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同孩子处好关系的100妙招
5857000000033

第33章 应这样看待孩子的学习和成绩(1)

遵循孩子的大脑规律明确上学的新价值

在中国,似乎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应付各种考试。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学生特别会考?为什么西方人的孩子特别会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

中国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前总不忘嘱咐一句:“孩子,上学要听老师的话!”。当孩子放学回来之后又会问:“孩子,你今天在学校学到了什么?”而西方人在孩子上学时最喜欢问的是一句话是什么呢?他们的家长一般会问:“孩子,你今天到学校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孩子放学回来后又会问:“问题解决了没有?”就是这样两句不同的嘱咐和问候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中国家长希望孩子“听话——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好——考上重点大学——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而西方人家长却希望孩子“学习要有自己的计划——主动学习——直至自己解决问题。”

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势必影响老师的发挥。西方学校需要真正的专业老师就可以,只是随着学校层次的不断升高,要求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目的是为了能满足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家长的关注点,显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孩子到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求学、求知”;而西方人到学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显而易见:我们中国孩子到学校的学习目的没有西方人明确。其次我们中国孩子到学校的学习活动不如西方人主动:我们的孩子是在老师的讲授和提问下得到知识和学会思考;而西方人是“自己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找什么途径怎样解决”早已经自己胸有成竹。

因此依旧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在国际性的比赛中常常获奖,却没有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因为西方人懂得学以致用。我们国家的教育之所以造成“高分低能”、“读书无用论”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盲目“求学求知”,连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都没有明确,到头来落到个一肚子的“知识”却没有半点用处的地步。

虽然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彻底颠覆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过作为家长要做到两点:第一,你的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在哪个方面最有潜力?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长成怎样的人……这些问题做家长的首先要明确。只有做家长首先明确了,才不至于让孩子上学那么盲目。其次,要考虑教育孩子的方法。在这方面的建议是: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帮助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千万不要什么事情都由做家长的包办代替;给予适当的监督,帮助孩子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

名人谈教育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从善良事物中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

不要以分数高低论英雄

有的家长就像领导一样,每次考试都会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达到95分、98分以上,甚至要求达到满分,达到了指标就表扬、奖励,否则,就批评、训斥。可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孩子是否对学习感兴趣。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从而忽视了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做法的实质,是置孩子的主体性于不顾,把孩子当成知识的容器机械灌输。结果就是,孩子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情绪低落,自学能力弱,应变能力差,最终往往不可避免地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弱者。

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绩,这本身没错,可是不能片面追求。是否能真正提高学习成绩,关键还在于学生有没有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某次考试的好成绩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孩子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甚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家长不能只是单纯地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否达到多少分以上,而应该关注孩子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分数如果不是知识的证明而成了枷锁,是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求知的乐趣的。在学校里,考试是教学工作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习惯地通过书面方式,检查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程度如何,好像都表现在考试分数上。分数的高低,无论对学生、家长、教师及旁人都是最为直接,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学生,他们不得不接受“分数就是命根子”这一不能回避的现实。

按成绩评定人的做法,不断给学生带来分数竞争的压力,使不少学生陷于分数焦虑之中,也使不少学生和家长只关注考多少分,却忽视了查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智力的强弱,断定知识掌握的程度,最终划分优劣。这种做法似乎很正常,但实际上却是极为片面的。

不要凭成绩单方面评价孩子,而是要发现和发展孩子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真真正正掌握的知识与考试分数是绝不可以直接划上等号的。而且考试分数的高低,与平时的授课、试前的复习、身体状况、教师的评分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名人谈教育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

——贝弗里奇

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

成就来源于自信,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自我价值,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有价值的程度,或者说,是一个人喜欢自己的程度。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他就会喜欢自己,尊重自己,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产生努力上进的想法和动力。而当一个人缺乏自我价值感,他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无意义,会厌倦生活,会瞧不起自己,导致破罐子破摔不负责的行为。

虽然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由于爱的方式不同,给孩子心灵的影响也截然不同。父母正确的爱,是催人向上的无比强大的力量,而父母错误的爱可能导致孩子畏缩不前不思进取。因此,作为家长,必须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爱孩子。

1.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往往过分地溺爱,有求必应,尤其是怕孩子受伤害,不让孩子帮大人干家务活,更不让孩子参加有危险的游戏和活动。家长的这种做法,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他们很无能的感觉,感觉他们不如大人,从而使自我价值降低。

2.不因为孩子的“不好”而厌弃他。

当孩子长大了,家长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要求”。特别是孩子上学后,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又变成了有条件的爱。孩子的行为符合家长的心意或考试成绩好,家长欢天喜地,又买东西奖赏。若孩子的行为不符合家长的心意或考试成绩不好,家长轻则训斥一顿,重则连骂带打。这种做法使得孩子幼小心灵产生这样的观念,他只有做了让爸妈高兴的事,爸妈才爱他,他会感觉被父母支配,从面产生取悦父母的想法。当一个人产生了取悦别人以换取自己所需的东西这样的想法时,这是在他心中培养起了奴性。这是不可能培养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的。

3.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对孩子加强教育并不意味着跟孩子讲条件:你做不到我就讨厌你,不再爱你了。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是无条件的,你爱他的理由只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也就是说,不论孩子的行为是否令你满意,无论孩子考试成绩好坏,这都不影响你对他的爱。这样,孩子会感觉到自己被父母爱着,因而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别人爱的。他不用担心因自己的失败而承受父母的白眼,他会感到自己有一个大后方,这样孩子向人生挑战的勇气会大增。

名人谈教育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伏尔泰

分数可以成为孩子的隐私

这话要分两面来说,一方面,是出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需要,也是完善素质教育的方式。不看重分数不意味着提倡孩子交白卷,而是强调学习态度和能力。比如深圳的高级中学就从来不公布分数,考完后给每个学生一个成绩单,并且划一个曲线标明你在班里的位置。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名次,可不知道别人的,公开不公开是你自己的权利。如果你和父母关系很好,回家说:“老爸!我考了85分。”愿不愿意公开这个秘密是孩子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