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下一个老板就是你
5895900000046

第46章 明禁区——远离危险(3)

实践表明:拖延时间的心理只会使我们在“现在”这个时段更加懦弱,并期待于幻想。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但却始终无法成功。如果利用“现在”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或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厌倦工作和生活。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今日的理想、今日的决断,今日就要去做,而不要拖延到明日,因为明日还有新的理想与新的决断。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所以,我们应时时刻刻记着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今日事,今日毕。”

克服拖延的习惯,将其从自己的个性中根除。这种把你应该在上星期、去年甚至十几年前该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的习惯正在啃噬你的意志,除非你革除了这种坏习惯,否则你将难以取得任何成就。有许多方法可以克服这种恶习:

第一,每天从事一件明确的工作,而且不必等待别人的指示就能够主动去完成;

第二,到处寻找,每天至少找出一件对其他人有价值的事情,而且不期望获得报酬;

第三,每天要将养成这种主动工作习惯的价值告诉别人,至少要告诉一个人。

现在就动手做吧!

如果你想规避某项杂务,那么你就应该从这项杂务着手,立即进行。否则,事情还是会不断地困扰你,使你觉得烦琐无趣而不愿意动手,从而开始拖拖拉拉,最终一事无成、空留遗憾。

一个很有才气的教授想写一本传记,专门研究“几十年以前一个让人议论纷纷的人物的轶事”。这个主题又有趣又少见,真的很吸引人。这位教授知道的很多,他的文笔又很生动,这个计划注定会替他赢得很大的成就、名誉与财富。

一年过后,一位朋友碰到他时,无意中问到他那本书是不是就要大功告成了。他犹豫了一下,好像正在考虑怎么解释才好,最后终于说他太忙了,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因此没有时间写了。

无论这个教授怎么解释自己的理由,“写一本传记”这个计划已进入坟墓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上,因为不敢执行或想着“还有明天”,每天都有许多人把自己辛苦得来的新构想取消或埋葬掉。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构想又往往会回来折磨他们。

所以,在单位里,任何时候都不要自作聪明地设计工作期限,希望工作的完成期限会按照自己的计划而后延。优秀的员工都会牢记工作期限,并清晰地明白最理想的任务完成日期就在昨天。

要想在职场中脱颖而出,最实际的方法就是让手中的工作消化在“昨天”。只有这样,职场中的你才具有保持恒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这也是唯一不会过时的东西。中外优秀企业的用人实践表明: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公司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员工都必须奉行“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工作理念。一个总能在“昨天”完成工作的员工永远是成功的。其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将会征服所有的老板。

从无数的结果来看,成功就存在于“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效率之中。一个有志于自我成长和成功的职场人是不会把今天能完成的工作拖延到明天再去完成的。

6.做事做到位,拒绝差不多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不求进取、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对存在的技术问题懒得思考,对技术隐患不去克服,总觉得问题“差不多”解决了就行。每个企业都可能存在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按时打卡,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但是却没有及时完成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却不愿精益求精。对他们来说,工作只是一种“差不多”。

任何一个公司都需要把事情做到位的员工。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各行各业、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无不在呼唤能自主做好手中工作的员工。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会始终如一地做下去;而如果是一个中国人,一开始他会按安排擦六遍,慢慢地他就会觉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中国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认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

有一次’东方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访问韩国,被安排去一家面粉企业参观。然而’就是这次普通的参观给他很深的刺激,回国后好几个晚上都难以人眠。

这家面粉厂属于西杰集团,每天处理小麦的能力是1500吨,却只有66名雇员。一个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小厂,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刘永行惊叹不已。在中国,相同规模的企业一般日生产能力只有几百吨,但员工人数却高达上百人。希望集团的效率相对高于国内同行业标准,250吨日处理能力的工厂也有七八十名员工,日生产能力却仅有韩国工厂的六分之一。

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奥秘,刘永行与这家工厂的管理层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到他们也在中国投资办过厂,地址在内蒙古的乌兰浩特。当时的日处理能力为250吨,员工人数却高达155人。同样的投资人,设在中国的工厂与韩国本土生产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遥,效益自然也不会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时间,觉得没有改善的可能性,就将工厂关闭了。

两家工厂的效率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设备的先进程度不同?不是。相反,韩国本土工厂是20世纪80年代投入生产的,而内蒙古的合资厂却是在90年代建起来的,设备比原厂还先进。是管理方法的问题?也不是。工厂的主要管理层基本上都是韩国人。恰好,刘永行遇到了那位曾在内蒙负责的韩国厂长。

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刘永行特意请教这位厂长:“为什么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管理,设在中国的工厂却需要雇佣那么多人呢?”

那位厂长回答很含蓄:“也许是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吧。”而正是这么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却让刘永行回国后彻夜难眠。他知道,当着一群中国企业家的面,那位厂长的话已经是十分客气了。在这句平淡的话背后,一定藏有许多难言之隐,一定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管理问题。

仔细想一想,与韩国人相比,中国人做事的态度无疑存在很大的问题。韩国人做事总是手脚不停,无论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手头的工作做完了就一定安排别的事做。他们是一专多能,比如说一个厂长,如果他觉得自己的岗位比较空闲,就会做其他一些事情,以节省人力。而在中国大部分企业中,还存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够了”的想法,所以我们的效率就低了。

齐格勒说:“如果你能够尽到自己的本份,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总有一天你能够随心所欲从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反之,如果你凡事得过且过,从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么你就永远无法达到成功的顶峰。对这种类型的人,任何老板都会毫不犹豫地把他排斥在自己的重用之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准则。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军人的职责是保卫祖国;教师的职责是培育人才;工人的职责是生产合格的产品……社会上每个人的位置不同,职责也有所差异,但所有不同的位置都对位置上的人有一个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把事做到位。

“差不多”就行了,是员工缺乏责任心的一种表现,它实际上是工作中的失职。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往往就是因为他们做事只做到“差不多”为止。

因为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的工作,其实差太多了!

一个由许多人组成的公司是经不起太多“差不多”的。由上到下传达一项任务,如果一个人差1%,下一个人又差1%,这样下去等到真正执行任务的人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恐怕这项任务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而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工作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样,当由下向上传递一项建议的时候,每一层的人都抱着“传递得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心理,最后到最高层领导那里,你的建议就可能变成了一项对你的惩罚措施。

在工作中,你可能觉得自己做的和别人做得比起来差不多,以为那样就足够了,但你的上司、老板心中有数,你的顾客心中也有数,你一定会因为你的勤奋或懒惰赢得或失去晋升的机会,也同样会因为你态度的好坏而赢得或失去客户。

做事情一丝不苟还意味着要追求工作“零缺陷”。“零缺陷”工作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力争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不存在缺陷。要求人们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它是一种决不向“任何不符合”妥协的决心。

在工作中做到“零缺陷”,就是要求我们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不要高标准要求别人,而低标准要求自己,走出“差不多就行”、“马马虎虎”的思想和工作误区,努力达到“零缺陷”的境界。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举世瞩目,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它的成功和了不起就在于追求并达到了各个系统、各个环节、各道工艺的“零缺陷”!

航天器升空,从设计到制造,每个零部件的加工、每个细微关节都不可有半点的闪失。它经过了反复地论证和测试,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和弹性指标。上万人的研制团队,谁也不能有丝毫的草率和懈怠;几百吨的擎天物体升空,高精尖的合成,计算精确、考虑周到,没有丝毫的纰漏;逃逸舱的设计、降落伞的备用、二次故障的保险,乃至发射时间的选择、回收地点的考虑,以及航天员的生存空间、通话保障系统等各项航天要件的到位,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严谨程度。这些都做到了百分之百的细致而周到,追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把握,绝不抱一丝的侥幸。

许多人缺乏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原因在于从小养成了轻率疏忽的不良习惯,背弃了将工作做得完美无缺的原则。

努力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吧,只有把工作做得万无一失,比别人更准确、更完美,你才能引起老板的关注,实现你心中的愿望。

7.锋芒毕露不易得重用

“锋芒”本意是刀剑的尖端,在此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一个人若无锋芒’那就是提不起来。所以,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应当。但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该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里。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容易导致自己的失败。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锋芒毕露既不容易达到事业成功的目的,又容易失去晋升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则不留余地,待人则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现出来。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曾有一本科毕业即分配到某矿务局工作的大学生,他刚来就对单位里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未到一个月,他就给单位领导上了洋洋万言的意见书’上至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下至单位职工的福利,都一一综列了现存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但效果却适得其反,他被单位的某些掌握实权的领导视为狂妄、骄傲乃至神经病,不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借别的理由将他退回学校再作分配。两年之内,他因同样的情况换了四个单位,而且一个比一个更不如意。他牢骚更甚,意见也更多,却也无可奈何。

此君作为锋芒毕露者的典型,在为人处世方面少了一根弦,以致屡屡在新的人际关系圈子中未能处理好包括上下级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加上在工作上又不注意讲究策略与方式,结果不仅妨碍了个人才能的最大限度发挥’还招来了多种诽谤影射、妒忌猜疑和排挤打击。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人往往不是因锋芒毕露而走向成功,而是极易因屡受挫折而一蹶不振,以至被逐渐磨消了锋芒。

锋芒是引起大家注意的最有效方法,但你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你会发现:若是处世已有阅历、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发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的破坏者。若你的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连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职场扬名立身的目的?

当然,也许你会说:“难道我就这样一辈子默默无闻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寻找表现的机会;若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准备;《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毕露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

因此,想要在职场上一展才华的人要记得千万别锋芒太露。

露与不露关键在“度”、在时机,抓住机遇露一把就可能一鸣惊人、功成名就。切不可露而又露,否则一步不慎就可能事事不顺、倒霉透顶。

山东省某县新到的县长血气方刚,上任之初就宣布要让这个县在两年之内脱贫致富。于是,这位上任的新官把三把火烧成燎原之势,大刀阔斧撤换班底、推行改革,但却遭到县委书记等人的抵制,整个蓝图成了他的独角戏,最终越唱越难,只好挂印走人。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某公司的副经理因为成绩突出,而在全公司的表彰大会上大出风头,引起了众人瞩目。相形之下,其老板却被冷落了。

散会后,老板不无妒意地握着副经理的手笑问:“祝贺你呀。感觉不错吧!”

副经理很机敏地回答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还有那么多的领导。说实在的,讲话的时候我还真有些紧张,生怕什么地方说错了。要能像您每次在台上那么镇定自若就好了,您有什么秘诀呀?”

此时,老板心中觉得好笑:堂堂副经理,上台讲几句话还这么紧张,看来还是没见过什么场面啊。想到这些,老板精神大为放松,态度明显地恢复了正常。

这位副经理不可谓不聪明,他抓住老板的心理,只几句话就掩盖了自己的“锋芒”,化解了老板的嫉妒心理。

职场上,老板喜欢以高姿态或低姿态出现。但不管你老板的个性倾向高调抑或低调,他们都不喜欢下属用“比老板更老板”的姿态接人待物。假如你在职场上肆意“出风头”、姿态比老板更老板,那么你超越老板的指数越高,受伤的程度就会越大。

8.牢骚少发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