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5899200000020

第20章 雕塑(8)

这可能造成无法刻画面塑的细微部分。如:用塑刀刚压好的眼窝,马上又会弹起恢复原状。解决办法很简单,面团和好后立即入笼蒸熟即可。

4.干裂或生虫长毛

加入精盐和香油或甘油后,有增加面团筋力、使面团不开裂绽口的作用。因此,只要和面时将上述两种原料放够了,并与其他原料充分揉匀,即可防止作品干裂。至于作品生虫长毛,则是防腐剂用量不足所致。

§§§第二十二节 灰塑:凸凹有致墙身画

灰塑又名灰批,俗称墙身画,是用石灰、麻刀、纸浆和铁丝等塑制而成的饰件,也是一种建筑装饰艺术。常用于脊饰和檐下、门楣窗框等部位以及亭台牌坊构件。灰塑可做成多层次的图像、浮雕和单体圆雕,涂上鲜艳的色彩后,艺术效果接近陶塑,而制作更为方便。

一,历史渊源

在西方,做建筑灰塑比较早,古罗马庞培城内就有灰塑,将近两千年了。而在中国,它的来历则至今无从确定。

民间灰塑是一种建筑装饰艺术,以明、清两代最盛行,尤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用之最多,佛山祖庙就到处可见清代灰批作品。现存的明代正德六年(1512年)的“郡马梁祠”牌坊是灰塑与砖雕装饰相结合得较早的实例,那时佛山砖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灰批和砖雕作为民族民间传统建筑装饰是同时发展、交替并用的。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用灰批来美化装饰也大大地发展了。佛山现存的清代与民国年间的旧式民居,还到处可以见到灰批艺术的作品。特别应该指出:封建时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民是卜分崇尚神佛和祖先的,祠堂、寺店尤为讲究建筑装饰。佛山祖庙几乎对一砖、一瓦、一木都进行了艺术装饰,多以灰批艺术进行装饰美化,尤具地方文化的特色。

二,制作工艺

(一)灰塑表现形式

灰批工艺较精细,过去多先用螺壳灰后用石灰在建筑物上进行雕塑造型,表现形式有:多层式“立体”灰批、浮雕式“半沉浮”灰批、圆雕式单个造型“单体”灰批等。多层次立体灰批要求高、难度大,以开边瓦筒、铜铁线作躯干、筋骨、肢架,用根灰和纸根灰进行单个物体立体造型,特别是对人物头部更要精雕细塑。然后在壁上批塑出浮雕或通雕衬景饰物,最后把单个立体雕塑人物安装上去,组拼成一幅立体画。它的特点是玲珑通透、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半沉浮灰批工艺简单些,方法是先在壁上打上铁钉,糊上根灰,用根灰进行半浮雕批塑模型而成。不管哪种形式的灰批,当浮雕造型完成之后,最后一道工序是彩绘,即在素胎灰塑物象上加彩,色彩要绚丽醒目。灰批装饰多在建筑物高处,绘画线条要粗劲,色块要明快,这样就显得强烈而清晰,更好地突出了仰视效果,使人仰视时感觉舒服自然。

(二)灰塑的用料

灰塑的主要材料为石灰,拌上稻草或者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并以瓦筒、铜线为支撑物,在建筑物上进行雕塑,加漆不同的颜料塑制而成。即使经历几百年的风雨,这种灰塑作品仍能依然璀璨生辉。

(三)灰塑的工序

灰塑要经过七道工序:首先是选料和配料。配好料后,再做成两种灰膏,加入草根的叫草根灰,主要是用来做灰塑的底子;加入粗纸的叫纸筋灰,在灰塑中大量运用于造型,这是因为它柔软有韧性。这些灰膏要加入糯米粉和糖封藏一个月后才能用。这期间就可以对作品进行构思。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够进行定型和定情,即先用草根灰在铁线扎的模型上堆塑出作品的基本形状,再用纸筋灰进行精雕细刻。最后加以着色,整个作品才算真正完工。

§§§第二十三节 油泥塑:层次清晰惹人爱

温州瓯塑俗称油泥塑。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壁和民间嫁妆品,如:梳妆盒、家具漆器等。油泥塑是温州市独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具有构图自由、层次清晰、色彩明快、立体感强的特点。

一、历史渊源

据考证,油泥塑是在古代传统泥塑的基础上,吸取民间漆器制作技巧发展起来的,在宋代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油泥塑色彩单调,后来艺人们将漆泥改用多种原料配成油泥。这种油泥具有配色自由、可塑性强、细腻坚韧、不易剥蚀、经久耐用的优点。外加贴金、镶银装饰,使作品典雅古朴、绚丽多彩。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造,把堆塑和绘画、雕刻的艺术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油泥塑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工艺美术行业。其特点是画面多采、格局不限、层次清晰,大都用于大插屏、挂屏、多扇联屏、挂钟及小首饰箱等,其内容有花鸟、山水和戏曲人物等。作品题材广阔,品种多样,有壁画、挂屏、家具、台屏、首饰箱和各类包装盒等,深受人们喜爱。油泥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独立的、新兴的工艺美术门类。

二、制作工艺

油泥塑既有传统雕塑、绘画的艺术特色,又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构图讲究疏密得当,远近有致,大多采取多层次的重叠置景的表现手法,运用浮雕以及堆、刮、压、挑、线刻等传统技法,将彩色油泥堆塑成各种画面,外加贴金、镶银装饰,使作品古朴典雅、轮廓清楚、形象突出、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意境深远。油泥塑的品种较多,除了挂屏、壁塑等陈列品外,还应用在家具、工具盒上。

§§§第二十四节 酥油花:严肃细腻佛像多

盛名久负的酥油花发源于西藏而独秀于青海塔尔寺,是藏民族独有的雕塑艺术。它是用洁白细腻的酥油为原料,调入各种矿物质颜料制成的。其造型精妙,丽彩柔嫩,花色品种层出不穷,充满吉祥喜庆的视效。藏族同胞深信,凡诚心欢喜以酥油花供养诸佛菩萨和护法者,可息灾增益、必得安乐、大福德等。

一、历史渊源

公元641年,唐朝同吐蕃联姻,文成公主被迎送到拉萨时,带去了一尊释迦牟尼身像,后来将佛像供奉于大昭寺,藏族人民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献了贡品。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贡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可当时已是草枯花逝之际,无法采撷鲜花,只好用酥油塑造了一束花献于佛前。酥油花是一种油塑工艺品,以酥油为主要制作原料。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出的黄白色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腻、色泽纯洁、清香扑鼻,可塑性极强。其塑造的工艺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精巧玲珑等特点。相传,宗喀巴大师有天晚上做一奇梦,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无数奇珍异宝,五光十色,灿烂夺目。醒后为了再现美妙梦境,立即组织艺僧用酥油塑造各种花卉树木、奇珍异宝,连同无数的酥油灯供奉佛前。

油酥艺术和十五花灯节传到格鲁派发祥地塔尔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起初,酥油花的内容单调,制作粗糙,后来相继建立了上、下两个酥油花院,专门培养油酥艺僧。上、下两花院的艺僧凭着对佛的虚诚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在油塑技艺诸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花样年年翻新,内容题材不断变化,他们的技艺也越加精湛,甚至超过了酥油花发源地西藏的一些寺庙而被社会公认为一绝。

每年在寒冬之时,艺僧们会选取秋天草黄之后产下的牛奶,从中提炼出的酥油是纯白的,而不泛出黄色,用其塑造出的佛像会面如满月,人物肤质白皙。艺僧们先将酥油浸泡于冰凉的水中长时间揉搓成膏状,去掉其中杂质,这样塑造出来的酥油更加光滑细腻。塑造之前,油塑艺僧先要沐浴发愿,进行宗教仪式。仪式之后,掌尺和其他艺僧一起选议酥油花的题材在设计腹稿,精心构思、策划、布局之后,便分配给擅长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的师傅及其各自的徒弟,在气温零度以下的阴凉房间开始分头工作,所有工作从农历十月十五日开始到来年正月十五日完成。

二、制作工艺

酥油花是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艺术。酥油花是盛开于冰点的奇异之花,是以酥油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奇绝艺术品。它完全是在零度以下制作完成的,其塑造工艺繁复而奇特,多在冬季三个月间进行。

(一)酥油花分类

酥油花捏塑在发展中形成了浮塑和立塑两类。浮塑形似浮雕或半立体状高浮雕彩塑。立塑即立体镂空彩塑,它在形式上有单塑、组塑之分。酥油花捏塑根据规模和用途又可分为中小型龛供酥油花塑和大型观赏型酥油花塑两大类。

(二)酥油花的制作工序

1.绑扎基本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