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情操篇
5899400000015

第15章 敬业与奉献(3)

十七、隐功埋名

著名作家巍巍曾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记述了在抗美援朝松骨峰战斗中,我军与敌人惨烈搏斗8小时,毙敌600多人,13名同志英勇牺牲的壮举。这13名烈士中有一个叫李玉安,他负重伤后被朝鲜人民军转移,人们误以为他已经牺牲了,作家才把他作为烈士载入史册,传遍全国。

然而,先后立过两次大功,6次小功的李玉安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1952年7月,他带着满身伤残转业到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在粮库当了一名普通工人,隐功埋名一干就是40年。他无论是当监装、加工员还是保管员,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粮库的职工说,李玉安一辈子"党叫干啥就干啥","就怕给组织添麻烦"。他家里清苦,单位几次提出给他补助,可李玉安极力提其他一些有病有灾,生活困难的职工。按正常调工资了,他已落了两级,可他从来不找,还把长薪的机会让给其他群众。他家住的土草房,一下雨就进水,这样的住房条件换别人早该找组织要房了,可他一声不吭地承受着。他说"想想牺牲的战友,这些我知足了。"

40年间,他从不向组织或任何人露功。只是儿子李广中有个最大愿望去参加解放军,可三次征兵都落选。儿子软缠硬磨,非要到父亲所在的老部队去,接父亲当年的枪。1990年,李玉安带着残疾证和一本《谁是最可爱的人》来到部队,这才揭开了他"活烈士"的秘密。他不居功,不伸手,淡泊名利,默默奉献。1997年2月,73岁的李玉安与世长辞,人们称赞他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十八、科学务棉

张秋香(1909—2000)是闻名全国的植棉能手、劳动模范,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双王乡八里店村的一名普通妇女。

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只有45岁的张秋香担任合作社副主任,她组织9名妇女,成立了"九女务棉组",获得了亩产皮棉50公斤的好收成,震惊了邻近的省地县。后来她带领植棉组又不断实验,连续两年又获得大丰收,亩产达到75公斤,1957年,张秋香被选为全国劳模,她的事迹传遍祖国各地,并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劳模代表大会,第一次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事后,山西的植棉能手吴吉昌、申纪兰都曾来陕,与她互相探讨,交流务棉经验。第二年,在全国劳模会议上,国务院授予她"全国植棉模范"光荣称号,周总理还亲笔署名,命名张秋香棉花务作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后来,她又被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第二届四次人代会上,她作为主席团成员,毛主席周总理同她握手、谈话,她表示一定要务好棉花,为国家多做贡献。

张秋香务棉,讲求科学,因地制定,总结创造了"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天看地种棉花"的先进经验,被誉为农民科学家。其产量超出一般棉田30—50%,最高时亩产达150公斤,影响了几代务棉人。后来,她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仍到棉田观察、指导棉花增产。

1990年,渭南渭河棉花技校建成,她特意捐款100元,以表示对棉花科技教育事业的支持。到了晚年,她将自己所获的奖章、奖状和参加人大、政协、科技、劳模会议的证书等,全部捐献给区档案馆,可以说把一切都献给了人民。

十九、敬业如命

林巧稚(1901—1983)是我国杰出的妇产科专家。她生于厦门鼓浪峪,美丽的小岛,孕育了她一颗善良美丽的心灵。1929年,经过八年发奋苦读,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从亚洲第一流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并被授予该校最高荣誉奖——文海奖。然而,这样一位佼佼者,却选择了妇产科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在协和医院,有这样一条叨文规定:"愿做实习女医师,住院女医师者,请勿结婚;结婚的,本院概不录用。"林巧稚明白,如果结婚,就会连一个普通住院医生都当不成,还算得上什么事业!在学生时代,就有人追求过她,但林巧稚常说:"我是个职业型的妇女,我要搞事业,就必须把家庭放弃。"她不是不喜欢孩子,她常常在婴儿室的小床边愣神,久久不忍离去,但一想到未来的事业,医院的规定,她还是克制了自己的感情,潜心在妇产科学的世界里寻找着幸福和欢乐。

林巧稚在妇产科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从一个最一般的住院女医师开始干起,在产科病房,她像护士一样一夜一夜守护在产妇身旁。一点一滴的辛劳与积累,使她很快晋升为总医院医师、副教授、教授。1941年,她被任命为协和医院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妇产科主任。

林巧稚视职业为第一生命的献身精神,60年间,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创造了脐静脉换血治愈新生儿溶血症的新方法。她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在妇产科的岗位上奉献了一生。1955年,他曾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二十、誓搬渣山

昔日的废钢渣山,今日的厂区花园,每当人们漫步在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的厂区内时,都不由得夸赞:这是李双良的功劳。

李双良是山西太原钢铁公司加工厂的一名退休干部,50年代曾是闻名全冶金行业的"爆破能手",如今要退休了,他想的不是个人的安逸,而是要做一番事业。在钢厂内堆积了50多年的废钢渣像山一样,在这里荒芜着,直接影响着环境,也有碍工厂的面貌。于是李双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搬掉钢渣山,厂区换新容。要搬掉50多年的渣山,谈何容易?古有愚公志,今有搬渣人,李双良的壮举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

从1983年5月1日起,李双良带领600多人开进了渣山,他们以誓当新愚公,要让山低头的雄心壮志,每天挖山不止,堆积了50多年的渣山给他们让路了。

为了治理好渣山,造福社会,李双良向领导提出,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走"以渣养渣"的路子,开展综合利用,保证7年搬走渣山。凭着一股子认真劲、钻研劲、求实劲,李双良实现了以渣治渣、综合利用的愿望。到1988年,渣山不仅被搬走了80%,而且回收废钢56万吨,创造价值8489万元。过去荒芜的渣场,在他们的辛劳下,栽上了树木,种上了花草,变成了一个风景宜人的厂区花园。

李双良还用治渣收入的5000多万元投资改建了太原东风水泥厂,利用废渣制成免烧砖,在有关部门协助下研制出钢渣肥料等。李双良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环境建设和企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

二十一、戈壁找水

又一眼泉水打出来了,人们围在新打成的水井旁,大家用桶接,用盆端,用碗盛,人们喝着甘甜清冽的泉水,打心眼感谢亲人解放军为边疆人民办的好事、实事。

给群众打井的是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的官兵们,他们在团长李国安的带领下,转战大漠戈壁,行程几十万公里,为边疆人民打井1100多眼,化验饮用水点9000多个,为国防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国安在团长的岗位上,安心边疆,刻苦学习,成为水文、地质、物探、钻探等行业的专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振兴,李国安勇于向困难挑战,敢于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在被视为无水的沙漠中找到了水;在矿化度很高的极贫水地区找到了适用于人畜饮用的甜水;在高寒地区开创了冬季成井的先例;在大漂砾厚积地层采用孔内连续爆破的方法打成了水井;在金川开发区、二连浩特通商口岸打出了一口又一口优质井,有力地促进了边疆的经济发展。

为了给水事业,李国安不辞辛劳,常年奔波,患上了腰椎管肿瘤,下腰部三块肋骨各被切除了三分之一,留下了一条无法愈合的骨槽,但他围着一条15厘米宽的钢围腰,又拖着病体上路考察。在四个多月里,总行程24800公里,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写出了22万字的专题报告,还勘察了109眼井位。他用自己"上不愧党,下不愧民"的模范行动,忠实地履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模范团长"。

二十二、育杂交稻

2001年2月19日,人民大会堂春风扑面,暖意融融。无数人聚集在这里,参加正在召开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当"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证书和500万元奖金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少年时就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愿长大后当一名农艺师。从农学院毕业后,他到湖南一所农校教书,也开始了他遗传育种的探索。然而,真正使袁隆平铁下心来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却是三年困难时期遍及华夏的饥荒。看着无数农民被活活俄死,袁隆平感到了一种沉重的责任,他立下志愿: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农民多打粮食,摆脱饥饿。

一次,袁隆平在路上看到一个农民扛着新换的谷种回来,就问:"为什么要去换种?"农民说:"种子好,就可以提高产量。"这简单的话使袁隆平得到启发:肥料、劳动力等其他投入都一样,就是换一下种,就可增产。我是学农的,一定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

袁隆平像一位农民一样,整天泡在水田里,全神贯注地观察水稻长势,炎炎烈日,漂泼大雨。他一直坚持在水田里。有时蚂蟥爬在他的小腿上,也没有发觉。袁隆平收集了近万株稻穗,得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接着,与助手又南下海南,发现一株野生稻,经过数千个品种的试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其他农业研究机构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国杂交水稻终于获得了成功。

这一品种在短短几年内,就为国家增产粮食2120亿斤。这一技术还被推广到美国、日本、阿根廷、印度等国,增产在20%以上。袁隆平成为人类绿色革命的使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先后获得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奖"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科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二十三、印刷革命

如今,当人们拿着精美的报刊书籍,看到那清晰的文字和照片时,就会感到,这是印刷革命带来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创造者就是被誉为"当代毕升"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

王选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作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早日实现目标。

针对这一创造性想法,结合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王选发明了高分辨率变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画特性的方法,并获得了欧洲和中国的相应发明专利。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

同时,他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这些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迅速地推广应用,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2002年2月1日,王选荣获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获得500万元奖金。

二十四、情暖乘客

"乘客同志们,您可能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不管您来自何方?我都将用热情友好、主动的态度为您提供周到的服务。您在途中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我会尽力帮助您!"

这是北京市21路公共汽车133号车售票员李素丽的声音,它像一股春风,温暖着所有乘这趟车的乘客。李素丽当售票员10多年,她始终如一地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发扬"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的行业精神,钻研业务,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

21路公共汽车北起北京北站,南到北京西站,沿线10公里分布14个车站。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李素丽根据乘客的不同需求,给他们最需要的服务:老弱病残等,怕摔怕磕怕碰,李素丽主动搀上扶下;上班族急需按时上班,李素丽让他们尽量上车;外地乘客容易上错车或坐过站,李素丽及时提醒他们;下雪天,踏板滑,李素丽捧来炉灰撤在上面;下雨了,他撑起雨伞,让乘客依次上车。李素丽虽然苦一些,可她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李素丽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容,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关怀,被人们誉为"盲人的眼睛、病人的护士、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

李素丽把当售票员升华了,艺术化了,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显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她礼貌待人,扶老爱幼,身体力行,播洒文明,沟通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她把50年代到90年代的服务方法、服务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乘客在享受其热情服务的同时,又得到了语言等方面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