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外国文学评介丛书-雨果
5882600000006

第6章 主要代表作品(3)

克罗德副主教是一个在宗教桎梏下性格畸形发展的反面人物。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是天主教倡导的禁欲主义同他本质上的纵欲主义之间的矛盾。他外表道貌岸然、仪表堂堂,实则自私、虚伪、极端残忍。宗教的教条要求他摒弃世俗的享乐生活以换取魂灵得救。因此,他表面上装着躲避女性,远离人群,厌弃生活中的一切乐趣,实际上他忍受不了禁欲主义的枷锁。他对美丽的吉卜赛女郎产生了疯狂的淫邪念头。他像一个幽灵似的在爱斯梅哈尔达周围忽隐忽现。他对爱斯梅哈尔达的渴望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一种变态的、可怕的欲念。他为了占有爱斯梅哈尔达,施展了一切恶毒阴谋的手段:先是引诱,引诱不成就假手加西莫多去抢,抢不到就诬陷。本来是他亲手刺伤了法比,却诬陷爱斯梅哈尔达。当爱斯梅哈尔达被加西莫多从刑场救出并藏身于圣母院的钟楼,克罗德发现之后,深夜入室,又是祈求,又是恫吓,又是欺骗。克罗德的逻辑是:“我要得到你,否则我就把你交出去!你或者死去,或者属于我!”这是极端利己主义者的逻辑。爱斯梅哈尔达宁可死去,也不屈从于他。咎由自取,克罗德害死了爱斯梅哈尔达之后,自己也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真是大快人心。

法比·得·夏多倍赫是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军官,他具有贵族子弟奢侈、放荡、轻浮等一切恶德败行。他被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所吸引,但是他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情只不过是玩弄女性,逢场作戏而已。当爱斯梅哈尔达被诬受刑也不能忘情于他时,他不但不替她洗清“罪名”,却反而同贵族小姐贡得罗西耶·佛勒赫·得·李打得火热,早已把爱斯梅哈尔达忘到了九霄云外。爱斯梅哈尔达被处死,他竟然心安理得地同富家小姐结婚了。

雨果通过加西莫多、克罗德和法比三个不同身份、地位、品质和外貌的男人对爱斯梅哈尔达的渴求,热情地歌颂了爱情方面的真、善、美的道德情操,着力地鞭挞了假、恶、丑的不道德欲念。

小说中还出现了法王路易十一的形象。作者根据历史事实,没有简单地将他处理成反面人物,而是肯定了路易十一统一法国,为专制王权奠定基础这一历史功绩。作品中的路易十一穿着普通的市民服装,戴着粗呢缝制的旧而脏的帽子。这个国王身体瘦小多病,但勤于国事,国家的大小事情,他都爱过问。平时,他住在自己的城堡中,很少到巴黎来;只要到巴黎来,他总是住在阴森可怖的巴士底监狱的房间中,因为他觉得这样要安全些。他同封建领主有矛盾,他为了扩大国王的权力而同他们明争暗斗着。他利用人民的力量,但又害怕人民的力量强大起来危及他自身的利益。他对人民的反抗斗争则进行血腥的镇压。小说中对这个像老狐狸一样狡猾的国王有过一段成功的描写。

当路易十一得到密报,说巴黎的民众袭击了法院大厅的审判官,他欣喜若狂,高举着帽子喊道:“好啊!我的百姓们做得好!打倒这些冒充的君主,打倒他们,杀他们,绞死他们,推翻他们!”突然间他不做声了,咬着嘴唇,仿佛想阻止已经说出一半的思想,目光炯炯地轮流扫视一眼他周围五个人中的每一个。忽然又用双手从头上摘下帽子捧着,凝神看着它,说道:“我要烧掉你这顶帽子,要是你知道我脑子里转什么念头。”以后当他弄明白起义群众不是针对法院大厅的审判官,而是攻打封建势力的支柱巴黎圣母院,危及王权的安全时,他不再笑了,脸色狰狞可怕,走来走去,狐狸一变而为吃人的狼了。他深陷的眼里凶焰逼人,声音响亮像一只喇叭,发出:“砍碎他们,杀!杀!”,“把平民杀尽,把女巫绞死”的命令。小说里的路易十一就是这样一个一手惩治封建贵族,一手镇压平民的封建专制君王。

《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人物众多,但泾渭分明。作者笔下的下层人民,衣衫破烂,甚至外形奇丑,但人格高尚;而上层社会中的人,尽管他们衣冠整洁,外貌俊雅,但内心丑恶,精神卑下。两种人物形成鲜明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在艺术手法上是浪漫主义的。它有奇异曲折的情节,不同寻常的环境,个性鲜明的人物,华丽活泼的语言。它的描述是夸张的,采取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的对照写法,构成小说绮丽多姿、色彩绚烂的艺术特色。

《巴黎圣母院》这部扣人心弦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以《活冤孽》为书名被介绍到我国。后来有译作《钟楼怪人》和《巴黎圣母院》的。这部誉满全世界的文学作品,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歌剧和芭蕾舞剧而搬上许多国家的银幕和舞台。迄今一百多年,它的艺术青春经久不衰,可见它确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四十年代开始动笔的,发表于一八六一年。作者当时流亡在英属盖纳西岛,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才写成这部长篇小说。雨果自己称之为“社会的史诗”。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名著,就应该说《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它是雨果创作的高峰,是最成功的一部代表作。

《悲惨世界》在我国最早的译本叫《孤星血泪》(1907年出版),以后有苏曼殊和陈独秀合译的《悲惨世界》,还有署名苏曼殊的《悲惨世界》。以上几种版本都是用文言节译的。一九二九年,李丹、方于先生译出《悲惨世界》前两部,书名《可怜的人》,分九册出版。一九五八年,出版了李丹先生译的《悲惨世界》第一、二部。以后,李丹先生又译了几部,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译到一九七七年去世;未完成部分由方于先生继续译完。

雨果是以真实的故事作蓝本而创作这部感人的小说的。一八○一年有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农民,他为饥饿所迫,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出狱后,由于他带着黄色身份证而找不到工作做。这一真实事件深深地激动着雨果,他决心以此为基础写一部长篇小说。四十年代是法国革命情绪高涨的时期,雨果受到现实的阶级斗争的教育,这促使他在原来构思的基础上扩展了内容,深化了主题思想。经过长时期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思想性强烈,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的长篇小说。

雨果在谈到关于《悲惨世界》的创作目的时说:“我写这部书确实是为了所有的人。……凡是男人愚昧无知,陷于绝望的地方,凡是女人为了一块面包而卖身,以及儿童因为没有学习的书籍与取暖的火炉而痛苦的地方,我的《悲惨世界》都会来敲门,说道:‘开门,我找你们来了!’”(1862年致《悲惨世界》意大利文译本出版人达厄利先生的信)

雨果在一八六二年为《悲惨世界》写的作者序中谈到本书的作用和意义,说:“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

《悲惨世界》这部作品在世界上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十九世纪俄国的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书单上清晰地写着:《悲惨世界》,影响极大。由此可以想见,本书在世界上享有的声誉有多么高。

《悲惨世界》这部小说以一八一五年拿破仑失败,一八三○年复辟王朝覆灭,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推翻七月王朝这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劳动者因失业、贫困而遭致堕落、毁灭的悲惨生活图景。雨果以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对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法律的不公平,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悲惨世界》共分五部,每部又分若干卷,每卷又分若干章,真是一部卷帙繁多,篇幅浩大的长篇文学巨著。

§§§第一部芳汀

故事开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出场的人物。

一八一五年,在法国南部一个称作狄涅的小城,那里有一位名叫查理·佛朗沙·卞福汝·米里哀的主教,他谦卑、清寒、淡泊,“无论对待什么事情,他从来总是正直、诚实、公平、聪明、谦虚、持重的;好行善事、关心别人”,“他一生中的每一天的时刻都是被祈祷、上祭、布施、安慰伤心人,种一块小园地,实行仁爱、节食、招待过路客人,克己,恕人,学习,劳动这些事情充满了的”。

就是在这样的主教管辖下的狄涅城,一八一五年十月初的一个黄昏,有一个步行终日,劳累不堪的行人来到这里。他是一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粗壮,可能有四十六七岁,戴一顶皮檐便帽,压齐眉心,把他那被太阳晒黑,生着长须,淌着大汗的脸遮去了一部分;从他那领上扣了一个小银锚的黄粗布衬衫里,露出一片毛茸茸的胸脯;他的领带扭得根绳子,蓝棉布裤,也磨损不堪,一只膝头成了白色,一只膝头有了个窟窿;一件破旧褴褛的老灰布衫,左右两边时上,都已经用麻线缝上了一块绿呢布;他背上有只布袋,装得满满的,也扣得紧紧的;手里拿根多节的粗棍,一双没有穿袜子的脚笼在两只钉鞋里。汗、热、徒步奔走,给那潦倒的人添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狼狈神情。

这个人的到来,引起了整个狄涅城的惊慌。这人从哪里来?他是干什么的?

这人名叫冉阿让,他本来是一个靠剪树枝为生的农业工人。他小时父母双亡,由姐姐抚养成人。可是姐夫不幸去世之后,留下七个可怜的孩子,最大的只有八岁,最小的才一岁,全靠冉阿让每天挣二十五个铜子养活他们。不料,冉阿让突然失业了,眼见一家人濒临饿死的边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一天夜晚,他用拳头打破面包店的玻璃橱窗抓走了一块面包。为此,冉阿让被捕,判了五年苦役。那是一七九六年的事。冉阿让在监狱中记挂那几个无衣无食的孩子,特别是听到关于他姐姐带了一个七岁的孩子在印刷厂做工的消息之后,他常想那六个孩子到哪里去了呢?他在第四年的年末越狱了,但被抓了回去;第六年他又越狱了,也没逃脱;第十年他又逃了一次,也没有成功;在第十三年,他又试了最后一次,只四个钟头就被拘捕了。由于逃跑了几次,加判了徒刑,直到十九年刑满释放。冉阿让从一七九六年二十七岁被关了起来到一八一五年释放出来时,已有四十六岁了。他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无罪的人,但他是在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愿意劳动而又缺少面包的情况下走上犯罪道路的;他认为法律对他的处罚太重了。他的结论是:他所受的处罚,实际上不仅是不公允,而且肯定是不平等。他认为不仅社会有罪,上帝也有罪。这个年近半百的苦狱囚犯怀着愤懑从监狱中出来。他已经走了四天了,这一天他已经走了十二法里,来到狄涅城,天已经黑了。由于他是从苦狱监出来的,身上带着黄色身份证,因此走遍了所有的店铺、旅馆和酒店,没有一个地方收留他。他到监狱,想去找一个住处,看门的也不肯开门;他到过狗窝,狗把他咬了出来;他到城外,想在田野上露一宿,可天又要下雨;他找到一块石板,准备躺下去,这时一个老婆婆指给他狄涅主教的家。他进去了,说明自己是从牢里放出来的苦役犯,有一百零九个法郎和十五个铜子,是十九年在牢里做工赚来的,愿意付现金,只要有一间马房睡一宿就行。冉阿让没有想到米里哀主教回答他的是“加一副刀叉”,“在壁厢里的床上铺上一张白床单”。冉阿让惊呆了,他没有想到这里不但不撵他走,还称他做先生,让他有一张有褥子和垫单的床,请他吃饭,还不要他付钱,这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但由于长期的牢狱生活,他对社会充满敌意,虽然一时受到感动,到了半夜,他还是把主教家里一篮子银质餐具偷走了。天亮时,警察把他抓住了。三个警察押着他到主教家对证,这个以仁爱为怀的卞福汝主教又是那样地出乎他的意料。主教一见到他们出现在门边,便以七十五岁的高龄所允许的速度迎了上去,望着冉阿让大声说:“呀!您来了!”“我真高兴见到您。但是,那一对烛台,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二百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冉阿让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震动,他全身发抖,就像要昏倒一样,不知说什么好。他拿上主教先生交给他的一对银烛台,像逃走似地仓皇出了城。他在惝恍迷离的心境中,又用脚踏了一个叫瑞尔威的穷孩子丢掉的钱;这个钱值四十个铜子,冉阿让没有给他,孩子哭着走了。冉阿让后悔莫及,他经历着痛苦的思想冲激,他淌着热泪,泣不成声,决定选择一条自新的光明之路,从此去恶向善,重新做人。

一八一五年年终,冉阿让来到法国偏僻的海滨小城濛特猗。由于他从大火中救出了警察队长的儿子,因此没有验他的身份证,从此他改名为马德兰。又由于他在燃料工业方面有一件发明:用漆胶代替松胶,将手镯的两头靠拢以代替两头连接焊死的方法,不到三年工夫?冉阿让已成了蒙特猗的大富翁。他用获得的利润建造了高大的厂房,招聘有技术的男女工人在车间干活。他为工人们兴办了许多慈善事业:幼儿园、小学校、医院等等。小城也因他而繁荣起来,人们拥戴他做了市长,尊他为马德兰老爹。但在大家赞叹马德兰先生的善行的时候,有一个穿一件铁灰色礼服,拿条粗棍,戴顶平边帽的人死死盯着他。这个人是警察局的警探,名叫沙威,是一个恐怖人物,令人一见就心悸。

一天早晨,马德兰先生经过一条小街,听到一阵嘈杂的声音,只见一群人围在一堆,一个叫割风伯伯的驾车老头摔在他的车子下面;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割风被压得惨叫,过不了五分钟,老头的肋骨就会折断;找千斤顶来,至少得一刻钟。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救出这个垂死的老头,马德兰对着众人说:“我愿出二十个金路易,只要谁能够爬到车底下去用背把车子顶起来,就可以救出老头的命。”但是谁也不愿冒这九死一生的风险。眼见老人即将被压死在车下,马德兰不顾自身的危险,他双膝跪下,爬到车子下面去了。他使尽了自己最后的一点力气,车子慢慢从泥坑里升起来了,割风老头终于免了一死。老头子吻着马德兰的膝头,称他为慈悲的上帝,连看的人都感动得哭了。割风老头的膝益骨跌脱了,马德兰给他医治,还给了他一张一千法郎的票据,又把他介绍到巴黎圣安东尼区一个女修道院里做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