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5866000000008

第8章 培养属于孩子自己的智慧(1)

孩子智慧的培养可以是多方面的,就好像是大自然的树木,有的树木能够结出果实,有的树木却只能开出花;而不同树木结出的果实品种和品质又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找对方法,以及如何让孩子去利用自己的智慧。

相信孩子,对孩子有信心

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假如有一天,老师告诉家长,某某某的孩子要聪明一些,某某某的孩子要稍差一些,某某某的孩子更差一些,简直就是一个笨蛋,家长听完之后会怎么想?有的家长会相信,有的家长则会半信半疑。

如果又有一天,老师拿着智力测验表和考试的成绩单告诉家长,你自己看吧,我说的没错吧,果真如此,某某某的孩子智力测验在80分以上,而某某某的孩子测试只得了60分,还有,你看,某某某的孩子才得了不到40分,你们再看看他们的成绩单,大致也是如此,家长看完后会怎么想呢?可能会从半信半疑变成了完全相信了。

难道上帝真的把聪明给了某些孩子,而只给了某些孩子的是平庸的天资,甚至是愚蠢吗?其实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除了极少数的智力障碍的孩子,以及天才、神童之外,绝大多数的孩子仅仅只是存在智力特点方面的区别,而绝对不存在智力高低的差别。

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在这个人的潜能当中所占到的比例仅仅只有万分之一。即使是少数智力和身体存在残障的孩子,他们的状况则更多地是因为现实的条件和教育方式所致。

就好像我们在还没有开采石油之前,并不能说明石油是不存在的。即使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够说明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智商”的概念和考试题目一样,也是人为的。“智商”最多只能够证明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35%~40%,而剩下的一半以上的成绩是绝对不能够用“智商”来解释的。

就好像在智商研究方面的专家卡尔先生所说,“如果仅仅只是依靠智力测验来选拔孩子的话,那么我们就淹没了70%的有创造力的人才”。

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大自然的树木吧,有的结了果子,有的则没有。哪怕就是在果树当中,有的结的是苹果,有的结的是梨。结果子的树可以为我们提供水果,供人们食用,不结果子的树则可以成为栋梁之材,也具有使用的价值,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培育和利用它们的价值。

而且更加神奇的是,人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神奇的“物种”,是具有灵性和禀赋的。如果简单地用聪明与迟钝这样的字眼去形容和判断一个孩子,那么结果和判断者一样都是不明智的。

把一个孩子判断为愚蠢,这是一件很简单和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样做是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于是有的父母就把希望又寄托在了第二个、第三个孩子的身上,当然,其他孩子最后的结果我们也可想而知了。

我在这里要告诉所有父母的是——坚信,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仅仅只是特点不同,而绝对的不是智力水平上存在差异;坚信这种不同的特点,要对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信心,这不仅能够让自己变得积极自信,也可以让孩子变得积极自信。关键是我们要长期地保持这份信心,并且把其能够转化成为可以具体实施的计划。

当然,我也要告诉各位父母,培养和教育孩子是一件造就他人的善行,对孩子充满信心,也就是对造物主有信心,而且所有的培养和教育的信念就是:让他(她)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他(她)成为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而自己也快乐富足的人。

为此,我建议各位家长可以这样开始对孩子的智力教育:

(1)相信每个孩子仅仅只是特点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

(2)相信你在改变自己的时候,孩子也会得到改变。

(3)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比当下更加巨大和精彩的潜能,你需要做的就是去挖掘它们。

(4)即使在教育上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坚持,坚持到底,许多奇迹也同样会发生。

(5)相信生命孕育和诞生如此伟大而神奇的工作,它的“产品”不可能像一般事物那样的简单。

(6)对所有否定孩子智力和潜能的说法,都要进行劝戒,对孩子的信心不仅不减,反而增加。

(7)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智力教育计划,并且坚持实施,正所谓:“只求耕耘,不问收获。”

(8)相信培养、教育孩子和勤恳地做其他工作一样,是一件善行。

寻找孩子的天赋特长

不要教儿童以科学,而是要他自己去发现科学。如果任意地教他,以教师的权威代替儿童理性的活动,则儿童理性停止活动,而成为他人意见的玩物。

——卢梭

如果让你描述一下自己孩子的特点,相信你会把你所有的记忆都好像是潮水一般向你涌出来,这也正是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

那么,以下是每个孩子具备的基本表现形式,让我们来看看孩子具有哪些方面的潜能和特长。

(1)他在背诗和有韵律的句子的时候表现的很出众。

(2)他非常注意你的情绪变化,比如你的愁闷、高兴,他还会做出反应。

(3)他常常问类似“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行星不会撞到地球”等这样的问题。

(4)只要是他走过的路,就很少迷路。

(5)他走路的姿势非常协调,随着音乐还能够做出优美的动作。

(6)他唱歌时候的音阶很准。

(7)他经常会问“打雷、闪电和下雨”是怎么回事,充满了好奇。

(8)你如果用词错误,他会及时给你纠正。

(9)他很早就会系鞋带,骑车。

(10)他特别喜欢扮演什么角色或者是编造什么故事。

(11)外出旅行的时候,他可以记住沿途的标记,并且会说我们曾经来到过这里。

(12)他喜欢各种各样的乐器,并且还能够辨清楚它们的声音。

(13)他画的地图会非常标准,路线也是很清楚。

(14)他擅长模仿各种身体动作和面部的表情。

(15)他擅长把各种杂乱的东西按照归类进行分类。

(16)他擅长把动作和情感联系起来,比如他经常说:“我们兴高采烈地做这件事。”

(17)他讲的故事非常精彩。

(18)他会对不同的声音发表评论。

(19)他常经常说谁比说强。

(20)对于别人能够完成和不能够完成的事情,往往可以做出正确的评价。

其中(1)(8)(17)代表孩子在语言方面有天赋。具有这种才能的孩子,很早就会是一个兴致盎然的交谈者,他们能够使用独特的词句来表达,很容易说出一些新词汇或者是长句子,而且很早就会讲故事。

具有语言才能的孩子,父母应该时常请他描述一些对象,比如一件事情、一个自然现象等等,并且能够经常给孩子提供这方面的书籍。

其中(6)(12)(18)表现的是音乐才能,这类孩子在很小的时候(2~3岁)就能够非常专心的倾听那些有规律的声音,只要音乐一出现,他就会瞪大眼睛专注地聆听,这个时候他所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甚至连七八岁的孩子都比不上。这些都说明孩子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大的潜能。

其中(3)(7)(15)代表有数学、逻辑方面的天赋。他喜欢玩跳棋和象棋,能够迅速说明一些等量关系。如果给他一些混乱的玩具,那么他们则会分门别类地把它们归类。这种孩子,也许他上学之后,数学成绩并不是非常的理想,但是他在这方面的潜能是毋庸置疑的。

其中(4)(11)(13)是空间方面的才能。他的想象力异常的丰富,对绘画、机械组装有着强烈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多带他着他远行,并且能够让他从小就玩画地图的游戏。

其中(5)(9)(14)表现的是在身体动觉才能,通常运动员和舞蹈家都具有这方面的天赋。

(10)(16)(20)是自我认识的才能。(2)(10)(19)是认识他人的才能。这类孩子对于自我和别人经常会不由自主地作出判断和反省,具有与人交往、沟通、组织方面的潜能。

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个孩子的潜能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不同的,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但是这并不代表是孰优孰劣。

有的孩子有的时候可以表现出来多项潜能,甚至是全部;有的可能只有过一项或二项。这也不说明孰优孰劣,关键在于他在日后如何地平衡发展。

现如今,我们再看一看自己的孩子,可能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项潜能表现都没有的孩子是几乎不存在的。所以,我要告诉父母们,上帝并不是特殊照顾一些孩子,而抛弃另一些孩子,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灵性和天生的禀赋,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培养和开发。

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一些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潜能的孩子,到后来却完全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而另外一些不太具备某项潜能的人却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由此可见,后天的教育和自助学习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对父母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随时留心观察你的孩子,了解他的潜能和特长。

(2)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潜能方面,即使你不希望他选择这方面作为发展方向,也千万不要完全限制他,至少他有权力拥有这方面的爱好。

(3)不否认每种潜能的价值。

(4)对孩子暂时不擅长的方面,也可以放入培养的行列。

(5)对于孩子在语言方面、数学逻辑方面,以及对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应该当成是基本能力进行开发和培养。

(6)一旦发现孩子某一方面的潜能,那么就应该为孩子设计一份不同阶段的计划,并且要坚持实施下去,这样才能够决定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

真正的力量来自鼓励和爱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

在培养孩子智力的过程中,“揠苗助长”和“放任不管”都是错误的,有害的。而比这两种方式更加有害的则是惩罚和暴力。

惩罚和暴力通常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后一招,但是我认为,这也是最不可取的一招,因为它没有什么效果,特别是在智力培养方面。在一些涉及道德、伦理的问题上,父母用这种方法并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可是在智力上面却是恰恰相反的。

我几乎看到了上百个这个样的例子,父母、老师“义正言辞”地质问孩子,“难道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做吗?”,“你要么记住它,要么你今天就不许出去玩!”,“你怎么这么笨?”等等,父母的愤怒会让空气颤抖,激烈得足以震耳欲聋,但是孩子的表现呢,他们除了紧张地盯着地面,或者是木然地瞪着书本,其他的什么也不知道了。

父母或者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要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希望能够通过训斥与惩罚,把他们的心思锁定在所从事的事情当中。可是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愤怒的措辞或打击会造成孩子的内心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而且这种情绪会迅速蔓延,从而占据他的身心,让他们再也没有办法容纳其他的东西,头脑当中是一片空白,对自己和别人所说的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做。此时此刻,孩子就已经丧失了对环境的洞察力,心里紊乱、慌张,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他怎么有可能真正学习书本或知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