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还你一个好男人
5899300000026

第26章 峥嵘渐露赞男人(3)

你是否错失过某项工作的晋升机会,而就技术上而言,你绝对有资格胜任这项工作?不管别人已经给你合理的解释,说你为什么没被选上:“你们的条件很接近,我们之所以选择刘民,是因为他有较多服务外国客户的经验。”一般来讲,行为缺陷在较低的工作阶层还可被包容,因技术能力才是比较重要的条件。但要晋升到较高阶层时,所有候选人的技术能力都相当时,行为缺陷便成了阻碍升迁的最大障碍。此外,像创造力、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都成了决定因素。如果你发现自己两度错失机会,而你或其他人都将之归咎于政策因素的话,那你就要特别留意了。是否有你很希望参与的任务,最后却分配给其他人去负责——特别是这些任务牵涉到与人沟通的问题?

你是否发现自己经常不留心重要讯息,或非正式。但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消息。例如:你是不是只有透过公司正式的会议或协商,才晓得一些重要讯息,即使那些事情跟你的工作是息息相关?

当你问到你的工作成果如何时,你是否常得到模糊、间接的回答?例如说:“我们要你做的事你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当你对自己的工作大致上还算满意时,别人对你的工作执行评估报告,是否仍提到你在某一方面还不够好,或做得不够充分?(但可能根本没人在事前跟你讨论过你的不足之处,或是你自己忽略了这些跟你工作没直接关系的事情,此外,可能你老板对你的评估,大部分都是不正确的。)工作或家中事务的压力是否让你的工作表现大打折扣?记住,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工作很容易耗损你的精力和卓越的资质,同时,也会削弱你观察自己行为与别人互动关系的能力。

你是否常因为行为或工作表现成为老板和同事的取笑对象?这类相互椰喻和嘲笑别人的举动,在很多场合都会发生,它甚至被当成男性朋友之间的一种亲密方式。问题是:在小团体中被挪喻嘲讽的对象,是不是也很以此为乐呢?大家在开玩笑时对你所下的评语,是否跟你老板或同事以较正式口吻所说的评语一样呢?

你是否得常常为你工作表现所引发的负面评语,费尽唇舌解释、申辩呢?比方说:你得跟你老板解释别人的批评,或耐着性子对他说明,是什么原因造成你的表现不如预期的结果理想。

你是否常觉得,自己对组织或公司的目标和重要决策已失去了鸣?你是否老觉得自己身边的人都是笨蛋,你是唯一聪明、伶俐、有智慧的人?你的同僚是否偶尔会针对你的工作或为人,做出很诚恳,但可能包含了正反两面的评语?例如说:“我真的很喜欢跟你共事;你好像永远都是‘对’的?”

假如你觉得有必要仔细地反省一下自己的所做所为,那么你的第一件任务,就是尽可能收集广泛的资讯,才不至于用错误的方式解决问题。

□成功人士大多具有可塑性

凯文的朋友莎莉是个成功的女人,至少,在别人眼里是这样的。

有一天,莎莉对凯文说,他的老板说她是一个是个自以为是,顽固、自认为无所不能,又从来不肯好好聆听别人意见的家伙吗?并让凯文告诉她,假如事情真如他所讲的,为什么她才33岁就已在市场行销领域中成为身价最高的产品经理人呢?

凯文以稍微夸张的口吻反问她:“问题是,你还想被提拔为此地区的行销主管吗?或者,你对于目前的职位,已相当满足了?”

她忿忿答道:“那是另一回事,汤姆(现任行销主管)的确是超级销售员,可是到目前为止,他竟然连我今年度的产品企划案都还没签署。他跟其他人一样优柔寡断。他人是很好,没错,可惜,除非所有人都同意他的意见,否则,人再好也不管用。你确定凯文有必要改变自己,去模仿他吗?”

莎莉虽然不了解凯文这番对话背后隐藏的真意,但她已经进入改变过程中的预备状态——她察觉到自己可能因某项疏忽而情绪不安,她拼命想反驳,以减轻自己心中的恐惧和愤怒,以及试图证明没有问题存在,所导致的羞愧感(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反应),将所有错误怪罪到别人身上,或其他事情上(我老板本来就不应该期待,我能了解所有细节嘛)。或者你对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显得心有余力而不足,然而,别人可能已经发觉到你有改变的必要,就像莎莉的老板和部属都看出她的问题一样。如果你不面对问题,你灵敏的自我防御力量,将使你更顽固地逃避问题。

对你而言,不去看清自己的问题可能会好过些,因为这让你更乐观,并激发你再度尝试的意愿,促使你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高度执行力。(当然啦!相反的情况,就会让你内在的焦虑感更严重,因为你某一部分的大脑很清楚自己正在说谎;但你清醒又精力充沛的另一部分,能熟练地处理所有事情。)

“我只要维持我本来的样子就好了。”你可能带着这种想法,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贯穿于你职业的生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你愈在某些具有价值的技术上表现杰出,你解决过失行为的动机却反而减弱——因为,过失行为已经限制了你的范围和方向,你并非缺乏意愿和勇气,才裹足不前,而是改变的代价,似乎已远远超过你所愿意付出的。这么说一点也不为过——就像莎莉说过的——“如果我现在干得还不错的话,我何必自找麻烦呢?这不就像车子没坏,却把它送去修理的道理一样吗?”

——尝试改变你长期面对的行为问题,可能不值得你付出如此代价。这是个既重要又实际的问题,回答此问题之前,你必须先衡量一下,进一步改变与不做任何会危及潜在利益的后果孰轻孰重。这件事极为重要,也不易进行——一方面在过程中,你必定会遭遇到许多痛苦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会感受到有求于人和聆听别人反应的不快感。

此外,你还得在百忙中,偷偷挪出时间学习你需要的东西,但内心却十分矛盾。再者,你还得暂时集中心思和注意力,仔细检视自己执行的成果;光是这些事情,就够你神经紧绷了。还有另一项较不明显的代价,那就是当你放弃原有的行为习惯,而得到满足感的同时,你必定会产生失落感。

就像我们着手任何一项新工作一样,修正你日积月累的某部分行为,绝对需要时间,及从其他忙碌的生活中挪出注意力,但只要你的过失行为得到改善,你便可以得到充分补偿。

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能坦然面对,全靠下列几项因素而定:第一、你的幽默感够不够?第二、当你将全副精力集中在自相矛盾的行为时,你能从部属及同僚身上,获得何种程度的支持?此外,你还得探究你的过失行为本身,是否包含遗传因素?因为目前已有证据显示,人类的某些行为的表现方式和倾向是遗传的。最好的例证就是人类的激进态度和排他性格。

生物学家已证实有能力培育出带有故意及攻击性的老鼠,斗牛士也证实他们斗牛用的公牛确实具有特殊的凶暴特质。有人将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分开抚育作研究,结果显示出许多人类的性格和特征,至少有50%是得自遗传因子。心理学家艾析罕·泰沙指出: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态度,如果基于生物上所提到的酵化物,这行为便会较持久,试图改变这项行为也会比较困难,而且压力重重。这些都是事实,但你的目的并非是要改变所谓的人格特质,而是成就新的技巧,预期更良好的控制。

同样地,正当你在跟自己的生物本能奋战时,你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你原先认为对的、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非总是对你最有利。

换个角度看,当你以另一种新模式,取代原有的行为习惯时,是否会对你的工作带来任何负面效果,根本无从得知,所以你也不须太多顾虑,只须稍作思考和练习即可。

另一个较不明显的情况是,你的改变将无可避免地对别人造成压力,并促使他们舍弃对你的习惯性反应。举例来说:尽管莎莉的部属大声叫嚷,抱怨她苛求。凡事插手主导、自以为是的行事风格,但等莎莉开始改变自己时,她的同事部属反而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莎莉不再对所有决策紧紧把关,于是他们被迫动脑思考问题。更糟的是,从此之后,他们已经没有理由,再将事后出现的所有错误和疏漏,全推到莎莉一个人身上。

同样地,如果你是“耳根子软”的主管,在终于学会对他人说“不”时,你的新做法和展现出来的新气象可能会让你的某些同事拍手叫好,却也可能让某些人开始感到痛苦。例如,你现在已能公开反驳同僚的意见,迫使他们不得不面对你的不同意见——这对他们而言是十分棘手的事情。当然啦!如果你愿意从更宽广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的话,他们的确也从你的改变中获益。他们可能会抱怨说:为什么你过去那么好说话,现在却变得这么难缠。可是,就因为他们必须针对你提出的反对意见争辩一番,反而使他们能够成为更优秀的解决问题专家。

如果你是稍具自我反省能力的人,你可能就会特别容易受到下列想法的困扰:“如果我放弃了自然或自发性的行为模式,表现出跟我的感觉不符的行为,不就等于舍弃了部分的自我,而变成另一个戴着假面具的演员吗?假如你的个性比较外向,你可能会怀疑,是否只因为别人要你改变,你就必须屈就别人,调整自己的行为。那些打算要改变自己,却仍挣扎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咨询者,最关心这类的问题。可惜这些问题不容易回答,因为隐藏在这背后的观点——如“你应该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戴着虚伪的假面具是儒弱、不诚实的行为”观念。

假定你为“真实”所下的定义,是由你的遗传因子和以往的经验所表现的原始性反应的话,那么有目的而非自然流露的行为模式,当然违反自然,你所表现出来的你,也不是真实的自己。但是表现出跟你真实感觉不同的行为,却是你开始学习的重要事项之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任何的社交场合内——即使有人惹得你勃然大怒,就算你很想痛揍对方一顿,你也不可能真的这么做。你自然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叫你痛打他,但理智却告诉你说:“别在现在发作。”

虽然有时在逻辑上显得很合理,但要一个人行为举止有计划、有目的,可能会让人不安。像郝蒂这般严肃的人,要她在家里的镜子前反复练习,以便在办公室里摆出和颜悦色的表情,是需要做出相当大的努力。因为很多部属都将她下垂的嘴型,误解为她对所有人和所有事都看不顺眼。

当一位朋友明白告诉郝蒂:一个人休息时,不论他的嘴角上扬或下垂,绝大部分是他潜在性格的表现。郝蒂才终于同意我的看法。既然她无法选择父母或他们的遗传因子,她就有可能自己不经意的表情而遭受责难。她并不是因懦弱才屈服于别人的反对意见,只是后来,她发觉到自己的工作性质必须和别人配合,而别人的反应又会影响到她的工作效益。于是郝蒂最后很不情愿地下结论说:“所以,你的意思是,我如果不想一个人独自工作,当个成不了大事的小主管,那么为了提高产量,减少阻碍,我就得学着摆出白痴般的笑容!”然而我不得不承认,除此之外,她确实别无选择。

□天才具备两种禀赋:思想和名望

我们注意到,建设性智能——我们一般用“天才”这个字眼称呼它——和感受性智一样也有两种因素的平衡。建设性智能产生思想、警句、诗歌、计划、设计、体系。它是心灵的产生,思想和天性的结合。天才必须具备两种禀赋:思想和名望。第一种是一种天启,总是一种奇迹,频繁的出现或不断的研究无法熟悉它,它总是使探究者感到无限惊奇,因此显得傻头傻脑。它就是真理降临世界,现在是一种第一次进入宇宙的思想,是古老的、是永恒灵魂的一个孩子,是一片真正的无限伟大。它似乎要继承一切已经存在的东西,要指明尚未诞生的东西。它影响了人的每一个思想,并去改革每一种制度。然而,要使它可行,那就需要一种把它传达给人的工具或艺术思。为了可以传授,它必须变成图画,或者可以觉察的物体。我们必须学习事实的语言。

最神奇的灵感与它们的主体一同消亡,如果主体无法把灵感向感官描绘出来的话。光线穿过空间,它是看不见的,只有它照到一个物体上时,才能看得见。当精神力量最被引向外在的事物时,它就是一种思想。它和你之间的关系第一次使你、你的价值,对我变得明朗起来。画家发明创造的丰富天才由于缺乏绘画才能就被窒息、丧失,在我们快乐的时刻,一旦我们能打破沉默,掌握恰切的韵律,我们就应当是走笔如神的诗人。所有的人都要可以进入初级真理,同样,所有人的头脑中都有交流的某种艺术和能力,然而,只有在艺术家身上,它才传入手中。就这种本领而言,两个人之间、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刻之间,都不能等量齐观,其中的法则我们还不甚了了。

平时,我们所占有的事实跟非凡时刻或灵感袭来的时刻一模一样,然而它们不是坐下来等着为它们画像;它们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纠结在一个网里。天才的思想是自发的;然而绘画或表达的能力,在最丰富和奔流的天性中,包含着一种意志的混合物。一种对自发状态的控制,没有这一点,任何创作都是不可能的。那就等于把一切天性转变为思想的妙语,在判断的注视之下,努力运用选择。然而表现想象的词汇似乎也是自发的。它不是完全、或主要从经验中流来,而是从一个更丰富的源泉涌来,画家大笔的挥动不是靠有意识地模仿某些形体,而是靠奔赴他心灵里各种形体的源头。谁是第一个绘画大师?毋需指点,我们对完善的人体了如指掌。一个小孩也知道一幅画里一只胳膊或一条腿是否被歪曲了,姿势是自然端庄,还是难看,虽然他从未受过任何绘画方面的教育,也没有听过有关这个问题的任何谈话,也不会正确无误地画出一个鼻子或一只眼睛。一个美好的体形使大家都赏心悦目,尽管大家远远不具备这门科学的专门知识,一张美丽的脸,使许许多多的人怦然心动,尽管谁也没有考虑过五官和头部的机械的比例。我们对这种技巧源泉有所了解。也许应当归功于梦;因为一旦我们一意孤行,让无意识状态接踵而来,那就看看我们是些多么巧妙的制图员!我们用男人、女人、动物、花园、森林、妖怪的神奇形体进行娱乐,我们用来绘图的那支神秘的铅笔不笨拙也不生疏,不虚弱也不贫乏;它能合理设计、巧妙安排;它的构图非常艺术,着色浓淡有致,它所画出来的整幅图画便显得栩栩如生,容易使我们充满恐惧、柔情、热望、悲痛。艺术家临摹经验也不是单纯的临摹,而总是为这种理想境界中闪现的色彩所触动,所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