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外国文学评介丛书-雨果
5882600000003

第3章 生平和思想(3)

那总是叫他来替我写。难道现在他们要杀起孩子来了吗?天呀!

那么这些人都变成强盗了!我请问一句。

今天早晨,他还在窗口那边玩呢!

这从哪儿说起,他们就这样夺去了我的心肝!

他在路上走道儿,他们就向他开枪。

先生,他和善得像耶稣一样。

我已经老了,痛痛快快就叫我死去得了;

这在波拿巴特先生反正是无所谓的,

与其杀死我的孩子,不如把我杀死!”

她住嘴了,因为眼泪使她感到窒息。

所有的人都在祖母的身边哭了。然后她又说道:

“现在我一个人怎么办?

今天,你们大家要给我解释解释。

唉!他母亲留下来的只有他。

为什么要把他杀死?我要请他们说个明白。

孩子并没有喊过共和国万岁呢。”

我们一声不响,严肃地立着,脱了帽,

在这不能安慰的创痛面前,我们毛骨悚然。

你真是,老太太,一点儿不懂得政治。

拿破仑先生,这是他真实的名字,

他是贫穷的,尽管当了王;他喜欢宫殿;

他该当有些马,有些仆从,有些钱,

为了他的游戏,他的服饰,他的睡眠,

他的狩猎;而且他还要利用这机会来救救家庭,救救社会和教廷;

他要住圣葛罗宫,夏天满园都是玫瑰,

好让县长和市长们到那儿去朝拜;

就是为了这个,所以那些年老的祖母,

必须用年龄使之发抖的可怜的灰色手指头,

给七岁的孩儿们密密地缝着尸布。

(闻家驷译《雨果诗选》,一九五四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一八五三年出版的《惩罚集》,是刺向拿破仑第三专制帝政的投枪和匕首。这部辞锋尖锐泼辣的政治讽刺诗集深为革命导师列宁所喜爱。一八七○年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雨果与祖国和人民命运与共,写下了许多激昂的爱国主义的战斗诗篇。他歌颂为国捐躯的战士:“为祖国而牺牲的志士们啊,我羡慕你们的命运!”他描写战士们参战的动人情景:

清冷的黎明,露出一抹青光。

一群人整整齐齐地走过街上;

我跟着浩荡而雄壮的声浪向前走,

人的脚步,在前进的时候才会发出这样的声响。

这是公民们出发到战场上去。

纯洁的兵士们呵!在他们行列中间,

孩子们骄傲地牵着父亲的手,尽管身个儿比较矮小,

但志气却是一般高:而妻子们走在丈夫的身边,扛着丈夫的枪。

这原是高卢妇女的传统,

男子出征,妇女就扛甲胄,

而且还要待在那儿,

不管是进攻凯撒还是向阿提拉挑战。

谁都不知道未来的变化!孩子们在笑,

做妻子的也并不伤心。巴黎遭受着一次可耻的袭击;

可是巴黎人全都同意这个见解:

只有委曲求全才会使一个民族失去光彩,

不管后果如何,祖宗决不抱怨他的子孙,

而巴黎的灭亡原是要争取法兰西的永生。

一定得保持荣誉,除此以外,我们都可以牺牲。

一八七二年发表在《凶年集》里的诗歌,洋溢着爱国主义的热情和明朗乐观的情调。这些诗还有对于巴黎公社社员崇高品质和勇敢战斗精神的颂扬和赞赏。

雨果的抒情诗中有一部分是咏叹人生,抒发感情,描绘自然景色和议论哲理的诗,但绝无消极浪漫主义者那种灰暗、悲观的色彩,而是情真意切,富有生气。

雨果的叙事诗也很成功。从一八五九年开始写的《历代传说》,有描绘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当代的历史图画,有神话和民间传奇,它们既独立又连成一个整体,借以表现“从人类之母夏娃到人民之母一七八九年大革命这一过程中,人类面目不断变化的标志”。这部史诗共出了三集(第三集是一八八三年写的),是一部珍贵的史诗巨著。

戏剧

雨果的戏剧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坛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从一八二七年写第一个剧本《克伦威尔》起,到一八八二年写《笃尔克玛》止,戏剧创作贯串始终。尤其是三十年代的戏剧作品,以其新内容和新形式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世界声誉。

一八三○年《欧那尼》的演出,引起很大的轰动。这个剧本以十六世纪西班牙“野史”中一个浪漫故事为蓝本。主人公欧那尼是一个出身贵族的青年,由于父亲被西班牙原先的国王杀死而被迫流落为盗,他发誓要杀死王位的继承者卡洛斯以报父仇。欧那尼爱上公爵的侄女唐娜·素儿小姐,而国王卡洛斯却将素儿小姐许配给公爵,国王本人又觊觎着素儿的美色。第一幕,卡洛斯国王潜入公爵府,偷听欧那尼与素儿的情话,要挟欧那尼,无耻地提出与欧那尼平分素儿的爱情。恰巧被公爵撞见,国王谎称微服私访,蒙混过去。第二幕,欧那尼准备与素儿小姐私奔,国王深夜带着几个廷臣前来劫持素儿,被欧那尼的弟兄捉住。欧那尼出于贵族观念,没有杀死放弃决斗的国王并放国王逃走。而欧那尼的弟兄们却被国王带来的廷臣围困,欧那尼只身逃走。第三幕,欧那尼逃到公爵城堡,国王前来搜捕。公爵出于贵族的荣辱观念,拒绝从自己家中将欧那尼交出;国王于是把素儿作为人质带走。欧那尼感激公爵救命之恩,发誓只要听到公爵的号角召唤,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性命交给公爵处理。第四幕,公爵和欧那尼准备谋杀国王,但被国王卡洛斯捕获,素儿愿与欧那尼同死。正巧卡洛斯继承日耳曼帝国的皇位,实行大赦,不仅赦免了欧那尼,还恢复欧那尼简武士公爵的爵位,并赐他与唐娜·素儿完婚。第五幕,正当欧那尼与素儿举行婚礼的那天晚上,老公爵妒恨欧那尼的幸福,吹响了号角,于是欧那尼与素儿双双毕命,老公爵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欧那尼》是浪漫主义戏剧的典型。它和古典主义的戏剧完全不同。这个剧本有明显的反封建的倾向,古典主义的戏剧美化封建王侯,而在这个剧本里封建王侯却成了讽刺、揭露的对象;古典主义的戏剧遵从“三一律”,而这个剧本在艺术手法上完全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时间远不止二十四小时,地点换了好几处;它把悲喜剧的因素揉合在一起,情节错综复杂,回旋跌宕,出人意料。剧本使用了强烈对照的手法:国王与强盗对照,坟墓与婚礼对照。通过对照使作品有声有色,增强美的感受。剧本里主人公改装、决斗、用毒药、爱情、阴谋和死亡等,都是古典主义所不容许的。古典主义只许表现所谓崇高、典雅的事物。剧终在舞台上出现三具尸体,这更是对古典主义的亵读。因此,《欧那尼》的上演,象征着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两派势力之间的殊死斗争。最后,《欧那尼》获得全胜。

《欧那尼》之后,雨果写了浪漫主义剧本《国王在娱乐》。遭到禁演以后,雨果又写了几个浪漫主义剧本:《吕克莱斯·波基亚》(1833)、《玛丽蓉·德,洛尔墨》(1833)、《玛丽·都铎》(1833)、《昂热洛》(1835)、《吕意·布拉斯》(1838)等。雨果的戏剧题材是以国王、贵族等封建专制主义者为揭露和批判的对象。雨果抨击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而颂扬才智超群、道德品质高尚的普通人,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但由于雨果只注重道德上和精神上的胜利而不提倡反抗和斗争,剧中的主人公缺乏实际的行动,因而对现实的批判不十分有力。雨果的戏剧,情节是浪漫主义的,作者任其想象驰骋,戏剧冲突尖锐、激烈,出人意料,但往往缺乏坚实的生活基础;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由于追求性格方面的对比,过于夸张,有的缺少真实感。

一八四一年雨果写了《卫戍官》,上演后遭到失败,此后就很少写剧本,转而写了许多成功的小说。

小说

雨果的小说繁多。早期受到司各特(1771—1832)的浪漫主义小说的影响。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当时风行全欧。司各特被称作“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他借历史题材表现个人情感,将历史上生动的史实加以美化的写法,对雨果影响很大。一八二三年写的《汉·伊斯兰特》,充满荒诞的想象,把强盗写成魔王,把英雄写得像天神一样。一八一九年动笔,一八二六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布格——雅加尔》,以一七九一年法属殖民地圣多明各的黑奴起义为题材,描写了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但美化了青年殖民主义者维奈,歪曲了起义者的领袖雅加尔,反映了早期雨果思想的复杂性。

七月革命前夕,雨果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一八二九年写的《一个死囚末日记》,现实主义成份有所加强。这部中篇小说通过一个死囚在狱中的生活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不公正,反对对犯人实行死刑,表现了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一八三四年,雨果以同一主题发表了另一个中篇小说《克洛德·格》。小说描述一个穷苦的工人由于找不到工作,为饥寒所迫,给老婆和孩子偷了仅够用二天的面包和柴火,但却受到五年监禁之苦。在监狱中,他由于不堪忍受狱吏的暴虐行为,用斧子砍死了监狱苦工场的场长。故事深刻地揭示,主人公遭到如此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和监狱中的恶劣环境。

雨果在六十年代流放生活中写的几部长篇小说,具有更加强烈的社会性。

一八六六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海上劳工》,以王朝复辟时期为背景,集中描写吉里雅这个以打鱼、种地为生的青年,在海上和小岛上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感人事迹,热情歌颂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意志。小说中的吉里雅,勤劳勇敢,道德高尚,有舍己为人的精神。他爱上了船主勒杰利的侄女苔莉雪特,接受了从触礁汽船上运回机器的条件。等到他历经千辛万苦将机器运回时,发现苔莉雪特另有所爱。他决心成全对方的爱情,在潮水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雨果在以浪漫主义的激情对主人公热情赞颂的同时,又以对照的手法描写了恶汉汉丹,克里班船长和雅克曼·埃德洛教长。这三个人是王政复辟时期社会上邪恶势力的代表,作者对他们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作者是以抽象的宿命观念来解释社会现象的。雨果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说:“宗教、社会、自然是人类三大斗争,这三大斗争也是人类三大需要……生活中神秘莫测的困难艰险来自这三部类,人类面临着以迷信的形式,偏见的形式,自然原素的形式出现的障碍,有三种宿命压在我们身上,教义的宿命、法律的宿命和物质事物的宿命;在《悲惨世界》中,作者指出第二种宿命;而在本书中则要说明最后一种。”雨果的这种唯心主义宿命论,使作品的社会性受到损害,人物缺乏鲜明的阶级印记。以劳动者作为长篇小说的正面主人公,这是雨果世界观中进步的社会思想的反映,在文学史中应占一席重要的地位。

一八六九年出版的《笑面人》,具有类似的主题。雨果通过笑面人关伯仑一生的奇异遭遇,热情歌颂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善良的人民。关伯仑是英国爵士的后代,从小被卖给儿童贩子,儿童贩子用毁容术破坏了他的面容,使他变成了总是面带怪笑的人。他后来被人贩子抛到荒岛上,在天寒地冻,无以为生的情况下,从雪地上救了一个女孩,她就是盲姑娘蒂。关伯仑和蒂被好心的流浪艺人窝苏斯收养,他们三人四海飘泊,受尽折磨。但他们互相体贴,彼此照顾,相互间存在着最诚挚的感情。关伯仑被密探带走,窝苏斯就在监狱门口等着。后来关伯仑被恢复了爵士地位,但他不愿侍奉王侯,毅然摆脱贵族爵位的羁绊,回到下层社会当中,成为人民之子,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欢迎。

同正面形象相对照的是安妮女王、郁茜安娜和摩埃爵士。他们奢侈淫乐,彼此陷害,互相利用。两组人物代表着尖锐对立的两个不同的世界,即“极度贫贱”的世界和“极度富贵”的世界。

小说的背景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英国从詹姆士二世到他的女儿安妮王统治的这一时期。一六八八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政变之后建立起来的政权,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合的君主立宪政体,封建势力并未消灭。雨果的批判矛头只指向英国社会的封建残余势力。雨果认为社会之所以黑暗,是由于保留了国王和封建贵族阶级。在劳资矛盾极为尖锐的六十年代,这一共和主义的主张已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但小说对上层社会的揭露和对下层社会的同情,仍然有它的积极作用。

雨果的小说显示了作为人道主义者、社会学家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的雨果的全部思想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