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同孩子处好关系的100妙招
5857000000004

第4章 了解孩子,把握孩子的特点(1)

孩子渴求朋友,不当孤独的小蚂蚁

要从小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和外界交往的意识,在这之前,先要和孩子成为朋友。社交能力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存工具。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们具有善于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如果孩子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小朋友、老师相处融洽,那他就会觉得自己是被接受,被喜欢的,从而便会更快乐、开朗、自信。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温暖阳光的家会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孩子的心是完整的、坚强的、开放的,人际交往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而如果父母本身与人交往就有很多顾虑、做作、防御,夫妻间的相处也不和谐,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外界是不安全的,他们就会排斥父母的这种交往方式,也学不到人际交往的日常技能。

与外界的交往也是生存技巧之一,是需要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后天学习的。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父母应该观察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的表现,找出原因,还要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同伴不愿意与他交往,引导孩子主动解决问题。让孩子在和其他同学交往时,学会真诚、自省、求同存异、谅解和宽容。

单从愿望上说,很多家长都愿意和孩子交朋友。可同时,也有不少家长无奈地表示,孩子和自己有代沟,什么都不和自己说。那家长不妨想想,是不是有的时候嘴上说和孩子做朋友,实际执行起来却不自觉地带有家长的“威严”呢?是否习惯用命令的口气?当孩子遇到诸如情感问题、人际问题和家长诉说的时候,家长有没有不假思索地训斥、或者否定孩子?

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随意判断孩子。要想让孩子把你当朋友,你自己必须先来做孩子的朋友。当孩子向你絮絮叨叨地说些什么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地胡乱评论。认同他的观点,这是做朋友的基础,然后才能以朋友的方式提建议。

养育孩子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孩子小时,我们低头看他,如今儿子已经比我们高出一个头,我们需要仰头才能看清他的表情,难道不应该变换交流的方式吗?为了不至于落伍太狠,我专门读了《亲爱的安德烈》,寻找沟通的路径,放下做家长的所谓尊严来走进孩子的世界。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话题。我家儿子最近和我聊得比较多的就是他们班同学的恋爱,谁和谁初中就恋上了,谁又单恋哪个女生……我从不说这些孩子不对,只是笑眯眯地和他聊,有时顺带着来一句评论,参与出个小主意,儿子也乐于告诉我他们的小秘密,我很少要求他做什么或禁止他做什么。

名人谈教育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占85%。

——卡耐基

和孩子“平视”着一起成长

当我们不理解孩子的行为时,有没有想到用孩子的眼光看他们的世界呢。最近,看了这样一则故事颇受启发。一位台湾节目主持人发现女儿不爱逛商店,每次领她去,她总是哭闹着不愿进。这位父亲很不理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为什么孩子不爱来呢?

一天,他又领着女儿去逛街,商店里人很多,他们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碰巧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帮女儿系鞋带,就在那一瞬间,他发现眼前的景象是多么令人沮丧:矮小的孩子眼前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角的书包,时不时地磕碰着孩子的脸和弱小的身体。别说孩子了,自己都不想待下去了。可当他把孩子扛上肩头准备离去时,孩子突然不走了,原来她看见了玩具。

家长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自说自话,教育孩子,像个居高临下的救世主,其实根本没有了解孩子的内心,这样只能激起他内心的反感,如果我们蹲下身来和孩子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也许你更能亲近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留心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或让他困惑的问题。

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孩子的成长出现了“三大三小”现象,那就是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在生活中,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孩子嫌家长不理解,

2.不要总是挑孩子的缺点,也要检讨自己的不足。

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一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四过”: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分的保护,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中有不少人出现“三无”:无情、无能、无责任感。因此,作为家长要时刻记住与孩子平视,既不要对孩子有太高期望也不能放任不管,既要培养孩子成才更要教育孩子成人。

3.爱孩子并不意味着唠叨。

家长要力求做到动一点头脑,少一点说教,露一点微笑,多给一点空间。家长不要忽视表率作用,困难面前不惧怕,失败面前不气馁。现实中,力争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与孩子实现平等的交流,及时发现并帮助孩子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疑问。

说教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远离父母。哈利波特的风行也正说明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需要一个舒适的空间。前不久,英国女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5在欧美几个国家同时发行,不用说,这条消息让全世界的孩子们兴奋,奔走相告,使哈利波特再次风靡全球。作为魔幻系列的童话小说,魔法类的题材并不新颖,可是这本书却令全世界的孩子读得如痴如醉。这种现象令中国的大人们深思:我们太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指导”孩子了。

虽然家长更希望孩子能接触些中外名著,不过大多数名著写作年代离现在较远,与现代的生活差距很大,强行让孩子阅读,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大人们应该给他们推荐一些优秀的选本。其次,孩子们平时上课功课的压力够大的了,很少有时间读课外书,暑假则是孩子们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大好时光。读科普、体育和一些优秀的娱乐类杂志,对孩子了解社会也很有益处。

名人谈教育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

孩子渴求受到尊重

孩子对自己的人格也是有清晰的认识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沟通的前提就是尊重孩子。父母与孩子成功沟通的技巧有以下几点:

1.沟通的方式要因人而异。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沟通没有通用的模式,与一个孩子沟通的方式并不总是适合于另一个孩子。因此,父母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自己的沟通方式。比如,一位母亲的儿子个性内向,沉默寡言,一般的方法难以获得有效的沟通。于是,这位母亲根据儿子喜欢听音乐、写作和阅读的特点,经常与儿子一起到书店去,在那里听儿子向她讲述故事和书里的人物,以此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她还和儿子一起听音乐、做儿子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不断进行鼓励。她的儿子最终慢慢地活跃开朗了起来。

2.保持足够的耐心,再说教之前先听听孩子说什么。

孩子很难接受一个不理解他的大人的意见。与孩子沟通需要谈自己的意见,但更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倾听意味着避免打断孩子的话、集中精力于交流的过程。为了便于做到这一点,沟通最好在安静的地方进行,排除可能使人分心的干扰。如果你正忙于做晚饭或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要做到认真倾听是困难的。善于倾听的父母才有可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3.家长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孩子沟通。

有很多家长喜欢在吃饭的时候教育孩子努力学习之类的,或者在孩子玩性正浓时打断孩子,对其进行教育,结果不欢而散。沟通需要有恰当的机会,青少年不喜欢预约的谈话。你想谈,他们可能没有兴趣;只有他们想谈,沟通才有可能顺利进行。切忌不要总是试图在临时想起的、不固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4.要认同并且共同讨论两代人之间的差异。

不要勉强孩子认同大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该允许他们拥有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观念。以一件小事来说,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在晚上9点以前回家,而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则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晚一点回来。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这种差异,沟通就难免失败。父母应当与孩子一起商议和制定新的制度,从而帮助孩子发展有用的社会技能。

5.好的心态和情绪是和孩子平等沟通的条件。

家长不要试图以强硬的态度去改变孩子的行为和看法。对孩子言行的反应过于激烈往往导致争吵,使交谈无法继续。为了使交谈保持友好的气氛,父母绝对不要带着焦虑的情绪与孩子交谈;同时,为了体现尊重,避免引起反感,父母在提问题时,最好以商量的、平和的语气进行,如“你这样做是怎么想的?”“让我们谈谈好吗?”

要鼓励孩子对父母坦诚,同时也要对孩子报以坦诚的态度。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励和奖赏。如果孩子和父母谈话时受到批评,他会感到自己的坦率得到的不是奖励而是惩罚,这将伤害他继续与父母直接交流的积极性。

6.多讨论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强调你的看法。

要重视孩子跟你说的话,哪怕这在你看来不是大不了的事情。孩子们生活在不同于成人的另一个世界中。有些事情对父母来说并不重要,但对孩子们来说就不同了,那可能是意义重大的事。父母不必假装对孩子们的事情感兴趣,但是必须对他们感情和观点表示尊重。因此,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的事情是必要的。

名人谈教育

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

孩子渴求得到保护

孩子身心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太娇惯,但更不能粗暴对待。心理学家曾对孩子的“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孩子怕失面子,怕被人认为是愚蠢的孩子,怕在课堂上出丑等。对他们来说,自尊心遭打击,自我价值遭否定是可怕的事情。作为家长,对孩子这颗稚嫩的心应怎样保护?以下三个方面是家长应该注意的:

1.不要觉得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幼稚就敷衍了事。

其实,孩子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的。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孩子兴高采烈地向父母诉说什么,父母却一边哼哼哈哈一边想自己的心事或做其他事情,孩子会很快察觉到父母对自己没兴趣,他们会感到沮丧和生气。其实,听孩子谈话是件有趣而且必要的事情,从孩子的谈话中,家长可以知道孩子的想法,掌握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解孩子的需要。

2.父母不该只是孩子的供养者,还应该是孩子感情的寄托。

孩子在接触世界,认识社会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心理波动的时候。家长对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的抱怨和哭诉要重视,绝不可无所谓。在生活中,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委屈时,许多父母常常不给孩子提供宣泄的机会,不是嫌烦制止孩子的哭诉,就是淡于应付,对孩子缺乏耐心和尊重。再者就是急于说教,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

当父母察觉到孩子有委屈,或者听到孩子的抱怨时,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这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和他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哭诉也就是宣泄心中不快时,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会使孩子感受到亲情关怀的温暖,内心感觉到安全与舒畅,从而使心里的烦闷得到调整而变得愉快,然后,父母再来与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对错。

孩子受到挫折时,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肯定,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也应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为他们提供感情支持,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主动地对待挫折,在挫折和磨炼中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增强自信心。

3.要让孩子表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在此前提下再引导他们适应社会。

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阶段,只有在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下才会表现出真实的自我来。对于孩子来说,家长若能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心愿,时刻给孩子表现真实自我的机会,不仅能促使孩子个性的发展,而且还能使孩子获得各种经验,从而更好地让他们适应社会

妄加干涉孩子的行为是有害无益的。活泼、好动、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也许他们会把门开开关关,一下子钻到桌子下、一下子爬到桌子上……孩子的顽皮实在超乎大人的想像,许多家长往往会嫌孩子麻烦,怕孩子遇到危险,这时候,他们会在一旁说“危险哪!”“好脏哦。”“你们这样真不像话!”或是孩子想做什么事之前,家长就会跑到跟前说该怎么做……你也许没有意识到,这样就会使孩子正萌发的好奇心“夭折”。如果孩子不能有各式各样的经历,那么其情绪是很难正常发育的,如此下去,孩子会在情绪发育不良的情况下成长,长大成人后就会有性格异常等问题出现,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越小的孩子越是这样。

蒙台梭利有一个精彩论断:孩子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他们在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性行为。我们无法相信,一个整天要服从于成人指令或是不时遭到成人指责的孩子会构建出活泼开朗、宽容友善的人格特征。

名人谈教育

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席勒

孩子需要得到赏识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小树长大。要经过家长不断地修正。犯了错误,父母难免会责备孩子,但是责备的方法却有很多种,如果方法不当,很可能在无意中伤害孩子。如果父母善于找到孩子错误中隐藏的优点,然后赏识孩子,不仅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到错误,而且还会继续保持这个优点,从而养成良好的对待错误的习惯。

一味地指责孩子于事无补。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还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些时候,孩子错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大人的误导。例如孩子和老师顶嘴,可能是因为父母经常在他小时候说“等你上学了,让老师管教你!”之类的话,让孩子误认为老师和自己是对立的、是敌人,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孩子的思维有时是单纯却很难让大人理解的,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要调查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发现孩子在错误中显露出来的优点。如果孩子的错误是出于好意,首先应该赏识孩子的良好初衷,而不是抓住他的失误,如“我知道你很想帮助别人,这真让我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