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一场绝代风华
5865100000031

第31章 盛世长安史诗卷(13)

于是肖凤台举杯向张云容和薛昭祝贺,并呤出了一首诗:

薛昭合婚诗(一)

肖凤台

脸花不绽几含幽,今夕阳春独换秋。

我守孤灯无白日,寒云陇上更添愁。

肖凤台开始回忆起许多年来在宫中的煎熬日子。纵然得以长生不老,可自己的好姐妹张云容的脸上没有多少笑容。曾经有多少烦心事,在现如今的阳春三月都付之东风了。该祝福的,自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只是再想一想自己的身世,依旧只能守着孤灯不见天日,寒云笼罩荒原,愁绪竟找不到搁置的地方。

刘兰翘听了肖凤台的诗,又看见她泪流满面,不由得也想起了自己同她毫无差异的身世,于是也流泪呤出了一首更为凄凉的诗歌:

薛昭合婚诗(二)

刘兰翘

幽谷啼莺整羽翰,犀沈玉冷自长叹。

月华不向扃泉户,露滴松枝一夜寒。

再幽暗的山谷,也有啼叫的黄莺。纵然没有人欣赏,黄莺也要时时打理一下自己身上的羽毛,哪怕只是对镜自怜,也愿意为这份美丽付出终生。可自己身边虽然有如此多殉葬的玉器,伸手摸去,也只能够感到一片冰凉,这又怎么会不使人感到悲叹呢!月光冷冷地照着这片墓穴,寒露一滴滴地从松枝上坠落,纵然已经将要是春天了,和暖的春风怎么竟化不掉心中的冰?

这块冷冰,已经在地下深埋了若干年。只因遇到眼前的喜事,却又惹得自己更加愁绪万千。

新婚夫妇张云容和薛昭明知是因为自己的喜事触动了姐妹的心弦,于是也各附和了一首七绝,以示安慰:

薛昭合婚诗(三)

张云容

韶光不见分成尘,曾饵金丹忽有神。

不意薛生携旧律,独开幽谷一枝春。

时间越久,故事也就越容易散化在风中。美人本应做尘土,所幸有那一粒仙丹含在口中,这才有了今日的美好姻缘。有情郎历经人世到此地,必定也是命中早有安排。这山谷已经被荒弃多年,恰逢今日有这等喜事,大家何不好好地开心一番,为什么偏偏要去寻那些苦日子呢?姊妹心心相连,一人开花,自是要多人共贺的。能够等来今日着实不易,好好高兴一番才是正理。

听到新婚的妻子如此说,薛昭也自是要寒暄两句:

薛昭合婚诗(四)

薛昭

误入宫垣漏网人,月华静洗玉阶尘。

自疑飞到蓬莱顶,琼艳三枝半夜春。

他从自己的身世开始讲起。他说的是自己这个误入连昌宫的漏网之鱼,竟然阴差阳错来到了玉阶上洒满月光的胜地,眼前的景况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飞升到了蓬莱山顶,这才能于夜半时分看见眼前三枝美丽“春花”。既然春天已经来了,只要一朵花盛开便标示着有一片灿烂的光景等在前面,何苦还要再去想寒冬季节的那些苦楚呢?

于是这一晚上,四个人必定是要酩酊大醉的。纵然各自心中有着不同的缘由,但春宵一刻,若不欢娱岂不是果真白白地浪费掉了这场轮回姻缘?开心也罢伤心也罢,一切都化成了杯中酒,一饮而尽后,他们各自的故事到了这里也是该有个尽头了,留下的神话让后世人慢慢去琢磨吧。

流水无情,落花有意

这是一个与李延年有关的故事。

李延年是中山人,父母皆为优伶。生在那样一个年代,这样的出身注定是要背负上几分负担的。李延年自小精通音律,长大后因事犯了法才被处以宫刑,从此他只能在皇宫中做一位养狗的太监聊以度日。然而上天终不会如此草草地亏待了他的一身才艺,只因李延年擅长歌舞,汉武帝便对此人满心欢喜。他的身边若是少了李延年代影子,怕是又要多出几分寂寞了。

这一天,李延年正在唱曲给汉武帝听,偏偏这位君王被歌中唱到的女子吸引住了。偶然动了情,不由得感叹起人世间是否真有这般女子。侍奉在一旁的平阳公公不失时机地上前说到,歌者李延年的妹妹便是这样一位美人。听得此话,汉武帝或许是半信半疑,却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兴奋,他忙命人把此女召进宫中。及至见到真人,这才果信其确是一位长得乖巧的姝丽。又因为她同样能歌善舞,汉武帝心中喜欢,便封作了夫人。

然而此李夫人却没有享这份荣华富贵的命。在给汉武帝生下一个孩子后,终究还是潦草地走完了人生这一程。眼看着自己贵为天下君王,竟连身边的美人都留不住,汉武帝不觉悲上心来。岁月留给他的,也只有思念这两个字了。

这段故事,却也感动了多少后人。诗人曹唐写了一首诗,削去了故事中的来龙去脉,单单只记录下两人情感中的你侬我侬,也足以撼动各自的心灵:

汉武帝思李夫人

曹唐

惆怅冰颜不复归,晚秋黄叶满天飞。

迎风细荇传香粉,隔水残霞见画衣。

白玉帐寒鸳梦绝,紫阳宫远雁书稀。

夜深池上兰桡歇,断续歌声彻太微。

汉武帝是笃信道家成仙之说的。在他内心处,自是希望心上人能够飘升到天上仙境。只是可怜皎皎星河,隔断了两地人儿的相思。再美的白玉帐,也只能人单影只一片寒。

所幸李夫人虽命短,但在有生之年还是幸福的。女人最终能够落得一个如此归宿,也算是善始善终了。只是天底下的美人,总是薄命。曾被巨富石崇看中的绿珠便又是一个先例。

绿珠姑娘本姓梁,合浦人士。只因此地是有名的珍珠产地,且其父亲还是个采珠人,这才有了绿珠这一名字。后来父亲被人诬陷私运珍珠而遭了重刑,孝心拳拳的绿珠却自愿替父受刑。据传,当地方官目睹了绿珠的美貌后便完全免去了对她的刑罚。又因着擅长歌舞,绿珠遂被充作了官府的歌妓。

一次偶然的表演,绿珠得了石崇的欢心。

石崇用三斗珍珠赎得了绿珠自由身。这石崇虽是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可他对绿珠姑娘却是切切实实地恩爱有加。他和绿珠常在洛阳城中的一处府邸玩耍,此处名叫“金谷园”。于此,绿珠也算是好命了。这份美人终于寻得归处的佳话总要惹得同病相怜的人一片心伤。

后世的杜牧在游览金谷园时,只是因为走到了石崇别墅的遗迹,心中不觉涌上些许情感,这才写下《金谷园》一首: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后世相传,绿珠姑娘对石崇也是一片痴心。可这个女子最后还是沦为了权势斗争的牺牲品。他人借着索取绿珠的名号来为难石崇,当初信誓旦旦的汉子此时竟把所有的怨气都归结到了女子的身上。可叹绿珠姑娘满腔义气,宁可以身赴死也绝不背上莫名的黑锅。就在石崇来不及反应的刹那,一律芳魂便坠落在楼下。

时间已经过去了多少年头,当初争名夺利的人们也早已经化作了黄土。只是流水依旧,春草自生,除了偶有鸟儿借着日暮东风的时候悲啼两声,谁还记得当年从这里坠落下来的那个如花美人,以及那一颗坚贞之心呢?

命运随风,不能把控的怕也不只有绿珠一个。写诗人怕的就是自己的心思被人揭开晒在大太阳底下,这样的故事是没有人再愿意说透的。众所周知的是,诗人杜牧身上的风流韵事也并不比古时少了几分。

那是他去洛阳赴任的时分,当时城中名士李司徒遍请了各界好友,惟独把杜牧一人落下了。杜牧也并不是个会做些人情世故的主儿,他仗着自己是朝廷派来的检察员,便命人去向李司徒说明了自己也要参加宴会的心思。李司徒碍于情面,只好答应了下来,遂马上派人去请杜牧前来赴宴。

然而杜牧早已经在自家中醉意朦胧了。等他来到李司徒住处时,酒宴早已经开始。偏偏是站在两侧的歌女吸引了他的注意。李司徒却要因杜牧的多情而说上一番风凉话,说什么此地虽是美女如云可哪一个也比不上紫云姑娘。杜牧自然要追问紫云姑娘是谁,李司徒这才召来一位身穿白纱的妙龄少女。只消一眼,杜牧再也没有禁得住眼前的诱惑,他竟不顾体面而向李司徒索要这位紫云姑娘。旁边的客人以及众歌女闻听此言,全都痴痴地笑了起来。杜牧这才知道自己失了态,忙自饮一杯,成诗一首:

兵部尚书席上作

杜牧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偶发狂言惊满坐,三重粉面一时回。

杯酒下肚,杜牧笑的哪里是自己的痴狂,这字里行间写尽的分明是那女子的美貌,这个皇帝亲派来的监察史也被笑于大方之家了。可为了美人而惹人笑,对杜牧来说也总是最值得的事情吧。杜牧眼中看上的人,哪管她是不是歌妓,或许动人的只是一个回眸,但记下的乃是那一面清澈容颜。

而说起歌妓多少事,却总不离一个人,她叫苏小小。

苏小小是南齐时期钱塘名妓,芳华十九岁时便因咯血而死,终葬于西泠桥畔。苏小小祖上曾于东晋朝为官,后家道中落而流落于钱塘,靠着留下来的祖产经营着家业,日子过得倒也富足。因父母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所以更是疼爱有加。

可怜苏小小于十五岁的年纪时父母双亡,此后便不得已变卖了家产,协同乳母栖居在西泠桥畔。没有了父母的管束,自己又做得一手好诗,苏小小便也常常借着这点积蓄和当地的文人雅士多了些来往。更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因爱着苏小小的美貌,而和她日日缠绵在山水之间。

苏小小诗妓的美名也自此传开了,甚至还要远被后世。直到艳骨入土,也禁绝不了文人墨客的追思。诗鬼李贺曾在苏小小葬身之处写下了一首有名的写鬼之诗:

苏小小墓

李贺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鬼虽异类,可情亦犹人。若人能得鬼之半分情,也不枉眼前好风景了。这字字写景,可是声声都是在说着那段令人痛惜的往事。人世间寻一红颜知己不易,偏偏既有了这样的女子,却还要落得一番短命的下场,这样的情绪还没有还是酝酿就已经悲戚起来。

人们所求的,惟独不过是个可以永结同心的人儿,怎奈就如此难了。

只听悲歌一声,揉碎了心肠。夏雨落,秋风起,冬雪掩芳骨,待到春日再相许。

一世贞观

公元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便是“贞观元年”了。从这一年开始,百姓的生活也终于有了指盼。李世民当时绝对想不到,整个中华大地在自己的手中会变成一场千古绝唱。更兼当时战乱刚刚结束,又有着连年自然灾害,看似每一件事情都是不好的预兆。第二年是蝗灾,第三年是黄河泛滥,人们都说大灾必定预示着凶兆。盘旋在渭河一带的二十万突厥大军单等着一个合适的时机,企图能够一举歼灭唐王朝。

这一年,李世民的龙骑坐得并不安稳。

真正让百姓放下心的事情,是贞观三年太宗派大将李靖率兵征讨突厥一事。然而这一战,可谓大胜。李靖不禁俘获了众多的人口和财物,更活捉了突厥首领。这真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情,在百姓看来,自然灾害尤可以举全国之力共同抵抗,可一旦被突厥攻占了城池,国将不国,哪里还有和平日子可言。因而这一战,真正的意义反倒是在战争之外了。

这一胜仗更给唐太宗定下了天下。百姓的欢呼声更多地给了这位英名的君主,李白的这首《塞上曲》便是最鲜明的颂歌: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这首诗还是在怀古,即便是如同李白一样的文人,也不愿意如此赤裸裸地去夸赞君主的丰功。只是从词句中,我们看到的分明正是唐王朝时期的边疆往事。那突厥的铁骑横行在边关,更有猖狂者一度侵犯到渭河。若再往前走一些,怕是连长安他们也不放在眼中了吧。青草茂盛,这本应该象征着大唐王朝的茁壮生命力,但却有如今横行的胡马乱了这番景致。若不征讨,君王的颜面岂不扫地?

好在有众多热血男儿愿意为国家洒出一腔忠诚。人们都是喜欢胜仗的,尽管并不是每个人都晓得打一场胜仗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可结果是人人都看得明白的。只要在辽阔的大漠上再看不见突厥军队的影子,才能把悬着的心放下来。

这不只是说给百姓听良言,而是说给唐太宗本人听的警戒。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治理一个国家不容易,更难得太宗把这个国家治理成了千古难遇的盛世。假如当初没有唐太宗,历史究竟会向哪一个方向迈进?他说,百姓才是载着君王行走的小舟,航行的船哪里有不依恋水的道理呢?离开了这汪清泉,他的这个皇帝也只剩下一场虚名。

于是,上天开恩,还给唐王朝一场“贞观之治”,太宗的名号也自此留了下来。

史书上的那一笔,必定是浓墨重彩的。可若依着太宗的心思,他还是更看重百姓心中的皇帝的模样。一直到唐肃宗至德二年,杜甫到鄜州(今陕西富县)探亲路过昭陵时,遥遥想起了当年的盛世,这才有了下面的情思,以对太宗当年的念想:

行次昭陵

杜甫

旧俗疲庸主,群雄问独夫。谶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

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风云随绝足,日月继高衢。

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指麾安率土,荡涤抚洪炉。

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玉衣晨自举,铁马汗常趋。

松柏瞻虚殿,尘沙立暝途。寂寥开国日,流恨满山隅。

整首诗,只需看“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几个字便足以摄取了灵魂。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够和尧舜禹并列的?杜甫在这里或许有故意拔高的意图,毕竟在一场大动荡后,人们都是愿意想想之前的美好光景。对于杜甫本人来说,这更具有一番别意。

唐太宗登基后,一大治国措施便是任用贤才,也正是因此才使所有的大臣全都忠心耿耿地报效着国家,这才有了国富民强的盛世。可对比起当下,贤才纵然不能说已经寻不到,只是天底下再也没有能明眼辨出赤兔马的伯乐了,这终归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杜甫他自己究竟是不是一匹千里马,也因此没有了定论。

而有关于太宗的传言,鉴于历史的原因大多都流传下来都是善事。人亦是有阴阳,那些生长在他背后的故事却总是被当政者刻意忽略掉,从而塑造了太宗的完美。至臻至善的美,却恰恰成了一种虚假。

太宗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于一流的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更是倍加喜欢。他也曾经大量收集王羲之的书画,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已久。相传,太宗曾用重金悬赏全国,只为能得兰亭真迹。可也一直都没有遂心。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叫辩才的出家人出现在这份名单上。

太宗下令召辩才和尚入宫,一边热情款待,一边想要让他主动献上手中的《兰亭序》。辩才和尚早就铁了心思,他至死也不会把《兰亭序》拿出来的。太宗不知道的是,这真迹本是辩才的师父临死之前交给他的遗物,临终所托意义自然重大。此时交出,《兰亭序》的真迹怕是再也落不回自己手中了。

辩才和尚也明白,既然入得宫中,不交出《兰亭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在入宫前成诗一首:

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

辩才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