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5899200000029

第29章 民间刻绘(5)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我国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这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最早的发现。葫芦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记载,同时关于其名称也有多种叫法,“瓠”、“匏”、“壶”、“甘瓠”、“壶卢”、“蒲卢”均指葫芦。“壶”、“卢”本为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壶”、“卢”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而“葫芦”则是俗写,并不符合原意。不过后来人们约定俗成地写作“葫芦”,一直延续到现在。

葫芦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记载,同时关于其名称也有多种叫法,根据现代植物学对葫芦的分类,把葫芦分为五种:

大葫芦。这种葫芦个头很大,幼时皮质白嫩,可食用,成熟后皮质坚实,可用作舀水的瓢等。

亚腰葫芦。这是一种常见品种,古今种植都十分普遍,其形状像两个摞起来的球体,上小下大,中间有一个纤细的腰,并以此得名,主要用于观赏。

扁圆葫芦。其形圆而扁,直径一般不超过10厘米,因其形状像个大柿子,所以京津一带称其为“柿子葫芦”。主要用来制作呜虫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长柄葫芦。形状下部浑圆,小者如拳头,大者如足球,上面有一细长的柄,这种葫芦嫩时亦可食用,其种植不太广泛,较为少见。

瓠子。有的地方称之为“棒子葫芦”,其形呈不规则圆筒形,长短粗细均不一,嫩时外皮呈白绿色,可食用。

葫芦的工艺制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挽结与勒制

挽结是指将正在生长中的嫩葫芦像软绳一样打成结,使其扭曲相交,产生奇特的效果。这种手法几乎与范制葫芦同时出现,在明、清两代皆有记载。挽结须选长柄葫芦,至于如何将葫芦做结而不扭断,至今说法不一。勒制是指用绳子或其他工具绑缚葫芦的某一部位,限制这一部位的生长,以符合特殊形状的要求。其原理与范制葫芦相同,常采用扁圆葫芦勒制成疙瘩葫芦,或采用小亚腰葫芦勒制成鼻烟壶之类的小件物片。

(二)范制葫芦器

其制作原理是利用葫芦幼时较嫩的特点,用模子抑制它的生长,使其在模子的有限空间中成形,使其具有独特的外观效果。范制葫芦器出现于明代万历年间,兴盛于清代,先是在宫廷里范制,所制被称为“奇丽精工,能夺天工”,连皇帝见了也爱不释手。

(三)刻葫芦

指在葫芦上刻字雕画,使其成为供人欣赏的葫芦艺术品。刻葫芦有两个流派:一派是以兰州为代表。它用的葫芦是一种经过长期改良培植的特殊品种,形状大小比较别致,有的似鸡蛋,有的似圆珠,色呈乳白或淡黄。另一派是以聊城为代表。聊城葫芦又分为“戏葫芦”和“片葫芦”两种。“戏葫芦”以本色葫芦作画,雕刻内容多取自“八仙过海”、“一百单八将”等神话和传说,主要用针画,辅以刀刻,并以各种颜色点缀;“片葫芦”的主要内容是各种花草图案,“片”是一种刀法,即用刀将葫芦的表皮片去,留下白茬组成各种图案。

(四)砑花葫芦

砑花或作“押花”,其原理与阳雕很相似,即剔除花纹周围的部分,以使花纹凸现出来。不同的是,雕刻需要挖下去的部分,砑花是用硬物压得凹下去,并不破坏葫芦表面的一层硬皮。砑花的原理很简单,但并不代表工艺要求不高,尤其对于复杂精细的花纹图案,需要极其耐心和细致。砑花早在康熙时就已经有之。

(五)火绘葫芦

俗称“烙花”或“烫花”,出现于清代,最初是在木质器物上烫出种种花纹图案,后来被移植到葫芦上。传统火绘以火针和香为工具,火针端部可为锥形、刀形和铲形,被香火炙热,产生极高的温度,即可在葫芦上绘出各种图案。火绘对绘画水平要求甚高,也可把火绘看作绘画艺术的一个分支。

(六)葫芦画

就是用画笔颜料在葫芦上作画,它与火绘的区别在于使用的工具是画笔,由于葫芦独特的造型和质地与画布或纸有很大差别,就形成了它特有的画境。

二、制作工艺

葫芦工艺品主要工序有针刻、线描、镂空、浅雕、烙画、彩绘等。画面包含山水、生肖、脸谱、人物、吉祥画、佛教画、道教画、布艺画、年画等。

烙画葫芦以烙画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辅以雕刻、彩绘等技法,既保持葫芦本色,又使其富有立体感。雕刻葫芦以雕刻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辅以烙画和漆艺等,使葫芦的造型及色泽更加新颖而夺目。

彩绘葫芦以彩绘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辅以烙画、雕刻和漆艺,使葫芦色彩亮丽而富有层次感。

字艺葫芦以烙画、阴雕、阳雕、透雕等多种表现方式的完美结合,借助葫芦的天然造型,展示中国书法的无限魅力。

§§§第十三节 脸谱:生旦净末丹青绘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艺术,它融汇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美术等多种因素。从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视觉形象来看,除了处于戏曲核心地位的表演方面,舞台上的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就是人们眼中最为直接而重要的。在传统戏曲中,人物造型方面更是重视和突出的重点。人物造型包括头、面部化妆和服装两大部分。脸谱是属于面部化妆范畴的,在戏曲人物造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他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

一、历史渊源

据专家考证:脸谱的发明最早是中国北齐时代的著名大将兰陵王高肃,可称为脸谱的鼻祖。据《北齐史》、《教坊记》、《通典》等史书记载:兰陵王姓高,名肃,字长恭,又名孝,渤海(今河北景县)人。他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欢(高祖神武皇帝)之孙,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的第二子,属于鲜卑族。生年不详,卒年为武平四年(公元573年)。据推测,他死时只有28岁左右。这位英年早逝的将军,体壮貌美,武艺高强,爱兵惜才。初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兰陵郡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故称兰陵王。后因屡建战功,封增邑1500户,转中领事、左右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等职。

兰陵王武艺超群,但每次与敌对阵,因其容貌俊美,敌人不畏惧,难以制敌。为此,他让画工绘制了许多凶恶的假面具(也叫大面),每逢出战时任选一个戴在脸上,以利制服敌人。从此后,每次打仗,百战百胜。这就是他发明脸谱的起因。

后来,古代人们逢年过节,搞社火,就把脸谱用上了。人们戴上妖魔鬼怪的面具,载歌载舞,互相助兴,到了唐代就发展成为一种“代面”的歌舞形式。由于戴面具演出,观众对演员表情变化看不见,妨碍了戏剧艺术的欣赏,后来面具就不戴了,发展为将面具上的花纹直接画在脸上的化妆艺术。

宋元时期,面部化妆色彩多样化,有黑脸、红脸、花脸、青脸、蓝脸。这些脸谱的颜色都有一定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英勇、正义,如关羽赤胆忠心,就勾画红脸;黄色表示勇猛、残暴,如《战宛城》中的典韦、《马陵道》中的庞涓都是勾画黄脸;白色表示奸诈、多谋,如曹操奸诈,则勾画白脸;黑色表示刚直、果断,如包拯铁面无私,勾画黑脸;青色和蓝色表示坚毅、勇敢,如《连环套》中的窦尔墩、《白水滩》中的青面虎;此外还有神怪仙佛一类人物,专用金色、银色等。戏剧人物脸上先有了这些主色基调,再配以表现其心理、专长、命运等象征图案,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塑成了。

我国古老戏剧剧种,如徽剧、汉剧、昆曲、秦腔、川剧等360多个剧种,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脸谱形式,各有风姿。清代中期形成的京剧,吸收了不同剧种的精华,经过艺人们创作,脸谱多达几百种,形成绚丽多娄的脸谱艺术,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制作工艺

(一)整部谱式分类

1.三块瓦脸

也称三块窝脸,是最基本的谱式。以一种颜色作底色,用黑色勾画眉、眼、鼻三窝,分割成脑门和左右两颊三大块,形状像三块瓦一样。如晁盖、马谡、关胜等。

2.十字门脸

从额顶到鼻尖画一通天立柱纹,两眼窝之间以横线相连,立柱纹与横线交差形成十字形,故命名“十字门脸”。如《草桥关》中的姚期、汉津口中的张飞等。

3.六分脸

脑门上的立柱纹与眼部以下部位均域成一种颜色,脑门上立柱纹以外的颜色占全脸4/10,眼部以下的颜色占全脸6/10,上下形成四六分的形式,故称“六分脸”。如《群英会》中的黄盖、《将相和》中的廉颇等。

4.碎脸

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比“花三块瓦脸”更花哨。构图形式多样,色彩种类丰富,线条复杂而细碎。如《取洛阳》中的马武、《金沙滩》中的杨七郎等。

5.歪脸

构图、色彩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如《打龙棚》中的郑子明(郑恩)、《落马湖》中的于亮等。

6.元宝脸

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叫“元宝脸”。如徐盛、麻叔谋等。

7.僧道脸

包括“僧脸”和“道士脸”。“僧脸”又名“和尚脸”,一般勾大圆形眼、花鼻窝、花嘴岔,脑门上勾一个红色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入了佛门。色彩分白、红、黄、蓝等色,以白色为多见。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

8.太监脸

专用来表现那些擅权害人的宦官。尖眉子示其奸诈;菜刀眼窝暗寓其鱼肉百姓;光嘴岔下撇,以突出其谲诈残忍的性格;脑门勾个圆光,以示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色彩多用白、红两色。如刘瑾、伊立等。

9.神怪脸

用于表现神、佛以及鬼怪的面貌。主要用金、银色,表示虚幻之感。如二郎神杨戬、牛魔王等。

(二)局部谱式分类

局部谱式分类是对眉、眼窝、鼻窝、嘴岔以及脑门和两颊部位的造型形式的类别区分。

局部部位的造型形象是刻画人物性格的具体地方,根据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和演员自身的条件而创造。一般常用点线装饰和图案化的造型方法,采取随形附意的物象型命名方式。

1.眉的形式

云纹眉、蝶翅眉、柳叶眉、蝠形眉、螳螂眉、鸳鸯眉、花眉、直眉、环眉、刁眉、方眉、尖眉、点眉、鸭蛋眉、棒槌眉、葫芦眉、火焰眉、寿字眉等。

2.眼的形式

蝶翅眼、吊客眼、鸟眼、裂眼、直眼窝、老眼、喜鹊眼、勾云眼窝、尖眼窝、皱眼窝、一字连眼、垂老眼、细眼、三角眼等。

3.鼻窝的形式

蝠形翻鼻窝、回纹翻孔鼻窝、直尖鼻、圆鼻窝、连眼鼻窝、尖鼻窝、连腮直鼻窝、山形翻孔鼻、虎形鼻窝、花鼻窝等。

4.脑门的形式

双回纹旋额、云纹立柱纹额、金脑门、红脑门、蝠纹额、如意方印堂纹、花立柱额、点锥印堂纹、舍利额、戟形印堂纹、葫芦额、火焰额、日月额、太极脑门等。

局部谱式虽有一定规律,但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在具体实践中是千变万化的。

(三)脸谱的色彩:

谱色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和特殊寓意,表现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这是在长期的戏曲演出中,观演之间互动对话、约定俗成的结果。

1.红脸

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关羽、赵匡胤、姜维等。但也有例外,如《法门寺》中反面人物刘瑾就勾红脸,这里有讽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个擅权的太监。

2.粉红脸

表示年迈气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如廉颇、袁绍等。

3.紫脸

表示刚毅威武、稳重沉着的人物。如常遇春、樊哙等。

4.黄脸

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如典韦、宇文成都等。表示十分有心计,如姬僚等。

5.蓝脸

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墩、夏侯悼等。

6.绿脸

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的人。

7.白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