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礼仪篇
5854800000006

第6章 谈吐礼仪(1)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建立友谊的桥梁。语言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庞大最广博的艺术。

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在语言上却有美丑之分、文野之别。谈吐礼仪的目的是通过传递尊重、友善、平等的信息,给人以美的感受。礼仪语言与一般语言的不同在于它不能使用侵犯他人的攻击性语言,而是通过文明、礼貌的语言建立起情感沟通的纽带。在使用轻松、诙谐、明快、幽默、委婉、庄严、赞美的语言所营造的自然、愉快、兴奋、亲切、可敬和舒畅的氛围中培植和增进友谊。

一、语言美

鲁迅说:"语言有三美:意美的感心,一也;音美的感官,二也;形美的感目,三也。"对于形美(体态语言)的要求在举止礼仪中基本体现,这里着重介绍音美和意美。

1声音美

声音在语言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语言情感的语音表现主要集中在有声语言上,以声传意,以声传情。"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丹纳《艺术哲学》)这里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语言形式。

谈吐礼仪要求人们在讲话时要用有魅力的声音,给人以美的享受。

要使自己说话的声音充满魅力,起码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在乎自己说话的声音。第二,每天不断地练习自己说话的声音,而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

(1)音量大小适中

讲话时声音不宜过高,音量大到让人听清即可。明朗、低沉、愉快的语调最吸引人,放低声音比提高嗓门声嘶力竭地喊听起来让人感到舒适。所以语调偏高、音尖的人应该设法练习变为低调。当然这要把握适度,声音太低太轻也不宜让人听清楚,那也不好。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担任保守党领袖时,她的公共关系顾问里斯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后,建议她改掉嗓音尖的习惯,保持稳重的拖腔和适中的音调,从容沉着,不亢不卑,温文尔雅。撒切尔夫人听取了里斯的建议,彻底改掉了尖噪音的习惯,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独具魅力的世界杰出女性的完美形象。

(2)语调柔和

在社交场合中,一般以柔言谈吐为宜,尽可能使声音听起来柔和,避免粗厉尖硬的讲话,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声、以势压人。理直气和更能诚服于人。

语言美是心灵美的语言表现。"有善心,才有善言",因此要掌握柔言谈吐,首先应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性格锤炼。

(3)以讲话速度快慢适中

讲话时,要依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调整快慢,讲话速度最好不要过快(特别是有分量的谈话内容),应尽可能娓娓道来,给他人留下稳健的印象,也给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

(4)抑扬顿挫

讲话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以增强讲话效果。应避免平铺直叙、过于呆板的音调,这种音调让人听着乏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任何一次讲话,都要注意速度的变化,音调的高低,抑扬顿挫。就像一首交响乐,搭配得当才能和谐动人。

(5)吐字清晰,声音清亮圆润,段落分明。

讲话时应吐字清晰、段落分明,避免含糊其词、咬字不清和咬舌的习惯。宁可把讲话的速度放慢,也要把话说清楚。

(6)要使自己的声音美,不仅要嗓音动听甜美,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发音,使自己的语言保持抑扬顿挫的声调,快慢适中的速度,自然地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青少年学生应该在学生时期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训练自己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有口吃、谈吐不清晰习惯的人,要下决心纠正此缺点,较好的方法是练习大声地朗读。只要坚持不懈的、科学的勤学苦练,一定会提高自己的谈话水平。

2淡吐文雅

谈话文明礼貌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对方和自我谦让。

(1)态度诚恳亲切。谈话中要给对方一个认真、和蔼、诚恳的感觉。因为说话时的态度是决定谈话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谈话时交谈双方都互相观察注意着对方的表情、神态,反应极为敏感,稍有不慎就会使谈话不欢而散或陷入僵局。

当别人遇到不幸时你去看望安慰,你的表情一定要同情、专注;别人有了成绩你去祝贺,你的表情就要真诚、热情、愉快。如果你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就是失礼,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2)措词要谦逊文雅

措词的谦逊文雅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他人大多用敬语、敬辞,对自己则应用谦语谦辞,即外敬内谦。敬语与谦语是相对的。因为一个会尊重他人的人必然是自谦的,反之一个狂妄自大的人也决不会尊重别人。

敬语又称"敬辞",是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

常用的敬语有"请"、"您"、"阁下"、"尊夫人"、"贵方"等等。敬语尤其多用在称呼对方的亲属,和别人谈话或给人写信,在敬称对方亲属时常使用"令"、"尊"、"贤"三字。如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称对方母亲为"令堂",称对方的兄弟姐妹为"令兄"、"令弟"、"令妹",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等。"尊"用于称其祖父为"尊祖",称其父亲为"尊父"、"尊大人"。"贤"字则只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兄"、"贤弟"、"贤妹",称其对方的配偶时,有时也用"尊"、"贤",如称其妻为"尊夫人"、"贤内助"。

此外还有一些敬语也比较常见,如称对方的学生为"高足",在日常交往、办事中也有一些使用较多的敬语,如初次见面称"久仰"、许久不见称"久违",向人祝贺道"恭喜",请人受礼叫"笑纳",归还东西叫"奉还",托人办事称"拜托",赞人见解称"高见",求人帮助称"劳驾",看望别人称"拜访",等候客人称"恭候",请人指点称"赐教",宾客来到称"光临",未及欢迎说"失迎",中途先退称"失陪",不劳远送叫"留步"等等。同时注意多使用"请"字敬语。如"请笑纳"、"请指教"、"请您稍候"、"请帮我一下"、"请多关照"、"请留步"等等。这些话中的"请"字不是多余的,多含有谦虚、尊重对方的意思,或使语气委婉。尤其是用在指令性的句子中会分外显得有礼貌,不生硬,有很好的语气调节作用。

敬语是表示恭敬和敬仰的词语,在使用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①适用场合

敬语主要用于四种场合:正规的社交场合;会议、谈判等公务场合;和师长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交谈;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

②根据不同对象使用不同敬语

敬浯的使用要有针对性,要先看对象,然后选用恰当的敬语。比如你想问一位中国长者的年龄就可以说:"您老高寿?""请问您老多大年纪了?"对平辈或年龄不太大的人则不适合如此发问,而应说:"请问你多大年龄?"听到这类问话中国人都会高兴地回答你,因为这类问话很有礼貌。但是你如果直接去问一个外国人的年龄,他会很不愉快,认为这不礼貌,是对他的不尊重。如果需要问外宾年龄时,你应面带微笑,客客气气地说:"××先生,我可以问一问您的年龄吗?"如果外宾高兴,他会马上回答。反之,他会回避这个问题,这时你就不要再追问。对外国女土,问年龄更要谨慎。

不宜用某些生僻的敬语、谦辞,以免人家听不明白;更不能用自己还弄不清楚的敬语,以免引起误会或闹出笑话。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先生把"令尊"理解为对方的"儿子"。一次在社交场合与一位初识的先生交谈,问人家"家中有几位令尊?"对方很是疑惑,生气地说:"我没有令尊。"那位先生还表示同情地说:"真遗憾!不过您别伤心,我家有四位令尊,如果您愿意可以认领一位。""令尊"、"令郎"分不清而乱用,结果闹出笑话。

③尊重对方

只有由衷地真诚地对人尊重,才能在语气上表现出恭敬之情。也就是"要心有所存,才口有所言"。

其实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你敬人一尺,人才会敬你一丈。只有在一个相互尊重的环境里,人们才会更好地和睦相处。

谦语亦称"谦辞。"与敬语相对,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词语。使用谦语和使用敬语一样,两者都体现了说话者本身的文明修养。谦语的用途比敬语稍少一些,主要用于书面语言之中。谦辞和敬语的用法,过去有七字诀"家大、舍小、令外人。""家大、舍小"即指常用的自谦辞。"家"是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的谦辞。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大人"、"家尊",称母亲为"家母"或"家慈",还有"家奴"、"家兄"等。"舍"本来是房屋的意思。如"茅庵草舍"、"寒舍"、"茅舍",自谦称呼之词中,"舍"是在外人面前称比自己年龄小的平辈以下的家人用的谦辞。如"舍弟、舍妹、舍侄"等。但不能用"舍儿"、"舍女",只能称"小儿"、"小女"、"小婿"等。

(3)使用雅语和礼貌用语

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词语,和俗称相对。雅语常在一些正规的场合以及一些有长辈或女性在场的情况下,被用来代替那些比较随便甚至粗俗的话语。多使用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在待人接物中,如招待客人端茶时,你应该说:"请用茶。"如果还有点心招待;可以说:"请用一些茶点。"假如你比别人先结束用餐,你应该向其他人打招呼说:"请大家慢用。"

雅语的使用不是机械的、固定的。只要你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人们就会对你良好的个人修养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方宴席上雅语、客套话很多。女主人请你吃菜,当她问你:"让我再给您一点(X菜)好吗?"你可以说:"好的,谢谢你,这菜真好。"也可以说:"谢谢您,我不要了。这道菜是很好吃,不过,您一开始就给了我很多。"在西方,主人请你吃饭,遇有你不喜欢吃的东西,你可以说:"我不要,谢谢。"不要说你不喜欢那道菜。

在餐桌上如果你想用作料而作料又放在挨近别人处,不能站起来自己去取,要小声说一句:"请你把××作料传一下好吗?"

吃饭时,如果不慎把食物掉在桌布上,不要大声惊叫或作任何引起他人注意的动作,而应悄悄向主人(或身边人)表示歉意地说:"真对不起,我太不小心了!"

上厕所应看场合说雅语。中国人上厕所时习惯说:"上厕所"、"上茅房"、"方便一下"等等,在大街上还可直截了当地向人询问:"请问,哪有公共厕所?"但如果在一位陌生人家里做客,或有女士在场,就要文雅些,就必须这样说:"我可以使用一下盥洗室吗?"或"请问洗手间在什么地方?"

在美国,男厕所叫"男士室",女厕所叫"女士室"。在国外上厕所有很多说法,但却回避"厕所"二字,而是用"我想洗洗手"、"请稍候"、"请原谅我耽误您几分种"之类的话代替。话一出口,大家心照不宣,彼此毫不见怪。但太直意地说"上厕所"则被认为是不文雅,特别是在上层、知识界更介意。

使用雅语也要因人、因场合而有所区别,如在陌生人、长者、上级与朋友、熟悉人面前使用雅语时神态表情、声调就有所不同,应仔细体味、把握,让雅语发挥最佳效果。

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这七大礼貌用语人人都应重视,恰当地运用,会给人们的各种交往带来诸多方便。

早上,走进单位或学校大门,见到同学、老师、领导应面带微笑说声"您好!"或"早上好!"陌生人初次相识,说声:"您好,认识您很高兴。"彼此关系很快能融洽起来。国外一些文明国家的人们,即使互不相识,见面后也会彼此微笑致意,问声:"您好!"

在中国,人们见面时习惯问:"你吃饭了吗?"或者说:"你去哪儿?"以此表示问候致意。有的人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场所,甚至在厕所门口见面也问人家:"吃饭了没有?"使人颇难为情。这种问候习惯,中国人一般都能适应。而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不但不用这些话来问候别人,甚至认为这样说是不礼貌的。西方人认为,如果你问对方吃饭了没有,就意味着你想邀他去就餐或吃点东西。假若你听到对方回答"没吃"而又不发出邀请,对方就会认为你在耍弄他。如果你问他去什么地方,去干什么事情,他会认为你干涉他的私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也在提高,问候寒暄礼貌用语也越来越讲究。使用"您好"、"早安"、"晚安"、"身体好吗"、"一切顺利吗"等世界各国普遍通用的问候语的人越来越多。

请记住,同所有相识的人见面时均不应该省略以得体的方式致意问候。

青少年应该从年轻时就努力养成讲礼貌、使用雅语、礼貌用语的习惯,避免说粗话俗语,更不能张口骂人。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对形成文明、高尚的社会风气将大有益处,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体民族素质也会大有益处。

二、称呼礼仪

交际场合,人们见面彼此要打招呼,书信往来要有个开头称谓,这里都首先要碰到一个称呼问题。可以说称呼是沟通人际关系的第一座桥梁。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因民族习俗、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不同,称呼差别很大。但应当注意,称呼一定要合乎礼节习俗。

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热情、谦虚、合乎礼节的称呼他人,正是表达了对他人的人格、身份、地位的尊重和敬意。同时也是表现称呼人自己文化、礼仪修养的一种方式。

1我国的称呼习惯

过去我国为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使用比较普遍的称呼是"同志",无论何种职业、年龄、地位的人均可称呼为"同志"。"同志"一词,原本指"志同道合"之意。这种称呼,没有尊卑贵贱之分,除亲戚之外,都可以使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人际关系纷繁复杂。"同志"的称呼显得单调,"小姐"、"先生"、"女士"等国际通用称呼多起来。特别是在商界、企业界、社交场合这种称呼使用更多些,这更有利于提高交际效果。但政界仍多使用"同志"这一称呼。

我国还有一些常用习惯称谓:对与自己比较熟悉的同辈人称"老姓",如"老张"、"老王";比自己年长且德高望众者称"姓老",如:"李老"、"赵老";比自己年龄轻、身份低者称"小姓",如"小刘"、"小王"。

在知识界、教育界、艺术部门常称"老师"、"先生",对学校教职员工统称为老师。与一些职位特征比较明确的人交往时通常称其职称或"姓职称",如在医院称"李大夫"、"王医生"。对国家干部和有明确职衔的人通常的称呼是"姓职衔",如"李书记"、"张校长"、"王主任"、"叶教授","赵厂长(经理)"、"王警官(法官)"等等。

对于比较熟悉的同学、战友、同事、朋友的称呼则应以随便亲切为宜,一般可直呼其姓名或不加姓而呼其名。一般来讲,关系越密切,称呼越简单,越随便。

在生活中或非正式场合与某些非亲属但又比较熟悉的人士交往,若以亲属称谓称呼对方能给以亲近、敬重之感,缩短交往之间的心理距离。如王姨、李姐、王兄(哥)、老弟、张伯伯、赵叔叔等等,这种称呼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亲密。

礼仪具有差异性原则,讲究礼仪要因人因场合因习俗而异,越是正式庄重的场合、尊者长者面前、初次相见的人或陌生人面前越要讲究礼仪,很熟很亲密的人之间就不必太客套和过分讲究礼节,关键是把握一个适度。称呼很重要,但使用什么样的称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因人因场合而异,而且称呼的声音、表情都会影响交往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效果,有一条原则必须遵循,那就是称呼要体现尊重对方,合乎礼节风俗。在称呼问题上如果不犯忌,最保险的做法是:在称呼对方之前先询问一下。

需强调指出的是,在书信往来、日常交往(公务或社交)中,一定要认真谨慎地考虑对交往对象的得体称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