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5913700000002

第2章 道家:真名士自风流(1)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真名士自风流

【道家语录】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心语雅说]

世俗之人得到尊宠与凌辱,都像遇到令人惊恐的事一样,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受宠就觉得扬眉吐气,被辱就觉得低三下四。不论受宠,还是受辱,都好像遇到令人惊恐的事。这就叫宠辱若惊。那么,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若是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看重自己的身体,对于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天下役使慎之又慎,就可以做到寄望以天下;吝惜自己的身体,舍不得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天下役使,就可以做到交托以天下。

俗话说,三贫三富不到老。一个人一生有风光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有喜从天降的时候,也有祸不单行的时候。荣辱、祸福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但谁都不知它们什么时候会突然降临。对此,很多人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大战,如临深渊。所以,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无论是得宠,还是受辱,都像是受到惊吓似的。灾难本来是不好的东西,可是人们对它却不敢掉以轻心,重视大的灾难,总是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为什么会“宠辱若惊”呢?因为得宠也好,受辱也好,都是因为你的地位比较卑下,所以得宠时你会吃惊,失宠时你会吃惊,受辱时,你更会吃惊。这就是“宠辱若惊”。 很多人长期受压抑和排挤,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时来运转,当此阴霾扫尽,日出云开之时,若非具有淡泊名利的真功夫、很少有不得意忘形,欣喜若狂的,甚至会喜极而泣。这就是“受宠若惊”。

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位立志走科举之路的老童生,非常刻苦用功,可是他的考运不佳,考了很多次,都名落孙山。虽然人到中年,但他矢志不渝,非要把这条路走通不可。他的儿子很聪明好学,也热衷于科举功名。儿子长大了,也报名参加考试,父子两人同科应考,颇为引人注目。考试结束了,他不敢去想考试的结果,因为失望的滋味,他领略了多次。到了放榜的那一天,儿子前往看榜,见父子二人都已经上榜,非常高兴,连蹦带跳地跑回家报喜。儿子回到家时,他正在关着门在房里洗澡。儿子咚咚敲门说:“父亲大人,我考上了,考了第三名!”他一听,以为自己又落榜了,失望之余大声呵斥说:“不就考了一个秀才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沉不住气,就这点能耐,将来还想干大事?”儿子一听,再也不敢放肆了,便轻声说:“父亲大人,你也考上了,是第五名!”他一听,猛地从房里冲出来,“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儿子又重复了一遍。他听了,又大声呵斥道:“你小子没大没小的,怎么不早说,光想着你自己,你想气死老子呀!”儿子说,“父亲大人,你还没有穿衣服哩!”他一看,自己周身都是泡沫,又冲着儿子嚷道:“你小子敢取笑我!”不过兴奋之情已溢于言表。

这便是对“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很好诠释。

不过,《幽窗小记》里面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天宝元年,李白来到京城赶考。他听说考官是太师杨国忠,监考是太尉高力士,二人皆爱财之辈,如果不送礼物,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会录取。而李白却偏偏不送。

考试那天,李白一挥而就。杨国忠一看卷上李白的名字,提笔就批:“这样的书生,只能给我磨墨。”高力士接着说:“磨墨也算是抬举了,只配给我脱靴。”说完便将李白赶出考场。

后来有个番国派使来唐朝递交国书,国书上面都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鸟兽图形。唐玄宗命太师杨国忠开读国书,杨国忠接过番国国书,哪里认得半个?满朝文武,亦无一人能识。唐玄宗大怒,堂堂大国,连一个番国的国书都不认得,太有失朝廷体面。

有人推荐李白,说李白游历广泛,学识渊博,可能认得鸟兽文字,现在正在京城。唐玄宗便召见李白。李白没有推托,他走上金殿,接过番书,一目十行,然后冷笑道:“番国要求大唐割让高丽176城,否则就要起兵杀来。”

唐玄宗一听,急问百官有何良策。群臣面面相觑,无计可施。李白说:“这有何难,明日待我养精蓄锐,用番文回书,令番国拱手来降。”玄宗大喜,忙拜李白为翰林大学士,并宫中设宴款待。

次日,李白上殿,对唐玄宗说:“我虽已精气充沛,但还缺乏神气,神气不旺,难以回应番国。”

唐玄宗问道:“怎样才能有了神气?”

李白说:“杨太师和高太尉,皆为朝中重臣,皇帝心腹。请万岁吩咐杨太师为我磨墨,高太尉为我脱靴,我方能神气飞扬,口代天言,不辱使命。”

玄宗心切,顾不得许多,就依言传旨。杨国忠气得半死,忍气为李白磨墨,捧砚侍立;高力士强吞怒火,双手为李白脱靴,并捧跪在旁。

李白这时神气十足,提笔挥毫,一口气书写下了一封陈述利害的大唐诏书,番使读后,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谢罪。

其实,李白要求杨太师磨墨,高太尉脱靴,并不是为了要羞辱皇帝身边的红人,只是他自然而然的本性流露,拒绝虚伪逢迎,洒脱自然,置宠辱于不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是后来他离开京城的主要原因。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

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

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

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为什么说“贵大患若身”呢?因为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一个人最恐惧的是什么?就是死亡。灾难来临,性命攸关,谁又敢对它掉以轻心呢?所以,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地想办法度过这个难关,重视它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换句话说,重视它就是重视自己的身体。

其实灾难并不可怕,厄运并不是末日,来了就从容应对,想办法解决。一个人一生经历几次灾难,有过一段艰难岁月的经历,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定成熟,这样的人往往能干大事,成大器。正如古人所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所以能够像重视自己的身心那样去重视天下的疾苦,能够像爱护自己的身心那样去爱护天下的人民,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道家语录】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心语雅说]

最美好的事物总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最刚直的东西好似弯曲的,最灵巧的却仿佛是最笨拙的,最雄辩的人好像不善言辞一样。躁动能抵御寒冷,安静能解除烦热。清静无为可以作天下的准则。

老子运用辩证法认识事物、认识人。尤其对于那些国富兵强,拓地千里,并国数十,成其大功的王侯将相,如果不因此而昏昏然,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丰满充盈的如果能以细小视之,富裕却以不足居之,再加上如屈、如拙,当然会其用无穷。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缺陷、虚空、弯曲、笨拙、木讷等尽管都是人们不喜欢的,但却是真正应该保持的东西,是大道的象征,都代表了大道清静无为的德性。

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应保持清静无为的德性,做到“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本来你足智多谋,却保持愚笨。智而示以愚,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此在“迟钝”中掌握主动,这在外交、谈判、经济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韩国的一家公司到德国去与一家公司进行贸易谈判。谈判一开始,德方代表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想迅速达成协议。而韩方代表却一言不发,只是挥笔疾书,把德方代表的发言全部记录下来,第一次谈判就这样结束了。

几个星期之后,韩国公司又派了另一个部门的几个人作为代表团来到了德国,进行第二轮谈判。这批新到的韩国人,仿佛根本不知道以前协商讨论过什么问题,谈判只好从头开始。德国代表照样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韩方代表又是少言寡语,只记下大量笔记又回去了。

又过几个星期之后,韩国方面的第三个代表团又来到谈判桌旁,他们的全部活动只不过是第一个和第二个代表团的故伎重演,记下了大量笔记又走了。

以后,第四个、第五个韩国谈判代表团都是如法炮制。

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韩国方面毫无反应,他们把德国公司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抱怨韩方代表没有诚意。

正当德国这家公司感到绝望时,韩方公司的谈判代表突然来到了德国。这一次,韩国谈判人员一反常态,在德方代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拍板表态,作出交易决策的方案,弄得德方措手不及,十分被动,损失不小。

韩国人一开始装得若无其事的,既不表态,也不作任何形式的举动,表现得很笨拙,这恰恰让德方猜测不到他们的动机和意图。这样,韩方便能做好冲的准备,寻找恰当的时机,趁德方不备,出奇制胜,使之猝不及防,于是韩方就在谈判中反客为主,占据了主动和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在“笨拙”中掌握主动,关键是心中要有对付对方的策略,没有策略,无为而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就会弄巧成拙,于己不利。

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却依赖糊涂而得以体现。郑板桥认为,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也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乃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则是假糊涂真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做人难得糊涂,而大智慧正隐藏在这难得的糊涂之中。

前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际,那些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首先挑起前敌指挥的重担。但面对新的形势,他们渐感力不从心。这时,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相继脱颖而出。有一次,老将们思想上不是没有波动的。年月,前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总参部的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同行。

什捷缅科早听说这位元帅思想上有个疙瘩,对总参部的人不太友善,因而,他对铁木辛哥的发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他所料,等上了火车,吃晚饭的时候,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开始了。铁木辛哥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这通训,已经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缅科却老实地回答:“那时候,刚满十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共同工作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后来什捷缅科被召回时,铁木辛哥心里很舍不得和他分离。又过了一个月,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调这个晚辈来共事。

什捷缅科在受辱之时扮傻相,过了铁木辛哥元帅这一关,体现了后生的谦卑和对老人的尊重,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懂得装傻者绝非傻子,显得木纳憨厚有时是最高智慧者才能为之。许多时候,要想受到别人的敬重,不知不觉中驾驭对方,就必须掩藏你的聪明。

抛弃一切固执和偏见

【道家语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心语雅说]

研究学问的人,知识一天天增加;钻研大道的人,情欲一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而达到“无为”的境界。如果能够做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所以治理天下要靠不妄为。那些执著于有所作为的人,不能治理好天下。

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面对着不同的结论,你又能说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呢?同样是一个有脾气的女人,在惧内的男人眼里,她是只老虎;在一个和她相处很好,互敬互爱的男人眼里,她是一位有性格很能干的贤内助;而在一个脾气比她还暴,并且崇尚暴力的男人的眼里,她就只是一只小羊羔了。那么到底哪个男人的看法是真实的呢?其实都真实,又都不真实。

所以你要想看得真,听得明白,不仅要抛弃这一切私心杂念,更要抛弃自己的一切偏见和固执。“道”是大公无私的,它对万物是齐一的,无所谓爱,无所谓恨,无所谓是非,也无所谓善恶,一切它都会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它有法则摆在那里,你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就去接受哪一条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