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5899200000011

第11章 织染(4)

地毯的题材极为丰富,最多见的有龙、风、八仙,另外还有文房四宝和各种吉祥图案等。民间常用的各式长方毯,则大量应用夔龙纹、从团花、花边以及角隅图案。在构图上,大多是中央有圆形团花,以夔龙纹为多,四边围绕二至三道花边,有一道为主,装饰草龙间花。花边和中心团花之间的四个角隅设四个形夔龙拐子。中心团花、角纹和花边,经常足夔龙回纹、云纹等,纹样变化多端。其特点是吸收了古老的蒙古族绣花毡和家具装饰的传统形式。在色彩上,主要以蓝、黄、驼色为基调,间以紫红、白、黑等色。黄、蓝色应用最多,色彩看上去既对比,又协调,所以外国的收藏家们又称之为“中国的黄、蓝毯”。

(二)藏毯工艺

以藏毯的制作为例,藏毯所选用的原料主要是“西宁大白毛”,其原料特点是纤维长、光泽足、弹性好。青海生产藏毯的历史悠久,技术基础深厚。藏毯的编织方法俗称“重叠连环扣”法,其毯背密实,能根据图案纹样的要求,织成形象逼真的各式花样,产品厚重挺实、坚固耐用。

地毯原料:手工丝毯系用优质桑蚕丝精工编织而成。

络丝:将原料生丝络加工成地毯经线和纬线。

染色:将原料生丝精炼,染成不同的、色彩鲜艳的丝线。

图案设计:精细设计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客户需要的具有完美艺术的精美图案。

编织:精工细做地编织出一条条精美的地毯艺术品。

平毛:手工将地毯平剪到标准厚度。

水洗:将地毯彻底清洗干净,使地毯柔软亮丽。

平整:仔细检查和处理地毯的毯面、后背和四边,确保每一块地毯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第十节 花帽:光彩四溢好礼品

佩带花帽是新疆少数民族几百年来的传统习惯。新疆花帽有适用于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回等各民族的多种式样,均采用民族传统的绣花、挑花、绊金、绊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缀成各种图案并绣织而成。各种花帽均具有质地鲜艳、光泽四溢、绚丽多彩的特色,使人看后爱不释手。

一、历史渊源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奇依曼”花帽色彩绚丽,针迹细腻。它用金银彩线绣制,还缀有各色塑料小珠子。小伙子、姑娘戴上它,在荫凉的葡萄架下弹唱起舞,显得潇洒自若,充满活力。

“巴旦姆”取名于巴旦杏。巴旦杏源于波斯,是一种能在干旱沙漠地带生长、开花、结果的树木。巴旦杏“其肉苦不可,核中仁甘甜,西域诸国并珍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善于想象的维吾尔族人民根据巴旦杏的特性和形似星、月的果核,运用白色丝线,采取曲、直、点、线相结合的手法,绣制成涟漪和小珠簇拥着巴旦杏核的装饰图案,象征涓涓清泉哺育着果实累累的果木。这种淡雅素净、庄重大方的“巴旦姆”花帽,多受中老年人的喜爱。

二、制作工艺

(一)花帽的种类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

2.塔什干花帽

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是对格刺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

3.格来木花帽

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所喜爱。

4.曼波尔花帽

顶绣四组圆开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见的花帽,帽以米字为骨架,花、枝、叶交错,花纹以枝杆连结或用线条分隔,成多个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图案似地毯排列,也称奇曼塔什干朵帕,以知识分子戴得最多。

6.再尔花帽

即金银线盘绣花帽,是妇女最喜爱的一种花帽,所绣的花多是立体的,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给人以华贵端庄之感。

7.玛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 金片花帽

是用压、镂花纹金片缀在帽上加以装饰,是旧时富家妇女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现在已见不到戴这种花帽的人了。

9.吐鲁番花帽

是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地区流行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常戴的花帽。其特点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颜色特别火红鲜艳,只有这一地区的老年人还戴这种艳丽夺目的花帽。

10. 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区的一种大方、雅致、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纹纤细、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维吾尔语称“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缝成的,而这种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种男孩、女孩都可戴的花帽,帽子较小,纹样比较简单。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区老幼男性夏季戴的一种便帽,有时冬季作为衬帽;多为素面,有些在帽口有水纹边。

12.赛里甫西吐玛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称赛兰多帕,多为宗教神职人员戴,上缠赛兰。

13.阿克多帕

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线扎花纹,是做礼拜时戴的一种帽子。

(二)花帽制作方法

花帽的制作方法简易也很独特,用料为灰色、蓝色、黑色、红色、紫色纯棉斜纹布做里,灯心绒或金丝绒作面,先绣好各个分瓣,再以顶为中心缝合,放上帽模使它成型,最后包缝布边而成。其中花帽用料也有高低档次之分,高档者用高级绸缎及绒料,并点缀珍珠、宝石等珍贵装饰品,中档者采用一般绸缎与装饰品,普通者则采用棉料。花帽多数为4瓣,少数为5瓣,帽型分棱角突起与不突起。突起者各瓣接缝处带有棱角,全帽端庄隆起,是仿古代清真寺的圆顶;不突起者各瓣接缝处无棱角,帽顶成一平面。

(三)花帽的风格

新疆的花帽因地域各异而具有不同的独特品种。如南疆和田地区主产的塔什干花帽,四角突起,状如升斗,采用大地散花图案与彩色平绣技术,经精心绣制,全帽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有如盛开的花海。和田产金片花帽,采用压、镂花纹,以金片点缀装饰,金光闪烁、富丽堂皇,为女式高档花帽。喀什地区盛产的男式花帽,最负盛名者当推白花黑底、顶大口小、棱角突出的巴旦木花帽,其图案由4个巴旦木纹样构成,线条丰富多样,造型古朴大方,花色庄重素雅。独树一帜的吐鲁番地区花帽,其花大、底空小,整个花帽布满四组丰盈的花朵,色彩浓烈灼艳,在各种花帽里可为首屈一指。

§§§第十一节 卡垫:编织缜密弹性强

“卡垫”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的原料纤维长,弹性强,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卡垫”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卡垫用绵羊毛手工织成的毯子,一般宽2.5尺,长5尺,用于座卧处铺垫。卡垫结构紧密,色彩艳丽,多以龙、凤、鹿、花草为图案,具有浓郁的藏族艺术风格,是最富盛誉的西藏手工艺品之一。拉萨、日喀则、江孜和泽当为传统产区,其中江孜卡垫最为出名,被誉为“卡垫之乡”。

一、历史渊源

古城江孜是生产卡垫的著名城市,有“藏毯之乡”的美称。据历史记载,600多年前的藏民就织出了柔和、美观、结实而又富于西藏民族风格的藏毯。据《娘曲郡》一书记载:公元11世纪前后,后藏仲娘地区(今日喀则地区白朗县旺丹)开始生产卡垫。当时仅为直扣无结,形似藏被的“尺布戒”。至萨迦王朝,开始形成简单的几何图形,17世纪中期形成完整图案,生产中心移向江孜地区,并向其他地区扩展。这里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从老人到小孩,都有一手织毯的本领,80%的居民从事织毯业。

二、制作工艺

传统卡垫织机是一种斜靠在墙上操作的小型木制机台,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两根方型立身柱、上.下梁、木楔、固定喙、固定喙上的支撑木等组成。它没有坐板架、绞缘等设施。上下梁和立身柱也都是活的,上经时根据活面宽窄的需要把两个立身柱平行地摆在地上,把它们的两端分别用两根枕木垫起,校正好宽度,然后再把上下梁放在定好宽度的立身柱上,这时就可以在平机上上经。上完经后,分别再在两个立身柱上的固定木喙的上、下加上相同厚度的木楔,使经线紧到所需要的程度,这时就可以把机子竖起斜靠在墙上,开始织作了。活面增高,坐墩也要随之垫高。等织到一定高度时,取出木楔,重新调整位置后再用木楔紧经线,再织下一块,依次重复上述运作。除织机基本框架外,织卡垫还需套经竿、缯板、缯、分绞板、绕扣杆等附件。开始织作时,首先提缯出绞(一批缯),把分绞板从缯下现出的绞口中插入,从而使绞固定下来,随之将分绞板推向缯前,使绞口逼近活面约三寸处,再顺手把分绞板翻起(开头是扁平插入的),即可进行绕扣;扣结绕完一道后,用鸭嘴木郎头将其带绒扣的绕招杆砸抵活面,再从两边分别过粗,细纬线,然后用“打”(用青冈木或其他硬木作成的一种上圆下扁的工具,作用与耙子相同)砸实,这时就可以用刀片划开绕扣杆上的毛纱扣,拿去绕扣杆,剪齐茺毛即成一道栽绒。现在经线已恢复了平绞(原来的绞已经被纬线压在底下了)。抽出分绞板,再重新提缯分绞,插入分绞板,继续织作下一道,依次往复。

§§§第十二节 氆氇:天边彩虹巧裁衣

氆氇,藏语称作“囊木普”,亦称藏毛呢,是一种手纺毛织品。用牛、羊毛混纺或专门用羊毛织出的毛料,盛产在山南、日喀则及拉萨等地,一般用作衣服和坐垫等材料。品种很多,但总的分为普通氆氇和细氆氇。

一、历史渊源

氆氇是西藏土法织成的毛料,藏族人多以氆氇制作衣袍。氆氇相传有2000多年的历史。川西康巴藏区不产棉花,而盛产羊毛,氆氇生产几乎遍及整个农牧区。毛纺最初为十字经纬交织的毛布,俗称“旒”。元代的氆氇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明代技艺愈加精湛。氆氇分两种:细氆氇和普通氆氇。织好的氆氇是白色的,宽25—30厘米,可做服装。但一般都要染成黑、红、绿等色,黑色常用于做衣服鞋帽。除了染单色外,还常把织成的白呢印染上彩色条纹和“十”字纹样。彩色条纹象天边的彩虹一样绚丽多彩,多用来做邦典。“十”字纹藏语称为“加珞”,意指“从内地汉区带回”。一般用做装饰。用“加珞”纹镶边做的藏袍,称为“加珞袍”。

西藏贡噶县朗杰雪镇,生产氆氇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往年这里不仅以生产高级氆氇闻名全藏,而且也是专供达赖喇嘛和摄政呼图克图做僧装的氆氇生产基地,向皇帝进贡的氆氇精品“甲纳广莫加”,也出自前辈朗杰雪人之手。朗杰雪镇南连羊卓雍湖牧地,北接雅鲁藏布江河谷,羊毛供应和氆氇销售都有自古形成的渠道,同时拥有大量氆氇匠人和氆氇作坊,生产氆氇的条件得天独厚。过去地方政府规定:朗杰雪人可用氆氇代替专门乌拉差役,他们每耕种政府的10亩差地,就必须交60米的氆氇差。因此这里无论阴晴风雨,还是春夏秋冬,差民日日夜夜都在织布机上劳作,街头巷尾织机声不断。

二、制作工艺

(一)氆氇的分类:

1.氆氇的等级分类

氆氇依据绵羊毛质地的差异和做工的精细大致分五个等级:优等品是“协玛”氆氇,然后依次是“提玛布珠”、“卡夏”氇氇、“果日”氆氇、“青孜”氆氇。

2.氆氇的取料分类

“协玛”氆氇的取料是从绵羊的下颌至喉部及绵羊背上的纤细软毛,不足部分再从绵羊身上挑选细软毛补足;“提玛布珠”氆氇用料取自绵羊背上的纤细软毛;“卡夏”氆氇取料较之“提玛布珠”差;“果日”氆氇用料比“卡夏”又差一等,织出的氆氇较粗糙;“青孜”氆氇用料是细毛和粗毛的混合毛,且粗毛多于细毛,用此料织出的氆氇是最次的。

绵羊毛因质地不同分为“玉畦”(细毛)和“强畦”(粗毛)。“卡夏”氇氇多用“玉哇”(细毛)。

(二)制作“协玛”氆氇的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