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蒙台梭利与中国孩子的教育
5846000000015

第15章 儿童的TQ和EQ教育(3)

4表达自己

孩子拥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技巧,才可以更加认识自我。

(1)有想表达的信息

年龄小的孩子倾向于直接地表达,他的表达方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表达的渴望一旦产生也会比较急迫。随着孩子年龄心智的增长,待表达待沟通的资料亦相应增多。有些孩子被复杂矛盾的心情弄得不知要表达什么;有些孩子浑浑噩噩也弄不清自己有什么意见要表达。那时候,父母的耐心反应和引导,便显得相当重要了。

(2)有可表达的对象

父母的孩子最亲密的培育者,拥有最自然的关系和环境,协助孩子表达自己,耐心聆听的耳朵,一颗专注的心,一张不易发出批评的嘴,一只随时能安抚孩子的手,一个宁静的时间空间,都是鼓励孩子尝试整理思想,学生表达的条件。

对于乐意倾听自己的父母,孩子一定会给予畅快的表达,因为亲子之间沟通自然是天然的关系。

(3)有适当的沟通技巧

说话是最常用的沟通方法,但孩子见识较小,可能缺乏适当的词汇表情达意。父母耐心的引导和推敲,可以让孩子学习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另外,副语言素质(如音调、速度、声量)及身体语言(如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社交距离)等,都是很有用的沟通方式。家长若能细心引导,加以身教言教,又让孩子多观察尝试,沟通技巧便会更加得心应手。

一些小孩是极少给父母写信的,父母也许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书信与言词表达的区别对于孩子智商的意义。其实,文字特别适用于表达深厚难言的感情(如爱意、欣赏、歉意等),也会令受者有具体又能经常回味的实感,大家不妨多试。

5增加自信心

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对自己的身信程度。经过生活“自我照顾”的训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自我照顾”的内容包括个人生活起居的常识和技能,例如一个两岁的孩子学习穿着衣服鞋袜,对他来说,完成这个“自我照顾”的任务,便又加强了一点自信。

在建立自信的过程中,父母的帮助非常重要,父母对子女照顾的度一定要把握好,一般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恨下心让孩子自己去完成。父母如果事事为子女代劳,子女可能会变得被动和依赖,对自己的能力亦缺乏自信。相反,父母如果能从日常生活给予子女机会学习生活常识和技能,不但能培养子女的独立能力,而且更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帮助做家务

要培养子女的自我照顾能力,就要从生活起居入手,只要子女的年龄和能力所能及而又安全的工作,我们都应该鼓励子女尝试,并且耐心地加以指导,让他们从错误中慢慢学习。

自理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要步步为营地在生活的洪流中磨练,逐步地获得各种经验的。从易到难,从小到大,这是应该遵循的原则。另外,父母教导子女时需要给予简洁和清楚的指示,有时还需要父母亲自示范每一个步骤,子女才能明白过来。当父母跟子女订下了一个合适的目标后,就要贯彻执行,不可让子女半途而废。

(2)嘉许的妙用

虽说“自我照顾”是子女的责任,但能够学会照顾自己毕竟是子女一个成长的历程,在子女这个成长历程中,父母多给予鼓励、指导,多创造机会,多体贴和总结,能促使孩子坚定迅速地成长。例如说:“你的书桌收拾得好整齐,你真是乖!”子女自然会乐意继续努力。不过,父母应同时让子女明白照顾自己和帮忙做家务是他们应有的责任,能够学会是值得欣赏的,却不能以此来换取奖赏,免得子女以功利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责任。

6学习独立

当孩子尝试独立时,他需要父母作为自己的后盾,父母们需要传递一个明显的信息:“我们对你有充分的信心,但我将在此,如果你需要我的话。”

目的就仅是“存在”,切勿干扰。一个把握尺度的原则是安全,只要范围和程度是安全的,而且是可能的,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只能在万一的情况下出现,其他的事情是他自己的。

(1)不要作出援手

同时,父母必须明白孩子会必经一个矛盾的阶段。当他18个月大的时候又遇到某些困难时,他自然地会向你求助,但父母们却并不是每次都能像他想像般解决问题,这往往使他感到沮丧。

所以,父母的帮助或许会再次成为孩子沮丧的根源。但仍然要提供支持,要让他明白爸爸妈妈并非万能,也有办不到的事情呢!

要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没有万能的人和事,父母和他自己也一样,因此失败是生活中的常事,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失败。例如,当你孩子的洋娃娃掉了一只手臂而向你求助时,你可以说:“我非常伤心,我也知道你非常难过,但有时东西破烂了便无法补救。”

(2)给予安全感

如果父母已将所有东西收拾好,只留下安全的东西在他的范围之内,大可以让他在家中自由活动。这样不可用帮助他建立独立的性格,且可建立起自信及帮助其智力的发展。

父母的信件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因为在对某事物突然有了兴趣时,他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同时,父母对他的信任也会帮助他建立自信,他会认为自己已能对自己的事做出决定。另一方面,他也能更加透彻明白自己与所爱的人的关系。他可得到以下的讯息:我被爱及关心,并不只限于我在父母的周围的时候,我不在他们身边时,他们也能同样关心我。

7去除依赖

一个十分依赖父母的孩子一定会变成一个小包袱,不但使父母感到身心的焦虑,而且对孩子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孩子依赖性强,有以下的原因:

(1)父母过分保护及控制:过分的越俎代疱有害无益,有些父母担心子女的能力有限,故凡事都为子女代劳,子女学习独立的机会被扼杀。一些严厉型的父母,常用命令及责备的口吻说话,令孩子不敢有自己的意见,只得事事征求父母的指示及帮助。

(2)缺乏信心:孩子经常受到责备、恐吓及批评,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无论遇到怎样小的问题,都没有信心及勇气去应付,最安全是找别人代为解决。

如果想训练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增强自主意识,试试下面的方法:

(1)提供机会:父母应提供机会给孩子尝试处理自己的事务。父母也应有适量的耐性,在旁观察孩子,切忌操之过急,动辄就指点孩子。

(2)指导孩子:若父母提心孩子能力有限,父母可事前指导孩子,与孩子一起练习,待孩子熟悉后,应让其自己处理。

(3)建立孩子的自信:鼓励孩子胜于不断的教训及指点。家长应接纳孩子的能力,加以不断的鼓励,欣赏孩子所做出的努力。避免只着眼于事情的结果及成绩。

8培养责任心

责任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及训练;责任感的培养是不分年龄的,最好从小开始,从家庭开始。

(1)循序渐进学习

父母应该寻求机会,让孩子表现和感受责任感。没有机会给孩子实践,只是空谈着孩子做人要有责任感,并不是有效的方法。

家长可按孩子的年龄、能力、时间及兴趣而做出责任的分配,最基本应从自我照顾开始,便如训练孩子守时的习惯、收拾自己的玩具或用具、照顾自己的起居饮食以及整理自己的仪容等。

家务劳动是极好的工具,给年龄较大的孩子分配家务,可以加强其对家属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仅仅是提供机会给孩子学习实践自己的责任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其他方面的配合,才能加强孩子承担责任的动机。

(2)指导和赞赏

让孩子独立工作不是一开始就放手,必须事先给予指导和练习,待孩子领悟后,才可放手让他去做。

当孩子把任务完成之后,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孩子主动将玩具收拾好;帮妈妈拿取一件东西,无论孩子怎样把工作完成,或工作完成的程度是好是坏,家长都要鼓励和赞许,孩子获得了家长的认同才可能获得自信而有兴趣继续做下去。

责任感是需要培育的,家长的协助是关键的因素。孩子需要家长从旁的指引、提供机会及适当的鼓励,才能逐渐地学懂怎样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9克服自我

“自我中心”是婴儿和幼儿阶段的特征。这个年龄的儿童,只顾自己的喜好,以为自己喜爱的别人也用得着,他们不理会别人跟他不同,可能有不同的需要;没有等待的耐性,他们要求别人立即满足他们的需要;喜欢独占东西,不要分享,不懂得分享;没有足够文明的方法去表达自己和解决问题,只懂得哭哭啼啼和发蛮撒野。在适当的环境中,人才可能获得心智的成长。如果一个婴儿始终处于一个能够长期“唯我独尊”的环境,他就只能获得生理成长,而心智停顿。

(1)体察别人感受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父母要教导孩子明白自己的需要,学会用文明的方法表达。在孩子只顾哭啼的时候,父母要试图劝孩子说出哭啼的原因,这种指导的目的是让他学会表达需求,而让他明白哭啼不是万灵良方。父母也要教孩子关顾别人的需要和感受,确认他人也有权益。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子女留意别人的表情,尝试易地而处,将心比心,鼓励孩子乐意付出,照顾他人,使孩子可以体会到,有机会付出和有能力助人是快乐的。现代的孩子应该知道自己生活环境在父母小时伏得越高,应该珍惜,父母养育他们是艰辛的,应该养成回馈的心态,对别人、对自己所处的社群、对社会、人类,要有所承担。

(2)勿有求必应

孩子是能够摆脱自我中心的,只有我们让他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提供适当的教导和辅助,切忌让子女自由发挥,有求必应,为所欲为,否则,他们将无法脱离自我中心的时期,进入对自己负责任和对别人有承担的阶段。

10面对失败

孩子的成长是不断伴随着失败的过程。例如一个十五个月大的孩子,她坐在一张用安全带系紧的椅子上,虽然曾经看过无数次父母怎样为她松开安全带,但当她自己尝试去做的时候,由于她的手指未有足够能力去松开扣子,因此便不能成功。

(1)太多挫败找击自信

一定数量的挫败能使孩子变得坚强,增强心理承受力,但是过于频繁的挫败会使孩子不自信。因此,父母对孩子来说便非常重要,因为父母正扮演着一个“救世者”的角色,孩子遇着什么困难,最终必定是向父母求救,依赖父母的帮助去解决问题。所以,父母不能一味地让孩子陷于挫败之中,稍微的帮助也许就能使他重新站起来。

(2)父母从旁协助

协助孩子解决困难也应有技巧,当孩子正埋头苦干,亦做不出好的效果时,你便林从旁为孩子打气,给予她信心再作尝试。如果孩子老是做不好某件事,父母应该发现原因,并稍稍帮助一下,但是帮助的限度应小些。因为如果父母的帮忙使事情一步到位了,那孩子可能感到是父母完成了工作而不是自己。

□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

1食欲不振

为孩子有食欲时,父母或许会很高兴,可是食欲不振时就很紧张反而会使问题恶化。

应该认识到,孩子食欲不振是伴随成长期的正常现象。不过尽管如此,做父母的也不能坐视不管,应该留意以下的问题。

应该避免动不动就说“怎么都吃”、“这样会长不大喔”、“不吃就算了”、“要乖乖地吃”等话。

有些孩子特别敏感,他们会对父母不经意间的话过分注意而导致情绪不好。学会尊重孩子,是父母应调整的心态。

2不愿自己吃时

两三岁的孩子是什么事都想自己动手的。

若能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他就会越做越好,并且养成独立心。如果只是一味斥责“真差劲”、“乱七八糟”,就会使好不容易萌芽的兴趣瞬间凋萎。因此,如果一开始就剥夺他自己动手的机会是很可惜的。

(1)利用空腹时

当孩子肚子还不饿就早早叫他上餐桌,当然会吃得不好,所以趁孩子饿得不得了时再叫他来吃饭吧!

当孩子饿时,甚至会用手抓着就把食物送进口里。所以要在他饿的时候开饭,平时要多让他活动,他消耗体力多了,饿得就会快一些。

(2)从爱吃的食物开始

想吃的意欲是从看见喜欢吃的食物开始的,因此一开始就应端出孩子爱吃的菜来。

(3)食物好恶

幼儿通常对食物会出现好恶的倾向。

这是因为味觉发达,且对食物的知识更见丰富所致。会用语汇正确地表示“我喜欢吃”、“想吃这个”等,也很清楚食物的名称,会明白地提出要求。

这是成长过程中过渡期的问题,所以请勿担心。

很多家庭专门给孩子准备一份食物以防他得不到足够营养。其实这种做法是多余的,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很优越,产生特权意识。

但在调理时要多下工夫,让孩子产生好感。首先,新的食物不要一次全摆上桌,一次只需准备一样,和孩子所熟悉、喜欢的食物摆在一块,观察他的表情。

如果孩子表示出喜爱之情,以后就可以多做,如果孩子兴趣不大,家长就要多想办法引导他吃。比如改变菜的形态,把菜切成各种形状,使孩子可以一边玩一边吃。此外,他所偏爱的食物可以尽量做给他吃,不必太过警戒,过了一段时间后他自然就会腻了。

另外,孩子不爱吃的食物也应少量地和其他食物混合,让他一并吃下去。因此幼儿的菜单以少量、多种类为宜。

孩子若明显地喜欢某种色彩、形状是很好的,通常最受欢迎的颜色是红、黄色系,形状则是喜欢圆滚滚的。此外,也喜欢咬起来清脆的食物,有些不好咀嚼的食物,孩子会生吞下去,对消化不好。所以要尽量想办法做好这些食物。

气味过重的东西孩子多半不喜欢。

3睡眠时间

幼儿是没有标准睡眠时间的,包括午觉在内一二岁儿童的总睡眠时间约为11小时至12小时半,但通常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二岁左右的睡眠时间也有许多变化,因此,父母不必太担心。

(1)注意健康状态

稳定的睡眠状态是孩子身心健康的标志。生病、情绪不稳定,当然睡眠也会产生紊乱。这时,不仅是时间,睡眠的内容也应多注意。如果能在短时间内熟睡,就不必特别提心了。身心状态不佳时则会一直赖床,长时间辗转反侧而无法熟睡。

(2)规律的生活

比较规律的作息时间是孩子健康的保证。饮食、排泄、游玩、运动、外出等生活时间紊乱,生活不规律的话,自然地睡眠时间也会变得不定。

(3)配合生活的规律

孩子随着成长生活规律也会起变化。与生活一成不变的大人比起来,似乎是每两三个月就改变一次。再没有比这时期孩子的成长更显著的了。

随之而来的,睡眠时间也会出现许多变化,这一点决不可忽视。即使反复不定,只要全体的时间没什么太大变化的话,就不必神经质地过于担心。

常晚归的父亲想看看孩子而惊醒了他,或是孩子因为听到父亲的声音而惊醒。注意,当孩子睡着时,不要叫醒他。

4陪睡

孩子由于心理上比较无助,常在黑夜中感到不安和恐惧,或者做恶梦的经验使他不能入睡,这时他会要求陪睡。而一有人陪睡的话,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尤其是从婴儿时代就独睡的孩子,只要心安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如果孩子有人长期陪睡,会助长他的胆小和依赖性,致使以后很难改变。但若因希望有人陪睡,总是每晚引起麻烦的话,就会使很重要的就寝前时刻发生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