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精明人买精彩车
5871400000022

第22章 安全篇: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4)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计算机仿真研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以及现代设计方法在产品开发、试验中进一步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汽车产品开发中的作用愈加重要。欧美国家相继推出了用于碰撞仿真的商业化软件包,著名的有LS-DYNA3D、PAMCRASH、MADYMO等。如美国ETA公司出品的VPG(汽车虚拟实验场)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前后处理专业软件,包含各种悬架、轮胎库,可以快速地建立整车模型,可进行汽车耐久性疲劳分析、NVH分析与评价、碰撞安全分析等。这些功能强大的软件包不再只用于科研,在安全车身开发、碰撞受害者保护措施优化、人体生物力学、碰撞试验用标准假人开发等工作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汽车碰撞模拟方面,主要有下述四类模型:模拟汽车事故的模型、模拟结构大变形的模型、模拟人体整体动力学响应的模型、模拟人体局部结构生物力学模型。目前计算机仿真的理论基础是有限元理论和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有限元法的优点在于能真实描述结构的变形,适用于建立汽车结构模型以及人体局部结构的生物力学模型。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适合于人体动力学响应的模拟,通过把人体的各个部分,如头、手臂、大腿、小腿等抽象为多体系统中的“体”建立人体的多体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目前常见的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主要有:Kane-Huston方法、Lagrange方法等。值得注意的是多体系统动力学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多刚体动力学发展为目前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用于汽车碰撞分析中是今后研究的趋势。

尽管计算机仿真不能完全取代昂贵的碰撞试验,但在产品开发中,可以使样车试制、试验次数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节省开发费用。

综上所述,汽车的被动安全性是汽车技术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我国已经加入WTO,这就要求我国的汽车产品设计、试验研究与法规必须与国际接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必须加快我国汽车被动安全性的研究、试验工作与安全法规的制定工作。

温馨提醒:被动安全直到现在一直是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定义去评定任何品牌车子的被动安全性能的好与坏,往往一些理论数据在实际中也有着相当的差距。其实,多数买车的人并不是很懂这方面的理论数据,往往是听销售人员进行解释。反之又言,销售人员也只是按照一定的销售术语进行陈述,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说得出其中真正的原委。所以,我们还是必须保持着以主动安全为重的心理和意识去看被动安全,弃偏求全,从整体去看待汽车安全的问题,才是正确的选择。

车身钢板厚度VS强度,后者当然比前者优

车身外板厚度的提高,确实可以提高车身的强度, 但是取决于车身强度的并不是车身外板,而是汽车的骨架——车架。这个车架的强度是由汽车的大梁(横、纵梁,边梁)、前中后柱、顶盖边框以及他们的加强板组成后的整体强度所决定的。

提高车身的强度的方法有很多,增加材料的厚度只是其中的一种办法,但已经与现代的设计制造理念相悖。在当今的汽车制造业中, 降低车身的重量是所有汽车厂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Audi A8是降低汽车重量的一个典范,由于大量采用铝镁合金的材料,在降低车身重量的同时,汽车的车身强度才能够得以保持和提高。大众的3L路波也是采用了很多新材料,降低重量,提高强度,才有了百公里3L的业绩。

现在,大量改变零件的形状,提高零件的表面张力来提高强度的做法在汽车设计与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应用实例。比如说如何用一张纸托起一个鸡蛋?相信大家都有答案, 将纸叠成VVV的形状就可以了。没错,这就是改变形状,强度增加的结果,VVV就相当于增加的加强筋。拽住纸张的两端,使其绷紧,同样可以托起鸡蛋,这就是提高内应力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汽车制造中使用的都非常普遍。以大客车为例,早期的客车(如日本的日野牌客车)为了增加汽车外板的强度,将汽车蒙皮压成VV,再铆接而成。现在很多高档客车为了外形的平顺和美观,使用了拉应力蒙皮的方法,即在钢板的弹性变形区内将钢板拉长5‰~8‰,然后贴到汽车框架上,由于有这些弹性变形,钢板的应力增加得非常大,用手根本按不动,强度得以大幅度提高。北方汽车制造厂的尼奥普兰大客车就是此种方法在中国的最早应用者。

这两种方法的应用更是体现在汽车的每一个零件上。以发动机盖为例,发动机盖内板就是一个典型的框架结构, 由于采用U形断面,强度得以提高,所以U形框架周围的材料才能够在冲压时被切掉,降低了汽车的重量。车门外板是比较典型的使用应力提高强度的外观零件,由于现代汽车的曲线越来越符合空气动力学,为了降低空气阻尼系数,车身侧面的形状也趋向于圆滑,使其依靠改变形状或增加加强筋的方法也越来越困难(捷达车的车门就有横向贯穿的加强筋的)。所以在制造过程中采用提高内应力的方法就更加普遍,钢板在成型时,通过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钢板的晶格发生滑变、错位,内应力加大,产生了冷作硬化的效应,提高了车身的强度。

汽车强度的提高,对保护乘客、降低事故中乘客的受伤率是很有好处的,但是汽车车身强度的提高不能是无限的,如果车身强度非常之高,对人体将构成另外一种伤害。举个例子,如果你拿一个锤子使劲敲打水泥地,返回的振动将使你无法抓紧锤子,这就是强度过大的结果。如果发生碰撞时的汽车强度与碰撞物体的强度都很大,那乘客所受的伤害将是致命的。所以在设计一个系统时一定要有一个薄弱点,就像电器中的保险丝一样重要。汽车设计时同样遵循这个定律,也一定要有强度的薄弱点,车身大梁的拐点处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汽车的大梁多为Z字型(或叫倒写的S形),当发生碰撞时,大梁的Z字形的上下两个边在拐点处产生错位,吸收撞击的能量,得以保护乘客的安全。

温馨提醒:钢板厚度、钢的韧性、含碳量(关系到脆度)是很重要的。购车时不妨试试把引擎盖打开,轻轻地晃晃,就可以看出牢靠不牢靠了,其他的还有看技术参数中的钢板厚度等。

天下哪有万能救星,安全气囊也不例外

当今谈及汽车安全时,消费者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安全气囊了。而发生一些交通事故时,由于安全气囊没有打开而产生的纠纷也屡见不鲜。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汽车安全气囊虽是昂贵的高科技产品,但在汽车被动安全装置中,它的作用却远不如人们期望得那么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碰到事故就打开,一打开就能挽救驾驶者。

造成这种奢望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许多消费者对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和细节不够了解,因此对气囊安全性期望值过高。安全气囊问世之初是作为被动安全系统开发的,用来辅助安全带保护驾驶者在出现撞击事故时不致发生致命危险,但其功效始终受到质疑。有数据表明,安全气囊出现之初,因安全气囊在不该打开的情况下打开而受伤的人,与因安全气囊而获益的人,数量上差不了多少。在一些很轻微的汽车撞击中,如果气囊过于敏感地打开,其效果适得其反,会让驾驶者受到本不该有的伤害。经过多年的技术改进,现在的安全气囊自身至少“安全”多了,但依然不是万能的。而且安全气囊在什么时机打开是很复杂的技术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安全气囊都不会、也“不应该”打开。

其实在业内有一种说法,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带起到的保护作用是90%,加上安全气囊后是95%,而如果没有安全带的帮助,安全气囊这5%的功效都很难说。我们花重金增加这5%的保护作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除安全气囊外,安全带以及汽车更坚固的整体安全设备与理念才是在发生交通事故保障生命安全的重点。

如此说来,安全气囊这东西还有用吗?当然有用,哪怕只增加了1%的安全系数!但是消费者应该转变以往的观点,要清楚地认识到安全并非仅靠安全气囊来保证,安全气囊只是汽车安全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千万不要以为添了安全气囊就如有神助,从而放心大胆地把自己的性命交付给安全气囊。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操控的主题是人。即使汽车安全设备再周到、详备,最终的根本因素还在于驾驶者自己。

温馨提醒:在正面撞车时,安全带是最重要的安全设施,但实际上在严重碰撞中它也只能避免头部受重伤。因为尽管有安全带,但在发生严重碰撞时人的上身还是会由于巨大的惯性而往前冲。所以安全带只有与气囊配合起来,才能使乘客在重大事故中得到最好的保护。

别小瞧车身颜色与安全,那也是不能忽略的

近来有研究表明,轿车行车安全性不仅受其操作安全视线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车身颜色的能见度影响。心理学家认为,视认性好的颜色能见度佳,因此这类颜色用于轿车车身可以有效提高行车的安全性。颜色的可视认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颜色的进退性

即所谓前进色和后退色。比如使红、黄、蓝、绿色轿车与观察者保持等距度,在观察者看来,似乎红色和黄色轿车要近一些,而蓝色和绿色轿车要远一些。因此红色和黄色称前进色,蓝色和绿色称后退色。前进色视认性较好。

(2)颜色的胀缩性

将相同车身涂上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体积大小不同的感觉。如黄色感觉大一些,有膨胀性,称膨胀色;蓝色和绿色感觉小一些,有收缩性,称收缩色。膨胀色与收缩色视认效果不一样,据日本和美国车辆事故调查,发生事故的轿车中,蓝色和绿色的最多,黄色的最少,可见膨胀色的视认性较好。

(3)颜色的明暗性

颜色在人们视觉中的亮度是不同的,可分为明色和暗色。红色和黄色为明色,视认性较好。暗色看起来会觉得小一些、远一些和模糊一些。

从安全角度考虑,轿车以视认性好的颜色为佳。有些视认性不太好的颜色,如果进行合理的搭配,也可提高其视认性。如蓝色和白色相配,效果就大为改善。

来自大陆汽车救援俱乐部与清华大学汽车碰撞试验室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浅色系的汽车颜色安全性高于深色系汽车。在黄昏、清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黑色汽车的事故率是白色汽车的3倍。

经过视觉主观评价、色差及灰度差和事故数据等的分析后,研究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汽车的颜色关系到驾车的安全问题,颜色对汽车的可视性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比较容易被人的眼睛所辨别的颜色更加容易引起道路上驾驶者以及行人的注意,相对不容易发生正面碰撞以及追尾等事故。

温馨提醒:可视性也和汽车与背景的色差有关,车辆颜色与外界环境颜色反差大的车辆则更容易被人眼辨识,所以具有比较高的颜色安全性。专家认为,虽然汽车颜色与安全的关系有多大目前还不好量化,但这种关系确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