跃,眼球运动,每动一次大约为千分之几秒,人们的阅读只限于目光跳跃的停留期。据统计,阅读者的眼睛在一小时内有3分钟在移动,有57分钟在停顿,即眼动时间占5%,眼停时间占95%左右。因此,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要扩大识别间距,进行整体认知,就是说,眼停认知不能逐字进行,而应一个个词组或一个个短语、短句整体地认知和理解。

人们的阅读方法,可归纳为三种:点式阅读、线式阅读和面式阅读。点式阅读的视点很小,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视点的最大限度不超过五个字。这是速度最慢的一种方法。线式阅读,视区是一条线,视力范围是一个句子或者几个句子群,用这种方法阅读,经过训练可达到一目一行。面式阅读是速度最快的阅读方法。面式阅读,视力区最少是两行字,高手可以成段成页地阅读。因此,阅读的视力形成了一个“面”,所以叫面式阅读。扫读也是成段成页地阅读,因此它实质上也就是面式阅读。用这种阅读方法,每分钟最低能读1000字,甚至可达1500字,十分符合略读的要求。

许多学生的阅读方式都是线式阅读,速度甚慢。要想提高速度,必须加强科学的阅读训练,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努力增大识别间距,学会面式阅读。

线式阅读识别间距小,阅读者只习惯于一个词一个词地读;面式阅读的识别间距大,是把十六个词分成六个语义群来阅读,自然要比点式阅读快得多。面式阅读时,识别间距增大,减少了眼停的次数(由16次减少为6次),因而直接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面式阅读把句子划分成为数不多的语义群,更便于理解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因而有利于提高理解率和阅读效率。

所以,要更好地满足略读的需要,必须增大识别间距。要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就是遵照面式阅读的要求进行专门训练,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敏捷思考

扫读阶段,快速阅读的同时,还须敏捷思考,以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和重点。不要阅读神速,却不知所云,快速阅读必须与敏锐思考结合在一起。为保证快速阅读质量,读者应集中精力进行快速思考。

3.推断和预测

好的阅读活动,不是被动接收,而是积极感知、记忆和思考的过程。随着阅读内容的扩展,意义的深入,情节的推进,阅读者不仅要逐步对读物有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须对阅读内容的性质和发展加以推断和预测。对情节发展的准确推断和对上下文关系的正确预测,可使阅读变得轻松而流畅,并能加快阅读速度。

三、细读重点

经过对全文的迅速扫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材料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的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把略读和精读过程结合起来。

四、概括全文

略读虽然不如精神要求严格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讯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如果扫读一遍后便书一丢,既不总结,也不反刍,当时学到的一些东西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扫读结束之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书的内容加以概括,理清整体的思路和脉络,及时总结阅读心得。

听讲的方法

获取知识有许多种方式、看是从视觉上来接受知识还是从听觉上接受知识。听讲不仅仅是听要必须知道到底讲了什么,怎样去听才能更好!

■需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方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预习的妙处在于能够部分预测到老师要讲些什么。预习好的学生,上课前便“严阵以待”,上课时就有时间上的“自由王国”;不预习的学生上课前便是“仓促应战”,上课时在时间上就“动弹不得”。预习不应是简单地走马观花,而应看做是一种独立地自学。

学生上课时顾得上记录,却顾不上听讲,顾得上听讲,就顾不上思考,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地预习。跑在课程的前头——预习,虽然累一些,但是却能换来一种爽快与自由感。“打有准备之仗”,与上课前要充分预习,考试前要充分地复习,皆有同曲之道。

具体点讲,预习效果好,听课才能有针对性;听课有针对性,复习才能顺利进行;复习深刻,作业、考试才得心应手;平时做作业,考试得心应手,高考与其它重大考试就能顺利过关;高考及其它重大考试过了关;人生的目的、目标、理想。抱负就可以达到和实现。

一、作好课前准备

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所准备。有无准备,准备充分与否,效果大不相同。课前准备有四种,这就是:心理准备、身体准备、物质准备、知识准备。

预习主要是知识准备。具体讲,就是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独立地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对教材内容的初步了解。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影响很大。但是对预习,无论是在同学们的认识上,还是在学习实践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有的同学说,反正上课老师要讲,何必事先伤脑筋,白费时间呢?有的同学讲,课后复习、练习、作业就够多的了,哪有时间预习?学习吃力的同学则认为:老师讲我都听不懂,预习就更不行了。我们对北京市100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作了一个学习情况调查,发现:能够达到预习要求的同学,在重点校占总人数的25.43%。一般校仅占总人数的17.61%。也就是说,在被调查的同学中至少有74.57%的人,没有达到预习要求。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学习中根本不预习。

有些同学,习惯于“上课听老师讲,课后围着习题转,考试之前拼命干”的残缺式的学习方法。这种缺少预习环节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时,由于知识比较简单,没有暴露什么问题。但这并不能说明预习不重要,只是问题没有充分暴露而已。

二、预习让你绕过课堂知识障碍

同学们都知道,一座楼房靠坚实的地基支撑着。二层楼又靠一层楼支撑着。没有坚实的地基,楼房就发发可危。我们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楼房一样,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和体系。新的知识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习应该循序渐进。古代《学记》讲,学习要“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我们每个同学的学习,其实都是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总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解释新知识、理解新知识的。如果同学们在学习新课时,与之相关的旧知识、旧概念不会了或者遗忘了,那就意味着头脑中的知识序列出现了断裂,或者说学习阶梯中断了,其结果是对新知识不能理解和吸收。因此,我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必须预习。通过预习,准备好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

三、提高听课水平需要预习

同一班级,坐在同一教室,听同一位老师讲同一内容,但同学们对新课的理解和吸收水平却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不同的同学听课的起点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

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时匆匆打开课本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听天由命,一节课下来有时听懂了,有时似懂非懂,遇到知识障碍就得听天书。有的同学听课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