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一场绝代风华
5865100000021

第21章 盛世长安史诗卷(3)

接下来,便是大臣们向唐玄宗敬上万岁酒的时辰。普通的老百姓此时正在准备承露丝囊。传说曾经有一位仙童手里拿着五彩丝囊在华山上接下柏树叶上的露水。有人好奇,问他这露水有什么用,他回答说是赤松先生要来明目的。刚刚回答完,仙童便消失不见,承露丝囊也因此而得名。千秋节的时候,百姓们在丝囊里装上香料或佩戴在腰间,或者互相赠送以传达情谊。这更为千秋节的日子增出许多人文色彩。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已经三十四岁的王昌龄于长安城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并被任命为校书郎。当时他参加完祝贺千秋节的庆典后,便有心而发做下两首手诗歌,一叙当年盛况:

殿前曲二首

其一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

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照池台。

其二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

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若是偶有微风,殿前御炉中的香烟也是能飘进后宫的。还在梳妆打扮的嫔妃们早早地开始躁动起来,前来催行的太监更是络绎不绝举。遇到了如此光景,哪个还敢怠慢?更何况,她们也都想着在皇上面前歌舞一番,以报皇恩浩荡,以求荣华永享。乐队的演奏声已经此起彼伏了,白莲花也朵朵盛开,和着池水楼台,相映成趣。这一景象,谁人不会动心?怕是那些依旧岿然不动的仪仗队也免不了要在内心中泛起一点涟漪,甚至连大宛国献来的宝马都蠢蠢欲动了,人心哪里还能禁得住沉寂?

好在一切都会开始的,就像是所有人预计的一样,一切都会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然后结束。人们又都明白,这样的场面必定是出乎意料的。唯一不确定的一点仅仅在于,眼下的光景到底能够超出想象多少。

乐队中的胡部乐正从西殿头传来,那是梨园弟子在演奏《凉州》曲。声调忽的一转,新编的《高楼月》也把人们的心紧紧揪了起来。看客们哪里在乎新词还是旧曲,只要有这片刻的欢乐就足歆享了。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变成了点缀,每多加上一层,快乐便又多了一层,太平盛世也就多了一道好光景。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而百姓心中感谢的只有一个人,他便是当朝圣上——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他不仅但善于骑射,更通晓音律和历象之学,可以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皇帝,那首流传的千古的《霓裳羽衣舞曲》便出自他的手中。少有人知道,中宗继位后大唐王朝的政权实则落在了皇后韦氏的手中。若不是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联手政变诛杀了韦后,大唐会不会出现第二个女皇帝实属难料之事。也因为这一功,李隆基被立为了当朝太子。

虽亲自坐上皇位之后,玄宗的天下却也并没有坐牢稳。姑母太平公主倒戈相向,硬要逼着玄宗退位。一场亲者痛仇者快的宫廷政变最终以太平公主被赐死成了终结,这才以血的代价换来可此后长达四十余年的开元之治。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还有着一颗自省的心。大凡圣贤,多不去争论他人之过,若是能够一日三省,这个世上也就不存在饥荒困苦了。

值得书写上一笔的是这一年的千秋节,唐玄宗赏赐给众大臣一面镜子,并亲自写了一首诗来记录这件事情:

千秋节赐群臣镜

李隆基

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

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

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

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细数历朝历代,玄宗果真算得上是一个用心的皇帝了。千秋节不应该是他自己一个人的狂欢,若能够借此时机大开教化之风,也是一件好事情。因而他命人赶在千秋节之前铸好一匹铜镜,分发给每个上殿前来拜祝的大臣。他的用意岂止是在镜子上,而是在每个人的心中。

每一面铜镜都要千锤百炼才能产生出耀眼的光辉。普通人照镜子,只是看到自己的影子。若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心,看到一颗毫无杂念的赤诚之心,才算得上一介忠君爱国之臣。心中装着的是百姓,是江山社稷,是挑在肩上重重的责任。若是没有这些,也就愧对于桌子上这面如同水晶一般透亮的铜镜了,更冷落掉的是用长长丝带系在镜子后面的来自于当朝圣上的深远情义。

在镜子面前,一个人骗得了圣上、骗得了天下,却终归是骗不了他自己的。这些话,是有多么地激励人心!

普天之下出了这么一位忧国忧民的天子,该是百姓多大的福分啊!

然而帝王之位坐得太久的人,怕是早已经看不到民间疾苦了。当年的那个玄宗已经被声色迷住了双眼,更兼美人杨玉环的穷奢极欲,以及国舅家族的专横跋扈,此时的唐王朝也只剩下了李姓的一张外皮而已。镜子中照见的,只是臭皮囊,不见赤诚心。

开元年间,玄宗有一次曾命人在花萼楼上撒金钱以彰显大唐国威。太平盛世的光景,就在金钱落地的叮当一响不复不存在。百姓心中难得的太平光景,也难再得。

安史之乱就在这样的时机下发生了,几近颠覆了整个盛唐。

安史之乱后,有些流落在民间的宫女想起了当年宫廷中遍撒金钱的趣事,顿生不少感触。有人曾把这些故事讲给了一位叫张祜的诗人,他听后作诗两首,以叹当年光景。只是这已经是多年之后的故事了,说得再多,也回不到当初。

退宫人二首(其一)

张祜

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

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故事是从宫女的回忆开始讲起的。她当年或许还有着倾国倾城貌,又或者深得玄宗的宠爱。只是谁也没有料想到会发生那样一场战乱,连贵妃都因此丢掉了性命,如她一般的宫女更是没有了希冀。流落民间大概应算得上是不错的结局了吧,细细数来,这场伤心事距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光景了。岁月早已经苍老了容颜,当初的往事却依旧历历在目,回忆起来时竟像是发生在昨天一般真切。

她静静地把回忆散了起来,开始慢慢讲起:那一回皇帝在承天门上举行宴会,酒意微醺的圣上竟然让她向楼下撒金钱好众人来争抢。说到最后时她不禁哀叹一声:这样的事情估计以后是再也看不到了。

或者,不再看到如此场面,该是一场幸事吧!

惟独苦了这些把一辈子的年华都留在了兴庆宫的宫女们,至老时留在记忆中的也只有当时的欢愉,但却要背着这些盛世光景走完艰难的一生。恰似百花总要历经料峭的春寒一般,如此残杀地凋落成满地荣华,随水流尽一生过往。

天上人间

古人讲,一阴一阳谓之道。有山的地方必定要有水作配,有光的地方也一定有暗来反衬,偌大一个兴庆宫,若是没有湖泊来沉淀下帝王宫妃们光鲜亮丽的生活,这座宫殿建造得再华美,怕也只会让住在其中的人颇感寂寞难耐。

水这种至情至柔之物,偏偏像是一位上善之人,把所有见不得人的污垢都涤荡出去,只留给前来观赏兴庆宫景色的人们一片光洁。

在兴庆宫内,有一潭湖泊叫做龙池,也叫兴庆池。据说兴庆池所处之地最早的时候还只是陆地,只因地势低洼,有一次井水突然冒出来而蓄成了小池;另有一种说法是,由于常年累月淫雨霏霏,雨水聚集此地而成湖。

又传说,兴庆池上经常会有云雾雾笼罩。有人曾经见过一条黄龙盘旋在池子中间。人们都是愿意相信这样的故事的,尤其是在面对神龙这种吉祥之物的时候。若不是天子有德,又怎么会有符瑞降生于世呢?天子的功德,对百姓来说恰恰也正是盛世的好光景。人人都顶礼膜拜这里曾经出现的那条黄龙,就像是每个人都渴望着能够过上好日子一样,众人也都期待有一天能够亲眼目睹黄龙再现,以沾福瑞,连皇帝也不算是个例外。

为此,张九龄还曾写过一首诗来描写这件事情:

奉和圣制龙池篇

天启神龙生碧泉,泉水灵源浸迤延。

飞龙已向珠潭出,积水仍将银汉连。

岸傍花柳看胜画,浦上楼台问是仙。

我后元符从此得,方为万岁寿图川。

隶属于上天的神龙出现在人世间,自然是值得朝拜歌颂的。尤其是神龙降生在这一泓碧泉上,不恰恰说明了此地也是有灵之所吗?此时,应该再不会有人去怀疑有关于兴庆池的任何传说了吧。从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就知道此地必非等闲之所,既然能够源源不断得流水而成龙池,这已经证明了这一片活水的源头之灵了。

你若是从笼罩在池水之上的一片云雾中望过去,若是虔诚之心足够的话,必定能够看见神龙正从泛着水珠的池面上飞跃而出。它全身金光闪闪,向着遥远的天河飞驰而去。如果非要给兴庆池寻找一个源头,又怎么会是人世间的等闲之物呢,除非同天上的银河相连接,否则是断不能有现如今的光景的。

再回头看一眼池水边的绿树红花,这一幅景象分明是从画卷里摘取出来的,普天之大又从哪里看得到这番美景?就算是所有的湖泊之畔都建造有凉亭,可还有哪座的凉亭能够和此地做比,也是要供着天上的神仙们下界乘凉的呢?万事万物都是有个源头的,这番吉象都是应该归结于天命的吧。

当朝圣上治国有方,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这份源头也正是因为玄宗皇帝最初是从此地走出,是在履行着上天赋予他的使命。能够坐上帝王的宝座,能够使得江山永固,必定不是凡人可以够做到的事情。如此一想,谁还不会对兴庆池中的这条神龙更多一份顶礼呢?

既然如此,还是应该大声称颂,称颂上天有好生之德,称颂玄宗皇帝有承天之命,这是百姓迎来属于他们自己的好世道的时候,是理应值得大书特书的。

然而,张九龄在诗中说到的这一切,果真是事实吗?这一切的缘由,还是要从他的从官经历说起。

张九龄于唐中宗景龙初年得中进士,于唐玄宗开元时历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他是唐代有名的贤相,并因此而为后世人所推崇、仰慕。在职期间,他忠耿尽职,秉公执守,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于是,明眼人不仅恍然大悟,所有的神话传说原来都只不过是笼罩在兴庆池上的那团迷雾,等真正把迷雾吹散之后,所显露出来的真容也终究不过是一潭装饰稍有些考究的湖水。湖水终究只是湖水,再考究的装饰也改变不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变化。若论起上天的功德,怕也只有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了。至于偶见神龙,全当是心诚则灵的一种信仰吧。

当神话变成政治的附加时,再美的故事一旦被揭露了面庞也终将露出丑陋的獠牙。

好在上天许给世人的是一片开元盛世,所以也理所应当且安然自得地享受着所有人的朝奉。

后来,又从长安城东郊的浐河引水到龙池中,使得兴庆池的面积逐渐变大,其面积一度增加至数公顷,深度可达数丈。兴庆宫中自从有了这一湖泊,所有其他景色都变得逊色起来。凡是帝王游玩之时,必定也和兴庆池脱离不了干系。是时,很多的游乐活动都在龙池中的龙舟上或湖岸不远处举行。唐玄宗曾经多次在龙池上举行盛大的宴会,且每次参加的官员均不可计数。这样的盛况若是不留下一些诗词歌赋用作纪念,该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因而,玄宗皇帝也经常命大臣们赋诗留念。在所有的诗歌中,唯独韦元旦的《兴庆池侍宴应制》一诗说尽了当时的繁华:

兴庆池侍宴应制

韦元旦

沧池漭沆帝城边,殊胜昆明凿汉年。

夹岸旌旗疏辇道,中流箫鼓振楼船。

云峰四起迎宸幄,水树千重入御筵。

宴光已深鱼藻咏,承恩更欲奏甘泉。

这样的故事是不需要再去赘述了。越多的文字描述反倒越衬得人们对当朝皇帝的溜须拍马。虽然在当时的情景下。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然而最美的诗词终究是不应该带有如此明显的谄媚意图的。又或者说,纵然有着一番人间美景,终也抵不过岁月之水的摧残,留下来的,仍不过是一片黄土。

后世记载,一直到了宋元之时兴庆宫还依然存在。到了六百年以后的元顺帝至元元年,镇守在西安的元安西王王妃还曾经在兴庆宫中举行过盛大的宴会。

大约是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兴庆宫中的龙池才逐渐干涸,整个兴庆宫也终于变成了一片良田。很难说清楚到底上天是在偏信帝王,还是在宠爱百姓。当曾经的辉煌之所如今已被牲畜耕作时,故事写到这里也是应该画上句点了。

千秋若只是儿戏

兴庆宫中有一座花萼相辉楼,始建于唐代开元八年。盛唐时代,花萼相辉楼位列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这四大名楼之首,天下人统称之为“天下五大名楼”。而又因为花萼楼位于帝都长安皇宫之中,是长安城内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是盛唐天子与万民同乐、交流同欢之处,享有“天下第一名楼”的美誉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遗憾的是,后唐的战火将这座名楼摧毁殆尽,因而后世少有人知晓“天下第一名楼”究竟何指。

唯一让后世的人们能够从诗词中寻得一点蛛丝马迹的故事,也只剩下诗人张祜做下的一首《千秋乐》了。这首诗词的背后,还有着一段需要娓娓说起来的故事。

曾有一位王大娘,极擅长长竿表演。有一次在兴庆宫的宴会上,王大娘的长竿表演掀起了一场热潮。这次宴会从白天一直开到了晚上,楼上楼下都挂满了花灯。一边是美人身段,一边是灯花相映,两者相比,留在人们记忆之中的事情竟是缺一不可的。六十年之后,诗人张祜在回忆当年兴庆宫王大娘的长竿表演时,写下了这首七绝诗:

千秋乐

张祜

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奏千秋。

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妙解愁。

八月份的花萼相辉楼下,人潮汹涌。百姓和当朝圣上可以同过一节,这该是怎样的一种荣耀啊!若是能够有幸一睹王大娘的长竿表演,怕是这辈子都要回味无穷的。这是一片无可争议的祥和世道,兴庆宫的热闹和繁华使得人们全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早就不解什么是忧愁的滋味了。

这样的日子,该是多么值得怀念啊!

只是风水轮流转,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人忍不住开始唏嘘起来。

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叛军马上就要攻进长安。唐玄宗此时已经在准备逃往四川了。临行前他登上了花萼楼,命令乐队再演奏一遍旧时的歌曲。此时的心绪,总是免不了要伤感一番。有一位少年暗暗暗思忖了皇帝的心情,于是自己举荐唱了一首《水调》。唱完后,看着玄宗尚且意犹未尽,他又唱起了李峤的《汾阴行》:

汾阴行

李峤

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祀。

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旂。

汉家五叶才且雄,宾延万灵朝九戎。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

河东太守亲扫除,奉迎至尊导鸾舆。五营夹道列容卫,三河纵观空里闾。

回旌驻跸降灵场,焚香奠醑邀百祥。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祗炜烨摅景光。

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彼汾之曲嘉可游,木兰为楫桂为舟。

櫂歌微吟彩鹢浮,箫鼓哀鸣白云秋。欢娱宴洽赐群后,家家复除户牛酒。

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自从天子向秦关,玉辇金车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