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马里亚纳群岛如此至关重要,就被日军誉为“太平洋的防波堤”,而美军所实施的马里亚纳登陆战役也就被称作“破堤之战”!
★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决定,美军先后组织了新乔治亚岛战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马绍尔群岛战役,随后的进攻矛头直指马里亚纳群岛。
★如此规模的登陆战役,美军从制定作战计划到完成战役准备只有短短三个月,不能不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而直到1944年3月,日本人才承认航空母舰已代替战列舰而成为海军最主要的舰种,之后着手对舰队进行了重要改组。
★日军的决战计划原是联合舰队司令古贺峰一海军大将主持制定的,企图在第1航空舰队和第1机动舰队实力有所恢复后,寻找战机与美军决战,争取扭转战局,代号为“阿号作战”。
1.重要的马里亚纳群岛
在东亚大陆东面的西太平洋,自北向南、由小到大地散落着一串明珠,这就是马里亚纳群岛,英文简称CNMI。和所有的大洋岛屿一样,马里亚纳群岛拥有美丽的阳光、海水、沙滩和热带风光。然而,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却在于,马里亚纳群岛的历史十分凄美而悲壮,它曾先后被西班牙、德国和日本侵占,最后归属美国,特别是它曾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同中国以及亚洲人民的抗日战争紧密相联,互相呼应,创造了一段惨痛而又辉煌的历史。
★三角帆之岛
1521年,在美丽的西太平洋上,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发现有个南北走向,绵延长达425海里的火山群岛,主要由珊瑚礁和火山爆发物堆积而成,在东京以南大约1000余海里处。它位于琉球、中国台湾和菲律宾以东,北望琉黄列岛,南临加罗林群岛,由北向南成弓形延伸,形成一条长约400余海里的绵亘弧线。由大小近百个岛屿组成,较大的火山岛有16个,自北向南主要由3个岛屿组成,分别是第二大岛塞班岛、第三大岛提尼安岛、罗塔岛和最大岛屿关岛,有人居住的只有塞班岛、天宁岛和罗塔岛,约有8万人口,其中包括2万左右的华人。麦哲伦以当地土著人使用的船只为该岛命名,叫做“三角帆之岛”。
后自1565年起,“三角帆之岛”成为西班牙的属地,为纪念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的马里亚纳王后,才称为马里亚纳群岛。1898年美西战争中,美国占领了关岛,此时的西班牙国力已经衰弱,便决定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马里亚纳群岛的其余岛屿、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美国认为这些岛屿值不了400万美元,没有买下,结果被德国买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委任统治地”的名义将这些岛屿尽数据为己有。并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即1941年12月10日占领关岛。
马里亚纳群岛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位于琉球、中国台湾和菲律宾以东,硫黄列岛以南,加罗林群岛以北,正扼中太平洋航道的咽喉,亚洲与美洲的海上交通要冲,是美军进攻日本本土和远东的必经之路。它不仅是大本营“绝对国防圈”中的一个关键性链环,也是保护日本本土极为重要的南部屏障。如果马里亚纳群岛被美军占领,日本本土与东南亚的海上生命线就将被切断,中国台湾和菲律宾也将处在美军直接打击范围下,更严重的是从马里亚纳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可以将日本本土纳入其轰炸半径,同时,可以引起日军对美军下一步行动猜测不定,加深日本人的恐慌。正因为马里亚纳群岛如此至关重要,就被日军誉为“太平洋的防波堤”,而美军所实施的马里亚纳登陆战役也就被称作“破堤之战”!
2.美国海陆军之间的争论
进入1943年下半年,美军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奋战,终于扭转了战争初期的被动不利局面,从战略防御转入了战略进攻。自美军1943年5月收复阿留申群岛后,就未在这个方向采取进一步攻势。其原因在于,浩瀚的太平洋,纵横万里,对日本的进攻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是北太平洋,二是中太平洋,三是西南太平洋,而哪里作为主攻方向是美军发动战略进攻最重要的问题。北太平洋天气严寒,海面上风大浪急,不利于实施大部队作战,而且对日本维持其战争的生命线——与东南亚的海上交通,起不了多大作用,无法迅速解决战争。
中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作为主攻方向的争论,在美军上层产生了尖锐的分歧。表面上看是进攻路线之争,实际上却反映出美国陆海军之间的深刻矛盾,因为如果从西南太平洋发起攻击,主要依靠陆军实施地面进攻,海军只不过担任保护海上运输、以海空火力支援地面作战,并掩护陆军近海侧翼的次要任务。而从中太平洋展开进攻,关键是掌握制空权与制海权,海军的航母编队将是绝对的主力,由于所需占领的岛屿面积较小,地面战斗只需要小规模陆军部队,海军才是主角。因此这场争论,双方都分别得到了陆海军头面人物——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上将和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的鼎力支持。
★美国海陆军作战路线的分歧
以麦克阿瑟陆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在占领或封锁拉包尔之后沿新几内亚——菲律宾轴线的西南太平洋发动进攻,他们认为这条进攻路线可以充分利用美军在西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业已建立的一系列海空基地,始终能够得到岸基航空兵有力支援,对于进攻目标有着较大的选择余地,能够绕过日军重兵守备的地区,攻击日军防御薄弱之处。而以尼米兹海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方则认为:这条进攻路线上的主要岛屿面积都比较大,日军部署的兵力也相应较多,所以遭到的抵抗一定较激烈,付出的伤亡也会大一些。而且这条进攻路线的侧翼和后方都暴露在中太平洋地区日军面前,进攻态势并不理想,只能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逐步推进,其攻击速度可想而知。相反,从中太平洋发动攻势,可将日军在太平洋上的部署拦腰截断,切断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这对于日本而言是致命的,而且中太平洋上所要夺取的,大多是相距遥远的一些面积较小的珊瑚礁和岛屿,即便日军在这些岛屿上的防御比较坚固,也会由于面积小而力量单薄,彼此距离远而难以得到增援与补充,容易被美军各个击破,加之这条路线与美军后方基地路程较近,能节省部队与运输船只,从而迅速结束战争。
由于这个问题事关重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进行了极其慎重和细致的研究,最后决定采取以中太平洋为主、西南太平洋为辅的双管齐下战略,这样既可避免单线进攻易遭日军集中全力的抗击和暴露侧后的危险,又能迷惑日军,使其难以判断美军的主攻方向,分散日军兵力和注意力,为战略进攻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之所以选择中太平洋为主攻方向,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随着美国军事工业全面转入战时生产,大批航空母舰和登陆舰艇的建成服役,使中太平洋的海军部队拥有了一支以航母为核心具有极高机动力和极强突击力的舰队,能够确实保证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
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决定,美军先后组织了新乔治亚岛战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马绍尔群岛战役,随后的进攻矛头直指马里亚纳群岛。
3.
“车还是那套车,不过赶车的人却换了”
早在1943年11月,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就向美军太平洋舰队和中太平洋战区下达进攻马里亚纳的指令,为B-29轰炸机取得出发基地,并为进攻日本本土扫清障碍。
根据这一指令,中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于1944年1月13日制定出最初的进攻方案,计划分三阶段:先攻占塞班和提尼安,再夺取关岛,最后肃清其余岛屿上的日军。
3月12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达马里亚纳作战命令。
3月21日,尼米兹将参战的将领特纳中将从马绍尔群岛召到珍珠港,讨论有关作战方案。在会议上亲自指导制定了代号为“征粮者战役”的马里亚纳作战计划,并且将登陆日定在6月15日。
3月28日,尼米兹下达兵力编成和任务区分的命令,登陆部队及其护航输送船队称为联合远征军,由雷蒙德·特纳海军中将任司令,下辖三部分:第52特混编队,也称为北部登陆编队,由特纳兼任司令,运送由霍兰·史密斯中将任军长的海军陆战队第5军,以海军陆战队第2师和第4师为基本登陆兵力,从夏威夷和美国西海岸出发,负责夺取塞班和提尼安;第53特混编队,也称为南部登陆编队,里查德·康诺利海军少将为司令,运送罗伊·盖格少将任军长的海军陆战队第3军,以海军陆战队第3师和陆战暂编第1旅为基本登陆兵力,从瓜达尔卡纳尔岛出发,负责攻占关岛;第51特混编队第1大队,也称留船预备队,布兰迪海军少将为司令,运送R·史密斯陆军少将为师长的陆军第27加强师,在登陆场附近海域待命,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美军的改组
正当特纳中将的“联合远征军”航渡之际,尼米兹却将美太平洋舰队进行了改组。他将舰队分成了两套领导班子:当由斯普鲁恩斯指挥这庞大的太平洋舰队时,它叫做第5舰队。而当时哈尔西也已经完全从麦克阿瑟总部调出,在尼米兹手下指挥这只舰队时,它又叫做第3舰队。这样,就可以一套班子进行计划、整顿,另一套班子进行作战,两套班子交替进行。改组的好处便是可以加快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另外,太平洋舰队所属全部两栖兵力由特纳中将指挥,米切尔的快速航空母舰编队,当隶属斯普鲁恩斯时,叫做第58特混编队。相对,当隶属哈尔西时,叫做第38特混编队,它和大部分炮火支援舰一样,几乎是连续作战的。尼米兹曾形象地说:“车还是那套车,不过赶车的人却换了。”
上述地面部队共计12.7万人,担负运送和护航任务的舰船535艘。此外,陆军第77师为战役总预备队,在夏威夷待命,准备于7月投入战斗。
为这支登陆编队提供海空掩护的有两支部队,一支是米切尔中将指挥的第58特混编队,下辖4个特混大队,共有航母15艘、战列舰7艘、重巡洋舰8艘、轻巡洋舰13艘、驱逐舰67艘、舰载机约900架。另一支是胡佛海军中将指挥的岸基航空兵620架各型飞机。
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担任海上总指挥,尼米兹则坐镇珍珠港实施全局指挥,并组织潜艇和后勤部队协同行动。
此役美军共投入包括航母15艘、护航航母14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25艘、驱逐舰180艘、潜艇35艘在内的600余舰艇,飞机2000架,地面部队4个师又1个旅,15万人。战役密语代号“征粮者”,登陆日定于6月15日。
由于马里亚纳群岛的几大岛面积都比较大,日军防御兵力都有数万之众,美军必须投入优势兵力,实施宽正面登陆,以求迅速推进,这就对后勤运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马里亚纳距离美军在中太平洋上最西面的基地埃尼威托克有1000海里,距离珍珠港3500海里,距离美国本土5000海里,后勤补给线非常漫长,运输船一年中只能往返两次,也就无法进行往返运输;而与此同时,欧洲的盟军也在组织诺曼底登陆,短期内不可能向太平洋战区调集更多船只,因此,参战部队必须全部集结在马里亚纳海域,但缺乏足够的登陆艇和两栖履带车,无法同时组织部队在几个岛上实施登陆,只得先夺取塞班,再攻提尼安和关岛,这样在美军攻打塞班时,提尼安和关岛的日军极可能乘机加强防御,所以,迅速攻占塞班是此战的关键。
如此规模的登陆战役,美军从制定作战计划到完成战役准备只有短短3个月,不能不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美军对于马里亚纳群岛的情况除关岛外,知之甚少,而对日军的设防情况,更是一无所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飞机从未到过该群岛,直到1944年2月攻占埃尼威托克时,才出动航母编队袭击马里亚纳诸岛,攻击机群中美军特意派出了数架装备最先进照相侦察器材的飞机,对马里亚纳群岛进行了系统的照相侦察,这才掌握了日军在这些岛屿的防御部署和机场情况,还将适合登陆的海滩完整地拍摄下来,为登陆作战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依据。
美军在制定作战计划的同时,各参战部队抓紧时间进行针对性的战术训练和备战备航,岸基航空兵则不断袭击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
3月底,美军航母编队从马朱罗环礁出发,攻击了从特鲁克后撤至帛琉群岛的日军联合舰队,迫使联合舰队再次后撤到新加坡的林加锚地。同时,美军潜艇部队积极出击,严重破坏了日军的海上运输线,使得日军在马里亚纳的守备部队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为即将发起的登陆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战开始。在这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登陆战进行的同时,在中天平洋战场上,由海军上将斯普鲁恩斯指挥的第5舰队,威势显赫,气势雄壮,以米切尔庞大的第58特混编队为开路先锋,从马绍尔群岛的马朱罗基地启航了。紧接着,535艘战斗舰艇和辅助舰艇,载运着4个半多的足有127571人的强师和武器装备,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地杀向马里亚纳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