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5899200000017

第17章 雕塑(5)

如果走进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的村落中,至今你还能发现他们保留着桦树皮文化的传统。在这些民族居住区内和一些老艺人那里,还能见到各种桦树皮制品,大的制品如桦皮船、“撮罗子”(窝棚)、摇篮等;小的制品有桦皮箱、桦皮篓、桦皮盒、桦皮桶以及桦皮碗、盆、筷子盒、茶叶盒、针线盒。就连引诱野兽的喇叭、捕鱼的浮标、牛笼头等,也全是用桦皮制作,由此可见桦树皮在渔猎民族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在这些桦树皮的制品中,你能够一眼看到醒目的装饰图案,或贴、或烫、或刻、或压,其造型和底样都与剪纸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桦皮篓上的透雕,桦皮桶、桦皮箱上的贴饰,实际都是剪纸的异曲同工。

从鄂伦春族传统手工艺品上看,桦皮制品和兽皮制品较为发达,而且这两种传统手工艺在他们自身的生产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具有集观赏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性能。雕刻和绘画主要是用在桦皮制品和木制品上,鄂伦春人用桦皮制作各种盆、碗、盒、箱等器皿,而且在上面用特制的骨器压刻美丽的图案和花纹。体现鄂伦春人刻压艺术的主要是“阿达玛拉”(桦皮盒),鄂伦春人在上面画的多是花草、动物、云及神像等。花草、蝴蝶主要画在桦皮摇篮及桦皮盆的周边。鄂伦春人还用桦皮剪各种形态逼真的鹿、犴、狍子、马、猎狗等。在儿童玩具中,大人们时常用桦皮为他们制作小摇篮及桦皮背包。现在,鄂伦春人还采用传统的民间花纹及抽象的艺术手法,制作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桦皮镶嵌画。

二、制作工艺

桦皮雕刻花纹有云纹、回纹以及各种花朵图案。这些图案有些是用骨针画在桦皮上的,有些是用薄的桦树皮剪好图形后贴在上面的,之后再进行雕刻压花。在图案和花纹雕刻完后,涂上红、黄、黑三种颜色。

每年的初夏时节,桦树水分大,是鄂伦春人剥取桦树皮的最佳季节。他们选取粗壮、挺直而又光滑的桦树,用刀子在树干的上端和下端各划开一圈口子,然后再在上下两口间竖划一刀,用双手将长方形的桦皮顺树干慢慢撕下。将剥取的桦树皮带回家,将外层硬皮及面上的表皮刮去,放在平坦处,用木头压上三日,便可平坦挺直。

先经过精心的熏烤、染色,将白色的桦皮熏染成浅黄或古铜色,看起来古香古色,似仿古器物。然后,再精工细雕,用火烫,用刀刻上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花样,或草原风景、传统民俗云纹,或花草、鸟兽等图案。

§§§第十三节 玛瑙雕:晶莹剔透巧、俏、绝

玛瑙是石英的变种,是由二氧化硅沉积而成的隐品质石英的一种。从切开的剖面可以看到由灰、白、红、绿、淡褐、淡蓝等多种不同颜色组成的同心圆状、波纹状、层状或平行条带状,俗有“千种玛瑙万种玉”之说。宝石界将其中具有同心层状和不规则纹带、缠丝构造的隐品质块体石英称玛瑙。

玛瑙具有脂肪或腊状光泽,半透明,贝壳状断口。硬度7—7.5,质地坚硬耐磨。它的种类很多,有条纹玛瑙、苔藓玛瑙、水胆玛瑙、截子玛瑙等。玛瑙是自然界中分布较广、质地坚韧、色泽艳丽、文饰美观的玉石之一。

一、历史渊源

玛瑙的用途非常广泛,它可以作为药用、宝石、玉器、首饰、工艺品材料、研磨工具、仪表轴承等。中医界认为,玛瑙味辛性寒无毒,可用于眼科目生障翳者,用玛瑙研末点之,疗效很好。药用的玛瑙碎屑是雕琢宝石所剩下的。玛瑙是人们熟悉的首批宝石材料之一,自古以来早就被当作人间奇珍。

玛瑙主要产于火山岩裂隙及空洞中,也产于沉积岩层中。我国玛瑙产地分布很广,几乎各省都有,主要有黑龙江、辽宁、湖北等地区。南京雨花台产出的雨花石就是玛瑙的一种。

玛瑙由于纹带美丽,自古就被人们饰用。出土玉器中,常见成串的玛瑙珠以项饰为多。

我国古书有关玛瑙的记载很多。在汉代以前的史书记载中,玛瑙亦称“琼玉”或“赤玉”。玛瑙一语来源于佛经。梵语本名“阿斯玛加波”,意为“玛瑙”。可见佛教传人我国后,琼玉或赤琼才在我国改称“玛瑙”。

玛瑙依其纹带花纹的粗细和形态分为许多品种。纹带呈“缟”状者称“缟玛瑙”,其中有红色纹带者最珍贵,称为“红缟玛瑙”。此外尚有“带状玛瑙”、“城砦玛瑙”、“昙玛瑙”、“苔藓玛瑙”、“锦红玛瑙”、“合子玛瑙”、“酱斑玛瑙”、“柏枝玛瑙”、“曲蟮玛瑙”、“水胆玛瑙”等品种(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玛瑙同软玉一样也是我国传统的玉石。在南京北阴阳营等遗址中,出土的玉器中就有玛瑙杯和玛瑙珠。在大量的玛瑙珠中,有一粒呈辟邪状,长1.7厘米。甘肃永靖大何庄齐家文化遗址、山东莒南大店春秋墓中以及南京象山以东晋墓中等也都相继发现了玛瑙珠。

玛瑙雕刻有素活、雅活之分,前者风格古朴素雅,后者风格繁复华丽。玛瑙素活起源于商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技艺,后来玉器按青铜器造型进行镂刻、雕饰。在古代,玛瑙工艺品乃是礼器,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阜新市是我国主要玛瑙产地之一,盛产的玛瑙,不仅色泽丰富、纹理瑰丽、品种齐全,而且玛瑙等宝玉石加工业十分发达并具悠久历史,自古以来就有“玛瑙之乡”美誉。相传清代宫廷摆设的雕件及所用的玛瑙饰物大多数取材于阜新,甚至加工于阜新。除大型雕件外,其常见的玛瑙制品有鼻烟壶、水盂、围棋、龙盘、佛手等。据出土文物证明:早在辽代,阜新的玛瑙业已十分发达,辽墓中出土的玛瑙酒杯、玛瑙围棋、项链等,质地上乘、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令当今艺人惊叹。清代乾隆年间是阜新玛瑙加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玛瑙之乡”的美誉声名鹊起,响誉海内外。阜新老河土乡甄家窝卜村的红玛瑙和梅力板村前山的绿玛瑙极为珍贵。

二、制作工艺

阜新玛瑙雕刻艺术特色:“巧、俏、绝”。巧:为人之灵气,创意大胆,构思奇巧,雕刻技艺精巧,巧夺天工。俏:为天之造化,充分利用玛瑙天然俏色,纹理及质感,所表现的人间万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逸趣天然。绝:为天人合一,使作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使之成为出神入化的绝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令人拍案叫绝。

以玛瑙素活为例,玛瑙素活后继乏人,一方面由于该工艺十分复杂,技术难以掌握;另一方面由于玛瑙素活费时又费力,成本较高。要雕刻一个8层高的玛瑙花薰,两个人需要用近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不少玛瑙雕刻艺人都不愿意从事玛瑙素活,而选择雕刻更为简单的玛瑙工艺品。不过,阜新玛瑙素活绝技面临失传的状况已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保护和抢救政策正陆续出台。阜新拥有一批出色的玛瑙雕刻工艺人才,阜新玛瑙雕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化部门正着力培养玛瑙素活等濒临失传技艺的后备人才。我们相信,阜新玛瑙以及玛瑙雕工艺品将继续会流光溢彩。

§§§第十四节 朱金漆木雕:刀法浑厚造型古

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宁波朱金漆木雕,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巧夺天工。

宁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窦寺等著名的寺院里,很多佛像在造型上就运用了这种工艺。

在浙江博物馆的民俗馆里,两件“镇馆之宝”——万工轿和千工床,就是朱金漆木雕工艺的完美体现。

“千工床”犹如一座小型的宫殿,床前有高高翘起的数层楼阁挂落,不厌其烦地雕刻着戏曲人物、奇珍异兽,床的前部包含了衣帽柜、食品柜、梳妆台、马桶箱,真正是满足了古人“人生在世,半生在床”的愿望。

一,历史渊源

宁波朱金木雕大约有1000余年历史。汉唐以来,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朱金漆木雕基本形成于唐宋时期。这里面有三个原因:一是宁波气候温湿,是漆器和木雕的最早发祥地;二是唐宋时期明州的经济繁荣,木构建筑及装饰物在当时是很流行的;三是当时中国北方处于战乱,浙东相对稳定,加上航海业的拓展,朱金木雕的技艺更是得以发展。

汉王延寿在<灵光殿赋》中,写过“飞禽走兽,因木生姿”的句子。灵光殿是子虚乌有的,可是汉代漆金木雕的雏形,已经在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显示过绚丽的光彩。

公元759年,唐代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建造了招提寺,就采用了很多朱金木雕装饰,其中的讲经殿、舍利殿等朱金镂雕风格与现存国内的宁波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十分接近。

朱金木雕的人物题材多取自戏曲京剧人物的服饰、姿态,称之为“京班体”。“京班体”构图格局均采用立视体,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在同一画面平面上,前景不档后景,充实饱满,井然有序。与传统中国画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概念相反,人、马大于房屋建筑。石头、长树代表山,长草代表石,有鸟有云即为天空,有景为陆地,有船为江河,颇有装饰性。诸如“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爷凸肚,武士挺胸”,这些程式化的民间表现手法,使宁波的传统朱金木雕妙趣无穷。

二、制作工艺

朱金漆木雕以樟木、椴木、银杏等优质木材为原材料,通过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成各种人物、动植物等图案花纹;运用贴金饰彩,结合沙金、碾金、碾银、沥粉、描金、开金等工艺手段,撒上云母或蚌壳碎末,再涂上传统的中国大漆制成,图案造型古朴,刀法浑厚,金碧映辉。

“三分雕刻,七分漆匠。”这句话是朱金木雕艺人的经验总结。朱金木雕的特色主要在于漆而不在雕,依靠贴金箔和漆朱红来进行装饰,因此雕刻并不十分精细,而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却十分讲究。正是这种工艺使朱金木雕产生了富丽堂皇、金光灿烂的效果。

从木雕的角度看,是“七分雕刻,三分漆”,而从漆工的角度说,则是“三分雕刻,七分漆”。可见木雕和漆工必须通力合作,才能造就出完美的朱金漆木雕工艺。

§§§第十五节 黄杨木雕:纹理细密最佳材

黄杨木雕是一种圆雕艺术,取材于黄杨木,发源于乐清,已有160多年历史。它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东三雕”。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据温州博物馆馆长金柏东介绍,黄杨木本是难得之物,这就使黄杨木雕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收藏的价值。况且,黄杨木雕古朴文雅、精致圆润,适宜把玩陈设,深受收藏者喜爱。因此近年来黄杨木雕成为民间收藏的新宠,在拍卖市场上风头强劲,名贵精品的收藏前景最为看好。

一,历史渊源

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叶承荣是浙江乐清县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五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些技艺。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我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诞生了。

黄杨木是一种珍贵的常绿灌木,生长在高山峻岭和悬崖陡壁,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北、四川、湖南、贵州和浙江等地。黄杨木生长周期缓慢,要长到直径10厘米左右就需要四五十年的时间。黄杨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泽湿润。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

黄杨木雕最早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现留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时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且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晚清民国以后的黄杨木雕圆雕小件以其古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且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一直深受收藏者的喜爱。

据有关专家考证,近代黄杨木雕创始自浙江温州乐清,当地民间元宵灯会中常以黄杨木雕人物装饰于龙灯骨架。艺人叶承荣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所作太上老君像,是近代温州黄杨木雕的第一件传世作品。以后,叶家此艺代代相传。晚清,朱子常改进了黄杨木雕技艺,使之成为独立的案头艺术品。朱子常九岁开始学习塑造佛像,所塑佛像生动传神,成年以后又潜心从事黄杨木雕刻。他身怀绝技,独具灵气,善于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体验生活,并结合黄杨木雕的特点,运用独到的技法,准确地把握人物的表情与动态,独创了一种清新雅朴的雕刻风格。他的黄杨木雕题材内容广泛,包括佛像、历史人物、仕女、小孩、劳动者及肖像等。1909年他创作的作品《济颠和尚》参加南洋功业会获得优等奖,1915年他的作品《捉迷藏》夺得巴拿马赛会二等奖。朱子常这些杰出的成绩,使黄杨木雕的声誉迅速传扬开来,成为中外驰名的工艺品。从此,黄杨木雕艺术成为民间一绝,深受人们瞩目。

二、制作工艺

木雕的工具有泥锤、雕塑架和泥塑盒,以及卡钳、刮刀和各种形式的塑刀等。用于打粗坯的工具有锯、木敲锤、铁敲锤等。用于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凿,它的种类很多,功能齐全,又分斜凿、三角凿、平凿、圆凿、中钢凿、反口凿、反口凿、翘头凿、针凿等。其操作比较细致,分为构思草图、塑制泥稿、选用木料、操作粗坯、镂雕实坯、精心修细、擦砂磨光、细刻发纹、打腊上光、配合脚盆等十多道工序。

其中缕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门技艺,它能使作品空灵剔透、玲珑精巧、雅致美观并产生动态美。

过去木雕大多用于雕刻佛像、龙灯以及刻匾、制作屏风和家具等。经过历代艺人的努力,现在已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工艺品。

§§§第十六节 东阳木雕:气韵生动形神备

东阳木雕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品种繁多、流派纷呈的数以百余种民间雕刻工艺中,历经千年锤练的浙江东阳木雕,是各流派中影响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

它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类、生动的神韵、精美的雕饰、精湛的技艺和广泛的表现内容而蜚声海内外。它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东方文明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历史渊源

被誉为我国木雕之乡的浙江东阳,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