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做大的十个秘诀
5828400000022

第22章 秘诀六:辛勤耕耘,点滴做起(2)

勤,就是勤奋。15天的活计,3天就完成,这是挑战,对自我的挑战,张宏伟自己也和手下一道干,挑灯夜战;只有勤奋才能获得回报,对于一个缺少实力和可依靠的背景的农村青年张宏伟来说,勤奋是惟一的武器,靠这种武器,方能打遍天下,获得最终成功。

张宏伟就依靠诚、信、勤,依靠700元起家,这700元还是50个民工一起凑起来的。

虽然起步艰难,但以诚信为航标,以勤奋为基础,张宏伟的第一笔业务挣来了10万元。因此他深信:成功的路就在前面。在张宏伟通往成功的路上,他的勤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日辉煌的业绩,起步于他的辛勤工作。

5.原始积累的绝招

年轻的张璨可以说少有的杰出女性,她的勤奋精神,让许多人为之惊叹。张璨从北大刚毕业那会儿,很多同学被分到中央国家机关,她自个儿没着没落,到处打工。

一天,张璨揣着别人给写的推荐信,到中关村的四通公司求职。路上遇见了大学同学,同学的一句话,打掉了张璨去“四通”的念头。

“干嘛去四通,自己干不好吗?”

张璨由此下海。

房子是租农民的,公司是借别人的,张璨拿不出钱注册自己的公司。张璨办公司干的第一件事,是洗窗帘、粉刷墙壁、贴不干胶广告,把他们“英华经理部”的小门脸,收拾得干干净净。

没有本钱,张璨借上别人的电脑,拿到自己店当样品。有人买电脑,谈妥价,交上钱,张璨他们便撒腿出门,飞快地买回一台电脑,一点点地开始原始积累。

张璨自己组装电脑,经常熬到下半夜两三点。累了,打个地铺或在沙发上歇会儿。张璨是在广安门车站提货,因为常去,车站的小伙子都认识张璨,一见她,老远就喊:“大姐,你又来了!”每回都先吊她的集装箱。一集装箱的货,他们几个人一会儿就卸完了,张璨说自己就是那会儿累的,落下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

曾有几个行政学院的学生,到张璨现在的公司参观,他们谈到将来去机关工作了,每天还得打水扫地,觉得特恐怖,怕自己的一腔热情被消磨掉了,他们认为张璨是“过来人”,请她谈谈体会。

张璨说自己在学校那会儿,也像他们现在似的,愤世嫉俗,对许多现实问题不满。“现在就是让我当个乡长,我也不敢当。乡长要抓工业,抓农业,治安环保、计划生育样样管,多复杂,多全面,我们懂什么?”

接着,她又不客气地说:“该打水扫地时,就得打水扫地;该忍受和忍耐时,就得忍受和忍耐。你熬到一定地位,你才能够有发言权。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磨练、体验,更是学习的过程。干大生意,不也是从小本经营开始?”

她也承认有一夜暴富或一夕成名的事,“但那种事,只能一回两回,顶多是一阵儿。”“腿勤手勤嘴勤,到处寻摸”,她说自己最初做生意时,没别的招儿。张璨挣到的第一笔大钱,就是从沈阳一家废品仓库里寻摸到的。张璨把人家不要的一堆旧油印机、印刷纸版、油墨等,倒腾了两天两夜,又“吭味吭哧”地装满一卡车,运回北京,经过整理擦洗,一转手卖了5万元,有了这笔钱,张璨决心大干一场。她租了两间临街房,开起中关村第一家西餐厅——红格子。为了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她费尽心力地对西餐进行了中式改造,结果中国人。外国人都不来就餐。后来又改行卖早点,系着围裙炸油条,也没能坚持多久。物质的不行,就靠精神的,张璨的歌舞厅红红火火地开业了,但最终的收获是张璨把架子鼓敲得几近专业水平。面对一次次的磨难,张璨并不泄气,依然靠着自己的辛勤工作,奋力开拓,终于赢得今日的成功。

6.从小做起

果喜集团老总张果喜是个勤奋工作的人,是人们常说的“工作狂”。张果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一年有一半时间四处奔波。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辛苦,才有当今名震天下的张果喜木雕。

张果喜年仅15岁时,为了生计,也为了将来有生存能力,便早早独立谋生。他当起了木匠,不辞辛苦走街串巷,不怕艰难,走南闯北,哪里有活干,就在哪里落脚。

张果喜在一家木器厂仅仅干了一段时间,那家木器厂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就垮掉了。张果喜只能另打主意,自谋生计。

张果喜回家同养父母商量,认为老是这么东干西干也不是办法,不如干脆自己来干,独自创办一个厂,这样说不定还有前途。

张果喜的养父母一听,也认为是个好主意。他们相信张果喜有办厂能力。养父养母为支持他,把房子卖掉换来1400元,张果喜和21位青年办起了木雕厂,他的号召口号是:“要吃饭的跟我来!”

从此,张果喜日夜奔忙,一边联系业务,一边派人到外地拜师学艺,回来后,再传授给大家。

第二次,张果喜创办了一个家具厂。

第三次是1979年,张果喜在上海的家具厂逐渐发展了起来,名气越来越大,日本客商找到了张果喜,要与他签订制作50个佛龛的合同。张果喜果断地在合同书上签了字,把佛龛图样带回工厂。他告诉大家这次合同的重要性,要求打好这一仗。他们严格按照佛龛的图样和合同中的要求,经过几十天辛勤的奋战,把佛龛送到了日本客商手中,日商对中国人办事的神速感到惊愕,看到小巧精美的佛龛赞叹不已,并希望继续合作。

从此,张果喜的生意真正起步。他再不是小打小闹的小木匠,而是逐渐走向成功道路的木雕大王。

7.长盛不衰的实干精神

福海集团总裁罗忠福认为,一个人不能把握机遇就不会有大的作为,但一个人只靠机遇,一样不会有大的成功,惟有实干者,才会有牢靠的立足根基。

罗忠福在房地产方面取得成功后,又将眼光放到别的投资项目上,这不能不说他是具有战略家气质的商人,堪与红顶商人胡雪岩媲美了。

罗忠福依靠他的实干精神,在极短时间内便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并经过了资本经营和扩张阶段,做到10多亿资产这一步,可以说,在经商生涯中,他已达到了游刃有余,收放自如,上下灵活,左右逢源的境界。

罗忠福生意做到这种地步,可说是出神入化了。而这种时候,必须考虑建立一种生意上的战略规划。罗忠福很成功地走到了这一步,这便是确定一种长线与短线相结合的战略投资方式。短线永远是暂时的,而长线则是长久的,利益大于风险。进人长线时期,就是进人一种新的境界。

1996年,罗忠福得知有一种叫“蒂芬尼”的建材产品,成本低廉,利润回报丰厚,而且在抗酸。抗腐等指标上要胜过天然大理石。敏锐的罗忠福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块可开拓的“处女地”。市场调查证实,“蒂芬尼”在中国完全是个空白。于是,罗忠福果断拍板,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新型建材革命的浪潮。

经过谈判,罗忠福购买了美国著名建材商汤姆森的新型建材“蒂芬尼”的技术,这项技术的专利费是500万美元。付款后,罗忠福被安排到培训中心学习技术。罗忠福深知,这是一字千金的买卖。从此,他变得沉默起来,每天只睡两个小时,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他几乎把技术资料全都背了下来。

一位向他传授技术的教师,见他比谁都勤快,干的活比谁都多,还以为他是一名普通工人。后来得知他是中国的一个大富豪,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连道“OK”!

回国后,罗忠福立即带领科技攻关小组,解决了汤姆森多年未解决的吊顶建材和大理石印花纸问题,并把这些专利返销回了美国。在面包烤箱一样的车间里,罗忠福与工人们一道,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里,罗忠福和科技人员一蹲就是几天几夜。你很难想象,罗忠福可以亲手做出各种各样的精致工艺晶、坐椅家具,各式餐桌及厨房洁具和各种型号的室内外装饰材料,但这的确是真的。罗忠福的财富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坐等而来的。

1997年,罗忠福又填补了中国高档家具生产上的一个空白,全套引进意大利尼克斯家具生产线和专利技术。这是一种不用木材的高技术产品,风靡全球。

罗忠福说得好,民营企业要发展,你得自己去干,从干中了解产、供、销,从干中去体会、钻研国家的经济政策。罗忠福还曾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实干精神。

确实,企业家是不能缺乏实干精神的,任何的怠惰都可能导致经济上的损失。没有天生的百万富豪,要想开创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亲历亲为,从最基本的做起,经受最艰苦环境的考验。只有这样,你才能经垒土之末,成千尺高台。

8.从每一根木头入手

新高潮集团总裁陶新康的总部大楼是上海最大的私营企业大楼。楼虽不高,只三层,但却造得虎踞龙盘汽势不凡,有一种西方建筑的色彩。大楼中央的几根石柱子顶天立地,撑出一个圆弧型屋檐。三个楼层50多个房间在金色的阳光照射下和四周绿树草丛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夺目。

“陶新康是搞木头出身的。由‘木’到‘森’,开始他的创业之路。”

年轻的陶新康是个聪明的小伙子,他十八、九岁便掌握了一手高超的木工活。在计划经济时期,靠这手艺挣钱也非轻松的事。当时,陶新康经常走村串镇挨家挨户地询问,是否有人因婚嫁要打成套家俱,是否有人要漆家俱,哪怕是修旧家俱也行。他对客户保证,打出的家俱式样新颖,经久耐用,可以延续几代。生意接到后,当时只能称得上是工头的陶新康就得安排人手、测算工时。计划用料、估价钱,接下来就乒乒乓乓地锯劈刨削,个个干得脸上热汗涔涔,木屑刨花沾满一身,而最终到手的血汗钞票却只是薄薄的几张;陶新康躺在床上不想动弹,伸手看那满掌的老茧,感叹岁月的艰难。

就这样,苦苦承受着生活的煎熬,年轻的陶新康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积累自己的意志力,用自己的手艺积累资金。

1988年,陶新康作出大胆决定,承包东北8个林业局。8个林业局各自分散在辽阔的林海雪原之间,如同8枚棋子遥遥相望,挪动每一枚棋子,都要耗费许多时间与精力。人乡随俗的陶新康在大雪封山、交通阻塞时,马车也坐过,爬犁也乘过,盖头遮脸的棉皮帽戴过,又冷又硬的窝窝头啃过。

然而要使这8枚棋子走得活。走得合理、走出效益,陶新康别无选择,只有三个字“拼命干”。

陶新康制定工资、奖金标准,确立工时、定额、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及必要的福利和待遇,桩桩件件安排得妥妥帖帖,使一大帮还不知“市场”为何物的东北汉子不得不对这精明强干的外乡人心说诚服。

1988年初冬,大雪封山前,一个东北汉子告诉他,260公里外秃帽儿山区有5000立方米东北松积压,林区为了让职工年底发工资,可以过年吃上饺子,愿意以超低价出让。听到这消息,陶新康二话没说,从箱底(那年头东北还没有信用卡、汇票的概念)取出一大包钱,雇了一辆北京吉普车进山。那司机愣了,说:“进山,莫不是要大山里去过年?这条泥路大雪只要下三天,啥车都不能跑了。”

陶新康决心已下。在大山深处,一笔买卖成交了,但是,大雪已经封了山路,5000立方米木材运不出去,陶新康与林场商量了以后决定,由林场联系兄弟单位,货从邻近铁路线的兄弟单位提,运费差价由陶新康支付,但是,陶新康如何下山呢?北京吉普被冻在了大山里。憨厚的东北人说:“在咱这里喝喝酒等过年吧!”

但是,陶新康背了一大袋食品,一步一步地向山下走去。这260公里足足走了9天。

在苦苦承受磨练的同时,陶新康进行了第二次积累,积累丰富的林木知识、管理生产的经验和比前一次更丰厚的资金。陶新康的苦干精神,让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9.紫檀之王的创富路

富华集团老总陈丽华做事十分认真,事事创第一,做家具时,她要求按照皇家的定制,按照故宫博物院里家具的式样做。“要做就做宫廷工艺”,做极品是陈丽华的目标。工匠们招来了,培训工作也在艰难地进行。然而,她最需要的是大量的名贵木材,这些比金子还要贵重难求的紫檀木、乌木、黄花梨、鸡翊木、金丝楠木在哪里呢?

根据记载,在中国明代,由于紫檀备受皇室喜爱,开始大规模采伐,很快便将国内的紫檀木采光,继而又派官员赴南洋采办,到明末清初,南洋各地的紫檀木也基本上被采伐殆尽,此时全世界的紫檀木绝大多数汇于中国。清朝末年,为装饰圆明园和宫内太上皇宫殿,为慈禧60大寿和同治、光绪皇帝大婚使用,紫檀木已所剩无几,至袁世凯复辟时又将仅有的紫檀木全部用光。

有幸的是,生长极慢的紫檀历经近400年的繁衍生长,在缅甸、在金三角。在那里的深山老林人迹罕到豺狼出没的地方,终于又长了出来。

这些年,陈丽华携带巨款8次率人奔赴缅甸,在金三角她坐过汽车、电瓶车、摩托车,也骑过驴,不会骑就抱着驴脖子,甚至还坐过自行车后座。在山顶上,望着山下比火柴盒还小的汽车。她体会到了“什么可怕,最高时最可怕。”在草路边的洞里,蛇的目光幽蓝狠毒,陈丽华和她的手下只能颤颤巍巍地避让而行……

最险的一次莫过于遇到了“七里蜂”,陈丽华女士事后还是心有余悸。那是在缅甸的深山里,陈丽华他们停下车大家方便一下,遇到了七里蜂,那是一种能追人七里不罢休的马蜂,把陈丽华他们的车围得整个全成了黑色,蛰的车挡裆挡的已经分不出点儿来。他们关门晚了一点,进来四个马蜂。把陈丽华他们蛰得脊背和脸当时就肿了,当地向导嚷道:快解手,用手捧着尿,蛰哪拍哪儿。车里有男有女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但司机嫌尿脏,没让往脸上拍。不到半个小时,脸肿得像一个皮球,眼睛都看不见了,用尿拍过的地方就是一个红点,再把黄水挤出来就问题不大了。过后没多远,陈丽华就看见一个小孩躺在沟里被蛰死了,浑身像盖满了黑树叶,实际上全都是马蜂,那次可把陈丽华吓坏了。

陈丽华的艰辛付出,终于结出了金灿灿的果实,中国紫檀博物馆终于奉献到了世人面前。她创造了一个举世无双的神话,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紫檀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