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蒙台梭利与中国孩子的教育
5846000000039

第39章 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儿童教育

进入21世纪的钟声早已敲响,蒙氏教育理论也深入人心,为各国的教育界为认同,但面对新世纪的儿童及其斩新的生活环境;父母以身作责,择善而行,同时跟教师结成教育同盟,运用批评继承的眼光对待中西两方教育法,培养儿童的道德、智力、体育、劳动四方面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了解儿童、解放儿童

人们通常总觉得婴儿还没有意识的行为,他们由于没有思想所以不可能有精神活动。事实上,人们忽略了儿童微妙的精神生活。

儿童由于大多数时候要处于陌生环境中,而且有求于大人,因此无助感很强,他们的无助导致了他们按照大人的意愿去行事。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儿童每个不寻常的反应都给我们提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每次发脾气都是某种根深蒂固的冲突的外在表现,这种冲突并不能简单地解释成是对怀有敌意的环境的一种防御机制,而应该理解为一种更高尚的品质寻求自我展示的表现。发脾气就如同一场暴风雨,它阻止了儿童的心灵从隐蔽处显露出来。

儿童在成人世界的强大权威下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就在这些外在表现底下,隐藏着一个尚未被认识的儿童,他必须获得自由。教育家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这个尚未被认识的儿童,并为他扫除所有的障碍物,使之获得解放。

□现代社会对儿童的影响

生活物质丰富,环境设施现代化,并不能消除儿童在成长中所遇到的烦恼。尽管现代儿童能享有优裕的物质,但是他们仍然要经历相同于旧时代儿童的成长的烦恼。

现在早熟的儿童,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渲染下,已使幼嫩的心灵泛起涟漪,甚至血脉奔张,情不自禁,挺而走险,于是吸毒、服食软性毒品、店铺盗窃、校园内欺压同学、性骚扰、强奸、卖淫等青年犯罪问题,时刻潜伏在儿童成长之路的周围,儿童因而危机四伏,若惹上上述任何一种麻烦,则会陷入苦海无边,烦恼不已。

现代儿童的压力和焦虑的另一方面来自每日生活的家庭。在工商业现代化过程中,传统伦理道德受到非理性的冲击和否定,优秀的伦理传统受到诋毁而渐被淡忘,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遗风,被无情地侵蚀,家庭暴力频生,虐待或疏于照顾儿童,以至令人齿冷的乱伦风化案,祸源竟是儿童身边的亲人!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儿童成为学业功课的奴隶,所受教育形成或了儿童的很大压力。在一般学校里,干劲冲天而富有使命感的教师不多,在烦琐校务的枷锁下,教师对儿童的种种内外困扰和烦恼,也有心无力,无暇兼顾。小小少年也有很多烦恼,但是,现代社会一些家庭家人关系也变得疏远,父母只顾挣钱不管孩子,于是,儿童很容易变坏。

家长不要低估现代儿童的潜在烦恼,要正本清源,先要择善而行,坚持做人原则,善待子女。另一方面,与教师合作,深入了解儿童各方面的烦恼,才能对症下药。

所谓有择善而行,就是好像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首相马卓安都异口同声鼓吹“回到基本”——回复传统基本道德原则一样,教育儿童要有礼貌、有节制,父母自己遵纪守法,清白做人,以高尚人格给孩子最好的影响。此外,最重要的还是儿童有烦恼时,父母常伴在儿童身边,共谋对策,那么儿童即使再烦恼,也不觉得生无可恋。

□新世纪儿童的教育与培养

21世纪已经走到了第二春,这个世纪的孩子已经到了与我们幼年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为了将来应做好什么准备,父母们考虑过吗?

展望将来,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人们以毕生精力也不能学尽所需知识,故“终生教育”(一生不停地学习)是未来大势所趋。

俗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金银、财宝、汽车和洋楼等物质享受的遗产,似乎可保障子孙一世无忧。诚然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物质条件是不可忽略的,可是,现今物欲横流,种种引诱花样百出,若不能坚守做人原则而被诱惑堕落,虽亿万富豪也会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身败名裂,这种事件在历史书上也屡见不鲜。因此,传统智者强调遗下良田万顷给子孙,不如教子孙熟读圣贤书,做清白人,这是有深远道理的。

日本音乐教育者钤木镇一强调,培养孩子具备以下能力和态度,可以帮助他们积极地面向21世纪:

1优良的自学能力:帮助孩子养成旺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孩子毕生追求真理,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科技社会。

2善用余暇的能力:让孩子多学习音乐、绘画、运动等文艺活动。

3有效的沟通能力:首先要掌握运用母语的能力,此外还要适当地让孩子自幼学一种国际语言如英语。

4平等待人的态度:让幼儿接触残废儿童和老人,让孩子为残废儿童和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这样可帮助孩子了解不同处境的人。还有,经常让孩子接触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人,让他们尊重别人的文化和种族。

5欣赏传统文化的能力:通过趣味性活动,培养孩子认识、欣赏和认同自己的传统文化。

在世界不断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民族文化遭受到了外来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是文化是一种与传统和地理有密切关系的东西。

总括而言,要回答21世纪的孩子靠什么生存和生活这一个问题,并不容易。简而言之,一技之长是必须具有的,其次便是表达能力、强烈的求知动机、善用余暇的能力,还应不存偏见地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优良的文化传统。

□教育子女必须从父母做起

要儿童品行端正,循规蹈矩,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澄清本身的道德价值观念。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形成资讯爆省的局面,似是而非的思想,在“言论自由”理论荫庇下流行起来,许多不负责任的言论,为求哗众取宠,引人注目,不惜言行乖张,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使社会道德混乱,部分传统道德竟受唾弃,但新道德意识和标准却未确立,导致成人社会也是非混淆,善恶难分,何况入世未深的青少年。父母应先审视自己的言行和内心世界,是否足以作为子女的表率。

父母千万不可为了自己一时的享乐而把不良的活动带进家门,或者总是大骂出口,大打出手,一定要以身作责。抚育子女,为社会提供优良人才是父母的责任。

父母心境若憧憬高尚道德,自然会凭良心办事,他们周围环境的事物,自然是悦目美妙的,起码因心境平和而不会迁怒虐儿,不会置子女生死不顾而径自娱乐。何谓“言传身教”?父母言行的一点一滴都会对子母造成影响,父母一定要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把父母的美德传给子女,这是社会付予的责任。

□树立父母和教师的新形象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父母、教师的形象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严父慈母的形象,在一些孩子心目中幻化为:玩具的“供应商”;照顾起居的“保姆”;伸手要钱的“银行出纳员”;犯了事需要“保驾”的“辩护律师”;万一不能文过饰非,便成为孩子的“代罪羔羊”,成为众矢之的。

父母的责任是养育子女,不仅要供养,还要教育。那些认为自己提供了物质就没事了的父母,是无知和不负责任的。教育家高野清纯主张,无论物质怎样丰富,父母仍有“教”和“养”的形象和功能,不可偏废。新的父母的形象,除了传统慈爱庄重、彬彬有礼的形象仍须保持外,应添加民主作风,尊重儿童的个性,允许儿童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自主和自律,决不是无原则地纵故息。由于影视中的商业运作,教师的形象俨然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教师的负面形象——“轻佻浮躁”、“刚愎自用”、“迂腐闭塞”、“好色贪财”、冷却了部分家长和学生对教师原有的温情和敬意。

然而,父母和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业成绩改进的“最佳拍档”。父母和教师的合作无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师方面,也应重建正面的公共形象,以赢得家长和学生的信心和尊敬。

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包青天”剧中的人物包拯和展昭,他们都有一些高效能教师的共通点:精于专业“精明、能干”、公平、尽责、公正严明、温和、热诚、侠骨柔情、务实、不挑剔、大方得体。我们应重建教师的新形象,为了社会和国家的明天,分清真伪

□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父母是孩子道德指导的老师。作为父母,有没有一套道德标准去作为教育子女的指南呢?

由教育工作者协商的道德标准,最近在教育界已尝试间接地建立起来了。

上述普效性核心价值分为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

个人方面:推崇友爱,鼓励创新,尊重人性尊严、独特个性和自由,欣赏美感,赞赏诚实和勇敢,追求真理。

社会方面:歌颂仁爱、良善,尊重共同利益,热爱公平,主张互相帮助,矢志改进人类社会。

辅助价值也分为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个人方面主张修身、自省、自律,遇事自决,态度开朗;社会方面则凡事坚守全法程序,办事民主,强调理性,待人容忍,人权和责任并重,允许机会均等,尊重共同意志,承认社会多元性,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

正确的价值观应从小培养,长大后教之便可能事倍功半。

培养幼小子女的价值观,简单、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以身作则。原来父母以身作则,对幼儿而言,是提供了社会参考模式和榜样,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影响之深,怎可不真言谨行?

□体罚是消极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式,“棍棒教育”及为普遍,所谓“棒下出孝子”,是传统教育方法的生动写照。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认为,“不打不成器”,仿佛毒打对孩子有很大裨益似的。更有甚者,主张“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将教育几乎等同于鞭笞折磨禽兽,以供人类驱使似的。

现代社会普遍认为打(体罚)孩子若失分寸,过了火,便形成虐待儿童的暴行、劣行了,因而立法禁止在肉体及心灵方面虐待儿童,法律制裁任何成人对儿童造成任何一定程度的身心伤害。主要的理由是责打儿童,一方面会失手造成伤害,另一方面,对儿童的心理和人格成长都会造成挫折和损伤,影响他(她)们健康成长。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屡教不改只有打骂。可是他们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不听自己的。

惩罚孩子,只是消极的处理违规行为的办法,动辄责打,是迁怒和发泄成人情绪的下下策。“打在儿身,痛在母心”,即使责打孩子,父母也心痛和承受同样的精神痛楚。若在这种原则下,再讲惩罚的分寸、方式、力度问题,然后理智地选择较人道的方法去处理,这种东方教育传统中恩威并重的手法,是否全盘否定,是否连这一点也彻底取消,是值得大家深思熟虑的。

原则上,家长不能打孩子,教师更不能惩罚孩子,通过适当的方法实现教育的目的,是父母和教师的天职。然而,教育家A·马尔库沙建议,若孩子肆意破坏,对无辜生物下毒手时,家长不宜等闲视之,应理性审视犯错程度,征循专家意见后,在不造成身心伤害的原则下,给他(她)们吃点苦头,让他(她)们了解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家长、教师、社会训练应该通力合作

家长抱怨子女心散好玩,不思进取;

老师埋怨学生无心向学,不尊师重道;

社会工作者则慨叹学生问题五花八门,疲于奔命;

心理治疗医生也门庭若市,应接不暇;

教育家高唱试行崭新理论如何改革教育;

政治家畅谈试行崇高政治理想如何改造环境;

而饱受成长问题困扰的青少年,万一行差踏错,则顺应舆论的取向,将一切责任诿过于外在环境;

一个社会的错消解了现实的责任,使组成社会的各个群体成功地相互推卸责任。可惜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受害的仍是天真无邪的无辜儿童。

由于社会有错,通力合作是必要的:

首先是家长、教师、社工组成大联盟,有形的组织要算是家长教师委员会了,有机会的话,家长应热心参与。而无形的联系也需重视,家长方面最好能争取接触或参与校政的机会,在尊师重道的原则下,委婉(曲折)地提出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细致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士气高昂时发挥其教育功能,学生得益最大。人们常说,有修养的人对端茶倒水的佣人也会彬彬有礼,而教师是孩子培养的“功臣”之一,故家长对教师常存敬重感激之心,抱合作的态度去处理子女品德和学业的问题,是合情合理和有利的上策。不要片面听孩子的话,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盲目投诉会误伤无辜,娇纵子女,使其更胡作非为。

促成家长、教师和儿童专家的结盟是当下的明智选择。结合教师和儿童专家的专业意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照应子女成长的需求,适时地给予援助和鼓励,效果更胜于孤军苦战。此外,家长设法与教师和儿童专家磋商建立共识,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下,合力将儿童培育成材。

□正确运用西方教育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界也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教育方法和研究成果,心理学、社会学等成为家庭关注的对象。

在人们简单的二元价值观的指导下,东方的严加管教被西方的宽范自由家教所代替。然而,没有深明西方教育底蕴的素养,家长是不容易灵活发挥家教民主自由化的优点。自由民主有时成为摆脱管束教养的挡箭牌,自由有时成为纵欲的借口,过分信任有时变成失控的先兆。不少家长慨叹儿童渐渐成长后“完全失控”,以反权威、反束缚为时尚,总不肯听信忠告……

全球化日益严重,但是民族的东西是否也要为西方的东西全部代替,这样的问题正是教育界应该好好思考的。时下流行的心理分析、心理辅导多是西方学术背景下形成的,诚然不否认辅导理论与成果有科学根据,确可造福人群,但涉及民族文化心理问题,纯西化理论是否便是现代化?传统管教文化精神是否一文不值?传统伦理道德的规范,是否在西方人权,妇权哲学的批判下,一无是处?

任何事物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适宜性有时是判定事物真理性的一条标准。针对中华民族的人口特征及心理特征,如何对待传统教育方法?批判地继承了,发展传统、吸收先进,这是英明的、自知之明的。

日本人的谦让恭敬,韩国人的尊崇节俭,都是以“礼失求诸野”(中原传统礼节遗失,可从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邻国习俗中求得)。反观经济发达的欧美家庭教育衰微,青少年犯罪问题严重,人身安全极受威胁。追源溯流,其原因众多,关键因素是德育受忽略,在采取家庭管教及进行德育时,是否全盘西化是争论的焦点。

德育正是传统教育的重点,一个人的品德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家长当然不宜盲目排除西方,也不宜盲目接受西化,最好是对传统教育方式重新估价,去芜存菁,再将适合本土文化的西方管教方式,谨慎地从实践中验证,将东西文化精华融汇贯通,择优选用,灵活运作,则对子女的管教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