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近代文学史上,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惟一可以和莎士比亚媲美的伟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高峰,狄更斯的小说则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珍宝;英国人赞颂莎士比亚为“时代的灵魂”、“王冠上的明珠”,马克思、恩格斯称狄更斯是“时代的旗帜”、“出色的小说家”。狄更斯和莎士比亚一样,风靡英伦,誉满全球,是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所有讲英语的国家都熟悉狄更斯这个名字;家家户户都可以找到狄更斯的作品;他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像匹克威克、奥列佛·退斯特、大卫·科波菲尔、密考伯先生等等,在许多国家已经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一八七○年六月九日狄更斯逝世的消息传遍了世界,特别是传遍了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讲英语国家的每一个家庭,许多人不禁失声痛哭。当他的遗体在著名的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之角”安葬时,前来吊唁、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整个墓地摩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人们为失去一位可敬可爱的伟大作家而悲痛。据说伦敦有一个小贩的女孩这样吃惊地发问:“狄更斯先生死了吗?那么圣诞老人是不是也要死掉呢?”这个传说表明,狄更斯的名字多么深入人心,竟被人们拿来跟西方世界中善良、幸福的象征——圣诞老人相比拟。他的小说被译成世界各国的文字,并不断再版;他的作品正在制成录音带,改编为电影、戏剧和电视剧。一九○二年由狄更斯迷、学者、教授、文学家和研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专家发起组成了“狄更斯联谊会”,如今它的分会已遍及世界各地。在众多的学术论文和研究著作中间,还有《狄更斯辞典》和《狄更斯百科全书》。可见,狄更斯作为一个杰出的古典小说家的声誉,经久不衰,至今依然。
鞋油作坊留伤痕
查尔斯·狄更斯一八一二年二月七日生于英国南部朴茨茅斯市外的海港波特西地方。他的父亲约翰·狄更斯是海军军需办事处的职员。他工作勤奋,热情好客,性格爽朗,爱讲故事,却不善理财,薪金不多却要过绅士式的安逸、舒适的生活,结果弄得入不敷出,债台高筑。他和妻子总共生了八个孩子,查尔斯·狄更斯排行第二。小狄更斯长得非常漂亮,生着一对蔚蓝色的眼睛和卷曲的头发,又有异乎寻常的歌唱和朗诵才能。为此,他深受父亲的喜爱,经常带他出去旅行,给他讲述各种故事。一八一七至一八二二年期间,全家迁居到查塔姆一所简朴的宅子里。在这里,狄更斯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座落在罗彻斯特通往葛雷佛赛德大道旁边的盖茨山,曾给小狄更斯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写到过的福斯泰夫爵士专门拦劫去坎特伯雷朝拜圣地的善男信女和来往客商的地方。福斯泰夫的故事使狄更斯听了非常神往。小狄更斯用十分欣羡的目光抬头看望座落在山上的那栋叫做盖茨山庄的漂亮住宅。后来他成为名作家以后,真的在盖茨山买下了新居,实现了童年时代的愿望。
在查塔姆,瘦小多病的狄更斯最初从母亲那里学到了一些英语的基本知识,后来还学了一点拉丁文,不久又和姐姐范妮去一所男女同校的学校走读。不过,真正成为狄更斯的老师、启发他的文学想象力的,却是家里楼上一个小房间里的许多文艺书籍。那里有十八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斯摩莱特的《兰登传》、菲尔丁的《汤姆·琼斯》、哥尔斯密的《威克菲尔牧师传》,以及法国作家拉萨日的《吉尔·布拉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古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等等。这些小说和故事中的人物和事迹使狄更斯浮想联翩,他自己常常扮演着书中他所喜欢的角色。
这时的狄更斯贪婪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扮演小说中的人物,体察他们的种种感情,因此他从孩提时起就培养出两种才能。一种才能是使他从小就喜欢幻想,爱好文学创作。他曾以《妖怪的故事》中的一个故事为基础,写了一部悲剧《米斯讷,印度的苏丹》,尽管这完全是模仿性的习作,但在小朋友中却出了名,他成了一个了不起的“神童”。另一种是培养了他的朗诵、唱歌和讲故事的才能。他随口就能讲出一个故事,而且讲得引人入胜;他歌谣唱得特别好听,很受父亲赏识。为此,不管在家中还是外出做客,他常常被人高高举起,或站在椅子上或站在桌子上,对亲戚、朋友表演各种节目。这两种从童年时代就培养起来的才能,使狄更斯后来成为杰出的小说家和著名的朗诵艺术家。
在这段时间里,狄更斯还在爱好戏剧的表兄詹姆斯·拉默特的支持和带领下,去剧院观看了一些莎士比亚的戏剧演出,进一步增强了他爱好文艺的兴趣。他的父亲还经常带他乘坐海军军需处的游艇去航行,在曼特威河上航行着的船只启发了他对大海的联想。
一八二二年,狄更斯由于父亲的调任而随同全家到了首都伦敦,结束了他在查塔姆的欢乐的童年生活。到伦敦以后,家庭的经济情况更为恶化,负债越来越多。为了节省开支,全家只能在伦敦郊区坎登镇的贝赫姆街租了一套又小又简陋的房子。周围环境的肮脏,社会底层人民的穷困,使幼小的狄更斯开始对穷人的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
不久,父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母亲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竟想开办一所女子学校来赚点钱。她在门上钉一块“狄更斯夫人学校”的铜牌,由小狄更斯挨户分送招生广告,历数这所学校的种种优点,可是始终没有一个人来报名上学。一八二四年,父亲终因无力还债而被逮捕,关进马夏西负债人监狱,狄更斯十分伤心,哭得两眼通红,眼泪汪汪地奔走于家庭和监狱之间。他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到街上去采办生活必需品,还要典卖家里所剩无几的东西,又要抽空到监狱里去探望父亲。不久,家里的东西几乎变卖、典当一空,连他最喜欢的从查塔姆带来的诸如《兰登传》、《汤姆·琼斯》等等图书,也一本又一本地落入旧书商的手中。
家境的艰难,迫使狄更斯不得不离开学校,进入一所黑鞋油作坊去当童工。这家鞋油作坊座落在亨格福特旧码头左边的一所歪歪斜斜、快要倒塌的旧房子里。它的周围又脏又臭,里面在腐烂的地板上和楼梯上,在阴暗的地下室里,到处可以看见乱窜乱跑拖着长尾巴的灰老鼠。狄更斯的工作是给黑鞋油瓶子盖上封口,用细绳缚好,贴上商标。他衣衫褴褛,穿着破围裙,整天和瓶子、纸张、细绳、剪刀和浆糊瓶子打交道,工资一星期只有六先令。同他一起在地下室工作的,都是一些缺乏教养、衣着破旧的穷孩子。过了一段时间,狄更斯结扎瓶子、包装和贴商标的工作变得那样敏捷、熟练。老板觉得他长得五官端正,技术熟练,就把他放在沿街一个玻璃橱窗里面做活动广告。街上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都跑过来,一边吃着果酱面包,一边把他们的鼻子紧贴在玻璃上,津津有味地观看他的劳动。
狄更斯认为这次家庭破产、父亲入狱和他进鞋油作坊当童工,是他不应遭受的有失体面的沉重打击,是他一生中的奇耻大辱。他不高兴谈起这些,甚至隐瞒这些事实,直到后来他有了饯,出了名,成了中年人,他还继续做着恶梦,梦见自己又一次变成了皮鞋油作坊中的那个流浪儿。这段生活在狄更斯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消失的伤痕。但是,这段生活也使他从社会的底层了解到了贫民的苦难,使他对无依无靠的儿童和饥寒交迫的穷人充满了同情,对富人和上层阶级充满了厌恶与愤恨。
家境仍然每况愈下,连房租也付不出,狄更斯全家不得不搬进负债人监狱。因为在当时,负债人监狱是可以出租房间给犯人家属住的。狄更斯独自一人住在外面,每逢星期日,他买一些吃的东西进监狱去和亲人团聚。
苦难的日子终于熬到了尽头,狄更斯的父亲依靠从一个亲戚那里继承到的一笔为数不多的遗产而还清了债,全家才结束了这段监狱生活。狄更斯也离开了这个使他终身感到屈辱的黑鞋油作坊,重新进学校求学。这时候,狄更斯还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可惜的是,他就读的威林顿学校的校长琼斯先生,是一个主张棍棒教育的又愚昧又野蛮的人。他一天到晚用一根手杖敲打着学生。狄更斯在这所学校里除了得到一些棍棒教育的生活体验外,在学识上收获很少。后来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对萨伦学堂的克里古尔校长的精采描写,就有着这段生活的影子。
学习了两年多以后,家里又没有钱了,狄更斯只好再次停学,为糊口而奔忙。他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当抄写员,还经常跑出去为事务所送信和传递消息。这差使使他走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看到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之后,他很快学会了速记,充当速记员。一八三四年,狄更斯应《记事晨报》之聘,充当记者,专门到法院、议会中去采访新闻。他的速记水平很高,既快又准,深受报社的赞赏;他生动的文笔和丰富的语言,使跟他共事的采访记者们感到惊叹。因此,每逢大臣或著名的政治家要作重要演说时,他们就派狄更斯去采访。
狄更斯在伦敦当记者时期,正逢一八三二年英国议会的改革时期。在这场风起云涌的议会改革斗争中,狄更斯看到了英国社会的真相和政治机构为有钱人服务的本质,进一步熟悉了伦敦中、下层各种人物的生活,也使他有机会了解了在政治运动中揭露出来的千百种黑暗、罪恶的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从而,丰富了生活,增长了知识,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社会经验,积累了不少有用的素材。
在进一步认识生活的同时,狄更斯仍旧不忘读书。他用自学的办法来充实自己,经常出入伦敦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孜孜不倦地钻研书本,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当了一段时间的记者以后,狄更斯开始获得比较优厚的薪金,摆脱了少年时代的贫困和屈辱生活,满怀雄心壮志,准备登上文坛。
初出茅庐震文坛
一八三二年某一天傍晚,有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怀着恐惧的心情,战战兢兢地把一篇稿子偷偷塞进弗利特街一条漆黑的弄堂里的一家邮局的邮筒里,然后一直朝着威斯敏斯特教堂走去。快活和骄傲使得他泪眼模糊。为了不在大街上让人家看见自己的眼泪,他在教堂里足足呆了半个钟头。这个带着腼腆神情的青年,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大作家狄更斯。
一星期以后,青年狄更斯买了他投稿的那份杂志,高兴地看到自己的习作已经发表。这篇稿子标志着狄更斯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接着,他以“波兹”为笔名,又连续写了许多篇描写伦敦风土人情、城市风貌和各种人物的特写,分期发表在《记事晨报》上面。一八三六年二月七日,当他二十四岁生日那天,狄更斯把这些特写汇编成《波兹札记》出版了,年底又出版了第二集。《波兹札记》中的特写丰富多彩,内容有讽刺中小资产阶级的庸俗和趋炎附势的,有揭露议会、法院和慈善团体的黑暗与虚伪的,也有赞美当时的城市生活的;体裁有人物速写,有关于伦敦的市容、景色和风土人情的随笔,有农村生活的素描,也有短篇故事;风格有轻松的幽默,温和的讽刺,还有感伤主义的叹息。特写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如《国会一瞥》、《公共马车》、《我们的教区》、《校长先生》、《街市之晨》等等。由于这些特写把城市的美丑、善恶、诗意的幻想,甚至把首都的浓雾、潮湿的神秘魅力等都一一描绘了出来,因而受到伦敦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这些成绩初步显露了狄更斯的写作才能,使他树立了做一个作家的信心,决心放弃记者工作,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一个当时已经很有名的通俗画家西摩先生看中了狄更斯的才能,向一家出版社推荐,建议由自己画滑稽连环画,而由狄更斯写文字说明。青年狄更斯不愿意就画作文,而要求由自己写文章广泛地描绘英国的风光和人物,由西摩先生根据作品的要求画插图。双方同意后,狄更斯写了关于匹克威克先生出外游历的文章,西摩先生根据作品校样画了一幅“匹克威克社”和它的创办人匹克威克先生的肖像:胖胖的身子,圆圆的肚皮;紧身裤和皮绑腿;一只手藏在燕尾服里,一只手在空中挥舞作演讲姿势,以及他那快活自在的神情,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此,人们一看到那幅画像就知道是匹克威克先生,画像使匹克威克成为活跃在人们周围的真实的人。这就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杂志刊载了几期以后,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塑造的“堂吉诃德”还缺少一个侍从“桑丘·潘沙”,于是为匹克威克先生加进了一个仆人山姆·维勒,从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第一期刊载《匹克威克外传》的杂志,只印了四百份,到了第十五期时,单单预定的已超过了四万份,该杂志很快就畅销全国。匹克威克和山姆·维勒变成了英国的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匹克威克的故事变成了街谈巷议的中心课题,商人们纷纷借用匹克威克的名字作他们商品的商标,狄更斯也成了英国文坛的红人。
在《匹克威克外传》陆续发表、日益受到欢迎的日子里,狄更斯爱上了《记事晨报》出版人霍茄士的长女凯瑟琳。年轻人的热情冲动和过于性急,使他们没有顾到性格上、兴趣爱好上的差别,匆匆忙忙地在一八三六年四月二日结了婚。婚后却越来越发现两人性格上的巨大差异,他的夫人并不了解他,感情上和他合不拢,狄更斯痛苦地说:“凯瑟琳是温柔而和顺的,但要我们做夫妻却是异常的不相配。”和他性格、爱好相合的小姨玛丽·霍茄士,却又在他们结婚一年多以后突然患急病去世。狄更斯十分悲痛,有好几个星期提不起精神来写作,以致《匹克威克外传》的出版不得不延期。玛丽的形象以后成为《老古玩店》中的耐儿、《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意中人——真诚、美丽、温柔的艾妮斯的原型。
《匹克威克外传》的成功,使不少报刊、出版社纷纷向狄更斯约稿,要他写小说分期连载。于是紧接着,狄更斯第二部长篇小说《奥列佛·退斯特》从一八三七年二月开始在《边特莱氏杂志》上连载。
《奥列佛·退斯特》成书于一八三八年,是作者早期创作中最重要的一部社会小说。狄更斯在这里第一次把读者带进了贫困与痛苦的世界,展现了社会底层的可怕的生活画面,并宣扬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幻想。
成了作家以后的狄更斯,精力充沛,朝气勃勃,日夜不停地写作,却还赶不上外面的需要,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印刷工人跟在他后面等候要稿发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