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5899200000048

第48章 传统手艺杂项(4)

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故有此名。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因此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因其产于广东肇庆市,肇庆古称端州,

一、历史渊源

端砚的起源据清朝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唐朝初期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但到了唐朝中期之后,端砚也和其他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价值两者并重了。

端砚发展到了宋代,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宋代的端砚形制比唐代要丰富很多。端砚已从纯文房四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了。当然,绝大多数的端砚是以实用为主,不管砚石质多好,雕刻多么精美,如不能作研墨之用就不成为端砚了。

宋代端砚十分重视端砚的雕工(包括题材、立意、构图、雕刻),构图非常简炼,围绕实用,突出主题。其主体部分一般采取深九雕刻,适当穿插浅刀,必要时加以细刻点缀。刻工浑厚,显得大方、古朴、雅致。

明代端砚由于社会上藏砚之风盛行,砚工们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品味,也由于端石经过历年的开采,砚材日渐缺乏,于是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都要求有所突破。纵观明代端砚,无论从设计的独具匠心、造形的古雅大方,还是从雕刻的精致细腻来看,其工艺确实远远超过了前代。

明代由于端溪名坑砚石的开采比较齐全,特别是老坑(水岩)洞已挖进至东南侧大西洞、东北侧水归洞,不少优质水岩砚石被开采出来,故有“佳石工精”之说,因而在雕刻方面也非常讲究,当时一般以浅刀雕刻(即低浮雕)为主,以细刻、线刻甚至微刻(主要表现鸟兽之毛羽)配合,并适当穿插深刀(高浮雕)。所雕刻的物象生动有趣、形神兼备、线条简练、活泼流畅、浑厚而又富于变化。总之,明代端砚古雅精致、朴实大方、美观而又别具一格。

到了清初,端砚也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端砚砚材的种类、名坑砚石的选择、砚石的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的品评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创造。清代制砚不仅精雕细刻,而且所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端砚精心雕制之后不少还附以名人题识,或摹刻古器物铭文以作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

在嘉庆、道光之后,端溪砚石的开采逐渐减少,一些名坑因塌方而停采。后至道光八年又重新开坑采石。咸丰以后因一些砚坑枯竭或塌方而停采,故端溪砚石产量不多。也使当时刻砚艺人以工取胜,那时的端砚日益地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成为单纯的文玩之物,成为摆设文房(书斋)中的欣赏品或珍藏品。

清末至民国期间,由于社会动乱不堪,人们颠沛流离,及其他种种原因,端砚名坑大都荒废停采,砚石奇缺。加上外患内乱、战火连年,制砚艺人不少沦落他乡或转业务农,使端砚制作业一落千丈,就连肇庆——端砚的故乡也只剩下几间刻制手工艺(和收购)端砚兼营刀石、碑石的小店。一直到50年代后期人民政府开始有计划地组织端砚艺人归队,才逐渐恢复端砚生产。在政府支持下,1962年重新开采麻子坑。1972年冬,端溪砚石中最为名贵、质量最好、最有代表性的老坑(水岩)重新开坑采石,继续在大西洞、水归洞进行采凿,不少佳石面世。继老坑之后于1978年又重新开采历史悠久、在宋代治平年间开坑采石的坑仔岩砚石。至此,端砚名坑砚石基本全部复开,名坑砚石基本齐全。

二、制造工艺

(一)端砚种类

端溪石砚花色品种繁多,形状色泽雅致,独具风格。主要品种有:

1.青花

青花是端砚中最名贵的石品之一。青花之细,如波面微尘,瞅之无形,沉入水中,方清晰可见。细润如玉、叩磨无声、硬度较高,是研墨的最佳选择。

青花在端砚石中也是比较少见的,一般在水岩、麻子坑以及坑子岩砚石中才有。当然,在这三个砚石中有青花的砚石也是少数。

2.火捺

顾名思义,即是烧热的物品在皮肤上按捺,皮肤被烫伤后反映出来的程度深浅不一的痕迹。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紫中带微黑,嫩者紫中带微赤。火捺以浅红色水灵灵状、若胭脂红晕者为佳,有深色渐而浅色,亦很像水墨那样的浓淡相化。

火捺在宋坑砚石中比较多,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石塔岩的砚石中也有。

3.蕉叶白

砚石上带有的一堆堆、一团团,状如蕉叶初展,含露欲滴,一片娇嫩的形象。

蕉叶白色娇嫩,于砚石的整体色调,显得莹润、洁净可爱、浑然一体,净嫩如柔肌、如凝脂。

4.鱼脑冻

呈半圆形、圆形或椭圆形,其色白如青天浮云,若聚若散,白里透黄。带鱼脑冻的水岩端石,石质细腻、滋润、坚实,淡白色若受冻鱼脑,水汪汪的,带有灵动感。

5.天青

在端砚的石质中,纯洁无瑕疵者叫天青,名贵而少见。天青的砚石,仅出自水岩(水归洞、大西洞)、麻子坑、坑仔岩以及古塔岩。

6.石眼

端石中的石眼名贵而罕见。所谓石眼,顾名思义,是天然长在岩石上像眼睛一样的“石核”。石眼生长在天青或青紫色的砚石上,呈青绿和翠绿略带微黄的色泽,瞳子碧黑,深浅相同,形体圆正或尖长。端砚石眼的质地高洁、细润、晶莹有光,故长有石眼的端砚十分宝贵,价值十分高昂。

其实石眼对于砚并没有直接的价值,仅仅起到装饰、欣赏的作用。因此历来被文人视为珍宝,并以此作为鉴别端石品质的标准。

7.冰纹

端石中的冰线又叫冰纹,为蜘蛛状、游丝状的白晕纹,有痕而无迹,多产于水岩中的大西洞。在砚石中的冰纹像峭壁上的瀑布,一泻千丈。另外还有冰纹冻,其纹如水花飞溅,四周云雾弥漫,似水非水,似线非线,非常难得,有古朴素雅的感觉。

8.翠斑(青脉)

端石中的翠斑是石纹中绿色如翠的斑纹,但又不成圈砚,古人称之为“青脉”。

《端溪砚谱》中说:青脉者必有眼。当地矿区的人称青脉为眼筋。所以翠斑通常伴有石眼。

9.金线、银线

金银线,是水岩砚石中独有的一种石品,像线条一样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中,黄纹者叫金线,白纹者叫银线。它与砚石本身的硬度相同,在砚石中起到装饰作用。经化验证明,金线是黄花铁矿脉经过长期作用而形成的,银线是石英矿脉形成的。

10.金星点

金星点,是宋坑砚石中特有的石晶。如天上的星星布满太空一般,洒满了砚石的表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黑夜青空中的星斗,故称“金星点”。金星点是沙质的变质物,有金星点的砚石易于发墨,美观实用,只是稍粗而已。

(二)端砚制作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问世,要经过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匍匐爬行才能通过。

§§§第十节 歙砚:文人墨客案头藏

歙砚以优越的质地、优美的构图和精美的雕饰名垂青史。歙砚砚石产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砚坑分布在风景秀丽的黄山与天目山之间。歙砚品种繁多,据历史记载不下数百种,具有石质坚韧、细如肌肤、发墨如油、纹理清淅、不损笔锋等特点。

一、历史渊源

歙砚因产于歙州而得名。唐五代时,歙州辖歙、休宁、祁门、黟、婺源等地,而以婺源所出为优。

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由此歙砚始闻天下。唐代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

南唐(937—975年)时期,后主李煜称歙砚为“天下之冠”,第一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小微为“砚务官”,派石工周全之专门搜集佳石为宫中造砚。由于一国之主的重视,歙州一带的制砚业更为兴旺,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这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南唐败亡后,歙石开采停产五十年。

到了宋代,歙砚进入大发展时期。宋代景佑年间(1034—1038年),歙州太守钱先芝,查访到南唐李少微开过的歙砚产坑已被河水淹没,汇成大溪,便采取措施,把大溪移还故道,这样歙石才重新开采出来。这次开采,由县令曹平主持进行,规模很大。以后,歙州太守王君玉继续开采歙石。嘉佑年间(1056—1063年),刁廖为县尉,又开采了一次。这几次较大规模的开采,使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影响不断扩大。当时的著名文人、学士、书画家,对歙砚无不赞美,歙砚石色之多、质地之细,为诸砚之冠。

元代至元年间,婺源县令汪月山,为了满足达官显贵的贪欲,曾经“发数都之大力”去挖掘歙石,结果“石尽山颓,压死数人乃己”。旧坑淹没后,又转往紧足坑挖掘,经年累月,愈挖愈空,到了1339年,紧足坑又宣告塌陷。歙石遭此厄运,便长期无人开采。不仅整个明代,甚至到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也都没有开采过。歙砚虽遭大难,但当地砚工仍不断在坑口、溪边、山脚、河滩觅取佳石,制出一方方石砚,携至外售,以维护歙砚的声誉。

清代乾隆年期,歙石究竟开采了几次,尚未有资料考证。但最后一次正规开采,应该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歙县著名学者程瑶在《纪砚》—文中说:“乾隆丁酉夏五月,余从京师归于歙,时方采龙尾石琢砚,以供方物之贡。”既然是为了“进贡”而采石,看来规模不会太小。这是清代乾隆时歙石正规开采的唯一有记载的一次。

民国初期,歙砚生产濒临绝境。歙县剩下的一家砚店汪义兴(斋名翰宝室),只是从江西玉山购进石料,生产一些低档砚台,徒有歙砚之名,却已失去歙砚之实。到抗日战争期间汪义兴砚店倒闭,砚雕艺人纷纷改行换当、背井离乡。解放后,1963年在周总理和当地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才恢复了歙砚的开采和生产。

二,制作工艺

歙砚历史久远,经历了历代砚雕名家的辛勤耕耘取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诸多名家高手,并形成了多种流派。雕刻技法和设计一改传统面目,弃俗气和匠气,求清新典雅,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性,使这传统工艺更具收藏意义。

歙砚的制作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其中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砚雕分徽、粤、苏三大流派,而歙砚所属的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不采用立体的镂空雕,但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之间也会出现深刀雕刻。歙砚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阁、人物等,手法比较细腻,层次分明。歙砚砚边多采用古器物之螭纹、云雷纹,间有流云纹、几何纹、缠枝花纹和各种变异纹饰,整个造型格调典雅、雍容大方,砚背还经常雕刻一些人物及牛、羊、象等动物。黝黑的石色、淳朴的雕刻、天然典雅的花纹,形成了歙砚独特的艺术风格。

按其石材纹理,歙砚又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总体看来,歙砚的石材纹理都兼具“坚”、“润”之质,被艺术家们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色彩上以黑色为主,且有青、绿、灰、紫、黄等。

§§§第十一节 洮砚:雅丽细腻天然趣

洮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石材产于洮河岸边的水泉崖、喇嘛崖及崖底深水处,故又名洮河绿石砚、洮河绿漪石砚,简称洮砚。现在的产地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洮砚以其石色雅丽、碧绿诱人、石纹清晰、自然美妙等特点,成为历代皇宫珍品,备受文人、书画家青睐。

一、历史渊源

洮砚,又称洮河绿石砚,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莹润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享誉海内外,历来是宫庭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

洮砚的雕刻以何时为始?砚工的始祖又是谁?雕琢技艺是怎样传下来的?既无史书文献记载,又无碑刻留世,已无法细考其源。但民间对此却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是人们祖祖辈辈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的。

在宋朝王将军(即王陬)翻越露骨山,平定洮、岷、河、湟诸州之后,在各地设关立卡,分派兵丁驻扎镇守。在九甸峡口的守城中,有一个姓卢的山西人,自幼喜爱雕刻技艺,时常雕刻一些木、石、玉工艺品,或售价度日,或馈赠他人。虽身在军旅,却练就了一身出类拔萃的雕刻手艺。有一天,他在洮河边巡逻,感到口渴,就用手掬水解渴,突然发现水中有一片翠绿晶莹的石头,绿质黄章,绚丽异常。抽出兵刃试了试,非但能磨砥刀锋且柔韧随和。遂带回营中琢磨,按其形态雕成了一幅喇嘛佛像。逐日打磨把玩,使石面光滑如玉,当石表被汗水浸湿时,石中竟能透出缕缕神奇的纹理和点点金星,才知道这是块宝石,就决定外出寻宝。他判断:石料的矿头一定临近洮水。于是沿洮河东岸溯流而上,一路攀悬崖、涉洮水,直寻至一座似喇嘛帽形的峻峰脚下,才发现了石料的矿床。他欣喜若狂,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洮水,辛苦数日,才用兵刃采掘了一皮袋石料,兴致勃勃地返回兵营。他用上好的石料雕刻了几块砚台奉献给主帅,主帅不仅免去其擅离职守的罪责,还命他在军中授徒刻砚,以供其仕途所用。久而久之,军中大小将官,时常向他索要石刻制品。如果拿不出,便会受到军官的欺负,这位卢姓兵丁一怒之下,离开军营,在石料矿地北边山坡上修了一座小寺出家,做了真正的喇嘛。根据宋代法律,不论身犯何罪,一旦出家即弃之不问。卢喇嘛在诵经修身之余,也刻几方砚台馈赠布施粮米的施主。久而久之,他刻制的砚台慢慢流传各地,成了稀世珍品。他还收了许多僧俗徒弟,既传经卷教义,又传授刻砚技艺。他圆寂后,这些僧俗徒弟们大部分定居于此,专以刻砚诵经,兼以牧耕为生。据说今天洮砚石矿附近的喀日山、纳儿、上达窝、卡古、丁尕等村落就是由当年的徒弟们繁衍的。这些村落中的卢姓就是徒承师姓的结果。

到了金、元时代,由于此地连年兵灾不息,居民迁徙无常,加之此地土民中的砚工对祖传刻砚技艺非常保守,传承方式也极怪——只传子孙,不传外姓。致使能操刀刻砚者愈来愈少。每年仅有数十近百方砚台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