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天内,第5两栖军军长霍兰·史密斯少将登上比托岛,面对刚刚经受过残酷战火洗礼的景象,这位久经战阵的将军大为震惊,他说:“我想象不出他们是如何攻占这个岛屿的,这是我见到过的防御最完备的岛屿!”结束战斗的士兵们,个个面容憔悴,两眼无光,看上去比他们的父辈还要苍老,经过了如此严酷的战斗,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还活着,脸上只有劫后余生的宽慰,却没有一丝笑容。随后史密斯少将命人在两棵被炮火削秃的椰树上升起了英国的米字旗和美国的星条旗,因为吉尔伯特群岛战前是英国的殖民地。
★胜利的摇篮——塔纳瓦岛战斗
11月27日,尼米兹亲临塔拉瓦岛视察,并为有功的将士授勋。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感慨地说:“我从未见到过如此狰狞的战场!”
因为当时大量的死尸还来不及掩埋,空气中弥漫着尸体的恶臭,面对弹痕累累、尸横遍野的战场,尼米兹发现这场血战的激烈程度毫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中有着“绞肉机”之称的凡尔登,见到有很多日军的工事还没被猛烈炮火所摧毁,便命令太平洋舰队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前来研究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之后,特纳于11月30日向尼米兹提交了题为《塔拉瓦的教训》的报告,在其中陈述了一系列经验:对于坚固设防的岛屿,光凭几小时的海空火力准备是远远不够的。有条件的话,应先夺取附近小岛,配置地面火炮,进行炮火支援;对于有珊瑚障碍的岛屿,必须准备足够数量的两栖车或吃水较浅的登陆艇;在登陆部队抢滩上陆的时候,海军必须实施抵近射击,以进行有效地火力掩护;为保障作战指挥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建造专用的登陆指挥舰等。不久根据尼米兹的指示,美军在夏威夷的卡胡拉瓦岛,完全按照比托岛的情况,修建了完备的防御工事,然后组织军舰进行射击,终于发现要摧毁这样坚固的工事,只有慢速精确射击,并发射大口径延时引信炮弹才能奏效。
尽管由于美军在塔拉瓦岛的巨大伤亡,使太平洋舰队招致了很多批评,但无可否认,塔拉瓦岛之战美军所获取的经验,对于以后的登陆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正如尼米兹所说,即使不在塔拉瓦岛取得上述经验,也不免要用同样的甚至更大的代价,在其他地方去获取。因此,塔拉瓦岛战斗被美国海军战史学家莫里逊少将形象地誉为“胜利的摇篮”。
美军计划在吉尔伯特群岛登陆的第三个环礁是阿贝马马岛,该岛位于塔拉瓦岛东南约140公里,1942年被日军占领。日军原计划在该岛修建机场,后因所罗门群岛战事紧张而暂停,战役开始时只设有观通站,守备部队仅25人。
美军计划先以“舡鱼”号潜艇搭载海军陆战队一个分队,对该岛实施侦察,等占领马金岛和塔拉瓦岛之后,再组织兵力进行登陆。
11月18日,“舡鱼”号潜艇到达塔拉瓦岛海域,将该地区天气、海浪以及近日美军火力准备的效果和日军的动态向南部登陆编队司令希尔报告。
11月19日,“舡鱼”号遇到了意外的麻烦,潜艇在航行途中遭到己方“林哥德”号驱逐舰的误击,一发127毫米炮弹穿过指挥台的基座,将吸气阀击毁,万幸的是炮弹没有爆炸,才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艇长迅速组织抢修,将炮弹取下,并修复了吸气筏,继续向目的地航行。
11月20日午夜,“舡鱼”号潜艇到达阿贝马马岛以南肯纳岛海域,它放下6艘马达驱动的橡皮艇,运送68名陆战队员和携带轻武器与15天的补给品的10名工兵上岛侦察。
11月21日,陆战队员从肯纳岛西部登陆,先向东再向北展开侦察搜索。
11月22日,上岛美军发现日军兵力薄弱,立即在潜艇的炮火支援下发起攻击,却遭到了日军拼死抵抗,双方相持不下,美军经4天的战斗,于25日全歼守敌,美军仅阵亡1人。
11月26日,美军陆战2师6团第3营被送上阿贝马马岛,开始担负守备任务。
11月27日,工程兵部队上岛,马上修建码头和机场,以便尽快为下一步进攻马绍尔群岛建立航空兵前进基地做准备。
至此,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的预定目标全部实现。
5.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的经验教训
当美军开始进攻吉尔伯特群岛时,日军毫无准备,只得临时拼凑兵力进行增援。日军大本营一直认为美军的主攻方向是在南太平洋,联合舰队司令古贺大将先后组织了三支舰艇编队:以4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支援编队,出海迎击;以2艘驱逐舰和2艘运输舰组成补给编队,前送弹药补给;以3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组成输送编队,运载陆军甲支队实施反登陆。就在这些舰艇部队频繁调动积极备战时,传来马金岛失守的消息,而塔拉瓦岛也危在旦夕,眼看增援难以奏效,反登陆作战也无成功希望,古贺只得下令取消水面舰艇的行动。
这样,日军只能凭借航空兵和潜艇来组织反击。当吉尔伯特群岛战役打响时,日军部署在马绍尔群岛的飞机已有相当一部分被调去拉包尔,仅存飞机40余架。
日军于11月20日从马绍尔群岛的罗伊岛机场起飞16架鱼雷机,在塔拉瓦岛以西55公里处发现了美军的第50特混编队第3大队,随即迅速投入攻击。当时美军航母正在回收飞机,空中警戒的战斗机立即实施拦截,各舰高炮也一齐开火。有9架日机突破美军防空火力,分成3组,一组攻击“爱塞克斯”号和“邦克山”号航母,在接近过程中全被击落;而攻击“独立”号的两组,虽被击落了5架,但日机在被击落前投下了5条鱼雷,其中一条鱼雷命中“独立”号航母,主机舱、锅炉舱和弹药舱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主给水管道破裂进水,舰员死17人,伤43人。“独立”号被迫撤离战场驶入富纳富提岛基地进行简单维修后,于12月7日前往珍珠港大修。
美军以第50特混编队的第1大队负责压制马绍尔群岛的日军航空基地,但该大队起先只对马绍尔群岛南部距离吉尔伯特群岛较近的机场进行了攻击,不料日军却从马绍尔群岛中部的罗伊岛机场出动飞机,因此以后的几天里,第1大队对所有作战半径能够到达吉尔伯特群岛的机场全部进行了反复攻击,在美军这样强有力的压制下,日军在马金岛登陆作战期间,竟无法出动一架飞机前去增援。直到11月23日,才勉强从马洛埃拉普出动了19架战斗机,结果中途遭到美军30余架飞机的截击,被击落了9架,其余10架被迫折返回米利岛机场。
11月24日后,日军从特鲁克等地调集飞机加强了马绍尔群岛的航空兵力量。
11月25日,日军从罗伊岛起飞13架岸基攻击机,先至马洛埃拉普待命,等侦察机发现美军在塔拉瓦岛和马金岛附近仍有军舰活动后,于下午出击,后在马金岛以东约110公里发现了北部登陆编队的部分舰只。由于天色已黑,看不清海面,日机只能借助照明弹和闪光浮标进行攻击,显然这样的攻击无法取得任何战果,还损失了1架飞机,其余10架飞机只能返回米利岛,2架返回马洛埃拉普。
11月26日14时,日军从马洛埃拉普起飞16架攻击机,途中有1架飞机因发动机故障而不得不返航,其余15架飞机于18时许,对美军第50特混编队的第2大队进行了攻击,却依然没有取得战果,反倒又损失3架。
11月28日,日军愈挫愈勇,又从马洛埃拉普起飞10架攻击机,中途有2架因发动机故障返航,其余8架在塔拉瓦西南约600公里对美军第50特混编队的第4大队进行攻击,被美军击落4架,击伤4架,还是毫无所获。
在附近海域执行任务的“伊-39”号、“伊-19”号、“伊-21”号、“伊-35”号以及正在向特鲁克返航的“伊-169”号和“伊-175”号被紧急调往吉尔伯特群岛海域,特鲁克基地也迅速出动“吕-38”号、“伊-40”号和“伊-174”号,共计9艘潜艇前去攻击美军舰船。除了航空兵外,日军还以潜艇部队进行了反击。
11月22日15时20分,“伊-35”号驶抵美军登陆编队换乘水域,正欲实施鱼雷攻击的时候,被美军“米德”号驱逐舰声纳发现,立即遭到深水炸弹的攻击,但“米德”号很快失去了声纳接触。17时30分,美军另一艘驱逐舰“弗雷泽”号再次发现了“伊-35”号,进行了两次深水炸弹攻击,“米德”号也赶来助战,在这两艘驱逐舰的协同攻击下,“伊-35”号终于被迫浮出水面,美军两艘驱逐舰一齐进行炮击,接着“弗雷泽”号一边以机关炮扫射,一边对潜艇进行撞击攻击,“伊-35”号遭到撞击,艇尾受到破损开始下沉,美军反潜巡逻机又飞来,投下深水炸弹,终将其击沉。
11月24日凌晨,在马金岛西南海域的美军护航航母大队,编成为3艘护航航母、3艘驱逐舰和1艘扫雷舰,旗舰“利斯科姆湾”号护航航母雷达发现北面海域出现一不明目标,大队司令马林尼克斯少将心生疑惑,便命令1艘驱逐舰前去查看,这一命令使美军的警戒兵力更加单薄,而这一不明目标正是日军的“伊-175”号潜艇。
5时许,当美军编队进行右转,正好给“伊-175”号提供了鱼雷攻击的绝佳机会。5时13分,日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了“利斯科姆湾”号护航航母弹药舱,随即引发了剧烈爆炸,爆炸又点燃舰上的航空汽油,引起滔天大火。5时35分,“利斯科姆湾”号护航航母舰体折断而沉没,包括马林尼克斯少将在内650人丧生了。这也是日军潜艇所取得的唯一的战果。
此后,日军潜艇奉命多次变更部署,调整展开线,都未取得战果,反而有6艘潜艇被击沉,另3艘也带伤返航。
日军以为,将潜艇集中于美军舰艇频繁活动的海域,会有较多的目标可供攻击,一定能取得较大的战果,但殊不知,在水面舰只和飞机严密警戒的海域,潜艇活动受到极大的抑制,加上日军指挥部求战心切,一再为了搜索攻击美军舰船,多次命令潜艇变更部署,改变展开线,忽视了潜艇的隐蔽性,结果导致潜艇在运动中接连暴露,招致美军的攻击而造成很大损失,也就无法完成预定的作战使命。
★吉尔伯特群岛战役中美日两军对比
日军参战潜艇作战效果不佳,其原因主要是作战指导思想上的错误。
整个战役中美军总计阵亡失踪1771人,负伤2243人。吉尔伯特群岛日军6400守备部队,除251人被俘外,全部被歼灭。
美军在战役指挥上,计划周详,部署得当。有人认为美军第5舰队几乎倾巢出动去夺取只有区区数千日军把守的吉尔伯特群岛,似乎有些杀鸡用牛刀的感觉,显得小题大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美军是做好了迎击日军联合舰队出动的充分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这样部署是绝对必要的。也只有这样部署,才能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能够应付自如,做到稳操胜券。从这一点来说,正符合《孙子兵法》所云:“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同时在兵力使用上强调以强击弱,保证掌握较大的兵力兵器优势,力求速战速决。这些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从而保证了战略反攻的首战胜利。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具体战术上,美军还存在不少缺陷。如投入马金岛作战的陆军第27师,由于平时训练墨守陈规,其基本战术与登陆作战的要求相去甚远,在具有9∶1的绝对优势情况下,仍花费了3天时间才解决战斗,致使在海上担任支援的海军舰艇在危险海域停留过长而遭到了不必要的损失;再如在塔拉瓦的比托岛上,由于火力准备不够充分,未能有效摧毁日军的坚固防御工事,导致了登陆部队在突击上陆时遭受了巨大的伤亡。
装备上所表现出的不足更多,唯一能够克服珊瑚障碍的履带两栖车,即LVT两栖车,履带易遭损坏而导致失去机动能力,加上数量又少,质量又不理想,装甲薄火力弱,仅装备一挺机枪;登陆部队配备的单兵便携式电台,不具备防水性能,一旦进水就无法正常使用;没有专用的指挥舰,临时用吨位较大的战列舰来凑数,由于舰炮射击时所产生的震动和气压影响,导致通信设备极易失灵,从而直接影响了作战指挥。
相比较而言,日军在指挥上远不如美军。日军对美军的战略进攻方向完全判断错误,当美军对吉尔伯特群岛的作战开始后,既缺乏必要反击准备,又因为航母已返回本土而无法掩护水面舰艇出战,只能依靠航空兵和潜艇组织反击。而航空兵集结在马绍尔群岛的力量又十分单薄,战役打响后虽然曾调集了一些飞机进行增援,但为时已晚,加上美军对马绍尔群岛机场有效的全面压制,日军航空兵的反击仅取得了击伤“独立”号航母的战果。潜艇部队则因为使用指导思想有误,在美军军舰密集的海域频繁变更展开线,结果出动的9艘潜艇沉6伤3,损失十分惨重,而取得的成果仅仅是击沉了一艘护航航母,对于整个战局毫无作用。
吉尔伯特群岛战役的胜利,从军事地理上讲,不仅为即将开始的马绍尔群岛登陆战役夺取了一个重要的海空前进基地,还消除了从珍珠港到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海上交通线的威胁。从军事理论上讲,彻底解决了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对登陆作战所存在的疑惑,用事实证明了,登陆方在强大的航母舰队和岸基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完全能够占领有着坚固防御的岛屿。更重要的是,美军以巨大的代价,取得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于以后的登陆战中减少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