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一生的秘密
5828900000004

第4章 秘密的发现(2)

从上述人类进化过程可以看出,劳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恩格斯所言:“劳动创造人。”他在1876年所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明确提出并全面论证了劳动创造人的原理。他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那么,人类在形成之前,作为人类祖先的古猿为什么需要劳动呢?仅仅是为了最终进化成人而劳动吗?显然不是。

古猿最早是树栖生活在森林中的,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和森林骤减等不利因素,它们才逐渐改变生存方式,过渡到专门用后肢支撑身体的直立行走阶段。直立行走无疑又加速了它们的进化过程。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它们又不自觉地开始使用得到解放的前肢,进行一些获取生活资料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之后,它们又逐渐学会打造石器,捕猎,编制树叶、兽皮衣物,建造房屋,钻木取火等等,直至最后懂得制造装饰物,形成一定的雕刻与绘画艺术,真正进化成晚期智人。

可以说,从古猿到现代人的每一个进化过程的实现,都是因为它们在极端原始、落后、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有本能的生存欲望,有强烈的生存意愿,它们渴望在一切不利的艰难环境中生存和更好的生存。最终,在这种强烈意念的支配下,依靠劳动,它们实现了这一切。

人生的秘密

忧愁、顾虑、悲观,会使人生病;积极、愉快,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有助于战胜疾病,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一切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

──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国父)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这本书都完整记录着各自的人生经历。如果将出生看作书的开头,那么现在的你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这本书的将来有一个完美结局呢?

人一生追求的不外乎三种东西:健康、财富和幸福,但具体以什么态度去对待,采取什么方式去追求,以及最后的结果如何,就千差万别了。在美国,盒装巧克力通常有十二块或二十四块,每块都有不同的包装、口味、形状和颜色,外面没有味道标志,只能拆开品尝之后才能知道个中滋味。所以电影《阿甘正传》中就有这样一句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滋味。”

其实,未来的事情,人们所盼望的、期待的事情,并非像盒子里的巧克力一样难以预料。比尔·盖茨辍学成就全球首富,史蒂芬·霍金以残躯著成《时间简史》,阿伦·艾弗森凭低身高成为NBA后卫的精灵,至今仍活跃在世界篮球的顶级赛场……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对于有些人来说,未来是如此简单,就像捏在手中的泥人,随便把玩;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即使是获得职位上的升迁,拥有属于自己的公寓,开着私家车去旅游等极普通的愿望,也很难实现,以至于他们发出人生像巧克力一样的感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犹太裔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二战期间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三年,身心遭受极度摧残,境遇极其悲惨。他的家人几乎全部死于非命,他自己也多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惨杀。

对于惨绝人寰的纳粹集中营生活,弗兰克有着深刻的认识:“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人,虽然一开始都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但最终,有的人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却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囚室时,忽然顿悟了一种“人类终极自由”,这种心灵的自由是纳粹无论如何也无法剥夺的,即如他所说,“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都有最后一种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在这种自由思想的支配下,在这种坚强心态的支撑下,弗兰克“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都能忍受”,最终,他坚持到最后,成为了极少数纳粹集中营幸存者之一。

弗兰克成功的人生经历说明,心态对做任何事情都是极为重要的。处事时是乐观积极还是悲观消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正如一杯喝了一半的咖啡,乐观积极者会说还有一半,悲观消极者会说只有一半,其潜在意义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还有一半”说明,他对剩下的一半感到心满意足,他不担心喝掉这一半之后有没有喝的。而“只有一半”则暗示着,他对剩下的一半感到担心,担心喝掉这一半之后再没有其他喝的。简而言之,前者的未来给人充满希望的感觉,后者的未来则给人嘎然而止的感觉。

心态积极向上的人,对自己期望的事物有着持续的好感,并愿意不断地去感知、想象、行动,以尽可能的得到它,而这也往往使他们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心态消极悲观的人,对新生事物常常持反对态度,没有耐心去了解新生事物,只会在唉声叹气中对它们进行不断的批判,因为他们的思维是懒惰的,潜在意识是排斥的,这类人的人生和未来,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秘密的解答

健康、财富、幸福……任何你想要的,这个秘密都能满足你。

──鲍勃·普科特

以上从宇宙到个人、从宏观到微观、从人类生存环境到个人生活状态的论述,一直在暗示着一个惊天的大秘密。现在,是揭晓这个秘密的时候了。

这个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

天体的存在离不开吸引力;太空中无数黑洞的恐怖之处在于它的吸引力;地球生命体诞生的前提——聚合作用是吸引力;人类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生存、延续欲望是吸引力;最重要的是,人生中始终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处世,在思想意识的驱动、激励下去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也是一种吸引力。

查尔斯·哈尼尔,美国成功学家,《万能钥匙系统》的作者。1912年,他如此描述吸引力法则:“这个秘密是最伟大的秘密,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绝无差错地依靠它运作。”美国哲学家、作家、成功学家鲍勃·普科特也这样说:“不管你身在何方——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斯德哥尔摩、伦敦、多伦多、蒙特利尔或纽约——你的生活和工作时刻都遵循着同一个力量和法则,那就是吸引力。”

的确,吸引力总是无处不在。世界是奥妙的,又是简单的。微观世界中,原子中的电子围绕其中心的原子核飞速旋转,如果把地球中心比作原子核,那么地球表面的人类就像电子一样,也处于飞速旋转中,处于一种吸引力之中。

同样,也可以这样说,在你的世界中,你也是原子核,周围的人、事物都是围绕你旋转的电子,你生命中发生的一切,也都是自己吸引来的。它们是被你心中的思想、期望吸引而来,它们就是你所想的,你所希望得到的。不论你心中想什么,健康、财富、幸福等等,你都会把它们吸引过来。因为你的每个思想都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就像原子核一样,它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你或者你的思想,就像磁铁一样,在你实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想要发生的事情的过程中,磁铁就会发挥它的吸引力作用,将一切相应的,能助你成功的人、事、物吸引到你身边来。

当然,吸引力法则也是自然法则之一,它具有客观性。既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与你有关的事物都是被你吸引来的,那么它能为你吸引财富,也可能为你吸引债务;能为你吸引健康,也可能为你吸引疾病;能为你吸引喜悦,也可能为你吸引忧伤;能为你吸引成功,也可能为你吸引失败……总之,在吸引力法则眼中,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接受你的思想,并以现实的形式回应你的思想,你想要吸引什么样的结果,全然取决于你的思想。

吸引力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反映出你脑海中的一切思想。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思想,能为你吸引到你所想要得到的;负面的、消极的、悲观的思想,会为你吸引到你不希望发生的。所以,人应有辨识的心,能用自由意志来选择自己的思想,甚至刻意去思考、去创造生命的奇迹,这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主要差别。

名人链接——牛顿

艾萨克·牛顿,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用它初步观察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第一次以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了吸引力法则这个伟大秘密的真实存在。

牛顿,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小镇乌尔斯普的一个自耕农家庭。牛顿出生之前三个月,父亲就去世了,两年之后母亲改嫁他人,把牛顿留给了他的祖母。

牛顿12岁进入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学习,18岁毕业后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于1665年获得学士学位。

离开剑桥,22岁的牛顿在乡居的两年时间内,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白光的组成,并开始研究引力问题。

1666年秋天的一个下午,牛顿长时间埋头工作后有些疲倦,就到后院去散步。他信步走到苹果树下,坐在长凳上观赏田野秋色。宁静的环境使他不由得又想起了引力之谜,思维翻腾起来。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熟了的苹果为什么会往向下掉?地球在吸引它?对,是地球的吸引!苹果熟了往下掉,扔到空中的石头也要往下掉,都是因为地球在吸引它们。地面上的东西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月亮之所以围绕地球转,也是因为地球在吸引着它。想着想着,牛顿的眼里闪出奇异的光芒,他长时间思索和研究的问题,终于找到了解决的线索。

23岁的牛顿发现了天地万物间都存在引力,随后,他又通过简单而严密的数理论证证明,这种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所谓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684年,经常在一起讨论太阳和行星之间引力问题的伦敦皇家学会科学家哈雷、胡克和瑞恩,共同认识到了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由于他们的数学分析能力不足,难以证明这点。他们反复研究了几个月,始终琢磨不透。这时,哈雷想到了以刻苦钻研著称的牛顿。

该年8月,哈雷从伦敦来到剑桥大学向牛顿请教。当时,牛顿已经完成从开普勒定律到万有引力的论证。哈雷深刻认识到牛顿这份计算的重要性,恳请牛顿发表他的著作。牛顿被说服了,开始了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创作。

牛顿以非同寻常的才智,夜以继日、如痴如狂地创作着。三年后,终于大功告成。全书于1687年夏出版,一经面世便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巨著里,不但从数学上详细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力学确立为完整、严密、系统的学科。他在概括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运动三定律”。这三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成了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的主要支柱。这座力学大厦是近代天文学和力学发展的基地,是机械、建筑等工程技术发展的基地,也是机械唯物论统治自然科学领域的基地。

牛顿晚年患有膀胱结石、风湿等多种疾病,于1727年3月20日深夜在伦敦去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终年85岁。人们为了纪念牛顿,特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简称“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