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5913700000015

第15章 儒家道家:人伦即是天伦(1)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又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基础。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是世上最纯洁高尚、不计功利的感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孝仁义的民族,无论道家还是儒家,孝道作为人伦道德之根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生活规范。

在物欲泛滥、人情淡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固守心灵的这片净土,做一个守礼知孝的人。

立身,当以孝为先

【道家语录】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心语雅说]

大道清虚空灵而又变化莫测,它永不寂灭。这是缔造生命的神秘的母体。缔造生命的那条通道,叫做天地的根柢。它犹如一缕游丝,绵延不绝却不见形迹,但它发挥作用却永不衰竭。

“道”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它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源源不断地从它身上获取能量,不断成长,有所作为。它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这种奉献而不索取的品质恰似一位母亲。母亲了解自己的孩子,可又有几个孩子真正了解母亲。

所以,我们应该时常问一问自已是否能读懂“母亲”这本书,应当时时刻刻谨记一句话:立身应以孝为先。

何谓孝?孝是孝敬、孝顺、孝养;孝道,是为人子女,或为人弟子,对于父母师长,必须恭敬顺从,供养侍奉的正道。

孝道的意义,有广狭的不同。狭义的孝道,是一般人所谓孝敬父母,侍奉师长,其代表者当推孔孟之学。至于广义的孝道,则由个人父母,推及他人父母,进而推及社会、国家,最后发展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孝道。故有:“百行孝为先”之说。特别是儒家思想,主张人慎终追远,以孝立身,以孝齐家,甚至以孝治国平天下。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然人欲报亲恩,必须孝亲、敬亲、爱亲、养亲,还要善体亲心。“父母之所爱爱之,父母之所敬敬之。”(礼记)孔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继人之事者也。”(中庸)。是以古人对于父母,除孝顺恭敬、供养侍奉外,还要继承父母的遗志,发扬光大父母的事业,务使自己:“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人。”以光宗耀祖,垂芳百世,始尽人子之孝。

《孝经》第一章言:“夫孝,德之本也,教所由也。”又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认为,一个人“若然上不能孝养双亲,使其衣食无忧,老怀欢畅;中不能孝义于君,尽忠报国,保卫社稷;下不能孝弟忠信,使老者安之,幼者育之,少者怀之。”便是不孝。

曾子承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恭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上游;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善则善矣。可惜仅限于人伦,未能推及傍生。可以说:是狭义的,短暂的孝。虽然,亦有益于世道人心,不失为人伦道德的标准。

很多人都知道乌鸦反哺的故事--当年老的乌鸦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舜掘井掘到深处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就像不记得那些事情发生过一样,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发现他有处理政事的才干,选定他做了继承人。舜当上天子以后,仍然常常恭恭敬敬地去看望父亲,并封异母弟象为诸侯。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第三个儿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流传千古。他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时常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尝过冷热之后才亲自端给母亲服用。

朱子治家言道:“刻薄成家,理无长久。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要社会和谐,家庭必先和谐;家庭和谐,必须下行孝道,以孝为先!下面这个历史故事的就说了这个道理。

古时候,有个叫孙元觉的人,他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可是,孙元觉的父亲却不孝敬老人。孙元觉的爷爷年迈多病,不能劳动,孙元觉的父亲便极为厌烦他。

直到有一天,孙元觉的父亲忽然把病弱的老人装在筐里,放到车上,要把老人仍进深山里。孙元觉放声大哭,跪在地上请求父亲不要这样做,但父亲一把推开他,推起小车就进山了。孙元觉跟在后面哭着劝父亲回去,可是父亲一点也听不进去。到了山的深处,孙元觉的父亲将老人连人带筐从车上扔下来,老人艰难地从筐里爬出来。元觉哭着把筐子捡起来,放在车上。

父亲说:“这是个晦气的东西,你拿它干什么?”元觉认真地说:“等你老了,我可以用这个筐来装你啊。”

父亲大吃一惊,很气愤地说:“你是我的儿子,怎么能这样对父亲说话呢!”

元觉说:“我这事跟你学的啊!你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难道我就不能这样对待你吗?”

元觉的父亲感到震惊,又觉得很羞愧。他把老人拉回了家,从此耐心地照顾老人。

孝的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在现代社会也得到很好的发扬。

王萌考上大学以后,把患有尿毒症而无人照料的单亲母亲带在身边。她在校外租了一间小屋,为母亲打针、量血压、洗衣、做饭,背着母亲晒太阳……她课余时间除了去菜市场卖菜挣钱,就是照顾母亲。得知她的这种孝行后,无数好心人被感动并给她以资助,这说明,孝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佛教也十分重视孝道,世人每以为佛教,“割爱辞亲,出家修行。”不畜妻子,不尽人道,不养父母,实在不孝。殊不知孝道思想,广见于佛教诸经。例如:忍辱经中佛言:“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大宝积经佛曾劝诫弟子:‘汝等常应孝养父母。’心地观经佛言:‘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又云:‘慈父恩高如山,悲母恩深如大海。’又云:‘于诸世间,何者为最富?何者为最贫?悲母在堂,名为最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月明,悲母死时名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

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依恋,这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所体验。然而这种本性又在人类精神需求上,曲折地表现为依赖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强烈愿望。我们今天对自然的怀念,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也正如孩提之对温柔的母体,急切地希望在自然无穷的奥秘中寻回我们失去太多了的东西。太多的城市的喧嚣,过度的工业污染,人口失调以及紧张复杂的人事关系,人们的精神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我们致力于环境保护:种植森林,净化空气和江河海洋的水质,保护濒临绝灭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是在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在哲学上、文化思想上研究人与自的关系,也都是在寻回人类业已失去了的梦。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有些人甚至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等到品德形成的基础。孝是让人终身受益的美德,比拥有一个高学历,或者拥有多少金钱都要可贵。在国外很多企业中,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那他的人际关系是很难搞好的,同事都鄙视不说,还极有可能被老板炒鱿鱼。考察干部也应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不孝子孙焉能勤政为民?

生养我们的伟大母亲,母亲就是“道”,我们要体贴她,领悟她,在我们成长壮大的同时,应该把我们自身积聚的能量,回报自然,回报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美好!

安守本分方得安享终生

【道家语录】

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心语雅说]

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现后,就产生了诈伪。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才倡导孝敬和慈爱。国家政治昏庸混乱,才有忠臣应运而生。

老子认为“智慧”、“孝慈”、“忠臣”的产生,都是消极的,是远离大道的,是人不守本份的产物。以此告诫我们--做人安守本份,家庭才会和睦,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自己才能和平、快乐地生活,得以安享终生。

清末名臣张之洞每次遇事都能够保持头脑清醒,行事谨慎。在立宪这样的大问题上,他更是加倍小心,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安守本分的表现。

张之洞主张立宪法、设议院的立场是鲜明的,态度是坚决的,要求也是迫切的,但他并未急于求成、鲁莽行事。

清廷发布预备立宪上谕的第二天,便颁发了改革官制的谕令。先是编纂改革官制方案,又编订地方官制。

张之洞对地方官制改革的方案提出了许多异议,基本上持反对态度。他在1907年1月2日致军机处厘定官制大臣的电文中说:“此次官制之应如何改定,自以有关于立宪之利害为主,其无关宪法者,似可不必多所更张,转致财力竭蹶、政事丛脞、人心惶扰。”这些表明他主张缓进、审慎行事。如他不同意合并各司道,他认为各司各自有印,各自有稿,若合为一署,“无此广大廨舍能容许多官吏,能存许多案牍”,再如各省高等审判厅一事,他认为:“一省之中臬司即为高等审判厅矣,另设一厅何为”。另外,他还反对裁撤知府,他认为:“一府所辖,少则四五县,多至十县,各县距省遥远,极远者至二三千里,若有知府犹可分寄耳目,民冤可申理,灾荒可覆勘,盗匪可觉察”,因而撤知府“势有难行”。如此等等。

总而言之,他认为:“改革官制各条,似不尽与立宪关涉,窃谓宜就现有各衙门认真考核,从容整理,旧制暂勿多改,目前先从设四乡谳局选议绅、董事人手,以为将来立宪之始基,如能实力奉行,此尚是达民情、采公论之实际,亦可稍慰环海望治之心。”

关于立宪一,事张之洞认为,立宪关乎根本政治体制的改革,牵涉到统治集团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他主张稳妥缓进。因此,在坚持立宪的人之中,他受到朝廷里顽固势力的冲击最少。

由于张之洞一直谨慎行事,尽职尽责,安守本分,他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老百姓的爱戴,一生都未遭遇大的变故,得以安享终生。

另外,要想做成大事,就得安守本分,就要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因为大事是由众多的小事积累而成的,忽略了小事就难成大事。从小事开始,逐渐增长才干,赢得领导的认可,赢得干大事的机会,日后才能干大事。

饭店服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对顾客微笑、回答顾客的提问、整理清扫房间等小事;士兵每天进行的训练就是队列练习、战术演练、巡逻排查、擦拭枪械等小事;公司员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听电话、整理文件、绘制图表等小事。

那些不安守本分,不能踏踏实实地做事的人,是永远干不成大事的。从小事做起,付出你的热情和努力,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无懈可击。如果你能很好地做完这些小事,没准儿将来你也能成为军队的将领、饭店的总经理、公司的老板。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第二任董事长阿基勃特就特别注意踏踏实实从小事的做起。在他还是一个小职员时,无论是出差住旅馆,还是平时给客户写信,阿基勃特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面附带着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的字样。因为此事,他被同事们笑称为“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反倒没有多少人叫了。

时任公司董事长的洛克菲勒知道此事后,高兴地说:“竟然有职员如此努力宣传公司的产品,我要见见他。”于是,他特意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继任董事长一职。

在签名的时候,附带着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的字样,这在常人眼中,完全是小事一桩,并且这种小事还不在阿基勃特的工作范围之内。但是,阿基勃特却自觉地做了,并且将这种小事做到了极致。

成功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凡事必须从小做起,只有做好小事情,才能成就大事业。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平步青云的背后大多是扎扎实实地努力。别以为自己的步伐太小,无足轻重,如果每一步都踏得稳,你就能逐步实现目标,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安守本分看易实难,那需要的是大智慧、恒心和忍耐力,所以,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放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做,而总是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一但失败,却又怨天尤人,责怪命运不济。其实,他们应该懂得:如果一个人认真地去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算是守住了自己的本分。

大概是受商品经济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出家人和在家人“本分错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出家人忙于抓收入,长年累月地搞经忏佛事,竟然连早晚课都顾不上,更不用说二时斋供、早晚坐香、诵戒布萨、讲经打七等传统佛事活动了。出家人如果忘记了自己修行和弘法的本分,僧团将不成其为僧团、寺院将不成其为寺院了。这对僧团形象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在家修行的教徒失去本分的现象就更普遍了,很多人常常借修行为名,终日谈玄说妙,自绝于社会人群,人际关系搞得很僵,不安于自己的本职工作,逃避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给世人的感觉是,不学佛时倒还正常,学佛以后却变得古怪起来。这叫做以身谤法、以身毁法。

安守本分是做人的底线,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要尽自己的本分。出家人的本分事就是修行和弘法。出家人只有坚守自己的本分,僧团才能够做到不变色、不走样。在家人的本分首先是尽好作为普通人应尽的世间义务,其次是搞好个人的修行并扮演好护法的角色。在家人如果尽了自己的本分,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工作干得出色,心态安详,自然就能够吸引那些不信佛的人亲近佛法。

一个社会里的人如果都能各尽自己的本分,各敬自己所从事的业,这个社会必然比较合理健康。街道清洁工的本分是把街道打扫干净,检修工人的本分是把机器的螺丝拧紧,教师的本分是把学生教育好,学生的本分是把功课学好,作家的本分是把作品写好,小提琴手的本分是把乐曲拉好、让每个音符都准确悦耳动听……

要求每个人对自己负责,表面上看起来多少有点个人主义的味道,但比整天把国家、社会等字眼挂在嘴边,却不付诸实际行动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