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手工艺文化
5899200000050

第50章 传统手艺杂项(6)

“鳔”是对粘贴各种材料所用的动物胶的称呼,它是弓箭行业里非常关键的材料。一张弓所用鳔的分量很大,常有“一张弓四两鳔的说法”。而且鳔的质量好坏也是直接影响做弓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弓箭行业中最早使用的是鱼鳔。鱼鳔是非常好的粘贴材料,其制作方法主要是选用大黄鱼的鱼泡熬制。先把鱼泡用清水洗净,再用温水泡,使其涨开。泡一段时间后,用慢火熬。待熬到一定程度后捣烂过滤,以除净渣滓及硬块,使用时可加开水稀释。鱼鳔虽是弓箭制作行业中首选的粘合胶,但现在多用猪皮鳔。

制作时先将猪皮用碱水洗净,再用温火煮,煮到用筷子轻轻一点就能穿透为宜。然后再把它放在铁锅里捣烂,继续熬,最后过滤其中的渣滓及硬质,阴干后切成条即可,使用时可按要求调节浓度。

(三)使用工具

1.制弓胎工具

大板凳是制作竹胎及进行各种相关操作时的主要工作凳,前端有一块立板,板上有大小不等的两个小立柱,供进行砍磨竹胎等操作时起阻碍或依靠之用。板凳面上两端中间的部位还各有一个能嵌住弓体的凹槽。另应适当。百宝嵌在明代开始流行,清初达到高峰。

一,历史渊源

据考古资料表明:考古学家从商代的墓葬中发掘出了许多器物,其中有很多都是外表镶嵌蚌壳的漆器。而江苏徐州汉墓中出土的嵌宝镀金兽形砚盒,盒面上就嵌有绿松石、青金石、赤珊瑚,色泽鲜艳、华丽之极,这表明早在汉代,能工巧匠们就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制做百宝嵌器物了。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制,天子笔管以错宝为研。”这种所谓的“错宝”笔管是目前所知较早使用百宝嵌技法装饰的器物。

百宝嵌是明代晚期兴起的一种属于漆艺的装饰技法,相传为明末扬州的周翥所创,故称“周制”。在明代嘉靖年间,扬州有一位名叫周翥的漆器工匠,他巧妙利用珍珠、珊瑚、玉石、水晶、玛瑙等名贵材料的质感和颜色,组合成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装饰图案,然后镶嵌在漆器或者木器上,人们为它取名百宝嵌。由于当时周翥被奸臣严嵩所控制,所以制作出来的百宝嵌也仅供权贵们享用。直到严嵩败落后,百宝嵌工艺才开始传人民间。到了清代乾隆时期,百宝嵌工艺盛极一时。除扬州外,北京的清宫造办处和广州的工匠们都善于制作这种五光十色、富丽堂皇的制品。

二、制作工艺

百宝嵌的工艺程序是直接在漆地上或木胎上挖出凹槽,再将螺钿、金银片、珍珠宝石及其他各种名贵物料,经过加工后,做成镶嵌物,粘贴在漆、木胎上,组成绚丽多彩的图案,达到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记载有一种“周制”百宝嵌做法,这种做法为明代扬州漆器匠人周翥首创,其法是“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车渠、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檀梨漆品之上。大则屏风、桌几、窗隔、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钱泳用“真古来未有之奇玩”来评价“周制”百宝嵌,说明其制作技法之高。根木棍,把其一端切出一个半圆切面,在切面中心处钉一个大铁钉。然后把钢尺的三个侧面在油石上磨平。最后用“震棍”使劲“勒”出刃来,即:将钢尺立贴住“震棍”的大铁钉,往复磨擦。

(四)制弓工艺

“聚元号”制作一张弓箭的时间,严格来说要一年多,从选材到准备各种半成品都要依据相应的季节并需经过一定的时间阴干。

制作工序主要分为制作弓的主体过程“白活”、对做出的弓进行装饰工作的“画活”和做弓弦等几个主要阶段。在旧时弓箭铺里的伙计们做弓都有一定的规矩,即做“白活”的不会“画活”,“画活”的不会干“白活”。这其中的道理不必多论,与其他手工艺行业都有相似性,大都为保护自己本门的手艺不外传。

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白活”。

1.制作弓胎子

(1)砍竹胎:把买来的竹子(此竹要经过一年以上的时间阴干)锯掉前后粗细不均匀的两端,选用中间比较平直的一段。锯出约长128厘米、宽3厘米的一段。

(2)弯竹胎:将砍好竹子待折弯的部位烤热,用力弯曲竹胎,使其形成一个竹皮面在外的圆弧形。旧时多用炭火烤,现在为了方便,使用煤气火,但煤气火不如旧时的炭火容易掌握。弯竹胎要掌握好火候,稍不注意就很容易把竹子外皮烤糊而竹子内芯却没烤好。初步弯成圆弧形后,还要保持其相应的弯度一天左右,可把它支撑在门与地面之间(或找其他的支撑方式)以加固其弯曲的形状。

(3)做稍子:弓有长稍弓、短稍弓,弓稍的长短是简单区别一般传统弓类型的标志。“聚元号”弓的弓稍有多种类型、有制作各种弓稍的模板。按模板图样把木料砍成有一定弯度的四棱柱形。旧时制作稍子的材料多是从山上直接采下的“山木”,现在都用普通的榆木代替。稍子的长度大约为弓身长度的1/4。

(4)做“望把”:旧时做望把多用山木(意指从山崖上长出来的、带有一定自然弯度的木材),现在都用榆木代替。望把是衬在竹胎子内表面的中间部位,以便把握的部分,所以它的砍制要以适宜把握的形状为准,亦可参考使用者手形的大小做相应的变化。

(5)勒“望把”:在竹胎子的内表面正中间部分约4厘米处,砍制一块放望把的地方。砍的深度大约是整片竹子厚度的一半。可以用锯和锛子砍出其初始形状,然后用木锉锉平。把提前熬制好的猪皮鳔加水用火温热,使其软化。猪皮鳔软化及稀释的程度以能在鳔中立住鳔刷为准。然后分别在竹胎粘望把处及砍制好的望把木上刷两遍鳔,稍干后即可把它们粘在一起。为使它们粘得牢,还要使用压马及走绳等工具。先把粘在一起的望把连同竹胎放在压马待压处,然后用走绳把它们牢牢地捆在一起。勒好后,必须至少经过一夜的时间才能把望把粘牢。

(6)“插稍子”:先在竹胎子的两端依稍子末端的锥形长度及形状画好要锯出的V型槽的大小是否合适,然后用锯锯出。锯好后用稍子末端插进去试一试大小是否合适,以及两个稍子插进后稍子头是否与整个竹胎子在一个平面上。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它直接关系到做出的弓是否合格。当看到它们有不合适的地方时,可用木锉校正V型口的大小及稍子的形状。合适后,分别把它们刷两遍猪皮鳔粘住。

(7)“刮胎子”:是指对弓胎的处理。弓胎子的宽度不能按初始时的状态,此时要用锛子和木锉把竹胎处理到合适的宽度,还要把竹胎的边缘锉得十分平滑。经过一到两天的时间,可以把捆在望把上的绳子解下,用锛子砍望把的两侧,然后用锛子进一步修理望把的形状,使其中间粗、两头略扁平利于把握。此时也还只是砍一个大概,等勒完面子以后还要砍。

(8)“弯弓”:把弓胎子放在火上烤,可适当用水浇一下。然后用力弯弓胎子,使其弯成更平滑的圆弧形,至于弯成多大的弧度,没有标准的说法,根据需要而定。如需要制作力量较大的重弓,弧度可适当加大,也可把弓胎子放在地面上或压马上用力使其弯曲。然后,再凭眼力仔细检查插上稍子的弓胎是否平直。检查的方法是:从一个稍子头经整个竹胎所在的平面看另一个稍头,看两个稍子是否在竹胎的中心面上。如稍有不符合者,以用力弯竹胎的方法校正。校正后再用绳子捆住或使其固定在某一位置。

2.勒“角面子”

(1)锯牛角:把水牛角按牛角的外弧侧面锯下,一张弓正好要用一头牛的两只牛角。

(2)磨牛角:锯下来的两条牛角侧面,要经过磨平才能粘在弓胎上。

牛角的外面以后还要磨。磨好牛角的里面是非常重要的。牛角磨到约3毫米厚即可用。磨好的牛角面还需放在火上烤,待烤到一定的火候,牛角就变得非常软了。然后把它放在地面上踩踏,使其变得平直。或者用其他重物平压住牛角面。

(3)撕面子:把平直的牛角面按牛角面内侧向上的方向放在大板凳上,用勒具把牛角面划出一道一道的条纹,其作用是利于涂上猪皮鳔后与竹胎子粘得牢。

(4)撕胎子:在弓胎子外弧面的两端,用木锉分别锉出一道横槽,使牛角面的尾端刚好能嵌入此处。再用勒具把弓胎子的外弧面也划出一道一道的条纹。

(5)配面:必须要分清前后两段。即:牛角靠尖部要铺在弓胎的中间,牛角靠根部要铺在靠弓端。反铺是不行的,因为牛角靠尖部一侧硬度较大。

牛角面子比弓胎子宽时,用绳子一勒,角面子中间受力过大就会鼓起来,这样就把牛角面破坏了。对于宽大的牛角面要用锯和木锉使其达到合适的尺寸。在弓胎子的正中间部位即放置望把的背侧,要留出一块至少长约4厘米的空隙,也可依牛角面的长短适当加长,用于下梁子。

(6)勒“面子”:是一个重体力活,旧时多用体力好的伙计做,因为勒不结实会直接影响到弓的质量。首先把一些细绳子放在水里浸泡备用,同时把猪皮鳔用火温热,然后分别在牛角内侧面和竹胎子的外表面刷两遍鳔,这里所用的猪皮鳔的浓度较高,用量也较多。然后用浸过水的细绳把牛角在竹胎上缠紧。最后放在不见阳光的地方阴干。

(7)下“梁子”:“梁子”是指要安装在弓面上的两条牛角中间的部件,其材料最好是鹿犄角。如使用牛角要选用牛角中较硬的部位一一牛角尖部。把“梁子”的初始材料按所需尺寸用锯锯下,然后按粘贴其他材料的方法把梁子粘上。粘时与牛角间不要留下任何空隙,否则在张弓时此处会鼓起来。这道工序看似简单,但也是关键的一步,做工一定要到位。

(五)弓箭“画活”

弓体成形后,就是“画活”的步骤了,对弓体进行精加工、打磨和抛光,然后贴上桦树皮,因为弓箭最怕受潮,而桦树皮的防水性能相当好。再用软木纸包缠望把,用鲨鱼皮或者蛇皮包缠弓稍,弓身贴上吉祥图案,如“金龙”、“福如东海”,另外还刻有一些吉祥文字,上漆后即为成品。

(六)弓弦与弓箭

弓弦是用线做的,用缠线器做出来的线不仅很结实,而且还可以做成彩色的;箭杆用的是特产的一种“六道木”。这种木很直,粗细很适合做箭,箭头用金属,很尖锐,箭杆插在箭头里。为了保证箭的飞行稳定还要用到羽毛插入箭杆,早先是雕翎,现在只用鹅毛了。

§§§第十五节 西湖绸伞:白蛇许仙断桥会

西湖绸伞的全称是“西湖竹骨绸伞”。此伞造型灵巧、色彩鲜艳,既可遮蔽阳光,又可作为装饰品。其伞花色多样,采用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的丝绸作伞面,并绘有山水、风光、花鸟和人物等各式图案。伞骨采用浙江独有的“淡竹”制成,粗细适度、匀适,色泽玉润,虽经日曝也不弯曲。收拢时,伞面不露,外观仍如一段淡雅的圆竹,美观大方,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

一、历史渊源

古代的伞又称为“盖”。它和扇一样,最初是用鸟的羽毛制成。据传在距今4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随着丝织品的出现,才逐渐采用罗绢作伞。

自从发明了纸以后,油纸伞又风行起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我国制伞业尤为发达,从这时起,不少小说和戏曲都有写到伞的。众所周知,《白蛇传》中许仙借伞的故事,就发生在西湖断桥边。

西湖绸伞出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据说是由都锦生丝织厂工人竹振斐创作的,由于选料得当、制作精细、别出心裁,一上市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到了1935年春天,杭州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制造绸伞的作坊,这就是著名的“竹氏伞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杭州办起了国营杭州西湖伞厂,又成立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西湖绸伞组,有400多名职工,10多名研究人员,年产绸伞60万把上下,其中出口的占2/3。由于提高了制伞技艺,绸伞越做越精,目前国际市场上虽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撑收自如的自动伞,但西湖绸伞仍以其独特的风格与深厚的文化韵味,搏得人们的喜爱。

二、制作工艺

西湖绸伞选料考究,制作精巧。它的圆形伞面是采用特制的伞面绸做的。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单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绿、果绿、枣红、桃红、天蓝、桔黄等20多种。西湖绸伞图案有西湖十景、古代仕女、龙凤、奔马、梅雀、蝴蝶等数十种,这是其他伞所望尘莫及的。

制作一把外型美观的西湖绸伞,要经过选竹、制伞骨、上伞面三大阶段。选竹,俗称“号竹”。每年白露前,伞厂派出有经验的老师傅,到余杭、奉化、安吉、德清等淡竹产地,挑选具有三年以上竹龄、粗细在五六厘米、色泽均匀、没有阴阳面和斑疤的淡竹。过嫩、过老、过大、过小的竹都不能要,真是“百里挑一”。这样的淡竹每株仅取中段2至4节作伞骨。加工成伞骨要经过擦竹、劈长骨、编挑、整形、劈青篾、铣槽、劈短骨、钻孑L等到十多道工序。一把绸伞35根骨,每根骨4毫米宽。如果把一段竹劈成了36根,就需要“抽骨”以保持竹筒圆润,竹节平整。上伞面要经过缝角、绷面、上架、剪绷边、穿花线、刷花、摺伞、贴青、装杆、包头、装头、装柄、打钉口等十六道工序,道道工序都必须全神贯注,不得马虎。这样制成的伞重量只有半斤左右。收拢时,彩色的绸面不外露,伞骨恰好还原成一段淡雅的圆竹,结节宛然,十分朴素大方。撑开时,伞面五光十色,有的绯红如旭日一轮,有的蔚蓝同晴空一色,有的青绿像碧水一泓,美不胜收。

§§§第十六节 装裱:为他人做嫁衣裳

常言道:三分画,七分裱。听起来,此话似乎说过了头。但从实际情况看来,也颇有一定的道理。中国画,特别是泼墨写意画,画作好后在没装裱前是没法欣赏的,看上去黑糊糊的墨块,实在不觉得美。所以,就需要有裱画这一行业来让名画焕发光彩。装裱书画是我国具有民族传统的一门特殊工艺。

一、历史渊源

书画必须经过精心装裱才能便于欣赏、收藏和流传。人靠衣裳马靠鞍,同样一幅字画,装裱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一幅书画不管画得有多么好,如果装裱时色彩不协调,这等于将这幅画置于“死地”。

从文字记载看,我国裱画艺术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裱画发展到了宋代,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后,由于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以及艺术家、收藏家对于艺术珍品的酷爱与索求,加之能工巧匠对技艺的钻研、交流,不断促使我国的书画装裱艺术更进一步的提高。

古代,我国裱画技艺高超首推江南,而在江南,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都很看重苏州的装裱。如宋代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就经常和装裱师傅们一起研究装裱设计问题,发明了古绢、古纸冲洗补全等技法。因其创始于宣和年间,故谓之“宣和裱”,一直流传至今。

美丽的名画需要有华丽的外衣来装饰、保护,而裱画师是专为名画制作嫁衣的人,一幅古画,纵使受损程度相当严重,在裱画师手里,也可以起死同生。裱画是一门手[艺术,并不像补鞋、补衣服那么简单,裱画历经千年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传统的手工行业。

二、制作工艺

(一)装裱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