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5899200000027

第27章 民间刻绘(3)

武强年画的木板,需选用梨木或杜木,刨平后方可使用。将在纸上绘制好的黑白墨线稿粘贴于处理好的木板上,拓出墨线。用刻刀刻出有凹凸的印版,印几种颜色刻几块版。印画用的工具是用树棕绑成的刷子和趟子,颜料在古时候都是画师自制,黄色用槐米制作,红色用石榴花制作,蓝色用靛蓝草制作,黑色用松木烟末制作,现在印画已改用国画色和广告色。

§§§第六节 杨柳青年画:印绘结合中国首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杨”。

一、历史渊源

杨柳青年画相传是元朝末年一位会雕刻的艺人所创。最初刻印一些门神、月宫图等出卖,后来随着创作题材的扩大,销售范围的拓宽,开始专门经营年画。最早开店经营杨柳青年画的有戴廉僧、戴美利和齐健隆等家,后来又有惠隆、美丽等字号。随着影响的扩大,画店发展很快。据史料记载: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杨柳青年画店铺已是“通坊皆是,画牌相招,彩幌遥对”。清代中叶至光绪年间,是杨柳青年画发展最兴盛的时期,杨柳青年画店扩大到距杨柳青镇十五里的炒米店和百里以外交通便利的东风台等地。杨柳青周围十余村的民众大多数都从事年画的加工。人们为画铺印好墨线的画填色、描金、加花,可谓“家家会点染,户户擅丹青”,完工以后再由画店收回。杨柳青年画生产每年都在几百万张以上,各地商人纷纷到杨柳青选购年画。不仅如此,杨柳青年画还进入宫廷,张贴在三宫六院里。

杨柳青年画中常用和极富特色的颜色是藕荷、荷红、佛青、槐黄等。杨柳青年画完成后,其色彩鲜艳明快,层次分明,画面典雅和谐,柔丽多姿。

杨柳青年画所表现的题材是丰富多彩的,起初主要刻印的是一些门神、财神以及日月诸神等年画,以后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题材也逐渐丰富起来,主要有以谐音取名以示吉祥的《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和人们熟悉的神话故事等题材。清代乾隆时,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所画仕女不再是古典美人,而是当时流行的服饰,并加强了人物性格和生活背景的刻划。同治、光绪年间的作品,兴起了风景画,如以当时风景为题材的《天津图》、《北京风景图》等。民国时期,杨柳青年画则推出了反映新文化、新科学的作品,如《自行车图》、《男女平等》等。

二、制作工艺

(一)杨柳青年画表现内容

杨柳青年画按照表现内容可分为十类:娃娃类、仕女类、仕女娃娃类、民俗类、时事类、故事类、戏曲类、神类、佛类、风景类。娃娃类:全幅作品只有娃娃一种,一人或多人。如连年有余、欢天喜地、吹拉弹唱;仕女类:全幅作品只有仕女一种,一人或多人。如萧湘雅韵、三美图、十美放风筝;仕女娃娃类:全幅作品既有仕女,又有娃娃。如渔妇图、闺房教子、琴棋书画等;民俗类:以民俗为题材的作品,如瑞雪丰年、渔樵耕读、合家欢乐大过新年等;时事类:北京城抢当铺、猴拉马、英雄会等;故事类:盗仙草、孟母择邻、谎言无益;戏曲类:三岔口、忠义堂、祝家庄等;神类:门神、灶王、寿星、财神等;佛类:佛学中诸佛;风景类:天津图、河北新浮桥等。

(二)制作程序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具独自的艺术价值。

§§§第七节 桃花坞年画:春节序曲映民意

苏州虎丘悠悠的三塘街水巷深处,有久负盛名的桃花坞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具有400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盛行于清雍正、乾隆年间。曾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中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一,历史渊源

桃花坞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工艺木版年画,因产地在苏州城北桃花坞而得名。桃花坞年画是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刻年画达百万张以上。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特点是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其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清代乾、嘉时期的年画,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晰、丰富,生动细致地描绘乾嘉盛世的“城市风情”世相。鸦片战争后,桃花坞木版年画逐渐衰落,销售对象转向广大农村。桃花坞木版年画采用了夸张的造型、丰富的构图、流畅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极具意趣。到明末清初时,桃花坞木版年画达到了最繁盛时期,当时的画铺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苏州的枫桥、虎丘、三塘街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至抗日战争前夕,苏州年画的画铺只存三家,在解放前夕,苏州的年画业凋零停顿,几近泯灭。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木版年画十分重视,使桃花坞木版年画逐步恢复,并得到了发展。1956年建立桃花坞年画生产小组,1959年转为生产合作社。至1962年桃花坞木版年画年产量已达到100万张左右,年画从此又获得新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木版年画再次得到重视,1979年恢复了桃花坞年画社,以后又并人艺石斋书画馆继续生产年画。现在,国家邮政局又将发行《桃花坞木版年画》邮票,展现我国悠久的年画艺术,必将使桃花坞木版年画得到新的发展。

二、制作工艺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由艺人用一种叫拳刀的工具,将画匠事先设计好的图案或图画刻在木质柔软细腻的梨木板上。图上有多少种颜色,就刻多少板,每色一版。其色多用大红、大绿、桃红、宝石蓝、柠檬黄等夸张颜色,对渲染、烘托过年气氛的效果极好。年画主要形式有门心画、中堂和屏条,内容有辟邪驱魔的门神、鱼跳龙门、财神、钟馗、连年有余(鱼)等。明末清初,当时的年画画面既热烈丰宣而又井然有序,富于生活气息,生动地描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鸦片战争以后,转向农家风格,形成现今这种构图丰满、色彩鲜艳夸张、富有装饰的艺术特色。

§§§第八节 杨家埠木版年画:简明鲜艳饰节日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杨家埠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之一。产地不同,风格迥异。数百年来,杨家埠木版年画按照农民的思想要求、风俗信仰、审美观点、生活需要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朴雅拙、简明鲜艳的风格。它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节日环境的作用。

一,历史渊源

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明代是木版年画发展成熟阶段。那时“家家印年画,户户扎风筝”。建于明崇祯十三年的“吉兴号”年画作坊,面积239.4平方米,房屋11间,至今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年画绘刻工艺缜密,古朴雅拙。开始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题材比较狭窄,以刻印神像年画为主。为迎合民间迷信信仰的要求,主要绘制《灶王》、《门神》、《菩萨》、《玉皇》等。在绘刻方面,一部分取法于宗教木刻画,一部分取法于小说、戏曲、科技书籍插图。从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画业发展的画店有同顺堂、吉兴、太和、公茂、恒顺等。明末,因战乱遂遭破坏。

清代前期,年画又得以恢复和发展。又有万顺、公兴、公义、公泰、永盛等30余家画店大量进行年画生产。随着年画品种的增加,绘刻技术更加精熟,产生了如《张仙射狗》、《连年有余》、《刘海戏金蟾》、《博古四条屏》等绘刻稳健、具有节奏感的大量优秀作品。

清代乾隆年间,是木版年画商品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在此后一个半世纪里,杨家埠“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是全国三大画市之一,年画的题材空前扩大,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的神像画更加齐全完备。年画的形式分为大门画、屋门画、炕头画等类别。此时画店纷开,仅在杨家埠由杨氏一家开设的就有82家。

清末,制作精细的杨柳青年画传人之后,给杨家埠年画固有的古朴雅拙一个很大的刺激,有些艺人不再沿例其本,而是开始创新。首先新出的年画开始多以戏曲故事与公案小说为题材,如《打樱桃》、《空城计》、《打渔杀家》等等。其次是“发福生财”的吉庆画,如《五路进财》、《发财还家》、《摇钱树》、《大春牛》、《三大家》等等。

清末民初,木版年画开始“以变图存”的革新。大顺画店的杨九经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创立了东大顺画店。他支持刘明杰、杨毓珂、杨万东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师突破杨家埠年画的陈规,吸收其他绘画的特点,新绘画样,如《四季花鸟》、《八仙条屏》等,线条顿挫有致,画面生动活泼。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艺术的发展。1951年、1952年.华东文化局与山东省文化局先后两次派人对杨家埠年画进行全面调查,先后创作了22幅年画,对继承发展杨家埠年画提供了新的经验。之后,又有不少专业美术工作者倾心于杨家埠年画的创作。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吸收了历史和现代的制作方法,将杨家埠年画提高升华,并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创新,创作了大量新画。

二、制作工艺

(一)年画题材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图、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人间百态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杨家埠年画主要内容包括六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连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鸡、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

(二)制作程序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杨家埠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其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乎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绘上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第九节 云南纸马:祈福迎祥寄信仰

纸马又称“甲马”或“甲马纸”,云南有关民间美术研究的人士多称其为“甲马纸”。它是根据最初收集这种民间版画的保山、腾冲、大理等部分滇西地区的民间称呼而来,于是沿袭成俗。但云南其他地区,如滇南、滇中、滇东北,甚至已近滇西的楚雄却都各有别称。相比之下,总体上都称其为“纸马”。

使用并且懂得纸马含义的主要是那些沉浸于宗教(迷信)信仰之中的人们,他们视这类物品与自身或家人的生老病死息息相关。云南纸马存在的情况与其他省的纸马情况不尽相同,据有关纸马的一些文章所显示,国内绝大多数地区的纸马,都已成为历史的旧话了。

一,历史渊源

云南纸马以汉族为主,除大理白族、楚雄彝族之外,都不用纸马作信仰的媒介。云南汉族自汉代始从内地迁入,同时也带来传统的汉族经济文化。汉族文化的持久和固守力,在云南汉族中表现极为突出。自明代以来,由于汉族大量移居云南,与各族人民杂居,汉族的经济文化广为传播。

汉族何时有纸马似不可考,但在宋代时纸马已兴盛。云南汉族则从明代初掀起移民高潮,他们从母地来时也必将旧时的岁俗带人云南,其中包括纸马祭祖仪式。在云南汉族与当地土著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形成总的趋势。白族、彝族民间流传的纸马,即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他们在接受汉族“纸马”的基础上,结合原有本地原始宗教观念上的民族神、地方鬼神,诸如彝族的“土主”、白族的“本主”、“大黑天神”、“邓谈昭”、“柏节夫人”、“小黄龙”等等,逐步形成有其民族特色的纸马。而云南各地汉族纸马却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这些信仰内容。

目前,云南纸马尤以滇中、滇西北、滇南甚为发达,据称有3600种之多,数量虽多,但精品很少,况且云南各地印制纸马都分别有自己的版样,流传范围很少越过地、县治地界。每一地以至每一村,都可能同时存有内容相似而版式不同的几种版本。如依此计算,数以千计应当不成问题。例如:“封门纸”仅在昆明近郊就至少有五种以上版式;“灶君”也为各地纸马中必有,而版本又必然不同。

二、制作工艺

(一)纸马的刻制

云南纸马以家庭式作坊为主,刻制基本上较粗糙,纸马的形式实质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画,因为它只存在于民间,为区别于其他的书籍插图版画、佛、道经版画等,我们称它为民间版画。

(二)纸马的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