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蒙台梭利与中国孩子的教育
5846000000037

第37章 纪律教育(1)

□通过给予自由获取纪律

人们认为,孩子讲纪律必须到一定年龄,过了各行其是的年龄,而且要经过艰难的训练。当然,我们的教育体系里的纪律概念与一般所说的纪律完全不同的。如果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那么纪律就必须是积极主动的。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人像哑巴似的一声不吭,或像瘫痪病人似的一动不动时才是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一个守纪律之人指一个人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这种积极的纪律概念,当然不易理解,也很难养成这种纪律。但是肯定地说,这种纪律中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

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守纪律的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项技能。因为孩子现在是在学习活动,而不是学习静坐;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生活作准备,是为了通过养成习惯和实践获得在社会或集体生活中轻松而正确地完成一些简单动作的能力。这里,孩子们所习惯的纪律,不仅仅限于学校环境,而且也包括社会。

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愉快,孩子需要自由。但是,自由的限度应控制在维护大局利益范围内,而不失良好的家教。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扰乱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该予以制止。至于其他的一切——即有益于儿童身心的各种表现——无论什么行为,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不仅要允许,还必须进行观察。因此,教师自己在经过科学训练之后,不仅要具备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还要具备观察自然现象的愿望。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更多的应该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不是主动施加影响的观察者。而且,她的被动性包含着她强烈的好奇心,包含着对她希望观察到的现象的绝对尊重。教师必须理解和时时感觉到自己观察者的角色。

在传统教育理论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大多不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而总是随便打击学生。当她到“儿童之家”的头几天,无法维持教室的秩序和安静时,她左顾右盼不知所措;仿佛在请求大家原谅,又仿佛在请求在场人证明这不是她的过错。我们虽反复对她说,开始没有秩序是必然的,可是她一点儿不理解。最后,当我们告诉她除了看着孩子们外,什么也不必做时,她问自己是否应该辞职?因为照此做法,她以为自己已不再是一个教师了。

但是,当她开始发现她的职责是辨别哪些行为应该制止、哪些行为应该观察时,这位从旧学校来的教师便感到自己非常空虚,并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这项新任务。事实上,在这方面没有经过训练的她,很长时间感到羞愧和无能为力;然而,如果在实验心理学方面她的科学文化和实践经验宽广些,那么她就能很快地发现生命的奇迹,并对之深感兴趣。

《我的百万富翁叔叔》描述了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旧学校维护纪律的方法的生动事例。这位“叔叔”小时候很调皮,处处捣乱,简直闹翻了天。后来,他被送进了学校,生活得极端痛苦。人们都叫他福福。在这里,援引一段福福第一次动心向善的经历:“有一天,福福来到漂亮的小福费塔身边,当他发现小福费塔非常饥饿,还没有吃午饭时,他的良心第一次受到了震动。

“他看了看周围,又看看福费塔,站起身来,拿出自己的午饭篮子,一句话也没有说,放到了福费塔的裙兜里。

“然后,他从她那儿跑开了。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低下头,流出了眼泪。

“我的叔叔真的不知道如何解释自己为什么会流下眼泪。

“他第一次看见了一双满含着悲伤和泪水的善良的眼睛。他忐忑不安,羞愧难当,实在没脸在一个饥饿无食的人面吃东西。”

“他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使她接受自己的小篮子,更不知道找什么借口来解释送给她吃的东西。他只好让自己幼小的心灵忍受着这第一次剧烈的冲动。”

“慌乱得不知所措的福费塔快步向他跑去。她极温柔地移开他那掩着脸面的胳膊。”

“‘别哭,福福’!她温柔地、几乎像是在恳求地说,好像是在对她可爱的布娃娃说话。她像母亲般亲切,举止文雅而庄重。”

“然后,小女孩吻了他一下。叔叔由于内心的激动顺从了,双臂搂住她的脖子,默默地,抽泣着,回吻了她一下。然后,吸了一口气,擦去脸上那激动的泪痕,咧开嘴笑了。”

“刺耳的呼叫声从院子的另一端传来。”

“喂,喂,你们俩在那儿干什么呢,快点,两个都进去!”

“那是他们的监护人——教师。她用像对待两个打架的孩子一样的鲁莽行动,压倒了一个判逆者内心出现的第一次自发冲动。”

“是大家回校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必须服从校规。”

教师们通常的所作所为就像上面描述的那样。他们不观察也不分辨他们所压制的儿童活动的本质,他们几乎是在不自觉地要求孩子们保持不动。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把她的小伙伴们召集在她周围,她则站在中间一边比划一边说着什么。这时老师发现了,马上跑了过去,抓着她的胳膊,告诫她要安静。但是我在观察这个孩子时发现,她是在扮演其他孩子的老师或妈妈,教他们做祷告,向圣灵祈祷,画十字,看上去她俨然一个指导者。另外一个小男孩,他经常乱说乱动,被认为是不安分的、反常的孩子。一天,他专心致志地搬桌子玩,因为弄得响声太大,立刻被老师发觉而被罚站,不许他出声。这是可以变得协调的并向有益的方向发展的举止在这个孩子身上的初步表现。通过这种举止孩子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因此这是本应得到尊重的行动。事实上,打那以后,这个孩子不管移动什么小东西,或在桌子上摆什么东西,都像其他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安安静静的去做。

孩子做事多是出于兴趣。当孩子模仿教师收书时,正是对这种行为感兴趣,但教师在成人的判断下总表现出反感情绪,他们首先想到的却是要孩子回到他的位置上去,对孩子说:“别动!回你的座位。”然而孩子正是通过这种行动表现出做好事的愿望,正是在这一时刻,例如让孩子练习“东西用后归还原处”,能使孩子大受裨益。

一天,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的中间有个水盆,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学校里有个刚两岁半的男孩。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满了好奇心。我饶有兴趣地在远处观察着他。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力气,挤不进去。于是他仍站着看着周围。在他那张小脸上流露出来的思想是非常有意思的,当时要是有个照相机把他拍下来就好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这个椅子。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了希望的神情。正在这时,老师走去蛮横地(她可能会说是轻轻地)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尽管孩子完成任务,但却失去了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习新知的快乐。看到那些玩具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而通过他自己努力使用智慧才能发展其内在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教师阻碍了这个孩子的自我教育,而且没有给孩子任何有益的补偿。这个小家伙在感到自己快要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被一双铁钳一样的手举了起来。原来他脸上那种使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种呆滞表情。

当教师们观察得疲倦时,便听任孩子们为所欲为。我看见有的孩子把脚搁在课桌上,或者用手指掏鼻孔,却没有被及时纠正;我又看见一些孩子推他们的伙伴,脸上现出要打架的神气,教师也丝毫没有注意。于是我不得不进行干预,严肃地指出这些行为必须加以制止,应逐步减少那些不该做的事情,使孩子们分清好和坏。

纪律能维持多久,这与方法有关,教师必须对此颇费口水,并且要有耐心坚持到底。为了建立积极的纪律,孩子们首先应具备分清好坏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然而旧的纪律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所有这些要求都是因为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所有的孩子在一个房间里忙忙碌碌地进行有益的、运用智力的、自觉的活动,而没有粗野的举动。这样的房间才是一个真正具有良好纪律的教室。

当已经建立了个人的纪律,若能安排孩子各就各位,同时设法使他们懂得这样安排会使他们看上去更好,懂得教室秩序井然是一件好事,懂得这样的布置是好的,令人赏心悦目的;于是他们就安安静静一声不吭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这将是一种练习上课的结果,而不是强迫的结果。要使他们懂得这一切不能通过强制练习,要让他们理解遵守集体秩序的原则——这点非常重要。

我们所说的儿童自由,并不是指他们在观察植物、昆虫等这些东西时所用的那种简单的自由。

我们必须采取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方法去帮助儿童赢得自由。换句话说,对儿童的训练应帮助儿童把限制他活动的社会束缚尽量地减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